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回巢-第46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趿己炔幌隆!
顾莞宁笑道:“说来也奇怪。我真的半点感觉都没有。之前一直日夜操劳,忙得脚不沾地,也没什么异样反应。只胃口稍差了些。”
顾谨行笑着插嘴:“阿娇阿奕淘气,在娘胎里也不老实。看你这一胎的怀相,定是一个安静乖巧的。”
“这可未必。”崔瑶笑着接过话茬:“我当日怀俊哥儿的时候,也没什么异样反应。现在俊哥儿还不是淘得像个猴子一样。”
两岁的俊哥儿片刻都安静不下来,一会儿凑到阿娇身后,一会儿缠着阿奕,姐弟两个都不理他,他便一个人到处跑。
果然像个猴子。
顾莞宁看一眼,不由得失笑。
崔瑶低声笑道:“我有了俊哥儿,现在只盼着再生个女儿,凑个好字。”
顾莞宁倒是无所谓:“我已有了阿娇阿奕,接下来生儿子女儿都好。”
“你还是生儿子好些。”崔瑶深深地看了顾莞宁一眼,话语中颇有深意:“太子府子嗣兴旺,才能令众人心安。”
时人都重子嗣。
太孙在人的印象中,一直身子偏弱。若是顾莞宁再生一子,至少证明太孙身体颇佳,不是短寿之相。
至此太子府风雨飘摇之际,人心安定,十分重要。
顾莞宁也未矫情,点了点头。
“大哥,祖母近来身子还好吧!”顾莞宁又笑着问起了太夫人的情形。
顾谨行答道:“祖母年纪大了,偶尔受些风寒咳嗽之类是有的。不过,精神倒是极好。如今府里平安无事,祖母心情也渐渐舒畅。”
定北侯府熬过了流言纷扰。
太夫人也撑过了这段最难熬的时光。
顾莞宁颇为欣慰,笑着说道:“我只盼着祖母长命百岁。”
顾谨行立刻笑道:“我也一直这么盼着。祖母是我们侯府的主心骨,有她在,不管遇到什么风浪,我们都能挺过去。”
顿了顿又道:“有件事还没来得及告诉你。父亲去年带病上阵打仗,中了一支毒箭,余毒一支未清。幸好祖母命人请了京中名医去边关,为父亲调理身体,如今已经痊愈,身体也无碍了。”
请名医去边关,是顾莞宁的主意。
顾谨行知道此事之后,对顾莞宁充满感激。
若是顾淙出了事,对顾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对顾家长房来说,更是难以承受之痛。
“妹妹,多谢你当日提醒祖母,间接地救了我父亲一命。”顾谨行郑重地行礼道谢。
顾莞宁注视着满脸感激的顾谨行,轻声道:“我们兄妹之间,何须如此客套。我当日也是无心之举,没想到,误打误撞,竟真的救了大伯。”
边关离京城数千里之遥,来回通信不便。顾淙若是病发再送信来京城,一来一回要耗时一两个月。大夫也救之不及。
好在这一世,顾淙平安无事。
第七百七十五章 誓言
隔日,罗芷萱便带着蕙姐儿登了门。
两人平日来往颇多,熟不拘礼。
罗芷萱对蕙姐儿要求颇高,让蕙姐儿给顾莞宁行礼。
蕙姐儿小小的个头,白里透红的小脸,两只小手放在身侧行礼,声音奶声奶气,让人看着既觉好笑,又疼进了骨子里。
顾莞宁一见蕙姐儿,心情大好,笑着说道:“别为难孩子了。要学礼仪,过了几年再学也不迟。这么小的孩子,不必急着学行礼。”
罗芷萱笑道:“孩子得从小教起。”
好吧!
每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同。
顾莞宁也不再多说,任由蕙姐儿行了礼,然后招手让蕙姐儿过来,抓了些肉铺果脯之类的给蕙姐儿吃。
蕙姐儿喜欢吃零食的习惯和亲娘如出一辙,欢喜地接了过来,两只小手都塞得满满的。
罗芷萱想为蕙姐儿拿一些,蕙姐儿撅着小嘴,将手背到身后。
罗芷萱:“……”
顾莞宁被逗得直笑:“小小年纪,便有其母风范。”
罗芷萱也无奈地笑了起来:“她爱吃甜食。我怕她吃坏了牙,平日管着不让她多吃。今日到了你这儿,怕是想管也管不住了。”
“孩子喜欢,让她多吃一些就是了。”顾莞宁对蕙姐儿颇为宽容。换了阿娇阿奕,必然会板起脸孔训人。
罗芷萱也知她的脾气,嘘了她一声:“你只会说我。阿娇阿奕这样,看你管不管。”
正说笑,阿娇阿奕便来了。
姐弟两个都很喜欢乖巧可爱的蕙姐儿,一起喊着妹妹,便跑了过来。一人拉着蕙姐儿的一只手,蕙姐儿手一松,果脯掉到了地上,立刻扁扁嘴哭了起来。
阿奕立刻蹲下身子,将掉在地上的果脯捡起来,重新塞回蕙姐儿手中。
阿娇瞪了阿奕一眼:“笨蛋!果脯掉在地上,沾了灰尘,就不可以吃了。”然后从盘子里拿了干净的,换下蕙姐儿手中的果脯。
蕙姐儿咬了一口甜甜的果脯,泪珠还挂在眼角,又笑了起来。
顾莞宁和罗芷萱相识一笑。
“做孩子真好。”罗芷萱忽地有感而发:“什么都不用想,每日吃吃喝喝睡睡,等着慢慢长大就行了。”
顾莞宁打量罗芷萱一眼:“怎么了?回傅家后,过的不顺心?”
“这倒不是。”罗芷萱笑道:“婆婆现在可不敢刁难我。偶尔语出讥讽,我充耳不闻,她也拿我无可奈何。”
“今日还是婆婆主动催我到太子府来看你。那些补品都是她准备的。”
徐氏什么时候变得这般殷勤了?
顾莞宁挑眉:“我这个备受冷遇的太孙妃,她也肯放在眼里?真是稀奇!”
罗芷萱倒也坦白,实话实说:“傅家一直都对太子殿下忠心。如今殿下身故,自然要追随太孙殿下。”
所以,她这个太孙妃也随之水涨船高了!
果然是无利不起早。
顾莞宁略带讥讽地扯了扯唇角。
……
按着大秦习俗,长辈去世,儿子儿媳在孝期不宜走动,应诸事不管,待在府中。
顾莞宁要安胎,待在府中无妨。太孙却无暇留在府中守孝,每日都得进宫上朝处理政事。此事得了元佑帝默许,自是无人敢乱嚼舌头。
太子死后,东宫属官幕僚自动地归拢到太孙身边。原本心系太子的官员们,也纷纷向太孙投诚。
太孙忙着召集幕僚,忙着处理东宫事务,忙着收拢人心,忙着进宫,忙着陪伴元佑帝,忙着批阅奏折……
可再忙,每晚就是到了三更,太孙也坚持回府。
顾莞宁看在眼里,颇为心疼:“我待在府中,好吃好喝好睡,胎相也十分平稳。你隔几日回来看我一回便是。每晚都回来,委实太辛苦了。”
太孙却道:“我不辛苦。”
“这样吧!你还像以前那样,每隔五日回来一晚。”顾莞宁只当没听见他的话:“其余时候,就宿在宫中。”
太孙又道:“我真的不觉得辛苦。”
顾莞宁不悦地皱了眉头:“你不仅是我顾莞宁的夫婿,如今更是太子府的顶梁柱,众人都在看着你,皇祖父也在看着你的表现。你这般跑来跑去,身体熬垮了怎么办?莫非还想让我守寡?”
太孙:“……”
在顾莞宁不善的目光下,太孙很快改口:“我三日回来一晚。”
顾莞宁还待再说什么,太孙已经封住了她的口,半晌才抬起头来,对着满脸红晕呼吸急促不稳的顾莞宁说道:“阿宁,你怀着身孕,我不能日日守在你身边,心中已经十分愧疚。三日回来看你一回,我已经是不称职的夫婿,更是不惩治的父亲。”
说着,叹了口气:“当日我还曾说要亲自为阿娇阿奕启蒙,如今连见他们姐弟一面都快没时间了。”
顾莞宁见他这般自责,心里那点不快,顿时不翼而飞,轻声说道:“萧诩,你不用自责,也不必顾虑这些。我会照顾好孩子,会安顿好府中的一切。你只管安心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太孙鼻子微酸,双手微微用力,将顾莞宁搂进怀中:“阿宁,我有没有说过,娶到你是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
顾莞宁语气中露出笑意:“今天还没说过。”
太孙也笑了起来,将额头和她的额头相抵:“那我再说一遍。阿宁,娶你为妻,是我一生之幸。我萧诩对天立誓,此生必不负你。”
“就算我日后登基为帝,我也绝不纳嫔妃。此生只有你。如违此誓,就让我萧诩再无来世。”
时人都信来世之说。顾莞宁和太孙都是重生之人,对前世今生之说,更存着敬畏。
太孙的誓言,比所谓的天打雷劈之类,更令人心惊。
顾莞宁听得有些心惊肉跳,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好端端地,发这样的毒誓做什么。你休想没有来世。我今生为你生儿育女,辛苦操劳。来生我要为男儿,你投胎做女子嫁给我。将今生的债都还给我。”
太孙的表情颇为精彩,半晌才无奈地点头同意。
顾莞宁翘起唇角。
……
第七百七十六章 风起(一)
半个月后,太子妃身体痊愈。
相较之前,太子妃瘦了一大圈。人也憔悴苍老了许多。不过,到底从丧夫之痛中熬过来了。
太孙心中安慰,顾莞宁也觉得高兴,笑着对太子妃说道:“母妃瘦了许多,以后可得多吃些,慢慢将养回来。”
太子妃随口道:“我瘦些胖些有什么要紧,你多吃些,将身子养得结实些才是。”然后细细地问起了顾莞宁这些日子的孕期反应。
“胃口如何?每日有没有孕吐?有没有特别想吃的东西?”
顾莞宁答道:“胃口还算不错,不想吃太过荤腥之物,清淡些的无妨。偶尔有些反胃,孕吐一次都没有过。也没什么特别想吃的东西。”
太子妃听着笑了起来:“看来,这一胎定是个乖巧听话的。当日怀阿娇阿奕的时候,你可没少吃苦头。”
可不是么?
现在想起那些吐得昏天暗地的日子,依然心有余悸。
顾莞宁轻声笑道:“孩子乖巧些才好。阿娇和阿奕已经够淘气了……”
“阿娇才不淘气。”阿娇蹬蹬跑进来,正好听到这一句,立刻鼓起小嘴不高兴了:“娘亲不喜欢阿娇了吗?”
顾莞宁立刻认错:“是娘亲说错了。阿娇一点都不淘气。”
阿奕从阿娇的身后冒了出来:“阿奕也很乖。”
“对对对,阿娇阿奕都乖。”太子妃笑着走上前,俯下身子,想将孩子抱起来。可惜病后身子虚弱乏力,竟抱不动,只得蹲下身子,将孩子搂进怀中。
阿娇爱怜地摸了摸太子妃消瘦的脸孔:“祖母太瘦了。我让珍珠做肉丸子给祖母吃。”
阿奕也伸出手,摸了摸太子妃另一侧的脸孔:“祖母,你瘦了也好看。”
小手肉乎乎的,又软又暖,迅速抚平了太子妃心中的清冷孤寂。
没了太子,她还有儿子儿媳,还有孙子孙女。
太子妃将两个孩子紧紧地搂在怀中,目中闪过水光。
顾莞宁没有说话,悄然走上前来。待太子妃的情绪平静下来,才张口道:“母妃身体既是好了,儿媳便偷一偷懒,将这府中的事都交给母妃了。”
人闲下来会胡思乱想,忙碌一些,倒是无暇多想。
太子妃想也不想地应道:“这是当然。你只管安心养胎。以后府中诸事,都不用你过问。”
顾莞宁抿唇一笑:“那就有劳母妃了。”
太子妃自嘲地笑了一笑:“我这个母妃,不给你和阿诩添乱就算不错了。”
……
元佑帝大病了一场,龙体恢复得颇为缓慢。正应了那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朝中诸事,交由太孙和齐王魏王韩王一起打理。
元佑帝此举,令人捉摸不透。
宫中的王皇后窦淑妃孙贤妃暗中揣摩圣意,朝中百官暗中揣摩圣意,就连宫中宫女内侍见了面,也少不了私下闲话几句。
皇上到底打算立谁为储君?
是年轻聪慧的太孙?
还是正值壮年的齐王?
莫非皇上不愿遵从祖宗规矩,想改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选择更中意的皇子继位?不然,为何连魏王韩王也被委以重任?
叔侄四人在一起,到底听谁的?
流言纷扰中,太孙和齐王魏王韩王倒是沉得住气,人前一派和睦,人后也是一派和睦……议事的时候,都在元佑帝榻边,不和睦也不行啊!
不过,众人私底下却是小动作频频。
行事低调的太孙,在收拢人心上毫不含糊,颇为高调。因在孝期不便设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