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梦设计师-第18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一个魔头的生活,也是众多土豪的生活模式。
阳光、沙滩、游泳池,外加美女比基尼……这就是土豪男人的生活。
红酒醇香迷人醉,美女滋润乐无边,酒不醉人人自醉……
白天去探索宫殿和城堡,晚上去享受美食和美女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天,十多在之后,叶超这位年少多金,风流多情的中国男人终于在很多人恋恋不舍的眼神中,离开了美丽的法国后花园。
此地再好,也不能呆一辈子啊。
此地的美女再美,也不能睡一辈子啊。
霸占这么多个美女那么多个晚上了,也该放手啦,该走的时候就得走,说走就走才洒脱。
魔鬼一样的男人,终于离开了卢瓦尔河……带着诸多珠宝商人、奢侈品商人以及众多法国美女们的思念,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裙摆……
离开了。
终于还是离开了。
离开时,他是这么对自己说的,法兰西……当年八国联军享用中国妇女,现在我得帮先辈们把账给要回来才行,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滴……
魔王叶超突然有了一个理想——铁了心要把八国联军当年的风流账都给睡回来才行。
这个理想,把叶超的本心吓了一大跳,如此崇高的理想,是以前的叶超无论如何也构思不出来的。
因为,他以前从来没往这个方向想过,可是现在,魔道之心就是往这方面想了,而且,还往这方面做了,这可就有的醉了。色不醉人人自醉了,叶超也是醉了又醉,魔道果然霸道……
从卢瓦尔河流域离开之后,叶超来到了有一个小威尼斯的科尔马。
科尔马(lmar)呢,是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保留着16世纪的建筑风格——木筋屋,由木材搭建的多面形屋顶,独特的设计,使小城充满着浓郁的阿尔萨斯风情。
童话般的小镇,童话般的房子,让人想把她装进口袋中带走。
很美,很容易让人误会它们就是一个个玩具一般的房子。
一座座木屋漂亮精致,每栋房子都被主人装饰得别具特色。蒂雷纳街桥是这里最佳的观景地。小桥流水,幽幽窄巷,任由平底船轻轻滑过……
如果说城市也有混血的话,那科尔马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德法混血儿。
提起科尔马的身世,就不得不提阿尔萨斯地区的前世今生。
阿尔萨斯在过去的千年中在法德间几经易手,阿尔萨斯的历史就是一部德法矛盾的血泪史,就是欧洲历史社会发展融合的缩影。
阿尔萨斯的祖先应该说是日耳曼人。
在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地区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以说德语为主,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范围包括了今天德国的全境和周边一些国家地区。
在欧洲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后,阿尔萨斯实际归属于法国的统治之下,直到1870…71年的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再次属于获胜方普鲁士,一战后,德国战败,阿尔萨斯正式归属于法国。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再次占领这里。随着德国二战的战败,阿尔萨斯再度回归法国的怀抱,并形成了今天两国以莱茵河为界的版图。科尔马,一个阿尔萨斯的小镇,当然就随着国家的归属不断更改着自己的属性。
叶超记得自己读过的一篇语文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它描述了在普法战争背景下,一个法国孩子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悲泣。
或许第二天,他就不得不被迫大声朗读德语的发音。
又有谁知道,在法国刚接管这里的初期,日耳曼孩子被迫学习法语的苦涩。
历史没有对与错,你说它是开玩笑也好,说它是必然趋势也好,它都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谁也改变不了。
了解了阿尔萨斯的历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郁的德式风情,无论是具有典型中南德特色的木筋屋,还是那些华丽尖顶的歌特式教堂,都打着浓浓的德式标签。
这里的地名很多具有德语后缀,无论是…heim还是…burg,也不难理解当地融合有德法双方语言特色的方言,和许多当地人脱口而出的流利的德语。
一个拥有德国躯干法国心脏的孩子,必定是个独特的孩子,一段抹不掉的悲凉身世,必定造就与众不同的气质。这,就是科尔马的精华,最耐人寻味的部分。
伊尔河支流酪赫河从城中缓缓趟过。(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35章:自由女神的故乡
(全本小说网,。)
科尔马的灵性来自于城中的运河,蜿蜒曲折犹如一条缠绕在一个美丽姑娘身上的温柔的缎带,运河的小桥两端上都一脉相承的有鲜花装点,在运河的任何一个位置定格快门,都是一幅无与伦比的清新画面。
而河道中最精华的部分,莫过于“小威尼斯”了。
威尼斯真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名词,只要有水的地方,都会和威尼斯扯上干系。
班贝格有“小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是“北方威尼斯”,汉堡是“北德威尼斯”,安纳西是“阿尔卑斯的威尼斯”……不过,这个科尔马“小威尼斯”还着实有点味道。
小威尼斯区位于法国阿尔萨斯大区科尔马市,这片区域内河道纵横,人文及自然风景异常优美,因此有了“小威尼斯”的美誉。
它是科尔马最浪漫的地区。因其境内运河和花船而得名。从桥上可以看到以前船夫和洗衣店在水中的倒影,景色美丽。
说够了科尔马的水,是该说说科尔马灵魂建筑的时候了。
科尔马那些建于17、18世纪的木筋屋是城市的精髓所在。
一桩桩歪歪扭扭的房子,一根根横七竖八的木头支架,可爱倾斜的尖顶,这些极具德式建筑风格的特色让人仿佛置身德国某个熟悉的小镇。
而路旁的咖啡浓香和法国大餐又让人真真切切的闻到了法国的殷实气息。
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坚的标志,但法兰西却是她的故乡。
科尔马是自由女神像的作者巴托尔迪的家乡,在科尔马的环形路口,屹立着法国的自由女神像。而在科尔马的广场上,也同样树立着象征自由民主的雕像。
一个法国小镇,竟然可以把德国建筑风格发挥到极至,这就是科尔马,一个浪漫到谷子里的法德混血儿。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尔马耐人寻味的历史会一直吸引千千万万的游客来感受它血脉中流淌的岁月沧桑。
叶超站在科尔马的广场上,欣赏着美丽的自由女神像的……胸部,嘿嘿,然后是她的脸,她的手,她的火炬……
自由女神,出自这个科尔马小镇,出自法国艺术家巴托乐迪之手,但她却是在美国,享誉世界。
如今,她,自由女神像成为了美国的标志,象征着自由和民主,更象征着勇气。
故事应该从1834年说起……
1834年巴托尔迪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意大利人家庭。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雕塑艺术,自由女神的形象很早就存在于他的心目中了。
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后的一天,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防御工事,暮色苍茫时,一个年轻姑娘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波拿巴分子的枪声响了,姑娘倒在血泊中。
巴托尔迪耳闻这一事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为他心中自由的象征。
1865年,巴托尔迪在别人的提议下,决定塑造一座象征自由的塑像,由法国人民捐款,作为法国政府送给美国政府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
有人认为自由女神像的设计和建造可追溯至1865年,一位在南北战争中支持北军的法国学者、政治活动家拉沃拉叶在其凡尔赛附近的家中一次晚饭后的闲谈中说:“如果应当建立一座雕像来纪念美国的独立,我认为只有我们两国共同建造才是天经地义的。”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一份发布于2000年的报告中表示,这一说法来自于1885年募款的宣传小册子,并不准确;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构想最可能出现于1870年。
根据巴特勒迪自述,上述说法提到的闲谈中他也在场。拉沃拉叶的想法没有成为正式的提议,但启发了巴特勒迪。
由于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对思想自由的压制,巴特勒迪没有立刻行动,而是仅仅和拉沃拉叶进行了讨论。
巴特勒迪还联系了埃及赫迪夫伊斯梅尔帕夏,后者曾计划在苏伊士运河塞得港附近建造一座古埃及女性法拉欣身披长袍、高举火炬的形象的巨型灯塔,并为之绘制了草图、制作了模型,最终没有建造。
和苏伊士运河上这座灯塔类似的计划还有罗得岛太阳神铜像,这座太阳神赫利俄斯形象的古代铜像据推测超过100英尺(30米)高,同样位于港口的入口处,为来往的船只提供灯光引导。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巴特勒迪作为陆军少校参战。战争中,拿破仑三世被俘获并废黜,巴特勒迪的家乡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战后巴特勒迪计划前往美国,他和拉沃拉叶认为当时正是和一些有影响力的美国人讨论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时机。1871年6月,巴特勒迪带着拉沃拉叶的介绍信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
巴特勒迪甫一到达纽约港便注意到了贝德罗岛。
他发现往来的船只必然经过这一小岛。他还得知此岛是为美国政府所有,进而欣喜的写信给拉沃拉叶,称此地为“所有州共有的土地”。巴特勒迪会见了很多纽约各界名流,还拜访了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并得到其保证,认为取得贝德罗岛作为雕像的选址不会太困难。
巴特勒迪又乘火车两次横穿美国,会见了许多可能对雕像计划持乐观态度的美国人。
然而,他仍认为美法两国公众对这一计划的支持程度尚不足,因此和拉沃拉叶决定继续等待合适时机。
巴特勒迪早于1870年即为雕像制作了第一个模型。他的一个美国艺术家朋友将其访美期间带去的草图收藏于罗得岛州的工作室中。
巴特勒迪返回法国后继续进行雕像的设计。他同时还参与了若干支持法国爱国精神的雕像设计,这其中包括贝尔福的标志性雕塑贝尔福雄狮。
这座长73英尺(22米)的雕像是为了纪念普鲁士对贝尔福城堡长达三个月的围攻而建造的,表现了挑衅性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
这种浪漫主义风格影响了巴特勒迪对自由女神像的设计没过多久,巴托尔迪在一次婚礼上同一位名叫让娜的姑娘邂逅,让娜长得美丽端庄,仪态万方。
巴托尔迪认为让她来为“照亮全球的”自由女神像做模特是十分相称的,让娜欣然允诺。
在雕塑过程中,他们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终于结为夫妻。
1869年自由神像的草图设计完成,巴托尔迪便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雕塑工作。他曾去过美国旅行,争取美国人对塑像计划的支持,但美国人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礼品的珍贵。
1874年造像工程开工,1876年巴托尔迪参加在费城举行的庆祝独立100周年博览会时,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便把自由女神执火炬的手在博览会上展出,才引起一场轰动。
摆在人们面前的这只手仅食指就长达2。44米,直径1米多,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于是这件几天前还鲜为人知的雕塑品顿时身价百倍,成为美国人人渴望欣赏的艺术珍品。不久,美国国会便通过决议,正式批准总统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请求,同时确定贝德罗岛为建立女神像的地点。
1884年自由女神完全竣工,前后历时十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宣布赠送给美国。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所以,自由女神像,又称为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美国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以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的自由女神像作蓝本,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