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第39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空中,时不时有几只海鸟飞过;海水里面,偶尔有鱼群跳出海面。
“从时间上来看,再往前行驶半天应该就能靠岸了。也不知道大王这么急着将我召回来是为了何事。”中年人负手而立,静静想着心事。
一旁,一位身穿短衫的汉子走过来道:“怎么,李将军,还在想上个月的那场大战吗?”
“没有。”中年人转过头道。
“其实你不必将那件事放在心上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便要讲仁义,也不必和那些蛮夷讲。你应该知道的,若是我们战败了的话,咱们最终的下场只怕比他们更惨。”
中年人心中一颤,摇摇头没有说什么。
原来这人就是吴国近几年来声明最盛的将军李承鼎,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一军都督,在军中拥有极大的声望。
而他身旁的短衫汉子,却是如今的水军大统领司马福,因为常年在船上的缘故,平时都习惯只穿一身短衫。
李承鼎的身份自然不用说,魏国公李神福的长子,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父亲的国公爵位;同时他还是吴王杨渥的姐夫,而且在统兵能力上有过人之处,所以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做到都督之位。
经过这些年的锻炼后,他的统兵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是如今吴**中最负盛名的一位统帅,即便是老将周本的声望都只能勉强压他一筹。
而司马福原本不过是钱麾下投降过来的,按理说像他这种降将是很难在吴**中出人头地的,不过司马福却不同。
他尤其擅长统领水军作战,当年消灭广南曲家的大战中,就是他亲自统领水军在敌军身后登陆,配合正面吴军主力,一举取得胜利。
再之后,司马福在吴军水军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如今与另一位水军统领何敬洙被并称为“水军双杰”。
之所以能得到这么个称号,其实与这些年吴国的国策也有关系。
自从统一南方之后,吴国在国内基本上很少动兵,对梁国一直保持和平,坐观晋、梁争霸;对蜀国虽然时不时发动一场战争,以起到锻炼士卒的作用,不过整体上来说还是相安无事的。
不过在中国之外,也就是海外地区,吴国势力却在迅猛发展。
吴王杨渥对于海外领地拥有极大的兴趣,在统一南方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六年前,杨渥便出动水军力量在南方的吕宋大岛、勃泥等地登岸,并且在沿岸合适的地区筑城移民,先后建立了吕州、宾州、罗州等四个州。
当然,这些新建立的州城,若是放到吴国江南之地的话,最多也就只能算小县城而已,不仅城池规模非常小,而且当地汉人百姓也非常少。
毕竟一来吴国国内的人口就不算多,二来中国的百姓原本就不愿迁徙,即便吴国朝廷不断提出优惠政策,以吸引百姓移民,但依旧没有多少成效。
虽说朝廷也能强行进行移民,不过除了一开始强行移民夷洲,也就是后世宝岛,取得了一定成效外,之后移民琼州的行动就遭到了巨大挫折。
许多百姓听说自己所在的村落被列入了移民名单后,宁愿逃亡异地也不愿参加移民。
与此同时,在朝中关于移民的各种反对之声也层出不穷。
毕竟各州地方的赋税等都与当地人口息息相关,谁都不愿意让自己治下的百姓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此外,如今吴国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刚刚经历了唐末战乱之后,如今虽然稍微安定下来,但各地依旧是土地多而人口少的局面,对于移民没有迫切的需求。
这些因素最终让吴王杨渥不得不下令取消强行移民的策略,改为以优惠政策吸引百姓自愿移民。
当然,建立了吕州、宾州等海外四洲之后,杨渥接着又在南方后世新加坡一带建立了一座新的城池,并且命名为狮城,以控制这一处海外贸易的要道。
在这一系列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难免会与那些土著势力发生冲突,这时候水军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何敬洙和司马福这两个水军统领,多次率军对外征战,取得了不少胜利,让他们在国内的名气也随之大涨。
当然,除了向南方海外扩张以外,杨渥也没有忘记向北方海外扩张。
三年前,泰封国国主弓裔的麾下大将王建起兵造反,夺取泰封国的江山,并且建立高丽王国。
这之后王建并没有忘记派遣使者前来吴国寻求册封,同时请求吴国派兵帮助他统一半岛。
原本对于这个请求杨渥是拒绝的,但最终考虑到若是高丽崛起,也能在后方起到牵制契丹人的作用,所以最终派遣李承鼎率领五千军队前往助战。
就是在那里,李承鼎连战连胜,建立了巨大的声望。
当然,此时司马福和他提到的“上个月的那场大战”,却不是发生在半岛之上的战事,而是发生在半岛旁边的与倭国的大战。
三年前,有吴国商人无意间在倭国附近的一个岛上发现了巨大的金矿,甚至许多黄金就在地表上,不需要开采。
这个消息顿时就惊动了吴国朝廷,吴王杨渥第一时间就下令派兵去攻占那个小岛,并且动用官府的力量组织人力前去开发。
接下来,陆续又在附近地区发现了一些银矿和较小的金矿,这些都让吴国大发一笔,也造就了一次淘金热。
一时间就连南方海外那些人口稀少的新设各州里面,移民的百姓也突然增加不少,许多人都梦想着能够发现新的金矿银矿,从而一夜暴富。
当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而且这股淘金热也仅仅持续了半年多时间就重新平静下去。
说到底,敢于冒险,而且热衷冒险的人还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只在过不下去的时候才会选择去海外冒险。
而如今的吴国正处在兴兴向荣的阶段,国内土地众多,君明臣贤,政治清明,百姓基本上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谁愿意冒险到海外去呢。
在倭国那边发现的金矿银矿,在一开始还没什么事情,不过日子久了之后,倭国人也意识到里面的巨大利益,顿时就不干了。
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变化(中)
自从唐高宗时期的白江口一战后,遭到重创的倭国很快意识到了与中原大唐之间的巨大差距,从此一心效仿中国。
在此后的几百年内,倭国不断派出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同时在其国内也进行着众多改革措施。
通过这些改革,倭国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并且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
一百三十多年前,桓武天皇将都城从奈良迁移到平安京,此后平安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都是倭国的首都,所以这段时期也被称作平安时代。
如今的倭国天皇乃是醍醐天皇,在位已经有数十年时间。
而这期间也正是大唐逐渐走向崩溃的时期,大唐的影响力在倭国也随之不断下降。
当吴国人不断出现在倭国周边时,一开始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但随着金矿银矿的出现,让倭国权贵们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尤其是吴国势力在倭国周边的急速扩充,很快就引来了倭国当局的极大戒备。
再加上这段时期倭国国内关于储君之位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为了转移矛盾,吴国人就这样进入了倭国当局的视线中,成为了醍醐天皇的眼中钉。
倒不是没有人提醒他,让他不要忘了当年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不过那些支持战争的人却认为,白江口之战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如今的倭国早就不是当年的倭国了;而当年的大唐更是早已经烟消云散了。
吴国不过是割据中国南方的一个地方势力,根本就不需要在意。
在这些主战派的支持下,倭**队很快就展开行动。
这个时期的倭国虽然长期安定,平时并没有维持多少军队,但集中个五六万大军还是很容易的事情。
吴国这边,在得知倭国有动兵的迹象之后,也很快做出应对。
杨渥力主先发制人,在倭军攻过来之前就派兵在倭国登陆。
执行这次大战的自然就是李承鼎和司马福的水军,其中李承鼎率领的五千大军乃是主力,司马福那边还有三千水军,再加上高丽国支援的三千人,一共一万一千军队,由李承鼎统一指挥。
这些军队在倭国登陆以后,很快就引起了倭国的极大震撼,倭国方面仓促之间集结了一支两万人的大军前来抵抗。
然而倭国承平已久,军队的战斗力如何能与久经沙场的吴军相比?而且倭军还是仓促应战,吴军一方却是早有准备。
这场大战还没开始结果就已经注定了,最终吴军大获全胜,俘虏了七千多倭军。
本来按照吴军的一贯政策,对于这种战争中俘虏的敌军士兵虽然说不上会善待他们,但至少也会保证他们的性命。
不过这一次对于倭军俘虏,却有杨渥直接发来诏令,下令将俘虏全部斩杀,堆成京观,以震慑倭人。
这么残酷的诏令,刚刚下达到李承鼎这里时就将他吓了一跳,虽然心中有些不忍,但君令难违,最终李承鼎还是按照军令将那些俘虏全部斩杀。
刚刚司马福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即便是依照君令行事,但在事后李承鼎还是感到有些不舒服。
“司马将军,你觉得大王为什么会对倭人这么的……”李承鼎没有往下说,但他的意思却很清楚。
司马福笑道:“看吧,刚才你还说没在想这件事,现在还是承认了吧?其实吧,大王的性情原本就是如此,他对咱们自己人一直很仁厚,但对于外人,尤其是外族,那就不好说了。”
“而且我军对海外用兵,像这种事情多了去了,比如南洋那边,吕州、宾州等地,如果当地土著造反,还不是一样的会有屠杀。你多经历一番就好了。”
司马福心中想着:“李将军出生名门,自幼就过着富贵日子,根本没经历过这种屠杀之事,所以才会如此。想当初……”
想当初,不管是早期的黄巢、王仙之,还是后来的秦宗权、孙儒等,哪一个不是性情残忍之辈,屠杀的人口何止以万计?即便是朱温的军队,屠城的事情也没少做。
李承鼎不过是身处吴军之中,军纪相对较好,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所以一时间有些不适应罢了。
他沉吟了片刻,转过话题问道:“你可知道大王对倭国准备怎么处置?”
“这倒是不清楚,不过应该会选择和谈吧。以咱们这点实力,也不可能灭掉倭国;所以除了和谈以外,想来也没有别的选择。”司马福道。
在击败仓促集结起来的倭军之后,虽然吴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优势,不过这种优势并不是绝对的。
一方面,倭国的战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如今不过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已;另一方面,吴国暂时也无法派出更多的军队前来。
毕竟这个时代的海上航运还不够安全,派出个几千甚至上万军队还好说,但若是派出数万大军,那风险实在太大,万一出现什么“神风”,那杨渥还不得哭死。
而且如今晋、梁争霸也到了关键时候,吴军北伐的时机也即将成熟,所以现在根本不是大规模进攻倭国的时候,和谈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杨渥下令,让李承鼎和司马福率部在倭国之内大肆劫掠一番后就撤回来,然后趁着大胜的时机派使者前去讨要好处。
至于能要到多少好处,那就不是司马福他们所要关注的了。
这时候,前方海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艘大船,远远望去,竟然比他们乘坐的这艘战船还要大一些,上面有着五个高大的桅杆,其中最中间的桅杆顶端,高高挂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一个“徐”字。
“是徐家的商船。”司马福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要说这些年吴国的重大变化,除了大力在海外进行扩张外,另一点就是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当初吴国为了扩大海上贸易,专门由国家出面建立了一直商船队。
这支商船队在短短时间内的确起到了扩大贸易的作用,而且效果极为明显,如今苏州市舶司和泉州市舶司这两处地方每年的关税收入就多达两百万贯。
别看两百万贯看上去不多,但实际上,早些年淮南一年的全部收入也不过三四百万贯而已;即便是现在统一了南方之后,吴国每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上千万贯。
而仅仅一个关税的收入就达到两百万贯,这可是占到每年税收收入的两成。
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商船队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商船队中各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