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工程师-第26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李植的津国公法庭,则给予了百姓和商人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在法庭的保护下,农民可以放心的把田地养肥不担心豪强来侵夺自家的好地,匠人和作坊主可以放心改进生产,不再担忧权贵的侵夺。甚至小商贩都能够在自家小推车上摆上更多的货物,不再担心青皮无赖的敲诈。
所以李植首先要在山东建起来的,就是法庭。
《山东日报》开足了马力,开始介绍法庭的好处。天津有法庭之前的社会混乱和有法庭之后的井然秩序,被反复报道。社会秩序建立之后百姓财产更安全了,人身更安全了。治安变好了,社会生产扩大了,百姓更富足了。
天津有了法庭之后一些经典的案件,被《山东日报》登载出来宣传到各地。
这一天,济南的一家茶馆里,读报人拿着一份报纸,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着:
“没有法庭之前,天津秩序混乱,凡事皆可抢夺。天津静海县卖油小商人宋宁做买卖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本来生意不错生活小康。但他因为家妻貌美,被静海县一千户惦记。这千户一心想把宋宁害破产把宋宁的妻子抢来做妾,买通衙役每日到宋宁店前搞事。”
“宋宁担忧畏惧,抛弃家传店铺逃到天津卫城躲避,在亲友的酒楼里做烧火伙计,穷困潦倒。其一子一女因为缺衣少食相继病死。”
茶馆里的茶客们听到这些,都没什么反应。这明末官场**不比得明初,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有什么好东西都会遭人惦记。娶个漂亮媳妇是十分扎眼的,没有权势的普通人有个漂亮媳妇迟早会出事。
对于宋宁这样的遭遇,大家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然而报纸上的文章写到这里,话锋一转。读报人念道:“然而崇祯十四年津国公在天津开设法庭,法官清正公平,铲除奸恶抑制豪强,社会秩序逐渐建立。宋宁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就怀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谋害他的千户告上法庭。”
“谁知道法庭秉公办事,竟真的判宋宁胜诉,抓捕千户杖罚五十,另判千户给宋宁赔偿白银一百二十两。宋宁这才明白天津已经大变样,带着妻子回到静海县重新经营油铺,如今已经成为静海生意最好的油铺商人。今年三月,宋宁妻子再次为他产下一子。”
听到故事的结局,茶馆里的茶客都十分惊讶。有权势者夺人妻子,本是声名狼藉的丑事。但在明末,这样的事情却根本没人管。茶客们都是小民,谁不希望看到这样混乱得到中止?想不到在天津,天津的百姓们已经享受到这样公正的社会秩序。
众人对视了一阵,都有些唏嘘。
突然有人大声喊道:“好!津国公的法庭好样的,我山东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法庭?”
众人看了看叫嚷的茶客,没有人说话。
读报人一抖报纸,又念道:“《富家翁绝望身后事,法庭为子嗣保住家业》”
“天津陶器商人赵分亭,经营‘赵记陶器店’三十六年,买卖遍及天津。赵记陶器用料扎实做工精细,质量上乘百姓们十分喜欢,是天津有名的商货,商品甚至远销京畿。赵分亭积累分店二十一间财货几千两,老死前十分担心自己死后被奸人瓜分产业,担心两个儿子无法继承家产,只能逼迫两个儿子考取功名。二个儿子苦读十多年,却始终没能考上秀才。”
“赵分亭绝望中离开人世,头七还没过,他的两个儿子立即迎来了抢夺家产的亲友,几日间就被霸占了十六间商铺,‘赵记陶器店’顿时瓦解。然而这时津国公法庭已经声名在外,赵家两个儿子把强盗们告上法庭,最后大获全胜。”
“赵家的家业最后全部夺回,赵家子孙得以继续雇佣伙计经营家传的‘赵记陶器店’。”
听到这里,茶馆里的茶客们都大声叫好起来。赵记陶器是天津有名的商货,济南的一些百姓都听说过。赵记陶器店这样的老买卖得到传承,受益的不止是赵家两个儿子,更是天津的百姓。
一个商人打扮的老人颤颤悠悠站了起来,激动得满脸通红,大声说道:“若是津国公的法庭保护私产,我姜见申第一个支持津国公把法庭开到山东来!”
众人对视了一眼,暗道这可是济南城有名的绸缎商人姜见申。如今商贾们也开始支持津国公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二章 清官
八月初二,山东济南府齐东县县衙内,齐东县的缙绅名士济济一堂,坐满了县衙二堂。
这些齐东县的大人物聚在一起,是商量如何抵挡“津国公法庭”。
如今山东只剩下《山东日报》一份报纸,李植可以轻松左右全省的舆论。这一段时间山东日报大肆宣传天津“津国公法庭”的好处,登载了无数“津国公法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天津在有法庭之前和之后的大变样,阐述了天津百姓从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中得到的巨大实惠。
如今山东听报的百姓越来越多。到茶馆里听个报只花一两文钱,市民和农民都能承担得起。《三王日报》被捣毁后,《山东日报》的听众数量更是有了一次可观的增加。如今山东日报的影响力,可谓是深入山东的每一个角落。
《山东日报》如此受欢迎,又全力宣传“津国公法庭”,山东百姓们已经越来越期待“津国公法庭”的到来。《山东日报》趁热打铁,把“津国公法庭”在山东的安排都登了出来:
法庭在山东将每县设一个地方法庭,每府设一个中级法庭,在济南设一个高级法庭。山东日报介绍:如果在低等级法庭打完官司后觉得冤枉,还可以向上级法庭提出申诉,让上级法庭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调查,给出更权威的宣判。
听报的百姓们一听到这架势,就知道这样的制度保证了个别法官无法徇私舞弊,就更明白津国公法庭的公平公正了,期待法庭开张的心情就更迫切。
地毯轰炸式的舆论宣传加上确实造福百姓的法庭制度,让津国公法庭的魅力摧枯拉朽。在不少州县,已经有被豪强欺压的百姓在偷偷搜集证据,就等津国公法庭入山东后去申冤了。
对于山东的文官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噩耗。
李贼不但要控制山东的舆论,还要争夺地方主官的司法权。如果地方主官没有了判定官司的权力,百姓一有纠纷就到津国公法庭上诉,以后谁还拿地方主官放在眼里?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过李植兵强马壮,刚在济南砍了一百多办报文人,对抗李植实在有些凶险。山东的地方官们虽然愤怒,却是集体沉默。
在这万马齐暗的时候,齐东县县令王思永决定站出来。
王思永这个知县素有清廉的美名,做事严格遵守礼法素来仁义,不贪钱不好色,被山东士人称贤。王思永觉得李植抓不到自己什么把柄,别的地方官怕被《山东日报》抓把柄搞臭,王思永却一点不怕。
齐东县的县衙二堂里,王思永扫视了一眼缙绅名士们,抚须说道:“这次本令召集各位来,是要讨论《山东日报》所说的法庭一事。”
王思永话音未落,左首一个身穿潞绸圆领,头发花白的老叟勐地一柱拐杖,大声说道:“即便是县尊大人不找我们,我们也是要找县尊大人的。李植一个天津提督,凭什么到山东来办法庭?他一个津国公,难道还要管我山东的事?他眼里还有没有朝廷法度?”
他又柱了一下拐杖,说道:“李植想做的不是一个法庭,而是想把山东变成第二个天津。今日办报,明日法庭,后日就要对我们的免税田地收田赋了。李植加诸天津的那一套东西,恐怕要全部搬到山东来。”
说话的老叟是山前乡的韩举人,也是齐东县有名的人物,素有威望。在座的缙绅们听到韩举人说到田赋二字,都是脸上一沉。李植控制舆论,抢夺司法,这都可以忍。但如果李植最终要在山东向士绅收税,就无法忍了。
看天津的那些士绅被收取田赋后下场多惨?原先富庶繁华的家族,瞬间收入暴减人丁离散。极端一点的情况下,一些妻室子孙多的士绅不但再养不起下人,甚至一家人吃饱饭都成问题。
钱的问题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命的问题了。
一个中年缙绅跳了出来,大声说道:“李植以为在济南杀一百多人就能吓住我山东的士人,却不知道我齐鲁大地的士人都不是软骨头。如果李植敢在齐东县设置法庭,我就是被李植抄三族也要带家丁把法庭砸了。”
另一个秀才拱手说道:“就是血溅李贼的法庭,我也不会坐视李贼吞并山东。我要让天子知道,李贼在山东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
两人的话,引起其他缙绅的叫好声。
不过在座的其他缙绅虽然叫好,倒是没有这两个人这么激动。世人皆知李植的蛮横嗜杀,齐东县的几个秀才地主就算被李植杀了也激不起多大的风浪,是无法阻止李植把法庭开到山东来的。
如果李植大开杀戒吓住了其他士绅,反而要坏事。
众人齐齐看向了知县王思永。
王思永虽然只是一个县令,却是山东有名的清廉知县,即便是山东巡抚看到王思永,都要礼让他几分。在山东,王思永在百姓中口碑极好,他在山东两个县当了十几年知县,铁面无私的美名广传。山东的乡老民妇,哪个不知道齐东县有个王清官?
如果王思永站出来反对李贼,李贼或许还有所忌惮。
王思永见众人都看向了自己,点了点头,说道:“我把诸位召集而来,正是要宣布老夫的决定。老夫在山东有些名声,各地的官员士绅都给老夫一点薄面。老夫既然得了大家的礼遇,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就绝不会沉默。”
“李植一个津国公,有什么道理把手伸到山东来?老夫已经决定要带头反对李贼的法庭。老夫不日就会书信通知山东各地的官员士绅,要以个人名义号召整个山东的士绅站起来对抗李贼的法庭。如果法庭开到齐东县来,老夫就拿着自己的拐杖冲进去和李贼的爪牙拼命!”
“世人都说老夫是个清官。老夫要让世人看清楚,李植是怎么对待老夫这个清官的。”
“如果李植杀了老夫,老夫就是为了山东的百姓死的!山东的百姓会看清楚李贼的面目,看清楚《山东日报》的谎言。山东的士绅到时候齐声呐喊,和百姓一起把李贼的法庭砸个粉碎。只要事情闹大了,天子也会明白李贼的祸国殃民,一定会调大军来讨伐李贼。”(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三章 欺世盗名
李植听着密卫大使韩金信的汇报,皱紧了眉头。
这个齐东县的知县王思永让李植感觉有些棘手。此人不贪钱财不好女色,恪守儒家礼法。虽然他是士绅出身,但在百姓和士绅有官司时候素来不偏袒士绅,秉公执法。不仅如此,此人对百姓实行仁政,虽然他也对有功名的士绅优免田赋,但另一方面,对于无力上缴田赋的小农,他也从来不逼迫。不少赤贫百姓拖欠田赋几年不交,他也不罚。
王思永这样为政,收取的田赋自然较少。但是他却从藩王的庄田上搞出不少银子出来。山东的藩王庄田由地方官员管理,只有一部分交给藩王,大部分都被地方官拿去用了。王思永在这笔银子上死死把住,不让手下任意侵吞,而是作为田赋上缴。
这样一来,每年下来王思永也能勉强完成朝廷征收田赋的下限,虽然吏部考核起来总是评价较低,但也不至于因此丢官。王思永进士出身干了几十年,始终做个七品县令,脾气却是丝毫不改。
王思永这样做官,当地的百姓自然称颂,山东的百姓称其为大清官。他在山东做官十几年,声名妇孺皆知。
这样的人带头反对李植的法庭,影响力是很大的。
钟峰见李植为难,大声说道:“师长,什么人不是一条命?我带兵去把他砍了。”
李兴啐道:“钟峰你动动脑子,如今的世道这样的清官多难得?在百姓心中地位多高?你去把他砍了,百姓会怎么看我们?到时候士绅们一煽动,发生民变都有可能。”
钟峰笑道:“民变就民变,镇压便是了。”
李兴说道:“大哥的官位是天津提督,我们往山东渗透,在朝堂上是说不过去的。平稳交接就算了,若是激起大规模民变,天子说不定会派兵来讨伐我们。到时候我们两万人打十几万边军,还真不一定打得过。”
钟峰笑道:“迟早是要打的,便和朝廷打一把吧。”
李兴愣了愣,骂道:“狗杀才,不说胡话你是浑身发痒是不是?”
钟峰眼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