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塞王-第4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实是近代的商鞅变法,废藩置县就是废分封行郡县,将国家的资源全都掌握在天皇手里;置产兴业就是商鞅的奖励耕战,鼓励生产,鼓励人们投资近现代行业,为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义务兵役制就是保甲制度,保证了国家的兵源,打起仗来可以集中全部的力量对抗外敌。
甲午战争的时候,海战先不说,单说陆战,日本一共出动了十二万装备精良的野战师团,而清朝能派出去参战的只有李鸿章的五万三千淮军,这五万多人还要防守炮台。其余的总督、巡抚只会打嘴炮,说什么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没人出兵相助。这么个实力差距,打输了很正常。其实清军大部分官兵还是很英勇的,但是血肉之躯终归是抵挡不住近代化的国家机器。
所以梁启超梁公卓如先生才会说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虽败仍不失为一豪杰也”。
对这些历史比较熟悉的朱肯定不会让这些悲剧发生在自己或者是自己子孙的身上,他将韩非子说的那一句“存亡在虚实,不在众寡”制成了牌匾,挂在自己的寝殿内,好让它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提醒后继的君王。
忙完基层组织建设之后,朱还需要建立自己的情报机构,也就是说他需要有人给他打小报告,虽说巡检御史就可以作为他的耳目,将地方上的事情报告给他,但朱觉得这些远远不够。
朱将仪卫司升格为正三品的机构,赋予他们锦衣卫的职权,让他们替自己监察百官,顺便做特务,建立全国,乃至覆盖周围这几个国家的情报网,让自己不再是瞎子聋子,人家都攻破嘉峪关了自己才知道。
朱还想任用自己信任的太监组建东厂之类的机构,以便加强自己的耳目爪牙,但考虑到老朱还活着,而且严禁太监干政,这个决定就搁置了。
官职设置好之后,剩下的就是招揽人才了。需要说明的是,朱讨厌的是腐儒,以及东林党那样的人面兽心的伪君子,并不是仇视所有读书人。
在朱看来,读书识字和骑马射箭一样,只是一种技能,好人用它可以安邦定国,坏人用它就会乱法犯禁。
更何况,一个堂堂的县令不识字,连状纸和账本都看不懂,还能当一个称职的县令吗?
朱用人的原则就两个,第一是实心办事,花拳绣腿甚至是偷奸耍滑的人决不能用,第二就是有一技之长,在文盲率很高的明朝初年,能识字已经算是一项很不错的技能了。
所谓的读书人在朱眼里其实就是一类拥有一定技能的人,跟蓝幼澄的理财能力和蓝幼澄的舅老爷张宝的兽医能力是一样的,不比别人高,也不比别人低。
他不会刻意地去打压读书人,只要这些人踏踏实实地给他做事,他也会提拔重用,但也绝不会把他们捧到天上去,否则就会重蹈宋朝和明末的覆辙。
由于国家初立,人才比较匮乏,朱招揽读书人的标准自然不是进士及第,举人和秀才都可以任用,朱认为所谓的举人和秀才只不过是文章不如进士写得好而已,处理起实际事务来不一定比他们差。
招贤榜文一发出去,消息立即不胫而走,不仅整个肃国都知道了,周围的几个省份,甚至更远的地方也都知道了朱要招贤的事情。
许多科场失意的举人秀才甚至是秀才都没考上只是认识字的人都来碰运气,希望能在肃国谋个一官半职,借此光宗耀祖。
肃王朱大破西藩兵,拓土八百里的光荣事迹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朝,许多人都看出肃王不简单,将来会有大发展,所以就不远千里来投奔他,以图占更多的原始股。
朱对他们经过一轮轮的考试、面试、政审之后,对满意的人分别授予了一定的官职,但他还不能完全相信这些新来的,一般只给一个七品县令,或者是六曹里的六品佐郎,将来看他们的实际工作绩效再决定升降。
但这对于那些连进士,甚至是连举人都考不上的人来说已经是天上掉馅饼了,他们纷纷对朱感恩戴德,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
至于郡里的布政使和六曹里的判书等官职,朱主要用的是王府里的老人,第一这些人他很熟悉,第二这些人愿意留下来帮他他也得兑现许给人家的委以重任的承诺,第三干什么都要讲究先来后到,让新来的把老人比下去容易引起人心的不稳。
就在前几天,位于紫禁城谨身殿里的朱元璋接到了有关于肃王大破西藩兵,拓土八百里的详细战报,当即笑的合不拢嘴,道:“好,好,真是朕的好儿啊。前年临清练兵的时候朕就觉得此儿能担当大任,他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在一旁的郭宁妃给朱元璋倒了一杯茶,趁机坐到他的身边笑着进言道:“我就说嘛,肃王是个好孩子,既能干又孝顺,这下你信了吧。”
朱元璋白了她一眼,哼了一声,道:“看你说的这话,朕什么时候不信了?”
郭宁妃既不害怕也不生气,她跟朱元璋这样打情骂俏早就习惯了,笑道:“孩子立了大功,你可得给他赏赐啊。”
朱元璋皱着眉头若有所思了一会儿,一脸忧愁的说道:“你先别说什么赏赐不赏赐,他现在地盘大了,需要的兵力就会增多,之前的那几个卫所不够用。朕决定让朝廷拟定开往肃国的几个新卫所提前行动。”
朱元璋到底是心疼孩子的人,虽然朱建国了,但在他眼里,朱的肃国仍然是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朱仍然是他朱元璋的儿子,儿子有需要,他这个做老子的怎么能坐视不理?他之前没有让那几个卫所就位的原因就是运输粮食太困难,现在朱自己解决了粮食问题,他还等什么呢?
第九十四章 征伐不服
郭宁妃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也是一脸正色地说道:“对。这件事你要抓紧办,我怕那孩子打了胜仗就翘尾巴,做事不知轻重,最后栽了大跟头。”
朱元璋一把抓住郭宁妃那只有些粗糙的左手,眼神中略带有一丝坏坏地笑意,道:“不愧是朕的爱妃,总是能跟朕想到一块。”
随后,老朱下令,朝廷决定建立而尚未建立的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肃州卫、镇番卫以及镇夷所全部开往肃国,帮助肃王守土开疆。
这四卫一所共有两万三千多名士兵,在秋天的时候,陆陆续续地开到了肃国境内。
有了这两万多名士兵,朱的腰杆子就更加硬了,接下来他就要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了消化被征服的地区。
朱绝不会像明朝历代的统治者一样,对这些地方实行羁縻统治,这个办法既费钱又不讨好,他要彻底的消化掉这些被征服的地区。
首先,朱在赤斤蒙古部所在的玉门关一带以及罕东蒙古所在的瓜州一带各设置了一个卫所,以加强张掖和敦煌的联系。
阵脚稳定下来后,朱宣布将西藩诸部的所有人都编入他的大农场里做庄丁,有钱的不愿意去的,可以缴纳一定的财物获免。为了充实兵力,他还规定每十户庄丁里抽出一个人来当兵,弓马刀枪等费用由这十户人家共同承担。
西藩人也都按照保甲制度来编制,但保长、都保长和甲长必须由汉人担任,以方便监督。在大农场里干活的庄丁也按照朱之前制定的十人队、百人队来编制,奖惩制度和汉人庄丁一样,目的就是激励他们好好干活。在这些西藩原统治区内新设的农场的主要管理者也都是由汉人担任,同样是为了方便监督。
朱熟悉明亡清兴的那段历史,知道满人就是以这种方法统治占领区里的汉人的。值得讽刺的是,这些被统治的汉人一开始是死活不愿意,哭爹喊娘的希望吴桂三等人率领着关宁军救他们,可是后来他们渐渐地从奴才混成了主子就开始拥护大清了,吴三桂造反的时候,这些人为了打吴三桂还出了不少力。
人口比大明少很多的满清用这种方法都攻占了整个中国,朱用这种方法来统治少数民族那更是十拿九稳。
其次,朱消化这些被征服地区的办法就是通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十分害怕和汉人通婚,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汉人太多,如果自由通婚的话,他们就会有被同化的危险。
朱则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多民族通婚,因为汉人的人口要比少数民族多很多,而且在那些被征服的地区,汉人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最不济也是一个甲长,占有很多资源。有道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都适用这个道理。
所以一旦鼓励通婚,少数民族的女子就会以嫁给汉人为荣,而汉人的女子一般不会去嫁给少数民族的男人,一个汉人甚至可以娶很多少数民族的妻妾,这样一来,在父系社会里他们所生下的孩子自然就会成为汉人,久而久之这些人自然就会被汉人同化。
自从肃国大丰收以来,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迁移到肃国来淘金,缺少人口的朱对他们自然是十分欢迎的。朱还鼓励已经来到肃国的人动员他们的亲朋好友前来安家置业,如果你能动员十户人家来,那就任命你当甲长,如果你们动员一百户人家来,那就任命你当保长。
在这个政策的鼓励之下,许多人都托人给家里稍信,大谈在肃国的美好前景,鼓励亲人朋友前来脱贫致富奔小康,肃国的人口因此每天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朱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愿意给朱当庄丁的,比照之前的待遇,绝不克扣拖欠,愿意自己干的,朱也任由他们开垦土地。由于给朱干的待遇十分丰厚,大部分小户人家都选择给朱打工。也有一部分大地主大商人看好肃国的前景,是特地跑过来在肃国投资圈地的,朱也尊重他们的个人利益,各种手续尽量从简,绝不刁难,鼓励他们将大量的资金、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肃国来。
就这样,到洪武二十六年底的时候,肃国的民户已经达到了五十多万口,加上之前的军户和囚犯以及新征服的西藩的人口和后来新建的卫所军户,朱所掌控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九十万,将近一百万人。
这才有个王的样子。
洪武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身居张掖城大王宫的朱接到了瞿能的一份报告。瞿能在报告上说:“原先依附于哈密国的位于敦煌西南方的安定、曲先、阿端三个蒙古部落仍然不肯屈服,想要殿下封他们的部落首领为卫所指挥使世袭罔替,继续统治原先的部曲。否则他们就投降回鹘。”
朱对这三个部落彻底失去了耐心,立即在瞿能的奏折上批示道:“立即发兵攻打,首领及其子孙全部斩首,妻女配军士,所得人口,全部编为农庄奴隶。”
既然你们给脸不要脸,那就别怪本王心狠手辣,之前投降的部落人口好歹还可以落个庄丁当当,而他们就支配做奴隶。
至于他们所说的投降回鹘之类的鬼话,朱根本就懒得相信,回鹘的势力主要在北疆,也就是天山北麓。从甘肃到北疆只能通过哈密,要不然你就只能穿越高耸入云的天山山脉,这在冷兵器时代是几乎不可能办到的,所以说就算回鹘想支援他们,也够不着。因为哈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他们借道的,假道伐虢的故事可是流传很广的。
这三个部落侵犯肃国国土在先,现在都一败涂地了居然还想着割据称雄,朱决定用他们的血祭刀,借此给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树立一个榜样。
第九十五章 群臣贺年
瞿能没有辜负朱的期望,带了七千精兵,只用了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这三个部落,又给朱的农场贡献了不少的廉价奴隶。
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中,朱等人迎来了洪武二十七年的新年,大年初一,朱坐在大殿内接受百官的朝贺。
武官之中官职最高的就是前将军瞿能了,但是他还在敦煌镇守,不能前来拜会朱,因此武官就由原来的甘州右卫指挥使,现在的后将军范朝西领衔向朱致以新年的问候。
范朝西首先递上了他们武将的贺表,其实这贺表朱不看也知道肯定不是他们这群大老粗写的,肯定是他们手下的秀才书办之类的人写的,不过朱也不计较这些,心意最重要。
范朝西将贺表递给朱的贴身太监怀恩后,向朱作了一揖,道:“殿下,臣等武臣比不上那些秀才老爷有文化,说不出什么漂亮话。臣就代表他们表个态,殿下对臣等恩重如山,臣等一定保着殿下永享富贵,谁要是敢跟殿下过不去,我等一定要他好看。臣等就是殿下的爪牙,只要一句话,殿下指哪臣等就打哪!”
朱哈哈大笑,他喜欢实在话,这样的大白话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让人听着很舒服,很受用,道:“后将军与诸位武臣都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