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明-第5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太监一直处于受压制状态中,这些人被压制得久了,当然心有不甘,所以四处钻营,以改善自身处境,在燕王起兵之时,很多太监就暗投了燕王阵营,充为耳目和内线。现在万磊也想打这些可怜人的主意,让他们也给顺天府当吹鼓手。
当然,这也算得上是一种“长线投资”,不求回报的那种。其实,不管是太监也好,僧道也罢,亦或是勋贵武将贩夫走卒,凡是受朝廷打压的人,万磊就会极力拉拢,以此扩大“群众”基础,跟朝廷暗中对抗,最终的目的就是架空皇权,让皇帝慢慢地变成“虚君”。
而当皇帝变成虚君之后,帝国真正的君主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藏在皇权背后操纵国家命脉的庞大组织,万磊给这个组织起名叫“龙会”。
第090章 天谴
所谓的美言,有时候并不是说好话。在万磊的授意下,刘嬷嬷在给淑妃娘娘送礼时,就找准机会大谈北平现在有多惨,百姓食不裹腹衣不敝体。而皇帝一离开北平,就爆发了瘟疫,每天都有很多人死掉,她眼看没有活路了,才带着一干“女儿”南下济南避祸。
刘嬷嬷这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悲情演说,那淑妃娘娘哪知是真是假,总之也跟着刷刷地掉眼泪,说回京之后一定将此事禀告皇上,让皇上救济北平的百姓。这时,刘嬷嬷却说这等小事不敢惊动圣上大驾,免得让圣上担心坏了龙体,这就不好了。
淑妃也是涉世不深,哪里知道刘嬷嬷一嘴胡说,没一句真话,被唬弄得再次感动不已,还当场把一支金钗取下来,说送出来好给百姓救灾。
刘嬷嬷被淑妃娘娘的仁爱之举“感动”,又是磕头又是道谢,这才“勉为其难”且“满怀感激”地将金钗收下。就连出门离去时也是高举着,大声地宣扬着淑妃娘娘如何仁爱,引来无数人旁观。这等举动让毫无处世经验的淑妃再次上当,大赞刘嬷嬷是个好人。
淑妃就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女人,好唬弄,她身边的太监就不这么容易了。不过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刘嬷嬷私低下并没有送银子,而是送了好些高级面霜给这些人,说是不值钱的玩意儿,各位公公赏脸随便拿去用。
当然,不值钱那是客套的说辞,送给太监的都是高级货,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就算想买,也是一两黄金一两货,富家少奶奶才用得起。而淑妃身边有四个太监十个宫女,每人最少得了两斤,这就是变相地拿了二十两,黄金!
送出了与黄金等值的高价货,刘嬷嬷再按万磊的指示,暗示这些太监宫女回到宫中后,就不停地唱黑顺天府,天灾**瘟疫什么的,四处乱说,让宫廷内外特别是皇帝知道:顺天府遭“天谴”了。
这不,三月初,这支归省队还没回到京城,宫里各种小道消息就开始传开了。御花园假山脚下,几个太监神神秘秘地聚拢在一块,太监甲说:“幸好圣上离开北平早了几日,不然就危险了。咱家听说北平城发生了瘟疫,全城几十万人都快死绝了。哎呀,全城的死人,那真叫一个惨啊。”
太监乙不以为然,反驳道:“这叫遭天遣,北平那些人见死不救,累得很多公侯驸马和大臣百姓死在城外,现在又没有咱们圣上天威庇护,上天就降下天谴惩罚那些贪生怕死见死不救的乱民。”
太监丙连连点头:“就是,咱们圣上鸿福齐天,北上北平那是帮北平城的那些乱世挡祸消灾,他们不知发歹,还敢乱请恩赏,所以老天爷看不过眼,降下天遣。”
这几个小太监议论了一会,又引来更多太监一起参加议论,之后这个小道消息就在太监堆里不胫而走,一些中太监听闻此消息,想去跟相好的宫女交流心得感想,却发现她们的消息比他们还灵通,搞得他们好是尴尬。
顺天府遭天谴的这个小道消息在宫里传得沸沸扬扬,几乎人人信以为真,最后传到建文帝的耳朵里,他当然不太相信,因为没有收到地方的奏报。不过好几个太监都信誓旦旦地说这事肯定是真的,因为宫里的人都这么说,是顺天府的脏官刻意隐瞒真相,所以才没上报。
听了太监的这个解释,建文帝心里那个爽啊,半个月来的郁闷之情一扫而空,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天子,上天还是罩着自己的,谁跟自己不过去,就是跟老天爷过不去,顺天府那帮子乱民的遭遇就是明证。
本着这一点认识,建文帝也懒得派人去查之事是不是真的,就把报复顺天府的想法抛到了一边。可不呗,上天都下天谴了,他作为天子,就不要跟老天爷抢业务了,还是想想如何管好朝廷这个烂摊子吧。
还别说,只从燕叛一起,战乱绵延了近两年,死亡的军民过百万,朝廷军力不足,边防空虚,北边的鞑靼又贼心不死,时不时入冦一下,不是抢东西就是杀百姓。想派个良将去守边吧,发现朝廷上能打的将领都被他爷爷干掉了,剩下的都是些酒囊饭蛋。北平军倒是能打,不过这帮家伙桀骜难驯,不能用。
总之一个字,烦。
而更烦的事还在后面,三月初五,辽东传来一个猛料,辽东重镇辽阳被燕叛军攻破,镇守辽东的总兵官杨元战死,辽东数十万军民,不是死就是降,辽东成了燕叛军的割据地。
燕叛军死灰复燃的猛料传来,震惊朝廷,建文帝无奈,只好召开各种朝会议定平叛事宜。而大多数武将都认为,现在马困兵乏,实在是不宜兴兵了,所以建议战略南移,不要辽东那块苦寒地了,而是集中兵在防守住山海关一带,防止燕叛军南下,等日后朝廷恢复元气了,再挥军北下平乱。
难得地,那些跟武将们不太对眼的文臣们也大多支持这个建议,就连一向“积极进取”的齐黄等人也赞同。当然,这些文臣心里有他们的小算盘,就是用让北平军来挡燕叛军,朝廷坐镇后方,看着北平军与燕叛军在燕云一带缠斗,得到他们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人之利。
为了达到此效果,黄子澄甚至私下向建文帝建议,撤走山海关到居庸关这一线的驻军,让北平军直接暴露到燕叛军、朵燕三卫和鞑靼等强敌之下。而建文帝早有此意,马上就下令长城一线军队南撤,回到顺天府以南驻防。
正当黄子澄为自己的“好主意”被皇帝采纳而得意洋洋之际,却没有想到,他使明朝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本人很可能要像石敬瑭这样的奸贼一样,在历史上永留骂名,因为他与石敬瑭一样,放弃了燕云十六州!
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就是燕山脚下以北平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四百多年前,石敬瑭叛后唐自立,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将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从此就累致中原百姓就陷入了数百年苦难之中。
为何?
因为中原百姓善守,北方游牧民族善攻。燕云十六州北依燕山防线,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若如无燕云十六州,中原就无险可守,赤果果地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宋朝就是因为收不回这条防线而陷入衰败和灭亡的。
现在,**生居然建议皇帝无故放弃燕山防线,这真是书生误国。这不,消息一经传出,徐辉祖就领衔上书反对,朝廷上又闹个不停。
朝廷那边的破事,万磊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把收拾好行装,离开济南踏上返程。在回去的路上,当然要和那些四散到各县乡向百姓采购粮食的粮商汇合。浩浩荡荡的运粮队所过之处,定然引来官府的猜疑。
不过万磊早有所料,准备了买路钱,一路走过来,也没跟地方政府起多少矛盾。一些个不给面子的小官差,硬要带人查扣粮食,万磊也不跟他们废话,指挥押运队直接就抽刀子准备武力护粮。
事实证明,这些小官差都是欺软怕硬的孬种,见到几千人同时拔刀子,立马就软了,不敢再打粮队的主意。万磊也不欺人太甚,只要对方不过分为难,他也是照给卖路钱不误,所以,他在济宁府和河间府等地的口碑都还算不错。
过了河间府,采购粮食的小分队都回来了,万磊一合计,一共十七万石有余,其中有十一万石是花钱采购的,有六万石是济南城的周镇南运来的,这部分粮食只付了一半款,一半余款约好了到北平再付。
一次就弄到了十七万石粮食,万磊看着这数千马辆车的运粮队,还是蛮有成就感的。毕竟今时不同后世,这个时候交通落后,这上万吨的粮食就得用数千辆马车来拉。
正当运粮队马不停蹄地北上的路上,一支骑兵队快速南下,先行开路的小兵见来人举着北平军的青龙旗,也不慌张,继续赶路。来人正是北平军派来的传令兵,他们一见到万磊,就呈上铁铉亲笔书信,说北平城出了大事,要万磊马上回去主持大局。
万磊看了一眼书信,就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原来,一支过万人组成的难民队从关外涌向北平城,铁铉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这些人,所以就派人来请万磊出主意,毕竟万磊才是公认的大领导。
如果换了是以前,铁铉见到难民就二话不说进行安置,不过这些难民比较特殊,是从辽东来的,而辽东现又成了燕叛军的割据地,如果说这支叛军里面没有燕贼安插的奸细,那任鬼都不信。
另外,安置难民是要占用粮食和耕地的,现在顺天府的一切都是北平军真刀真枪拼来的,是北平城数十万军民的共有财产,不是铁铉一个人说了算的。而北平军众将的意见都比较统一,就是打发这些难民南下回归明朝,别在顺天府碍事。
“赵将军,你负责押运粮食,力保粮食不失,我先行回北平。”万磊一声令下就跃上大马,跟着传令兵一起打马狂奔。
第091章 开放与封闭
“我们不能把这些人留下来,他们跟我们不是一条心,以后肯定会变成祸乱之源。”
“就是,他们从别处跑来,想白占我们的粮食,白占我们的地,不能让他们得逞。”
“这些人当中肯定有奸细,更是留不得。”
“送走!咱们顺天府不是难民收容地,更不帮朝廷收容难民。”
北平军众将和父老们纷纷发言,不过意见比较统一,就是把城外这上万难民支走。这也难怪他们这么“小气”,顺天府能有今日,是数万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当然容不得他人染指。
万磊摆了摆手,示意这帮护食的家伙先静一静,才道:“咱们顺天府久经战乱,壮丁严重不足,你们人人手上都有几十上百亩地,多得都种不完,咱们何不收留这些难民,让他们给咱们当佃农,咱们坐收田租不是很好吗?”
“可是,这些人在战争中没有出过一点力,现在就来白占不出役不纳粮的好处,咱们将士们看着就不心服。再说了,辽东是犯人的流放地,从哪里来的多不是什么好鸟,如果他们起来闹事,咱们就更麻烦了。”一个千夫长道。
“咱们收留这些人,不等于不管不顾。他们当中,只要是安心给咱们当佃农的,咱们就把他们当自己人。如果心怀不轨的,咱们就把他干掉。都是同根生,我相信,难民中大多数人是知恩图报的,只要咱们不过分排斥他们,他们很快就会成为我们的一份上,跟我们一样出力保家卫国。”
万磊之所以力主收留这些难民,除了拉民丁当佃农之外,还是想扩大顺天府的人口规模,毕竟顺天府太大了,四十万人填到这么大的地界上,显得过于地广人稀,这样不但造成大量耕地因为无力垦种而抛荒,还会因为劳动力不足而影响工商业的发展。
“可是,这些难民当中定是藏有奸细,如果放任他们在北平活动,肯定会借机搞破坏。”一个万夫长不无担心地说道。
“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到了,这么多人当中有几个奸细是难免的,咱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想办法把奸细纠出来。”万磊双手一摆,又道:“咱们顺天府要发展,一味地闭门自守是不行的,要用开放和宽松的姿态来面对外面的世界,更要和善地对待朋友,这是作为强者当有的气度。”
听了万磊这一翻劝说,下面一帮人也不好反驳,只得默然承认,不过一个万夫长还是有些担心地说道:“如果这一次接收了这一万难民,以后只怕会有无数难民涌入,咱们顺天府恐怕要人满为患。”
“这个大可不必担心,朝廷那边的户籍管理是严格的,只要不是发生天灾**,大规模的流民是没有的。”万磊道。
其实,明朝的户籍管理不只是严格,可以用死板来形容。当时的人按职业划分可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