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斩邪 >

第267节

斩邪-第267节

小说: 斩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几晚一反常态,陈三郎重新占据主动权,征伐舒畅,快意人生,不禁都有点留恋沉迷了。

    相比之下,许珺反而显得有点闷闷不乐,即使过年的热闹,都无法冲淡她眉间的那道忧愁。

    因为今年,父亲许念娘并没有像当时说的那样,尽可能赶回来过年。

    想到父亲一人在外,漂泊无定,不知经受着怎样的雪霜日子,许珺哪里开心得起来?

    陈三郎知道她心事,便尽量抽多点时间来作陪,开导宽慰,当了晚上,把持不住,一边宽慰,一边宽衣解带,那也是人之常情。

    晚间之事,暂且不提,很是有些忙碌;不过到了白天,陈三郎更加忙碌,各种大会筹备事宜,无论大小,最后都得经过他来拍板决定,显得谨慎。

    一段时间的繁忙后,最终到了正式开会的日子。

    这一日,府衙张灯结彩,铺上了红毯。

    清晨,陈三郎早早起床。床上,棉被起伏之间,许珺娇躯如画,她神态显得慵懒,黑黑的长发披散开来,更添几分风情。

    昨夜也不知怎的,陈三郎前所未有的兴致勃勃,导致一夜癫狂,梅花三弄,这才鸣金收兵。折腾半宿,许珺似乎还没睡醒。

    陈三郎穿戴整齐,道:“珺儿,你再睡会。”

    许珺伸了个懒腰,嗔道:“今天是大日子,哪里还睡得着?”

    自从正式成亲入门,她便有意地收敛了些性子,也不再兼任府衙差事,专心待在后院中了。

    也许,这是一种归宿。所不同的是,她并不安分,日常练武功课,一天不曾落下,还带着其他几个女眷跟着学起来,比如宋珂婵。不过她现在来学,手脚都硬了,只能学些花架子。

    很快,许珺也穿好衣服,做好些琐事,与陈三郎一起吃早餐。

    只要陈三郎在家,不管早餐还是中午晚上,吃饭都会跟母亲陈王氏一起,这样,才吃得开心。至于二姐,却是搬到军营那边去了,负责江草齐的饮食起居。

    姐夫江草齐呆在军营中,练兵颇为辛苦,他又是个大咧咧的汉子,身边没有人照顾,实在不行。而作为军中主将,也不好天天跑出来。那么,就只得陈二妹搬过去。

    军营之中,不少将领都带着家眷居住,不过居住的地方在一块特别的区域,与军营主体有所区别开来。

    吃好早饭,陈三郎要去往府衙了,临行前,许珺还特意帮他整弄好衣襟。

    今天陈三郎一身正装,头戴翅纱帽,腰间带长剑,文雅之余,又有英气展露,显得挺拔。

    “嗯,那我便上府衙了。”

    “好的,万事不必急躁。”

    很平常的对白,却有深切的情感蕴含其中。

    陈三郎带剑出门,到了外面,一身铠甲重装的洪铁柱早等候在那了。这一位侍卫头目自上任来,忠心耿耿,忠于职守,有时候陈三郎都嫌他太过于死古板,但洪铁柱不为所动,亦步亦趋,只要到了外面,绝不轻易离开陈三郎半步。

    两人一前一后,大踏步去往府衙,沿途走廊处,都有侍卫把守,见到他们来到,纷纷行礼。

    不多久,转过一道门,迈过去,已是府衙大厅。

    “公子到!”

    一门子高声叫道。

    一时间,提前来到堂上坐好的众人立刻齐刷刷起身,再躬身下去,口中叫道:“参见公子!”

    这一片声,如浪如潮,气息翻滚不已。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六十八章:大将病重,机会来了

    京城冰天雪地,雪花如雨,银装素裹一片。

    紫禁城屋宇之上,积雪已经很厚了。

    城墙上,撑出一面金黄伞盖。

    伞下,以前的七王爷,现在的新帝站在那儿,举目远眺,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天地,眉头紧蹙。

    这天地,恰如现在的王朝局势,寒冷而萧索。

    谢余杯病了,仿佛不轻。

    这个消息是昨天传回京城的。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宣威帝正在吃饭,不禁手一颤,差点把碗摔了下来。

    谁都明白谢余杯对于这个王朝意味着什么,那是国之长城,国之栋梁,他要是倒下来了,这个帝国还能靠谁?

    宣威帝心中非常清楚这一点。

    自从元文昌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兵临五陵关下。内阁已经向各大州域发出了三道勤王兵令,要各个封疆大吏组织兵力进京来援。

    只可惜到目前为止,应者寥寥。

    第一次石破军反,各大州域还积极响应号召,出兵出钱,才有了李恒威那几十万的勤王联军;但其全军覆灭后,形势急转而下,再不同以前。

    这一下,各大刺史大人都瞧明白了,王朝气数已尽,他们现在还没揭竿而起,落井下石,只是基于某些顾虑和考虑,但再要发兵去帮忙打元文昌,万万不能。

    举个不怎么恰当的比例,譬如筹备借钱,第一次还好,要借第二次,没门。

    傻子才肯!

    无人勤王,孤立无援,现在宣威帝所能依仗的只有凉州铁骑,以及五陵关。

    凉州那边,蒙元作乱,已经破了三座城池,若不是严冬气候的问题,失地会更多。

    但寒冬终究会过去的。

    不管如何,调遣入京的凉州铁骑也无法再回去,这一去,京城可就岌岌可危,无兵可用了。

    至于五陵关,城高墙厚,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只是关隘再险峻,终归到底,还得靠人。

    元文昌兵临关下,猛攻数回,不得其门而入,郁郁受阻,除了这关实在雄伟之外,还因为一员大将。

    谢余杯!

    然而如今,谢余杯病了。

    他年纪已不小,体有旧患,病来如山倒。

    第一时间,宣威帝就派了三名御医过去,只希望谢余杯能撑得住。

    放眼朝廷,满城文武,皇帝悲催地发现,能够依靠的人少得可怜。不但不能依靠,还得提防。

    因为随着形势不妙,越来越多的官员人心浮动,甚至偷偷与元文昌方面联系……

    他们在筹谋后路,观古至今,每一个王朝末路之际,都会上演这一幕。

    宣威帝不能忍,雷霆大怒,他下令逮捕了好几名官员,直接抄家,全部关进天牢。

    无奈大势已去,这样做只能暂时镇压住局面,除非出现极大的变数,才可能力挽狂澜。

    他需要一个得力的人物,一个盖世英雄来打救。

    这说起来,很有些黑色幽默的荒诞意味。

    凝望雪落天地,白茫茫的凄凉直奔心头,宣威帝鬓角之处,赫然已经有了白丝的痕迹。由此可见,他登基以来,承受了多少压力!

    “那么,就这样吧。”

    嘴里轻轻说了句,下了决心,沉声喝道:“来人,拟旨!”

    当即有太监拿出黄绢来,端上笔墨;又有一人,手捧一匣,侍立在边上,等候命令。

    这是掌印太监,手中所捧,匣中装纳的,乃是传国玉玺,社稷神器。

    若有修士在此,观望匣内,自可见一道龙形盘桓其中,只是此龙形态无神,病恹恹的,很没精神劲头。

    谢余杯病了,这个王朝病了,病得很重。

    …………

    陈三郎精神抖擞,坐上首,下面两列人员分文武排列,左边周分曹为首,右边江草齐为首,可谓济济一堂。

    俗话有说:“人多势众”,这个势,便是“气势”。

    聚气,必须先聚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陈三郎当初得小龙女托梦,其中有言:“养浩然之气,当从社稷取。”

    而今,他正走在这一条正确的道路之上。

    目光扫下去,扫过一张张神态不一的面容,陈三郎心中未免喟叹,曾几何时,他不过是孑然一身的穷酸书生而已。

    今日大会,不但文武到齐,逍遥富道也列席其中,他为崂山供奉,修门正统,必须在场。

    一个个人,一团团气息,浮沉不定,尽然在泥丸宫中得到反映,如镜照人一般,清晰可见。

    陈三郎微微颔首,缓缓道:“可以开始了!”

    周分曹便迈步走出,手执一纸,打开,高声念起来:“岁月玄黄,天下仓皇,乱臣贼子,豺狼横行……”

    这是一篇檄文,征讨的对象不是别个,正是石破军。

    当下在雍州,崂山府最大的敌人便是蛮军——这属于一个战略目标,必须确定下来,定下基调。

    这样,大伙们便有了统一的战斗方向。

    周分曹念得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诸人听得热血沸腾,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深受蛮军祸害,根本不需要动员,即可同仇敌忾,只恨不得立刻与蛮军开战,报仇雪恨。

    不多久,周分曹一片檄文念完,接下来,便是封官仪式了。

    首先,是请印。

    这印,正是那方陈氏玄武,从匣子内拿出来,稳稳地放在案上。

    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这印上,有炽热之意流露。他们都已知道,从此以后,府城人事调度,而或公文告示,必须盖上此印,方为有效,否则便是假冒空文,不可执行。

    当然,一些民生琐碎事务,自不用印,只要盖上主管公章即可。

    确定玄武印的权威名分,也是这次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陈三郎气定神闲,一字字开口道:“今府衙人事,着眼于将来,分工合作,制订制度,分为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等六房,每房设主事一名,副职执事两名,干事若干……”

    这话一出,众有骚动。

    新政制度,谁都知道会有所改动,但在此之前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会改成甚样,并不了解具体内容。

    现在听陈三郎一说,立刻恍然过来,知道公子所图不小,绝非仅仅局限于一个府城之内。

    这个,可是大好事。

    众人拢聚而来,若只求三餐温饱,那实在毫无追求。生逢乱世,纵多劫难,却也有着不少机会。

    古谚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成功的一大前提,便是得有一个施展的机会。

    当下,机会来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六十九章:六房封官,气聚河山

    六房制度并非新鲜事物,有着源远流长的传承历史,本源于中央六部制,数代王朝,都用此制。

    但能称得上六房的,必须州郡才行。

    譬如扬州,一直以来便是六房。不过随着封疆大吏权力日增,拥兵自重,六房便衰弱了,几乎成为摆设,诸多事务,皆由刺史说了算,即使太守,都成了傀儡。

    这个制度发展至今,渐已凋零。

    不说下面的州郡,即使朝野之上,六部制也慢慢被内阁所取代。

    当然,比如吏部尚书这些大官,一般也会被选入内阁议事。

    话说回来,现在陈三郎推出六房制,倒有点怀旧的意味。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崂山只是一个府城。

    以一府之地,却用一州之制,内中涵义,不言而喻。

    这是有一统雍州的野心!

    上位者有野望,下面的人自是高兴,若跟了个不思进取的主,哪里有前途可言?

    位置总是层层挪动的,上面的升上去了,下面的才有机会,如果上位者一直坐着,像个入定老僧,十年八年都不动一下,下面的人眼巴巴的,望得脖子都酸软,心气难免低落。

    其实陈三郎计划中的新政制度并非是这个,而是“一会三院制”,什么议会呀,什么立法院呀,诸如此类,几个生僻的名词听得周分曹等人一愣一愣的,接受不能。

    这些构思,未免太惊世骇俗。

    陈三郎唯有作罢,暂且施行六房制。因为不管主观还是客观条件,现在都不适合把步子迈得太大。走得急了,人心反而会被吓到。老话有说:走快半步是天才,走快一步,就扯着蛋了……

    况且,现在的人员配置也根本支撑不起。

    目前而言,六房制反而是最适合实情的。

    众人的骚动很快平息下来,望着陈三郎。

    陈三郎神色沉静,拿起一张红纸——这是一张任命状,案上一叠,都是早就拟好的,只待正式宣布,当然,还要落印,才算生效。

    “今府衙建立,自有制度,分六房,择贤才任之。现定吏房主事一人,周清者也,上来受命!”

    第一项任命下达。

    吏房,便是人事机构,负责政绩考核,升迁贬奖等,在六房中,重要性数一数二。

    不出意外,这个位置落在周分曹身上,也是众望所归,毫无争议。

    周分曹整一整衣装,神态庄重,走上前来。

    陈三郎拿起玄武印,往任命状上一按,鲜红大印赫然,自有气势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