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茅盾传 >

第6节

茅盾传-第6节

小说: 茅盾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寓言初编》,孙毓修作序,1917年10月出版。在动手编纂《中国寓言初编》之前,茅盾抽空翻译科学幻想小说《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并刊发于《学生杂志》第四卷第 1—4 期,这是茅盾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译文。
    正当茅盾埋首于古书旧著之时,母亲从乌镇来信,告诉茅盾,沈泽民已从省立三中毕业,投考何校,让茅盾在暑假
回乌镇一道商议。因此,7 月的一天,茅盾冒着酷暑,赶回乌镇。见弟弟也从湖州省立三中毕业回来了。弟弟把毕业的
成绩单拿来给茅盾看,茅盾一看,发现泽民的成绩,尤其是数理化,在全校名列前茅。泽民还告诉茅盾:他想报考刚开
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因为这个开办于 1915 年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兄弟俩的想法向母
亲讲了以后,茅盾母亲想了想后说:也好。这样,你们两个当中,有一个当工程师,一个学文,也许符合你们父亲的心
愿。于是,泽民专门赴南京去考试,不久便被录取。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学时,茅盾和母亲决定陪泽民去南京。兄弟俩也正好陪母亲游览一下上海和古城金陵。那时,
乌镇到南京,只有转道上海,因为乌镇到上海有小火轮,上海到南京则有火车。茅盾偕母亲、弟弟泽民先到上海,游览
了上海城隍庙、外滩。茅盾母亲是第一次到上海,也觉得新鲜,但最为茅盾母亲所吸引的,是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的书,
她买了林译小说 50 种,买了四大本《西洋通史》,二卷本《西史纪要》以及《东洋史要》、《清史讲义》等,茅盾母
亲年轻时受其丈夫的影响,对中外历史一直怀有兴趣。在上海游玩几天后,母子三人才乘火车送沈泽民去南京。回上海
时,茅盾母亲想坐轮船回上海,也可欣赏中国第一大河的风采。于是,茅盾选了一艘几千吨的豪华的大客轮,并定了个
官舱。轮船航行在浩荡的长江里,茅盾扶着母亲到甲板上散步,这时,江风习习,大江东去,浩浩荡荡,远处白帆点点,
茅盾见母亲遥望江天,神色凝重。忽然很有感触地回过头来对茅盾说:“你父亲一生只到过杭州,我今天见的世面比他
多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又慨然说:“他的遗嘱我尽力做到了,你兄弟二人还算有出息,他死而有知,大概也是快
活的。可惜一个人死了没有鬼,他再也不知我们现在干什么,将来还要干什么。”茅盾望着母亲,听了那番肺腑之言,
感动万分,忙扶着母亲,安慰道:“妈妈放心,我们会记着爸爸的。”
    茅盾送母亲到乌镇,回到上海,知道自己的工作有些变化。原来,编《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少年杂志》
的朱元善向编译所所长高梦旦提出,要茅盾去他那个部门工作,协助他编杂志。因此,高梦旦找孙毓修商量,孙却以茅
盾还要编《中国寓言续编》而不肯放,结果只好由高梦旦出面协调,让茅盾半天协助孙毓修编《中国寓言续编》,半天
协助朱元善编《学生杂志》。从此,茅盾迈出编辑生涯的第一步。
    《学生杂志》,1914年 7月创办,是一本以增长中学生课外知识为主的刊物。茅盾接手后,朱元善放手让他编辑,
当时编了几期后,正巧《新青年》杂志打响新文学运动的第一枪,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相
继在《新青年》上发表,在中国文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善观风色,勇于趋进的朱元善便打算在《学生杂志》小试改革,
并和茅盾商量,先从《学生杂志》开始,而《学生杂志》则从“社论”开始。因而朱元善操着浓重的海盐方言的上海话,
让茅盾动手写一篇不同于该杂志以往社论的短文,作为社论,发表在《学生杂志》1917年 12 月号上,题目为《学生与
社会》,文章从探索德国兴起之原因谈起,借德人的话说:“学生为一国社会之种子,国势之强弱,因以社会之良肃为
准,而社会之良窳,又以其种子之善否为判。”
    文章最后要求“学生时代,精神当活泼,而处事不可不慎;处世宜乐观,而于一己之品行学问,不可自满,有担当
宇宙之志,而不先事骄矜、蔑视他人。
    尤须有自主心,以造成高尚之人格,切用之学问,有奋斗力以战退恶运,以建设新业。“文章对封建主义的治学思
想进行猛烈的抨击。朱元善对青年茅盾的这篇社论十分满意,又鼓励他再写一篇社论。于是,茅盾又写了一篇,题目为
《一九一八年之学生》,发表在 1918 年 1月 5日的《学生杂志》上,这篇文章,比上期的文章更进一步,大胆地议论
起时政来了,倡导革新思想,奋斗自立,并大声呼吁学生”翻然觉悟,革心洗肠,投袂以起“,并要求学生”革新思想
“,”创造文明“和”奋斗主义“。其实,茅盾的这些思想并非创造,而是受《新青年》的启发,从而把《新青年》中
一些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文章里,而文章又紧紧联系当时学生的实际,从而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也得到朱元善等人的关
注。青年茅盾也在静静的气氛中,悄悄地崭露出来。从 1917 年到 1921 年,茅盾以沈雁冰、佩韦、雁冰、Y。P 等名发
表的作品中,有包括创作、作家传记、文艺论文、汉译文艺作品、科学、实用工艺及社会运动等方面。所以从某种意义
上看,《学生杂志》是茅盾为营造新文学而进行操练的地方。
    少年时代的生活磨难,深深地刺激着茅盾,也深深地激励着茅盾,“将相本无种”,促使青年茅盾加倍刻苦和努力,
虽在花花世界的上海滩,却无暇去闲逛,整天埋首于工作之中,为商务印书馆工作十分卖力。表现了青年茅盾自强不息
的个人奋斗精神。因此,他在编《学生杂志》时,十分看重地位低卑,经过奋斗而出人头地的故事。在《学生杂志》上,
茅盾从涵芬楼丰富的藏书中,撷取材料,编写一些从低微的鞋匠、裁缝变成名人的故事。从这些篇什中,反映了茅盾崇
尚奋斗、力倡革新的思想,他在《履人传》前言中,表明自己的心愿:“吾愿其效卡莱之好学,百折不回;学乔治之束
身,不为众涅。效萧物尔之见义忘生,约翰之贫而好善,??。”和茅盾自己的经历不无关系。茅盾晚年回忆往昔峥嵘
岁月时,曾说:“《履人传》和《缝工传》都是赞美大丈夫贵自立,这与《一九一八年之学生》论文所提倡的革新思想,
奋斗自立的精神是呼应的。”其实,这是和茅盾当时思想相一致的。
    在编辑《学生杂志》过程中,受《新青年》的影响,茅盾从故纸堆中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世界,尤其
注意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他如饥似谒地寻觅着苏俄材料,包括各类文学杂志。发表在 1919 年 4月《学生杂志》上的《
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是茅盾第一篇文学论文,在这篇文章中,茅盾预言“今俄之 BOLSHEVISM ,已弥漫于东欧,
且将及于西欧,世界潮流,澎湃动荡,正不知其伊何底也。而托尔斯泰实其最初之动力。”一种青年人特有的雄心壮志,
和《新青年》遥相呼应。这篇富有鼓动、煽动性的文章发表后不久,北京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北京的知识分子
上街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以及陆宗舆等革命行动,但对遥远的上海震动不大;直到北京师生南下宣传,茅盾
才从编译所里跑出来,去听演讲。但尽管如此,五四浪潮波及全国时,青年茅盾也受到震撼,章宗祥、陆宗舆都是杭嘉
湖一带的人,陆宗舆的家乡海宁县举行全县人民公决大会,开除卖国贼陆宗舆的海宁县籍,并在县城立碑存志。这些举
动,茅盾在《申报》上都看到了。湖州也举行大会,声讨章宗祥的卖国罪行。茅盾猛烈地感觉到:时代在变,思想观念
也将发生变革。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茅盾开始作深层的思考,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为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实际的奠基工作。尤其可喜的是,青年茅盾不再局限在《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开始向
《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投稿,也开始翻译外国小说,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家里》就是他翻译的第一篇小说,也
是在五四运动影响下,第一次用白话翻译的小说。
    同时,茅盾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接触大量西方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学说都有接触,
茅盾曾回忆那时候:“是一个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受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吞咽外国传来的各种新东
西,纷纷介绍外国的各种主义、思想和学说。”在这样的大背景,大时代里,茅盾受时代使命感的驱使,阅读大量西方
哲学,社会学著作,并在对众多诸学说比较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此时已是 1919 年年底。
    在这之前,受《新青年》和五四运动影响,茅盾和弟弟沈泽民、同乡萧觉先、王敏台、杨朗垣、曹辛汉等发起成立
“桐乡青年社”。这个青年社成员都是桐乡籍的知识分子,他们成立这个社团的宗旨,是宣传新思想,抨击恶势力。并
出版《新乡人》杂志,在家乡桐乡县内及邻近地区发行,成为浙江省五四运动以后第一个宣传新文化社团。在桐乡青年
社内,茅盾是主要骨干。后来由桐乡青年社出面,曾在桐乡、屠甸、乌镇等地组织过暑假讲习会之类活动,也曾在嘉兴
南湖开过大会。兴旺时,达到五十多人的规模,后来因为内部思想分歧而自动解散。作为在商务印书馆前程看好的茅盾,
曾在桐乡青年社办的《新乡人》杂志上发表短小的文章,如《我们为什么读书》、《骄傲》等,宣传新文化,倡导新思
想。显示了青年茅盾的热情。1919年的下半年,中国文化在《新青年》的推动下,经过艰难的发轫,开始从封闭走向开
放,一个文学革命态势已经形成,并开始冲击那些封建、守旧文化观念和文化杂志。北方出现鲁迅的白话小说,胡适、
沈尹默、刘半农的新诗,这使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学开始新生,开创 20 世纪新文学的新纪元。这些文化现象,使上海文
化界出版界当权者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但出路何在?
    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只有施行改革,才能使一些文化企业的刊物走出老路和困境。这一年的 11 月,商务印书馆
主编《小说月报》的王莼农找到茅盾,说《小说月报》打算改革,并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提倡新文学,并新辟一个栏目,
叫“小说新潮”,请茅盾来主持这个栏目。但茅盾此时正同孙毓修搞《四部丛刊》,又帮助朱元善编《学生杂志》,现
在又冒出个王莼农来,拉着茅盾去编创作的专栏,茅盾心里还没有底,便问道:“是看稿子,并决定取舍么?”
    “也要出题目。”王莼农回答。
    “出什么题目,那个方面的?”
    “比如要翻译什么作家的作品。就要出题目给作者译者。”“噢。那么创作怎么样?”茅盾又追着问。
    “这个小说新潮专栏专登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王莼农又回答。这时,茅盾觉得这样去接手,未免太没有意思
了。沉思一会儿,便推托说:“王先生,我现在手里的事太多,抽不出时间帮忙。”王莼农一笑,说:“知道沈先生事
多,我已和孙毓修老先生商量好了,《四部丛刊》的事可以不管。”“我在《学生杂志》也还有点事。”茅盾继续推托。
不料王莼农又说:“我也和朱元善先生商量过,请你分心照顾我这里一下。”说完,望着茅盾,眼睛里露出一种期待的
目光,等着茅盾回应。“那好吧,不过我还得跟孙老先生和朱先生说一下。”茅盾再不好意思推托了,便答应下来。
    时间十分紧迫,此时已是 11 月了,要在明年第一期作改革,必须立刻动手,才能赶上排印。于是,茅盾在两个星
期之内,设想了《小说月报》中“小说新潮”栏的改革框架,写了《小说新潮栏宣言》和《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前
者讲“小说新潮栏”的设想和要求,并按照王莼农所谓“出题目”的要求提出急须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共 20 位作家的
43部作品。并把欲介绍的作家分出二步来,第一步介绍写实派自然派的作品,第二步介绍问题著作。最后,茅盾认为,
把国外的作品拿来,“然后我们创造自己的新文艺有了基础。”从茅盾接手《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进行改革,
使得十年之久的《小说月报》作为顽固派堡垒,已被打开一个缺口,成为茅盾改革旧文学的“试验田”,并立即在上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