大宋昏君-第20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边境贸易是奎县立县之本,若停止贸易,对于原本地处荒凉的奎县来说无异于致命打击。
于是许多人就敢冒风险继续与蒙古私下交易,他们用大宋的茶叶瓷器换取对方的牛羊马匹,然后将牛羊马匹再运到内地。
随着朝廷持续出台一系列严酷政策,地下走私生意也越来越隐蔽。
新上任的奎县县令周桂桐,这家伙雷厉风行,带着一干衙役稀里哗啦将走私者下了大狱。
草民百姓最怕的是什么?古往今来都是一个理,民怕官。
这些百姓们最怕的是官,他们看着家里眼巴巴的老婆孩子,再看看已经空了的米缸。于是一咬牙提走了桌子上的两大包茶叶,抹黑悄悄的出城,来到奎县后山。
后山同样有小心翼翼的蒙古百姓,他们小心的牵着自己家里的牛羊,等待着买家的出现。
夜班三更,从奎县走出来的百姓出现了。他们揣着茶叶、瓷器甚至还有铁锅,悄悄的与他们进行着低声的交易。
等他们获得各自所需,大宋百姓牵着他的两头羊,蒙古百姓怀揣着两包茶叶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等大宋百姓牵着他们的牛羊兴奋的摸进县城的时候,早已埋伏在两旁的衙役出现了。
衙役将铁锁往百姓脖子上一套,送进了衙门大牢。
一时间奎县被抓者多达七百余人,原本繁华热闹的奎县一下子成了荒凉残破之地。许多有钱的富商大贾开始纷纷迁移,这使得奎县更是萧条零落。
法不责众在这里显然是不适用的,抓了这么多,怎么处置倒是个问题。
“大人,这些走私的百姓该当如何处置?”衙役看着塞满了的县衙大牢问道。
周桂桐也有些挠头,这么多人光一天的伙食费就够衙门受的。
挨个押到大堂,本官要严加审问!”周桂桐撂下这句话走出了县衙大牢。
“威武~!”惯例衙门升堂都会吆喝这么一嗓子,给犯人施加心理上的压力。有胆小者当即尿了裤子,付在地上如触电一般颤抖不停。
“冤枉啊~!”接着就是嚎啕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
“砰!”的一声,周桂桐一拍惊堂木:“休的聒噪!下跪何人,报上名来!”
下面筛糠的百姓开始嚎桑:“大人饶命啊,小人宁二柱,家住宁家村。原为朝廷榷场杂役,后朝廷关闭榷场,小人便赋闲在家。家里仅两亩薄田,实在无以为继,只好坐起了这走私行当。”
周桂桐又是一拍惊堂木:“本官问你,你是否与蒙古通敌,将我大宋驻军情报告知了蒙古人?”
宁二柱立刻慌了神,跪地磕头不止:“大人冤枉,冤枉啊大人。小人连县城都没出去过,哪里知道什么驻军情报。小人只想用那二斤茶叶换几头羊,然后拿到黑市换些银两,好为家里买写炊米。小人冤枉啊!”
周桂桐有些不耐烦,这人貌似不像说谎,他又一拍桌子:“来啊!拖下去。下一个!”
带上来的这个家伙一脸横肉,胡须根根似铁,此人倒是和狠角。一般衙役抓这些走私犯的时候,这些百姓都如羔羊一般老实。这个不一样,他敢跟衙役下架子,只是最后寡不敌众,这才被擒。
这家伙两只手揣袖子里,伸出袖子擦了擦鼻涕,然后站哪儿不动了。
“跪下!”周桂桐一拍惊堂木。
惊堂木效果显著,一般每拍一次,下面的犯人就会机械性的一哆嗦。眼前站着的这个人不一样,他还是目无表情的站在哪里。
旁边衙役怒了,这太不给面子了,他举起板子抡在那铁须大汉的膝关节:“见了县令大人还不跪下!”
铁须大汉这才极不情愿的跪了下来,不过他看向周桂桐的目光还是毫无惧色。
周桂桐不再拍他那惊堂木,这种人刑罚对他效果也不大。实际上这个铁须大汉进衙门的时候就被衙役好好的‘伺候’了一番,不过这人极能抗,愣是一声不吭。
“姓名、籍贯、因何走私?”周桂桐干脆对他来个直接的询问。
铁须大汉好像喜欢这种直来直去,他终于开口:“牛世耕,牛家沟人士。家里就我一个,地没了,实在活不下去,就拿一个铁锅换了一头牛。”
周桂桐吃了一惊,一头牛的价值远远超过十几口铁锅,这人竟然只用了一口锅便换了一头牛:“说说,你是怎么换的?”
第六十四章 一手遮天抚谕使
那叫牛世耕的家伙说道:“哼!这厮乃是小人。问俺一口锅只能换一张袍子皮,欺俺不懂行情么。他还说若是俺腰里的柴刀,便给俺五张。蒙古人不地道,他们有的是百姓来与你走私交易,那是他们过日子缺你的东西。而有的便是兵卒所扮,他想要柴刀对付大宋,俺岂肯答应。俺就牵了这厮一头牛,顺便把他打成了狗脸花。”
周桂桐有些吃惊:“这么说,你并没有答应那个蒙古人,拿柴刀跟他换?”
牛世耕睁大了双眼:“你把俺当成啥人了!俺再不怎么样也知道自己是大宋百姓!”
“知道你是大宋百姓,为何还要做这朝廷明文禁止的走私勾当?!”周桂桐终究还是拍了一下惊堂木。
没曾想这个牛世耕比他还愤怒:“干啥!朝廷不让俺活,俺凭啥不能走私。”
周桂桐摆了摆手:“你下去吧!传下一个!”
奎县县令周桂桐审了整整七天,他发现抓来的这七百多人似乎与间谍案无甚关联。他们除了有四十七人去过横水沟和桃仙镇外,其他人并无出过奎县。而且这四十七人之中还有四十二人都有不在场的证据,他们根本不知道军队布防图。剩五人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他们向蒙古人告密,这五人也不过是家人在军中服役,他们前去探望一下而已。
横水沟与桃仙镇道路纵横交错,此地驻军布防图是由韩世忠亲画。为防止泄密,故令六品以下官员不得持有。再者这军队布防瞬息万变,敌人是如何获取路线深入腹地奎县的,到现在还无半点头绪。但若说是因为这些走私客泄密的,恐有失计议。
这七日下来,周桂桐是口干舌燥,下面的一干衙役也是叫苦连天。奎县是个大县,在职衙役四五十人,然七百多名走私犯还是让他们吃不消。
“大人,这些走私客老是关在大牢也不是个事。不知这些人该当如何判决,还请大人尽早做决定才是、”主簿师爷劝解道。
都头也跟着说道:“是啊大人,别的不说,光一天这三百张嘴粮食就成问题。有的犯人更是叫嚣来这来对了,进了号子还能管饭,总比在外面饿死强,你说这叫什么事。”
周桂桐有些挠头,新官上任的他本想烧上三把火。结果火没烧着,倒是把自己的屁股烧糊了。
师爷献出一计:“要不然咱们把这些人送到上面去,送给州府,请州府大人处置,也省却咱们这些麻烦。”
“送什么州府,整个清河府各县已经抓了上千号人。都送到州府,府尹大人还不上吊去啊。再说你以为这府尹大人傻啊,他早就来书信将这些走私客让地方处置了。”周桂桐叹到。他原想狠狠抓一批走私者,刹住这股走私风气,结果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脚。
“那一直这么关着也不是个事啊,清河府一千多号走私犯,朝廷就没有什么动静,做出什么处置方法?”都头问道。
周桂桐摇了摇头:“没有,不过听说好像派了个什么抚谕使,到时候咱们听他吩咐便是。”
师爷凑上来:“这事我看最后会不了了之,这些人好像都是为了生计被逼无奈之举。再说咱们也都审过了,军事泄露与这些走私客并无关系。”
这次周桂桐点了点头:“本官也是这么认为,这些人顶多也就挨顿板子放了了事。这样吧,刘都头,明日你给这些人都写个文书,保证日后不再做这走私勾当,一并放了吧。”
这刘都头吃了一惊:“都放了?不用打一顿板子吗?”
“七百多口子,你不怕累死就挨个揍他们二十大板。”周桂桐说了句。
衙役还不至于闲的蛋疼,每个人揍二十大板。这七百多号犯人估计能累死你。于是刘都头躬身领命:“小人领命!”
第二日,这七百多人都被衙门给放了出来。犯人家属们将奎县衙门围的是水泄不通,他们纷纷跪地哭着感谢周大人这个青天大老爷。
这倒让周桂桐感慨万千,是自己将他们抓进了衙门,现在又将他们给放了。这些人还都感念自己,他也尝到了做一个好官清官的乐趣。百姓心中有了你,你就会有一种做英雄的成就感。
半月后,李清远来到了清河府。清河府尹赵康平早早的便到城外迎接。
李清远趾高气昂,原本他就是位至兵部尚书,现在来到这边关僻壤,他便觉得自己是老大了。
“下官赵康平,参见李大人!”赵康平慌忙行礼问候。
按大宋律,官员见了上级无需行跪拜礼,在史书中也并未有跪拜礼的记载。然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官大一级压死人。许多官员见到上级都还会行跪拜礼,表示对上级尊敬和恭顺。
李清远只是点了点头:“起来吧,赵大人,这清河府走私案子查的怎么样了?”
李清远深谙为官之道,知道对上恭顺对下严苛的道理。对下面越是严厉他们越恭顺,对上他又会夹起尾巴做狗。
果然这赵康平恭恭敬敬的说道:“启禀李大人,各县抓获并且登记在册的走私者达一千三百二十六人。”
李清远吃了一惊:“这么多?难怪这些边关大将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入侵。将这一千三百二十六人给本官严加看管!待本官上奏朝廷,必将他们严办!”
赵康平隐隐觉得不大妙:“大人,不知该当如何严办?”
李清远做出一个砍头的手势:“这些走私犯人目无国法,勾结外番,理应全部处斩!”
赵康平吓得一个哆嗦,他是知道这些走私客并无多大罪行:“李大人,下官已经查过。这些百姓大多都是衣食无着,这才铤而走险与蒙古百姓进行私下交易,顶多也就是打一顿板子了事。而且各县上报的卷宗来看,无人涉及泄军事机密。大人请想一想,这些平头百姓怎么可能与防卫严密的军队扯上什么关系,这可是一千多号人命啊。”
“赵康平!”李清远大怒:“你这是里通外国!没想到你堂堂一个清河府尹竟然说出这种话,奎县之惨你难道忘记了?县令匡立成尸首被蒙古人悬于衙门外,无数百姓惨遭屠戮,这都是有人将驻军布防泄密给蒙古人所致!”
赵康平一咬牙,跟着喊起来:“大人!这是一千多条人命。本官审过,各县县令也审过。奎县新上任县令周桂桐抓了七百多人,审了足足三天。他们寄上来的卷宗也都说泄密一事与这些走私客无关。”
“放肆!这事自由本官决断,若不是他们还会是谁!这一千多人怎么了,总比看着我大宋无辜百姓被杀要强、赵大人,本使不妨告诉你,别说是一千人,就是一万人本使也会照杀不误!”李清远怒喝道。
敢和上级叫板这是赵康平平生头一遭,他虽算不上什么好官。但至少还存在一些良知,他知道这一千多号人是冤枉的:“大人!万不可造就千古奇冤啊!”
李清远却不管这些,他为了在皇帝面前邀功。没想到第一次与府尹见面就闹得不愉快,不过他是皇帝亲派的抚谕使,一个小小的府尹他还没放在眼里。
“哼!”李清远一甩袖子,扔下赵康平拂袖而去。
第六十五章 两千走私犯冤情
抚谕使,专掌奉使宣谕朝廷旨意,事毕即去职。绍兴后以宣谕使负责招抚,或按察官吏,或节制军马,职权渐重。
此刻的李清远就是这幅德行,他来到清河府俨然感觉自己就成了这清河之主,清河府尹赵康平也只能靠边站。
清河府大堂,李清远坐镇堂上正在翻阅卷宗,府尹赵康平垂在下首。
“赵大人,这是怎么回事?”李清远从卷宗里面抽出一张来,他的手下立刻接过来走到下首寄到了赵康平手里。
李清远的架子摆的很大,俨然以土皇帝一般。寄一张卷宗也得手下寄过去。
赵康平接过卷宗看了一眼便道:“抚谕使大人,此乃奎县县令周桂桐呈上的奏折。折子上言到奎县七百余名走私者皆已审讯,无一参与泄密案。考虑到奎县县衙大牢难以容下这么多犯人,再者这七百余人每日伙食口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周大人便将这些走私犯人训诫了一番,并且让其写下文书保证日后不会再犯,否则严惩不贷。就这样将,将他们都放回家了。”
“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