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公为王-第1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这个雨夜,他又梦到了自己的老妻,向自己招了招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独特的凤阳腔,轻声的哼唱着一曲《江城子》,佝偻的老者蜷缩着,又躺倒在绵软的锦榻上。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皇上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在正月十五的那个清晨,朱元璋正式将早朝的主持交给了帝国的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而他自己,则退居深宫之中静养清修。
这一次,朱元璋是真的累了,他已经为这个帝国操劳了三十年了,如今他想好好的,为自己活上一阵子,哪怕这个时间很短,哪怕这个时间或许还不足一年。
“儿孙自有儿孙福,这个大明朝,朕想做的,朕该做的,朕能做的,朕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看允炆你自己的了。”养心殿的方榻上,一身宽袍大袖的朱元璋这样对自己的孙儿说道:“有朕为你扶这最后一程,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去做,朕也想看看你的能力。”
“皇爷爷,允炆一定不会辜负您的厚望。”朱允炆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旋即走了出去。还有一份治理天下的活儿要适应,他的时间也并不那么多。
。。。。。。
皇位的传接似乎被提上了日程,有些人的地位自然也就理所当然的水涨船高了起来。朝臣眼中的第一首选,是东宫侍读黄子澄与兵部左侍郎齐泰。这两个人一个是朱允炆的老师,师道尊严浓重,气场强大;另一个则是朱元璋亲自为朱允炆选定的肱骨之臣,与朱允炆亦师亦友。
每日间,齐、黄二人的府上车水马龙,宾客络绎不绝。黄子澄和齐泰心中暗喜,但面上总还是一副平易近人的姿态,只要不是太过歪瓜裂枣的,怀揣着同一个梦想,他们都团结到了身边。
而那些歪瓜裂枣,自然而然的,也要抱成团,而他们的选择,就是同样名声不好,但前途无量的东厂厂公。
当然了,与阉宦结交终归不是什么露脸的事情。扭扭捏捏的通过各种渠道暗中给徐如意抛个媚眼,投个书信什么的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也就是了。
提笔在花名册上写下吏部左侍郎杜泽的名字,徐如意满意的点点头:“今天就这些人递了帖子?还有别人吗?”
“没有了。”云铮摇了摇头:“督主,兵部尚书茹瑺今日托人送来口信,想单独见您一面,您看。。。”
“不见。”徐如意摇头道:“长孙殿下仁厚,但皇上还在呢,如果咱们和朝中大臣结交的太过肆无忌惮,别看皇上身体不行了,杀人,却仍是一句话的事情,咱们不能冒这个险。”
“是,属下明日便回了他。”
“嗯。”徐如意点点头,随后嗤笑一声:“齐泰声势日隆,他这是怕丢了帽子,这才找上了咱们。也好,六部之中,好歹咱们也占上了两部。”
“两部?”云铮有些不解,他只知道茹瑺递了帖子。
“你忘了?吏部尚书之职自黄恒被皇上砍了,至今可还是空着呢。”徐如意伸手一指花名册上杜泽的名字:“把他扶上去,再保住茹瑺,这不就是两部尚书了吗?”
“那属下明天就去安排。”
“不,什么也别做。”徐如意摆手道:“皇上驾崩之前,朝堂上不会有什么变化。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还在,妄动朝臣不是不孝吗,你看黄子澄他们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现在只是结交,而并没有许愿。”
想了想,徐如意吩咐道:“时候差不多了,明天你去刑部一趟,看看哪座犯官的府邸合适,买下来,改一下。这么长时间了,天下第一庄也该立起来了。总在东厂中住着算怎么回事。”
“是,属下遵命。”
与此同时,在黄子澄府上后院的凉亭中,黄子澄坐在石桌旁,手里捧着一本棋谱,聚精会神的看着,不时的伸手拈起一颗棋子落下。
“老爷,齐大人来了。”老管家低声说道。
“嗯,带他进来吧。”
“是。”老管家退了下去,不一时,将一身青衣便装的齐泰带了进来。
“黄兄好雅兴啊。”
“齐兄,”黄子澄放下手中的棋谱,起身拱手施礼:“哪里是什么雅兴,只是等的无趣,所以做些消遣罢了。”
齐泰哈哈大笑,在石桌旁坐下,捻须道:“黄兄这是嫌我来的慢了,齐泰在此给黄兄陪个不是,实在是你我宅邸的大门被堵的太严实,我也是走的后门啊,不然,说不定今天都来不了了。”
“接下来的日子你我恐怕愈发得繁忙,今日这般闲情恐怕不多了。”黄子澄说着话,伸手将棋盘上的白子捡起:“你我二人难得相聚,手谈一局如何啊?”
“早就听闻黄兄在奕棋一道上造诣颇深,还望黄兄不吝赐教。”
二人伸手将棋盘上的棋子一一捡起,放在盒中。
随后由齐泰执黑子先行。
片刻功夫,棋盘上黑白纵横纠缠。
齐泰虽然先落子,但眼下的局势,却是黄子澄占优强攻。白子做龙,咄咄逼人。
某一刻,齐泰皱眉看着棋盘,手中拈起的黑子迟迟不落。
黄子澄也不催促,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
“黄兄。”齐泰抬眼开口道:“水满则溢,月满则缺。有些事,还是应当徐徐图之啊。”
齐泰的话看似是在说黄子澄的棋风,但黄子澄却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
“时间不等人啊,眼下占尽优势,若还搞徐徐图之那一套,只怕局势会被反转也未可知。”
“占尽优势?不一定吧。”齐泰摇摇头,高深莫测的一笑,随后将手中的棋子落下。
这一子下的有些怪,于黑子而言毫无助义。黄子澄只当齐泰放弃了抵抗,手中棋子不加思索的落下。不一刻,大龙腾起,黑子再无胜算。
“齐兄,承让了。”黄子澄面有得色。
齐泰却站起身来,伸手示意道:“黄兄,来我这里坐坐?”
黄子澄疑惑的看看齐泰,不明所以,但还是起身坐到了齐泰的位置上,再一看,“啊!”黄子澄不禁微微失色。只见棋盘上龙飞凤舞的写着一个“齐”字,而自己所做的大龙,正构成这“齐”字中心的一撇。
齐泰笑道:“饭总要一口一口吃,事情也总要一件一件的做。一口总还是吃不成胖子的。”齐泰来到黄子澄的位置上坐下。
黄子澄沉吟片刻,伸手抓了一把棋子扔在棋盘上,算是认输:“齐兄,你我相交多年,虽偶有不和,但总还是公忠体国,一心为了这个天下,为了长孙殿下,有些事情,你我不妨摆到明面上来说?”
“呵呵,早该如此。”齐泰笑道:“黄兄,你实话说与我听,对于削藩一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黄子澄与齐泰都想帮朱允炆削藩,这一点对二人来说,都是心知肚明之事。眼下朱允炆继位在即,这件事也需要摆在明面上说说了。
黄子澄略略思索,随后开口说道:“依子澄心中所想,削藩之事宜早不宜迟。先削小藩,再取大藩。且削且抚,来个温水煮青蛙。”
齐泰听了,也不说支持反对,而是反问道:“先易后难?若小藩还没削完,燕藩,宁藩,晋藩这些大藩先反了,你当如何?”
“不会的。”黄子澄自信满满:“且削且抚。削小藩之时对大藩施之以恩德,镇之以威势,他们如何敢反啊?”
“凡事总有例外,齐泰只问一句,若是他们决定拼个鱼死网破,黄兄如何应对?”齐泰不依不饶,一副打破砂锅的架势。
黄子澄皱眉,似乎对齐泰的质疑有些不满,但还是回答道:“朝廷雄兵百万,占正统大义之名,天下万民归心,实乃民心所向。莫说燕,晋,宁,三番统不过三十万兵马,就算翻上一倍,朝廷仍占据优势,难道还会输了他们?”
“黄兄,”齐泰摇头道:“两军阵前厮杀不是算数加减,人多未必便能剩了,人少些也未见的就会输。单说燕王一藩,常年与蒙古鞑子作战,十万将士皆是百战雄兵。另有张玉,朱能,邱福,皆是大将之才。其二子朱高熙,人说有撕虎裂豹之能。反观我朝廷如今,除了武英侯,长兴侯,信国公三位老将军外,其他人不过大猫小猫两三只。其中信国公垂垂老矣,上不得马,握不得抢。长兴侯善守,武英侯有勇无谋。真到了那一天,黄兄准备让谁领兵上阵?”
“关于此事,我心中早已谋算清楚。”黄子澄从容答道:“曹国公李景隆,自幼熟读兵书战策,武艺高超。可为大帅,另有中军都督府都督,当今圣上义子平安,也是万夫不当之勇,可为上将军。朝廷再有你我二人居于朝中运筹帷幄,曲曲叛逆,岂不翻手可平哉?”
“好,统军的将领有了,但我朝中士兵多年屯垦,久不上阵杀敌,说是农夫也差不了多少,黄兄心中可是也有对策了?”
“这个嘛。。。”黄子澄一时语塞。
在他心中,朝廷兵多,又有“大将”统领,粮草充足,已是占尽优势。至于兵员战力素质这东西,他还真就从没考虑过,很重要吗?
“齐兄,有话但讲无妨,子澄洗耳恭听就是。”
“不敢不敢,些许拙见,请军一闻。”齐泰客气两声,开口出了自己的对策:“武举。”
“武举?”
“不错。”齐泰点头道:“新皇继位,按制当开恩科。武举之制,古已有之,到我朝虽也有沿袭,但却只在洪武七年,洪武十六年,开过两科,并未成治。这次借着恩科的机会在文科之上再开一武科,一来可招揽天下英雄豪杰入军,二来亦可激起军户子弟尚武之心。三来也可昭示朝廷大义之名。一举三得,岂不美哉?”
黄子澄眼中一亮,起身大笑施礼:“齐兄妙计,当受子澄一拜。”
“黄兄客气,齐泰愧不敢当,愧不敢当!”齐泰将黄子澄扶起,两人相视大笑。(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五十三章 洪武三十一年 下
(全本小说网,。)
齐泰与黄子澄两人都是朱允炆身边比较亲近的人,彼此之间算是同僚也算是亲信。但从某个角度上上来说,他们还算是敌人。
都是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谁也不服谁,所以偶尔也会有些争执。从本心上来说两人都是为了朱允炆,为了这个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所以他们今日坐在了一处,商谈今后的安排,以免出了什么误会,争执起来,徒惹人笑。
政治其实就是一个取舍进退的过程,想要做成什么事情,通常需要一定的让步。
黄子澄提出削藩,先易后难,齐泰同意了。齐泰提出了要开武举,强军奋武,黄子澄也同意了。这就是一步进退。而接下来,还有不少其他的事情要谈。
黄子澄提出要肃清吏治,齐泰有提出要清查田亩。黄子澄提出要重农,齐泰又提出要抑商。两人你来我往的将整个大明朝都重新规划了一番。一个东宫侍读,一个兵部左侍郎,搞得好像皇帝和宰相一般,若被外人瞧见了,说不定会讥笑一番。
而为了不让别人讥笑,两人的话题慢慢的转了个弯。
“黄兄大才,足为天下栋梁,我看做个太常寺卿兼任翰林学士当是绰绰有余。”
“哪里哪里。”黄子澄脸上笑的跟朵花一样:“倒是齐兄于武备上的一番见解,我觉得比兵部尚书茹瑺要深刻的多了。”
“黄兄过誉了,齐泰可担当不起啊。”
两人互相的恭维吹捧,谈笑间就为对方封了官,许了愿,美好的未来近在眼前,他们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
朱允炆可不知道自己的官位已经被两人做了主,此刻,他正在徐如意的陪同下,在武英殿中接见一个人,一个看起来平平常常,但气质令人折服的读书人。
他就是朱元璋点名从蜀地汉中叫到朱允炆面前的,人称“正学先生”的方孝孺。
四十一二岁的年纪,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下颌三尺美髯,面如冠玉。身材匀称,唯一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后背微微有些驼,但一身的正气确实让人心仪。
“正学先生远道而来,一路上累了吧,来,”朱允炆亲自给方孝孺斟上茶水,微笑道:“先生尝尝,这是上好的红袍,孤虽然不甚懂茶,但也觉得这茶味道不错。”
方孝孺起身拱手,恭敬地说道:“多谢长孙殿下赐茶,微臣感激不尽。”
若说起来,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