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老兵不死 >

第84节

老兵不死-第84节

小说: 老兵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可以回家了!

    哭成一片,一片哭声,都哭。

    没有一个不哭嗷嗷的。

    代表过来了,给战俘们一人一跟香烟,中华的。

    而蒋庆泉没想到的是,自己一辈子被几张纸压得喘不动气。

    几张纸:档案,永远抹不掉的东西。

    回国后,蒋庆泉在专门接收管理志愿军战俘的管理处接受审查。

    再后来,回到了他的辽省农村老家,当了几十年的农民。

    王亮继续道:“二零零九年的时候,蒋庆泉和儿子到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一向老实厚重、沉默寡言的老人在现场突然发了火,说什么也要把一张炮兵阵地的照片扯下来。老人的儿子和纪念馆里的工作人员费了好大劲才把老人拦住。”

    老人哭了:“当时我喊‘向我开炮’,他们为什么不开炮?开了炮我就死了,就不再会当战俘了!我给祖国丢人了,我不配当**员。我的屈辱和痛苦,你们根本就体会不到的!”

    现场的参观者和网友们都听得入迷了,这些人,这些事,他们从未听说过。

    王亮:“炮兵当时没有开炮,仅仅是因为炮弹打光了。。。。。。”

0158 我就是王成,向您报道!

    0158 我就是王成,向您报道!

    当喊出‘向我开炮’这四个字的时候,蒋庆泉是抱着必死之心的,但无奈造化弄人,他没能成烈士。

    而活下来,他承受了很多的屈辱和痛苦。

    想想这样一副情境,在一九六五年的深夜,崇拜战斗英雄的年代里,村生产队组织大伙看了电影《英雄儿女》。

    蒋庆泉的老婆直称赞剧中的主角王成英勇无畏,是她心目中的偶像。

    但殊不知,剧中的王成就是她一直以来的枕边人。

    蒋庆泉没有说话,他一看就能明白,电影里面说的实际是自己做过的事。

    但他不敢声张,只是默默地流眼泪。

    他回家之后蒙着被子偷偷哭了整整一晚上。

    第二天在地里干活时又悄悄掉眼泪,他不能让别人看见,更不能让人知道,因为他心中压着那个战俘的重负。

    蒋庆泉认为:王成是英雄,而自己不是。

    蒋庆泉没敢对任何人提及当年的事情,当有人问他当年都怎么打仗的之类的问题的时候。

    他就搪塞道:“我没打多少仗,我就会唱歌,我给你唱个歌吧。”

    遮遮掩掩就过去了。

    回忆都没法跟人分享,无论是让他激动的,还是让他难过的,都不能跟人家分享。

    一辈子的阴影。

    就这样蒋庆泉在孤独中沉默了下去,那曾经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壮烈往事,在他看来,都只属于电影中那个高大的形象,而与自己已没有丝毫的关联。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在辽省这与世隔绝的小村,蒋庆泉渐渐老去,白发苍苍。

    他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不敢迈出去,他觉得自己没有脸迈出去。

    二零零四年的一天,忽然有几个邻居跑进了蒋庆泉的家,他们兴奋地说,在电视上有人提起了他蒋庆泉的名字!

    邻居激动地手舞足蹈:“电视里面的人提到你了,信息啥的都对上了!你就是王成的原型啊!”

    蒋庆泉摇摇头:“那不是,不是我。”

    邻居:“那咋不是你?人家提你蒋庆泉了,当兵的年份,退伍的年份,都对得上。”

    蒋庆泉:“天底下叫蒋庆泉的人多着了,志愿军几十万人,重名了。”

    王亮抹了抹泪水,他为什么要帮助老兵?

    就在于此。

    王亮:“蒋庆泉的第一反应不是激动,不是兴奋,而是茫然和慌乱。他早已经不习惯自己的名字能和英雄二字挂钩了,这个本打算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就这么终老一生的老人,他当然没法去想象,这世上还有竟还有人一直记挂着他,甚至苦苦寻找着他。”

    蒋庆泉没有站出来的愿望,他想,就让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永远烂到肚子里去吧。

    二零一零年,当年写下《顽强的声音》的战地通讯记者和当年的几个老战友几经周转找到了蒋庆泉,而且把当年描写他英雄事迹的那篇战地通讯的手稿交给了他。

    经过媒体的报道,当年的老战友看到了。

    他们千里迢迢来了,为蒋庆泉证明。

    蒋庆泉这才终于坦然地说出了那一句:我就是王成。

    有人问蒋庆泉为什么一直保持沉默。

    蒋庆泉回答道:“银幕上的英雄王成牺牲了,而我还活着,我有过那段经历,我不想给英雄抹黑。”

    讲到这里,评论区沦陷了。

    现场的参观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英雄不应该被埋没,战俘经历了更严酷的折磨和考验,他始终坚持着要回到祖国,而不是去台湾。他们都是好样的,人民不应该忘记他们,政府更不应该亏待他们。他们是英雄!”

    “历史不会忘记蒋老先生的,最可爱的人,共和国的土壤里面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小时候《英雄儿女》的电影,王成的形象历历在目。现在才知道他竟然是我们县的老前辈!”

    “请善待他。”

    “祖国不能忘记,人民更不能忘记!”

    王亮继而道:“士兵,对于战争的进程影响甚微,但是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独特记忆,它不等同于历史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客观的记载。对于战争的意义和战争的记忆,在决策者、旁观者、历史研究者和亲历战斗的普通士兵间,是不一样的。”

    在管理处的一年时间里,蒋庆泉同另外十五名战士分在同一个班。

    每天的生活就是认罪和检讨,不讲功劳,只讲过错。

    他们仍然可以穿军装,用着印着抗美援朝的陶瓷缸喝水。

    但他们不再被认为是军人。

    负责教育审查归俘的干部有这样的论断:“人民军队的字典里就没有被俘,被俘等于变节。”

    在接受敌人的审问时,蒋庆泉告诉敌人:“每人一挺小轻机枪、吃大米白面猪羊肉。”

    每个正常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对抗敌人的审讯。

    但是审查的最后结果认定:他被俘后暴露了部队的武器装备。

    蒋庆泉所在部队的师政治部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使他只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幸运地保留了党籍和军籍。

    在后来的那场风波中,档案被人翻出来。

    他受到了冲击。

    运动的时候要斗争他,说他是叛徒。

    公社屋里都是批他的大字报,墙上是,绳子上挂着也是。

    吃尽了苦,受尽了累。

    直到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的一天,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了两个人,宣布取消他的党内处分。

    那一天,在朝鲜战场上一滴眼泪都没流过的蒋庆泉,大哭了一场。

    “后来,组织上问蒋庆泉他有什么要求吗?老人提了一个,希望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政治部听到消息后,专门为老人特制了一枚参战纪念章。授予勋章的时候,蒋庆泉老人身着当年的旧军装,向他的老首长当年志愿军二十三军政委,年逾百岁的裴老将军敬礼。老将军是由两名战士搀扶着走过来的,蒋庆泉汇报道:‘首长,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5连担任步话员蒋庆泉向您报道。’裴老将军颤颤巍巍地将参战纪念章别到蒋庆泉的胸前,随即两位耄耋老人相拥着嚎啕大哭……”

    王亮的故事也讲完了:“忠于祖国母亲,毫无二心,不离不弃!中国脊梁!军人典范!”

0159 二十年铸剑

    0159 二十年铸剑

    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

    人民解放军从诞生起一步步发展壮大。

    这当中必然有无数的牺牲者。

    有的人,家喻户晓,万人敬仰。

    有的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蒋庆泉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战友几经波折、锲而不舍,找到了他。

    那些事情必然会被他带到土里去。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炮兵有炮弹,那蒋庆泉,必然会壮烈牺牲。

    当他在喊出向我开炮的那一刻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他们?

    当年的志愿军中有太多太多像蒋庆泉这样的英雄了,即便是被俘虏了,仍旧坚贞不屈,同敌人做着斗争。

    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不为所动。

    表现出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没有抱怨。

    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什么是军人?

    他们便是。

    惨烈上甘岭战役的讲解,让那被历史的尘埃湮没的英雄得以重见光明,也让人们对当年的志愿军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印象。

    隐秘而又伟大。。。。。。

    现场的参观者们,还有网友们,均是意犹未尽。

    军事博物馆,展览厅内,一张张照片图表,一面面军旗,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景观。

    场景还原,人物蜡像,栩栩如生。

    进入这里的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与此同时,又如饥似渴,迫切地想要了解和回忆那一段段历史。

    少年,时代距离他们太久远,他们充满了好奇。

    青年人,有些模糊印象,但了解不深刻。

    中年人,很多人是当中大事件的亲历者,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寻找岁月的痕迹,寻找宝贵的记忆。

    老年人,见证了共和国的建立,历经风雨,一步步走向发荣昌盛,这是一种情怀。

    接下来王亮要讲的是发生在九八年故事。

    一九九八年,距离近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步入了二十一世纪,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稚嫩幼童蜕变成健硕青年,从中年步入老年,亦或是不在了。。。。。。

    眼睛一闭一睁,就在那么一瞬间,一切仿佛还在昨天。

    难忘的一九九八,那个炎炎夏日,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一场特大洪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而也就是在那一年,一身身绿色迷彩,令人永生难忘。

    “一首《相约98》,我们进入了九八年;一首《为了谁》,我们送走了艰难的九八年。那一年,《水浒传》让万人空巷,《好汉歌》也成为一代人的回忆;那一年,《还珠格格》首播并且迅速火遍两岸三地,内地也由此进入造星时代;那一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内地首映,创下了三点六亿的票房神话,成就了一代经典。”

    “那一年,京城决定申办二零零八年的奥运会,并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申请书,从此拉开了申办零八年奥运会的序幕;那一年,歼十首飞成功,中国航空史由此被改写。”

    王亮没有草稿,完全是一边回忆一边讲述。

    本想讲九八抗洪,但当提到歼十战斗机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继续讲了下去。

    因为歼十首飞的那一天,他在场,他是见证了那些一颗。

    “歼十飞机首飞的时间定在一九九八年的三月二十三日。”

    那一天,机场上的能见度非常差。

    试飞现场聚集的人很多,大家都站在机场东侧。

    翘首望着那灰蒙蒙的天空,期盼着能见度能达到首次飞行可以接受的程度。

    主席台上,有时任总装备部部长、空军副司令员、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一众,他们也不时望向天空,希望着太阳能够扫尽阴霾。

    机务人员在对飞机进行最后的检查。

    试飞员雷强等待着指挥员的命令。

    指挥塔传来指令:“准备起飞。”

    雷强登上飞机,在向大家挥手致意后,进入了座舱。

    全场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看着飞机发动、滑行、加速。

    点火、滑出、加速、拉杆,飞机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头,呼啸着冲向蓝天。

    起飞了,飞机起来了!

    全场的人们欢呼、跳跃、鼓掌。

    有人把手中的鲜花抛向天空,向飞机和飞行员致敬。

    20分钟内,雷强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看油量较多,请示再飞一圈。

    四圈之后,一个灵巧的下滑,战机宛如翩然起舞的芭蕾演员,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正中央。

    机身后突地放开一顶大伞,继而,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上。

    一次划时代的首飞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顿时,人们欢呼雀跃,激动地相互拥抱着、捶打着,任凭喜悦的泪水纵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