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第2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年乃是向军队输送的第一批马,数目还比较少,只有两百匹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这个马场能够输送的马匹将会越来越多。
按照柴克宏的估计,到五年之后,耽罗岛的马场每年大概能够向军队输送八百到一千匹马。
这个数目依旧不算多,但考虑到马的寿命通常有二三十年,其中适合作为军马的时间同样有十多年,若是每年能够获得一千匹马,那么只要十年时间,吴国就能组建一支近万人的骑兵。
若是真能有近万骑兵,再加上吴国强大的步兵,将来北伐之战就不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所以杨渥才会对柴克宏这几年来做的事情高度赞赏。
不过对柴克宏来说,这几年的经历就不是那么美妙了。
他当初率领八百名士兵轻易占领耽罗岛的时候,可没想到自己接下来的几年就会在这个岛上度过。
不仅如此,他还被杨渥任命为马场的负责人,从而不得不在接下来几年内与马打交道。
好在他也知道马场对于吴国的重要性,只要他做好了杨渥交给他的这个重要任务,今后肯定少不了他的好处。
而如今看来,他的想法显然是对的,他的努力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启禀大王,臣别无请求,只希望将来能够统领骑兵作战!”柴克宏忍住心中的激动,躬身向杨渥请求道。
这几年下来,他对马也有了足够的了解,更加明白骑兵的重要性。
如果他能够成为骑兵将领,将来肯定前途远大。
如今吴国的两个主要骑兵将领,史俨和侯瓒两人,如今同样上了年纪,只怕要不了几年时间,他们就没法再驰骋沙场了。
所以现在开始就必须培养新的骑兵将领了。
对于柴克宏主动提出来要去当骑兵将领,杨渥自然是求之不得。
“你的请求,孤答应了。你这些年一直和马打交道,想必对骑兵应该有不少了解。不过你想要成为骑兵将领还有不少东西需要学习。这样吧,孤任命你为骁骑军指挥使,你先去城外骑兵驻地向侯瓒将军学习吧!”
如今的骁骑军,因为南方战事很少用得上的缘故,大多数时间都驻守在金陵城外。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侯瓒与史俨等骑兵将领的年纪大了,那些当年随着李承嗣、朱瑾一同南下的骑兵将士们,现在也有很多的年纪已经不适合继续征战了。
所以这两年杨渥在金陵城外又设立了一个骑兵学校,专门培养骑兵的。
当然这么培养骑兵的代价也大得惊人,毕竟南方人绝大多数都是不会骑马的,要将这些不会骑马的普通士兵训练成合格的骑兵将士,所需要付出的自然比训练那些本来就有一定基础的北方边疆地区百姓要困难。
至于与那些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相比那就更加困难了。
好在,以吴国如今的国力要支撑起一支合格的骑兵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臣多谢大王!”柴克宏得到了杨渥的许可之后,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向杨渥道谢。
“你先别高兴得太早了,之前马场那边都是由你负责,但你若是离开了之后,马场又该由谁来负责?若是你不能找出一个合适的人来接替你,只怕你的请求就只能推迟了!”正当柴克宏满脸兴奋的向杨渥道谢时,杨渥却突然说道。
柴克宏听了不由得脸色一滞,随即又苦着脸道:“大王,这不是在为难臣吗?臣这几年一直待在耽罗岛上,对外界的了解并不多,上哪里去找一个适合的人?”
“那可不是孤的事情,而是你的事情了!”杨渥摆摆手,制止了他。
柴克宏有些无奈的向周围望去,却见他的父亲,同样在场的柴再用非常隐秘的向他眨了眨眼睛,顿时放心下来。
“是,臣遵旨!”他连忙答道。
杨渥当然不是故意要为难他,事实上杨渥让他来寻找一个接替之人,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在重用他。
马场对于吴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杨渥却将其接替人都让他来推荐,这自然是对他的看重。
刚刚升任为都督的柴再用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才非常高兴得让他答应下来。
至于说人选问题,或许柴克宏不知道从哪里选择,但这对他的父亲柴再用却不是什么难事。
“若不是大王当初有远见,迅速派人占领了耽罗岛,将来我军的骑兵定然会成为我军的短处。如今有了这个马场,我军的骑兵再也不用受制于人了!”
等到柴克宏满脸喜色的告辞出去后,其他留下来的将军们自然是连连向杨渥道喜。
“别高兴得太早了,光有马还算不上骑兵,那些骑兵将士们若是不好好训练,那就最多只能算骑马步兵,而不是骑兵!”杨渥虽然脸上同样很高兴,但还是谨慎的说道。
“大王说得对啊,即便有了马匹,也还算不上骑兵,必须好好训练才行啊!说起来,如今蜀王王建手中都有八千骑兵,但真正堪用的又有多少呢?”李承嗣听了之后同样感慨道。
几年前,王建在星宿山大阅诸军时,就展现过他麾下的强大骑兵,这些都是在过去十多年里王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马匹组建起来的。
蜀中虽然地势多山,但附近还是有许多途径可以购买到马匹,尤其是一些蛮夷部落,更是有养马的习惯。
不过王建的骑兵虽多,但战力却只是一般,再加上从西南蛮夷处获得的马匹多数不适合当战马,只能用来运输后勤。
而吴国如今通过耽罗岛培养的马匹,都是体型相对高大的草原马,用来作为骑兵战马冲锋陷阵是最适合不过的。
“侯将军,骑兵的训练,孤就交给你和史俨二人了,孤只希望,等到将来我军北伐中原之时,有一支强大的骑兵能够成为摧营拔寨的利器!”杨渥对侯瓒严肃的说道。
“末将定当竭尽全力训练骑兵,不敢有丝毫松懈!”侯瓒连忙保证道。
杨渥满意的点点头,侯瓒办事,他还是很放心的。
“刚刚得到消息,晋王李存勖再次派遣使者前来,希望孤能出兵北伐,与他一起消灭朱温。如今他的使者还没抵达金陵,不过孤已经拒绝了他的建议!”说完了骑兵的事情后,杨渥却是向众将提到。
如今北方的局势,大致上还是沿着原本历史在发展,虽然在细节上有一些变动,但总体上却是没有变化的。
现在已经是武义三年,在去年当杨渥忙着收服福建时,朱温同样没有忘记打压北方的其他势力。
可惜的是,朱温对晋王李存勖的战事进行得并不顺利,倒是在关中,梁军接连击败岐王李茂贞,夺取了关中的不少领地。
去年九月,晋军在周德威统领下大举进攻梁国的晋州,五万大军将晋州城团团围困,又以近百架当初从吴国获得的苏州炮日夜不停的轰击晋州城墙。
晋州刺史边继威率领守军与梁军展开血战,牢牢的将晋军阻挡在城池外面。
后来晋军又准备挖掘地道攻城,将城墙挖出一个二十多步宽的缺口来。
晋军沿着缺口蜂拥而入,局势一度非常危急。
但守军并没有被晋军的强大攻势所吓倒,他们奋起抵抗,死死的阻挡敌军进攻,又趁着晋军稍微撤下去休整的间隙,很快就将缺口堵住了。
伤亡惨重的晋军只好一面暂时停止攻城,让将士们得到休整,一面又在蒙地区依托山川之险阻击梁军的援兵。
梁军援兵在杨师厚的统领下,对晋军发起猛攻,最终突破了晋军的防线,直抵晋州城下,为晋州解除了包围。
这次大战乃是潞州之战后晋梁双方的又一次大战,最终却以晋军的失败告终。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晋军虽然正在逐步崛起,而梁军正在逐步衰落,但就目前来看,梁军的战力还是非常惊人的,他们的军队素质同样非常优秀,短时间内晋军想要占据上风还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李存勖才会想到与杨渥联合来进攻朱温。
(请大家支持正版!)
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财有道
杨渥不愿意和李存勖联手进攻朱温的原因,早就告诉过在场众将,所以听说杨渥拒绝了李存勖的使者后,大家都没有感到惊讶。
从过去一年的战况来看,朱温想要消灭李存勖的确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反而是年轻气盛的李存勖正在对朱温发起咄咄逼人的进攻。
所以正如杨渥所说,现在的北方局势若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的话,那就是对吴国最好的局面:李存勖难以击败朱温,同时朱温又不能消灭李存勖,双方只能如此对峙。
若是这种情况能够继续下去,而吴国又能够在接下来几年里成功统一南方,到时候他们就能安然的养精蓄润,静观北方局势变化,然后等待北伐的最佳时机到来。
当然,这中间依旧存在一个变数,那就是朱温已经年老,谁都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死去。
同样是在去年的时候,屡立战功、声望日隆的匡国节度使刘知俊,在遭到朱温的猜疑之后,心中惊惧不安。
恰好与他交好的佑**节度使王重师无罪见诛,使得刘知俊更加惊惧,最终以同州发动叛乱,并且向岐王李茂贞寻求帮助。
朱温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做出反应,命杨师厚、刘前去讨伐,刘知俊自知难以抵挡,只好放弃同州彻底投靠李茂贞。
这次事变虽然最终梁国没有损失任何地盘,但却充分暴露了其内部人心的浮动,连刘知俊这种功勋老将都开始遭到猜忌了,这就说明朱温的统治已经出现了许多裂痕。
但朱温不管怎么说还是那个威震天下数十年的枭雄,只要他不死,梁国就不会垮;然而问题是朱温能够永远不死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等到朱温一死,他的诸多儿子中没有一个有足够的才能去继续领导梁国压服诸多敌人。
可以说从那时起,梁国的衰亡才算正式开始。
时光荏苒,转眼三个多月时间已经过去,如今已经是武义三年的五月。
金陵城中,一场暴雨刚刚停下,给燥热的天气带来了一丝清凉。
中极殿中,望着眼前面带英气,却又举止儒雅的年轻人,杨渥感到十分的满意。
眼前之人,正是在不久前的科举会试中考中第二名的考生蒋延徽,而排名第一的正是徐温的样子徐知诰。
按照吴国科举的规定,会试的排名一般由主考官来确定,一般考中的考生在接下来的殿试中都不会被淘汰。
不过决定考生最终排名的,也是对考生最为重要的却是今天将要举行的殿试。
这么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典仪,杨渥自然是亲自主持,并且这次殿试的题目同样是由杨渥来出的。
宽敞的大殿中,蒋延徽并没有意识到杨渥正在暗中观察他,他仔细的看着眼前的题目,皱眉思考着。
这一次殿试的考题乃是关于生财有道的,直白的说就是如何迅速增加朝廷收入。
杨渥在去年宣布增加禁军将士的待遇后,固然是极大提升了将士们的士气,但也给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去年时户部尚书骆知祥就向杨渥提出过财政将会遇到的困难,而今年的情况无疑就证实了这一点。
虽说今年的夏收还没有开始,但从往年的情况来看,今年吴国财政必然会出现赤字,所以在今年年初,杨渥便不得不下令发行国债。
对于现在的吴国来说,从内到外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兴兴向荣的状态。
对外方面,吴国疆土正在不断拓展,许多势力都在派遣使者向吴国臣服,承认吴国的正统地位。
而在吴国内部,随着社会重新变得安定有序起来,各地经济都在迅速恢复与发展,再加上占城稻的推广,如今吴国的百姓基本上每年的收获之后除去消耗都能有所盈余。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对于吴国朝廷自然是非常支持的,他们对于吴国的前景同样非常乐观。
所以当杨渥下令再次发行国债时,很快就有大群百姓踊跃购买。
然而,在这个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年代,一国的财政若是长期依靠国债来度日显然是不可取的。
于是就有了如今杨渥出的这道考题。
这个时代并不是后世明朝,不管是那些朝中的官员,还是普通的读书人,都不讳言谈钱的问题。
不仅如此,如今的吴国更加重视实务,对于增加税收这种很实际的问题不仅不讳言,反而非常重视,经常被用来作为科举的考题使用。
这就引导了许多读书人去思考这些实际的问题,而不是像以前的考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