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6-影像中的司法-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爱,体会到温暖,告诉他“在美国你绝对有权利坐过山车,吃棉花糖……”是布奇,使他变得开朗、勇敢、随性、自信,这段逃亡经历对菲利普而言仿佛是上帝的 恩赐。 可是,布奇杀了两个人,一个是狱卒,另一个是他的狱友——无恶不作的特里。这样一个需要家的强盗,便注定要浪迹天涯,他的逃亡注定没有安宁的终点。扭曲的法律造成布奇的不幸,人们如何忍心让这个可怜的强盗再面对冰冷的审判?哪怕这审判是公正的。法律不会因为他的善良和温情而网开一面。“刑罚的权威不在于它的严酷,而是它的不可避免性”。可又如何结束这脱轨的旅途?布奇又如何获得拯救呢?当布奇几乎要杀了迈克时,菲利普拿到了枪,击中了布奇。一切嘎然而止,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影片似乎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救赎的归途即为毁灭。但对布奇而言,这是最好的。如布奇自己所言:“如果必须选择,我希望开这一枪的是你(指菲利普),因为我不想被一个我不认识的人击中。”菲利普依恋在他的身旁,直至布奇生命的最后一刻。布奇安详地躺倒在苍翠的草地上,在一个8岁小男孩的声声恸哭中获得了救赎。 在这里,死亡是对法律和秩序短促而草率的回应,但却是一场精致的救赎。 而救赎或许与法律无涉。 尾 声 小男孩终于乘上了梦想中的“太空飞船”,在几天的时间里布奇和菲利普似乎完成了一种心灵的交接。菲利普成为布奇生命的延续,他握着寄自布奇父亲的明信片离去,带着布奇的美好向往,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布奇则获得了一种合理而充满温情的解脱方式,告别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这是他俩的必由之路,亦是对生活的一种回归。 而心灵的回归亦在法律之外。
外国篇一合议庭少数意见:遭遇哈姆雷特(图)
合议庭少数意见:遭遇哈姆雷特 ——评《少数派报告》 鄢本强 【原 片 名】:Minority Report 【中 文 名】:少数派报告 【导 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 演】:汤姆•;克鲁斯 科林•;法雷尔 撒曼莎•;默顿 麦科斯•;冯•;塞多 【出品公司】:梦工场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 【地 区】:美国 【出品时间】:2002年 【海报来源】:ent。163/edit /020219/ 020219_113774。html 2002年好莱坞暑期强档大片《少数派报告》的确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美国娱乐业因受9•;11事件影响而一度萧条,好莱坞面临盛极之后的转型期。许多影片为求出奇制胜,多倚重于高科技制作,但内容却流于浮浅松散。而这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巨制却不落俗套,没有让炫目的科幻特技占据内容拓展的空间,而是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体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发生于2054年,那时的华盛顿,不再有谋杀发生,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当局能够通过一种近乎“完美”的犯罪预警系统来预知严重的暴力犯罪行为。3个具有特异功能、可预知未来的先知预言家每天做着白日梦,梦境中是将在几十个小时后出现的谋杀现场。而警方根据他们的脑电图反映出的场景推断出具体时间、地点、犯罪人以及被害者。罪犯在犯下罪行前就会受到法律制裁,谋杀得以避免。 于是,困惑出现了。既然能够预测未来,为何不尝试以温和的手段来防范和化解犯罪行为?这恰恰是标榜自由和民主的美国所需要的。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个疑问引申开来,就是一个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人类能否预测未来?假如能够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人类的行为能否改变“命运注定”的结局?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拉伊俄斯向神祈求子嗣时得到阿波罗的神谕:自己的儿子将杀父娶母。王子被抛到野外去饿死,却为人所救并取名俄狄浦斯。但意外的幸存只是不幸的开端。俄狄浦斯长大以后,听到自己并非亲生的传言,遂向太阳神询问真相,却被告知一个可怕的不幸,他将杀父娶母。俄狄浦斯试图避免悲剧发生而远离自己的养父母,却碰巧在路上杀死了自己的生父。就这样,命运女神实现了她给予父子双方、而双方都十分用心规避的预言。时机到来的一刻,俄狄浦斯在人生巅峰上发现一切正中命运的诅咒,他自抠双眼,流浪异乡。类似的人生思辨在周星驰的经典影片《大话西游》中也曾出现。至尊宝借助月光宝盒的力量回到过去,试图改变白晶晶死亡的结局,却最终无力回天。流浪的盲人俄狄浦斯和一次次捶胸顿足的至尊宝,他们的结局象征了人类之于命运的蒙昧和无助,预示着人类即便知晓自己的未来,依然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少数派报告》或许同样出于一种对未来的无法抑制的敬畏——即使预见亦难改变,才对“潜在犯罪者”直接采取严厉的逮捕措施,而非取而代之以训诫和规劝等温和的手段来达到预防犯罪之目的。古希腊人对于命运的思考及悲观看法,在影片中被彻底颠覆。那些被预言即将犯罪的人逃脱了虚幻缥缈的“宿命”,因为的确不再有谋杀发生,实践证明了犯罪预警系统之完善。但在此斯氏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悖论:如果人类能够预见未来并有意识地加以规避,那么,较之于被篡改的未来,被预见的未来就成为谬误,人类因此事实上从未能预见自己的未来,更无从改变命运。 艺术总是于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联系影片上映时的美国,“9•;11”袭击给民众造成的恐慌尚未逝去。这一事件彻底粉碎了美国“绝对安全保障”的神话,对美国造成的震惊可想而知。“邪恶轴心”、“先发制人”等名词粉墨登场。草木皆兵的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庞大的情报系统,来预测所谓的“邪恶国家”威胁美国安全乃至世界和平的企图,并基于自己所扮演的“世界警察”角色来试图预防危险的发生。而预防的方式同样是根据情报部门的预测来“先发制人”,通过攻击这些“不良国家”来“预防战争”——通过事前的预防措施来控制被确信为未来必定发生的事情。这种逻辑简直就是影片的现实版。或许斯氏是故意为之,借影片来讽喻美国政府决策也未可知,因为美国政府正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把这个一向自诩为自由典范的国度逐步颠覆为歇斯底里的“警察国家”。 预防犯罪特警小队的队长安德顿突然发现身陷窘境,自己成了预言家梦境中的杀人犯。于是,从未质疑过这个“完美”系统的队长开始逃亡,并努力找出其中原委。他发现3个预言家的意见并不一致,与另外两个人的预测影像不同的内容被称为“少数派报告”。安德顿劫持了这位预言家,并于重重危机之中开始了对犯罪预警系统的挑战。 安德顿逃避追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无处不在的“视网膜认证系统”。看完影片后,我常会不无战栗地想到影片中出现的电子蜘蛛,它们不用出示搜查令却可以无孔不入地爬上每个人的脸,去扫描视网膜,确认身份。不管是同孩子玩耍、和父母谈心,还是坐在马桶上,个人隐私被彻底蔑视。民众当然渴望安全,但为了人身安全,人们愿意放弃多少个人自由和隐私呢?倘若有朝一日人的思维全部转化为可视的影像(科技的发展使一切皆有可能),那么人类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安全的追求同样存在一个限度,人类一些基本的权利无论基于何种理由都不容亵渎,忽略这些权利而获取的安全将失去其固有价值。 反思3个预言家的地位,它们凭借其超人的能力预言罪行,扮演了陪审团的角色,但该陪审团并不给人以申辩的机会,其结论即为真理,不容置疑。所谓正当程序,在此荡然无存。威廉•;道格拉斯说过:“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决不是无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从影片中可以看出,50年后人类成为科技的囚徒。冰冷的电子警察无法替代正当程序给予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和心灵的慰藉。考查历史不难发现,这种裁判方式并非影片首创。无论是初民社会对疑案采用的神明裁判,还是中国古代关于独角兽的传说都与预言裁判殊途同归。这些历史上已销声匿迹的裁判方式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在影片中死灰复燃。 3个先知预言家会有不同意见,陪审团也会出现意见不统一。毕竟生活于社会中,诸多因素导致其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存在差异。预言家却不同,相同的机能和相同的未来,理论上预言亦应相同,否则就意味着未来并非绝对!预测犯罪的3人中有两人梦见犯罪的发生,另一个却没有,根据游戏规则“犯罪”生效,但或许少数意见才是正确的。预警系统的这一漏洞必然会使很多无辜者受到处罚,造成犯罪预防的扩大化;这一漏洞一旦为人所知必将导致整个预警系统的崩溃,因此少数派报告是不对外公布的。 目光投诸中国,合议庭少数意见是千呼万唤出不来,俨然已成进退维谷的哈姆雷特难题。不公开法官个别意见的做法与评议秘密原则密切相关,这种做法在大陆法系国家历来被视为“法官独立的守护神”,具有维护法官独立,法院威信与声望,以及合议庭和谐与整体性的功能。但中世纪以前采用秘密诉讼程序的目的并不在于排除对诉讼形形色色的干扰以保障审判的独立性,而是以它为手段维护统治者的暴力和私利。“秘密”总是与专制为伍,作为一种统治艺术,它对庶民百姓有特殊的威慑作用。因此,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黑暗的中世纪司法制度受到猛烈抨击,司法民主化成为一种潮流,程序公开取得统治地位,并和审判独立一样受到推崇。从司法公开的角度而言,公开包括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公开,而少数意见作为裁判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该公开。对于已发生的事件,法律实际无法获得一个一致的、惟一正确的答案。而认为将少数意见束之高阁就可以让当事人信任法律并相信判决结果惟一正确,并进而提高法院威信和声望、维护合议庭和谐关系和整体性,无疑是自欺欺人。中国目前上诉率、再审率居高不下,以及实践中以合议之名行独任之实等种种“非正式开庭”现象,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这样的问题。“哈姆雷特难题”或许只是决策者自身的心魔而已! 影片牵涉的另一法律问题是:什么构成犯罪。犯罪客观要件之一即行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均针对行为而言,缺乏行为支撑的犯罪意识不应受到惩罚。如果“凶手”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甚至还没有犯罪动机,那他岂不无辜?按照法理,有犯罪动机或犯罪意图都不能算犯罪,只有付诸行动时才僭越合法与非法的界线。一旦行为不再作为犯罪要件,那么秦桧陷害岳飞式的“莫须有”必定会泛滥成灾。 刑罚只能惩处既往,对罪犯的惩戒无法实质性地弥补受害人所受的伤害。因此,人类一直存在着一个美好的心愿:有朝一日能够在犯罪行为发生前就制止它。但我们身处现代文明社会,数千年来人类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预测未来无疑与事实发生不能等而视之,安全保证也不是抛弃文明法则的理由,否则我们必将失去未来。 埃里克•;波斯纳在《法律与社会规范》中将个人对未来价值的预支称做贴现。对未来的价值预支过多意味着此人贴现率高,这类人在未来的合作博弈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人们认为一个不关注未来的人不值得信赖。国家亦然,尽管谋杀不再发生,社会治安好转,但这种不可预测的刑法必然导致人人自危,最终会损害法律的尊严和国家的权威。 既然预警系统存在诸多瑕疵,安德顿的行动就具有了双重涵义:在自我拯救的同时拯救人类未来,最终安德顿在少数派意见持有者雅嘉芙的帮助下终止了犯罪预警系统的应用。英雄的神话、悬疑的情节、贯穿始终的哲学思辨完成了这一寓言体的世俗科幻叙事。 总之,《少数派报告》是一部不辱诸位智商的惊险片,每一个环节都令人击节赞叹,演员的表演更是锦上添花。在视听器官接受令人目不暇接的动作刺激的同时,你还必须动脑,去体会片中的人生思辨对灵魂的荡涤。
外国篇二关于暴力的谎言(图)
关于暴力的谎言 ——评《他不坏,他是我爸爸》 王晓玲 【原 片 名】:Hold 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