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20节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20节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劳动,既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增强孩子的各种情感体验。事实证明,不做家务劳动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可能会有各种性格上的缺陷。    
    孩子在做家务的同时,也是培养其正确的劳动态度的过程,热爱劳动不仅仅靠的是一种理论说教,更多的是通过孩子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对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日常的家务劳动锻炼正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在他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也很难激发他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通过和父母一起承担家务劳动,还可以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才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相比较而言,美国父母在这方面做得比中国父母要好。在普通的美国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必须完成他们一定的家务劳动。像洗脸、刷牙、穿衣服这些生活自理方面的事,则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称不上是家务劳动。    
    美国父母给孩子分派家务劳动时很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每一位5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做上一两件家务活儿;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取报纸和信件;十几岁的孩子则可以用吸尘器除去灰尘,每天早晨帮着开动洗衣机等。    
    蒂娜满13岁了,已经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直接加重了妈妈的负担。于是,妈妈决定找她谈谈。妈妈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3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些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蒂娜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蒂娜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蒂娜,蒂娜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了。    
    接下来的一周,蒂娜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它们都堆在了蒂娜屋里,几乎占了一地,最严重的是蒂娜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妈妈决定对此置之不理,以便好好教育教育她。但是蒂娜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几周过去,蒂娜已经再也拣不出一件稍微干净点的衣服可以穿了,而妈妈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蒂娜没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了,此后,蒂娜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像的那么难。蒂娜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培养孩子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的习惯,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正确的态度。家长要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正确认识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是为了减轻成人的劳动,而是为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质。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当然,成人要给以具体指导、帮助,督促孩子按时把事情做好,千万不可包办代替。    
    2。要提高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孩子年龄小,劳动目的性不强,往往把劳动与游戏相混淆。家长可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如家长可跟孩子比赛谁擦桌子干净;谁洗手帕溅在地上的水少等等。另外,劳动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复杂,以自我服务为主。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劳动效果,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情绪。    
    3。家务劳动要有具体的分工。家庭成员对家务劳动要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还应提倡协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    
    4。适时地进行表扬。当孩子认真地做完一件家务事,要及时地给以肯定,最好的方法是让全家人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或亲切地拥抱,夸一声“真能干”,千万不要用金钱或物质刺激的办法。


中篇:成就一生好习惯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孩子们任意浪费的不良习惯更加严重。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十分齐全,而且越来越追求高档化。对孩子来说,这些东西来得太容易,因而不知爱惜,常常出现东西旧了或不喜欢了,就换新的或买更好的;有的随意损坏了也不在乎。    
    甚至有不少家长认为,现在的家境不错,在物质上能满足孩子就尽量满足,不必为了一些小物品的丢失、毁坏而对孩子训斥;也有一些过于宠爱孩子的家长认为,东西是为人服务的,只要孩子开心,破费些、浪费些算得了啥;更有家长自己就是大手大脚惯了,在家庭生活中浪费现象严重,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榜样。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浪费,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惜。尽管这些东西看起来微不足道,花不了多少钱,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教育孩子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以下好处:    
    ——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因为只有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才能懂得成果的珍贵;只有意识到了劳动成果的珍贵,才能赞赏和热爱劳动。    
    ——有助于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虽然,孩子在年龄小的时候,浪费的东西毕竟有限,但如果家长因此而放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喜新厌旧等劣习都有可能随之而产生。相反,一个节俭的人,往往能心平气和地享受生活、热爱生命。    
    5岁的汤尼聪明活泼,人见人爱。但有一个破坏东西的坏习惯怎么也纠正不过来。他有很多玩具,但没有哪一种玩具在他手中能“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汤尼的兴趣渐渐转移到了阅读上。但是,他对待图书依旧很“残暴”,一本刚刚买回来的书,没过两天就面目全非。妈妈十分希望小汤尼能改掉这个习惯,但似乎无论说什么,小汤尼都听不进去。家里的物品在他的手下依然“难逃厄运”。    
    那么像小汤尼这样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家长该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帮他们改正呢?我们有如下建议:    
    1。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手帕、为妈妈帮厨等。孩子只有从小就得到基本的劳动锻炼,才会懂得劳动果实是多么来之不易。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假如孩子自己不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即使大人告诉他几百次,他仍然不会注意。    
    2。忆苦思甜。爷爷奶奶们更可以用“忆苦思甜”的方式,给孩子看看以前的旧照片,人们穿着打扮的朴素,讲讲小时候的故事,在历史的回味中,孩子可能不能体会以前的艰苦,但他们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与贫困子女进行对比。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的生活是甜美的,可是世界上还有许多的孩子在失学、贫困、饥饿中。通过电视中“希望工程”的宣传片,家长可以适时地教育孩子,对比之中,孩子会倍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条件,对身边的物品产生爱惜之心。    
    4。让孩子从自己的物品做起。在家长为孩子买回玩具、图书后,必须教会孩子如何保管,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督促。    
    5。父母要对一切物品都很爱惜。比如节约水电、粮食,在外爱护公共财物,不随意践踏草坪,并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6。不要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会使孩子对物品不爱惜或持无所谓的态度,觉得损失了没关系,反正父母会再买。如果孩子损毁了物品,可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同时延缓添置物品的时间,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损坏东西后所带来的不便。    
    一个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也必定会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善良的孩子。家长们在用物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也请一定要对孩子讲讲“谁知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下篇:怎样纠正坏习惯任性妄为的习惯

    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长持之以恒及家庭各成员的配合,同时家长也不妨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如果发现自己正是孩子的“坏榜样”,那就需要你和孩子一起改正了。    
    良好的品格将决定孩子的一生,对于孩子的品德问题,一定不能姑息。只有让孩子纠正做人的坏习惯,形成做人的美德,孩子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指出:“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孩子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迟早有一天,你会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孩子平素没有受到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卢梭还举例说:“有的孩子竟想叫人一下子把房子推倒,竟要人把钟楼上的风标拿下来给他们,竟要人拦住正在行进中的军队,好让他们多听一会儿行军的鼓声……他们偏要那些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从而处处遇到抵触、障碍、困难和痛苦。成天啼哭,成天不服管教,成天发脾气,他们的日子就是在哭泣和牢骚中度过的。像这样的人是很幸福的吗?”    
    任性的习惯已经成为当代少年儿童主要的不良习惯之一。所谓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情,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对自己不加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固执己见,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任性的孩子常常用一些手段来威胁他人,如不吃饭、大哭大闹、自杀、离家出走等。任性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负面影响。任性的孩子往往容易四处碰壁,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他说他挺爱这个世界的——家庭条件那么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疼他,学习成绩也不错,人长得还挺“酷”……小时候的一个晚上,妈妈带他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他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没了。那糖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但是他要!他打着滚地哭。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在心疼,便带上手电,倾巢出动,沿着来路进行“拉网式”大搜寻。眼看到了12点了,糖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着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他要什么就准能得到什么。后来他长大了,想要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躺地打滚,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在医院,他被抢救过来。但是他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不就是一个女孩吗,你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他狠狠地说,但是他就想要她!    
    是的,从小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凭什么不可以歇斯底里地疯狂叫嚣“我要!”得到了是天经地义,得不到就自伤自残。从一块无理的糖开始,那个孩子就被无休止的温柔满足着,直至失去了人形。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涌现,许多父母任意地溺爱孩子,过多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种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给予的爱,势必会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也毫无尊重他人的概念,异常任性和粗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性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一般来说,孩子任性并非天生的,而是家长不良教育的结果。对孩子任性,有些家长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现在孩子还小,让他使使性子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另一些家长则以自己的任性来对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听,我越要你非听不可;还有一些家长互相推卸责任,孩子任性耍泼,爸爸说是妈妈惯的,妈妈说是爸爸宠的。这几种态度对孩子都是不利的,因为孩子的任何不良性格与行为,都是从小慢慢形成的,都要从小抓起,才能及时防范与杜绝。    
    其实,任性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的孩子任性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的要求,有的孩子任性是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有的孩子任性是因家长的教育不当。    
    那么,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任性呢?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家长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