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818-当时只道是寻常 >

第23节

5818-当时只道是寻常-第23节

小说: 5818-当时只道是寻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样理解它呢?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还记得有一句话,有女孩说:“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孩子气的坚持,强悍简单的拒绝。李文秀这种人要么很快乐,要么不快乐,人生尽是峥嵘,他们不可爱,甚至自私,但是多半是真性情的人。喜怒哀乐不掺假。人生像一枝山茶开在峭壁,峥嵘而壮丽。    
    想起读得最早的《少年游》,是周邦彦的——“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露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多数人评家都觉得周邦彦这阕《少年游》在艺术上并无多少出奇之处,很多诗词的辑选里没有选。不过我倒很喜欢,读此词总是偷笑。仿佛看见千年前那一段搞笑的绯闻:一夕,徽宗临幸李师师家,邦彦与名妓李师师来往甚密,每游其家,那夜邦彦也在,仓促不能出,匿伏床底,徽宗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师师切新橙共尝,徽宗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遂制《少年游》以记其事。    
    同样是《少年游》,周邦彦调侃他人,写得真是清丽真切,灵动如露。容若写自身却是苦如黄连。    
    十年青鸟音尘断。王母的青鸟,多年未临汉武帝的宫殿,我也有多时未得你的音信。    
    少年时的相恋。花开汹涌如潮似水,如同一场游春戏,眼前繁花错落,心有不甘却定将结束。彼时柔弱花枝未得承受将来盛开的力量。    
    往事——不胜思——不胜思。


《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四部分第三节 踏莎行 倚柳题笺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    
    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    
    【缁尘老】    
    古人的风雅是雅在底子上的,清水映兰花。不比现代人张牙舞爪地靠物质武装。倚柳题笺,快乐由快乐自身衍生,没有任何不良附加剂,如同没有打农药的植物,天然清香。刘过是我很喜欢的词人,不光为词,亦是为人。刘过算是个有志有情趣的人,虽然身为辛弃疾的晚辈,与稼轩论交,为人却不见拘谨。这种磊落自如便很见大丈夫气。“傍柳题诗,穿花劝酒”是他在《沁园春》里的宣扬的行为艺术,很被后世人认同。    
    容若所提及的当花侧帽的独孤信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超级牛人之一!按史料记载,独孤信算是帅到七荤八素那种,惊艳程度可以比肩魏晋众帅哥,所以侧帽入城,就能有那么大的轰动,放到现在,绝对是天王级偶像明星,回头率大概可以达到百分之二百。帅成卫玠一个档次还不算,他还超级能打,据说他擅骑射,喜欢PK生擒敌人,绝非一个靠脸吃饭的小白脸。大司马,八大柱国的地位,是战功累积起来的。独孤信跟着宇文泰打下了北周的天下,还把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    
    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北周明敬后,隋元贞后,隋文献后,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位三朝国丈就是西魏宰辅独孤信。就因为这三个女儿(长女,四女,七女)使他成为三朝天子的始祖,从独孤皇后(迦罗),杨广,到李渊,李世民,李隆基,全部都是独孤信的后人,如果要评选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祖先的话,必是独孤信无疑。他的风仪,使得后人倾慕不已,连容若那样清雅出尘的男子也深深向往。    
    “傍柳题诗,穿花劝酒,当花侧帽。”是古人的快乐。不过那快乐明亮如光,照的众人都开心温暖,心向往之。容若就好以前人的生活姿态自比,越比越不满不足。此篇张刻本、袁刻本、汪刻本有副题 “ 寄见阳 ”。从词意看; 确是一篇寄赠之作。作期在容若好友张见阳南赴江华(康熙十八年)之后。词中坦率表达了自己对侍卫生涯的厌倦,对“倚柳题笺 ; 当花侧帽”等安闲自适生活的渴望。所言心志和心底无可奈何的牢骚都很明显。由词见足容若的率直真挚。词中“就中冷暖和谁道”一句,表明这种情怀又难以和身边那些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人倾诉,因此容若不无寂寞之感地将身世志向作词呈寄远方的好友一叙隐衷。    
    词题中的“见阳”是容若的挚友张纯修。纯修字子敏,号见阳,汉军旗人,容若与之过从甚密,情如兄弟。前阕《蝶恋花…散花楼送客》便是容若送张见阳出京时所作。张见阳显然是容若认为可以倾诉的知己。“人生何事缁尘老”何等苍茫冷落?竟像是在红尘中打滚,折堕多年的落泊人语,谁想到这是钟鸣鼎食的权相公子发出的感慨。那年,他才二十年来岁。    
    说起来,明珠和容若这对父子相当好玩,志趣爱好有天壤之别。一个热衷名利权术,至死不息,荣华富贵惟恐不足;一个澹泊名利,唯求反璞归真得享自然。恨不得退到魏晋时,和陶渊明,嵇康一起把酒临风,整日清谈度日,就清贫些也甘之如饴。    
    读容若词,真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偶尔不食人间烟火是亮眼出尘的,然而太过不食人间烟火就显得幼稚可恨了。除非生活在天上,否则一定要接受现实考验。玉皇大帝的女儿一旦落入凡间都要脚踏实地开始学习煮饭洗衣,织布养家。生活在生活中的人,有哪个人是彻底无事无为无压力的?理想永远只是理想,挂在前面,引你趋步向前,实现固然是好,实现不了也不至于生不如死。若为得不到而终生不欢,那就了浪费理想的作用了。    
    容若始终不够达观,生性太过浪漫。所看到的都是前事影象里显出的美好的一面,而选择性遗忘生活中真实沉重的一面。“金殿寒鸦,玉阶春草”至多是工作不对口,也算不上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生活态度,其实很不足取。当时现在,有多少人是连工作都没有的呢?    
         
    人不应该怨恨自己的出身和处境,无论好坏。对于真正心志坚强沉着有力的人,坏的处境是力量惊人的大手,助其以迅疾的速度成熟,脱胎换骨。这样开展出来,就是绝壁上牡丹,气势盎盛。换个角度想,假若没有明珠,容若当真只是个低等的旗人,他整天为生计奔波劳碌时,整天卑躬屈膝跟在人身后叫大爷时。或许我们再读他这句“人生何事缁尘老”感觉到的或许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清高出尘,而是苦闷无奈了。那时的“就中冷暖和谁道?”就真的是就中冷暖和谁道了。


《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四部分第四节 水龙吟

    (题文姬图)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呆女。    
    【平生恨】    
    曹操是个很复杂的男人,枭雄一世引动兵祸连连,赤壁数十万大军葬身火海,亦不见他灰心动荡,临终前却对诸姬妾却操心十足细腻深长,“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为,学作履组卖也。”香料在当时是极为贵重的高档消费品,只有达官贵人的妻妾才能享用。曹操将自己珍藏的香料分给诸姬妾,实际上是在为诸姬妾分割遗产,以保她们安康。分香卖履嘱咐云云,显出一伟丈夫柔情牵挂。    
    因为收罗的美人越来越多,曹操专门为美人们在临漳西南建了一处住所,名“铜雀台”,台高十丈,周围有殿屋一百二十余间。曹操令其姬妾们都住到这里,无事时便到这里与美人们享乐。铜雀台,实际上是曹操的后宫。    
    《三国演义》里便拿铜雀台做耍,安排孔明编排出“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消息来刺激周渝,说曹操是闻说二乔好美色,特造了铜雀台准备占领了江东就把二乔带回家金屋藏娇。俺们年轻气盛的周郎当然不服气啦,于是乎坚定了和曹操对抗的决心。这当然是文学家的夸张,好象吴梅村作《圆圆曲》言“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只是为男人为男人无意识的美言罢了,历史是男性主笔的,若有名有利第一受益人自然是男人。若骂名汹涌无法推卸了,朝女人这边一推也是习惯性动作。事实上若没有其他因素的驱策利益的蛊惑,吴三桂哪里肯为陈圆圆千里勤王,背负骂名?周渝不经过战略考虑,他就是咬碎刚牙把小乔拴在腰带上随身带着也不至于贸然举通国的兵力和曹操对抗。    
    曹操对女人也有例外。他的一生,唯一一个景仰,尊重,花了大价钱把她赎回来,却不是因为私心和占有。唯一一个得他如此相待的女人是——蔡文姬。    
    容若说,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真是一丝儿不错。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文姬家学渊源。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京戏,我常常听,唱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不存在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为此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曹操早年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十分敬重。这也为后来他赎文姬种下契机,曹操肯花黄金千两,白壁一对将文姬赎回,除了爱惜她的才华,更深的原因是故人之思。    
    蔡邕名重天下,文姬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博学而有文才,后来她被曹操从匈奴赎回,知恩图报。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文姬表示自己还能背出四百篇时,曹操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 “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渴求,也可见文姬超凡的记忆力和才情。    
    这阕《水龙吟》是容若长调中的佳作。整篇以蔡文姬生平事打底,夹叙夹议。转折起伏间行云流水,笔力不坠,情感真挚,感慨更是惊心。此词又有两种解读:有词家认为是容若在借文姬事咏吴兆骞事。“名士倾城”,名士即指汉槎。“非生非死”句则用吴梅村送汉槎的诗“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毡裘夫妇”是叹吴妻葛氏随戎宁古塔。由此论断此词当作于汉槎自塞外还不久。    
    苏雪林则认为这仍是容若在借古事咏自身感情的不幸,“恶风吹去。万里他乡”,似是在叹恋人入宫,两人之间如远隔重山。而词意也是在感慨与恋人之间事多坎坷流离,像文姬一样身不由己。    
    我是觉得两种说法可结合起来看,人的思路和情绪是共通交融的,也许他的确是在借文姬图咏吴汉槎的遭遇,然而由此牵引了情绪联想到自身事,笔下有所流露亦是合情合理。    
    容若用极洗练的话道尽了文姬一生坎坷。一路读下来,文姬的身世和容若的感慨相互交融,词脉清晰,情感丰盈。首先是蔡邕之死。东汉末,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倒行逆施,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在相传蔡邕曾盛赞今绍兴西南柯亭的良竹。“此地之竹制笛,奇声响绝。”柯亭响绝,是说蔡邕已死。。    
    董卓死后,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正是所谓的恶风吹去。    
    “万里他乡,非生非死。”容若也算文姬知音了。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远适异域,依然要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被掳掠的蔡文姬!她从一个名门闺秀,沦落到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