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第6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啜了口清茶,夏树以沉缓的口吻说:“虽说苏格兰当前的动乱局面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害处,但从长远来看,我有两点担心:其一是巴里奥尔这样的强权人物一旦清除异己,稳固了自己的统治权,接下来很可能会以对外扩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威信。自终战以来,苏格兰军队一直稳定维持在十万人规模,而最近短短半年,苏格兰军队的规模已经扩充到了十五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尽管未对外扩张并不一定是纯粹动用武力的,也可能利用不列颠民众感情里的旧英国情节,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军事实力。”
“其二是巴里奥尔的神秘背景,他曾在旧英国海军服役,很可能跟旧英国的军政高层有着超越一般交情的联系。旧英**队败退时,苏格兰是他们最后的桥头堡,一旦卷土重来,那里会不会成为他们返回不列颠的第一个桥头堡?”
听夏树说完这些,爱德华八世陷入了沉思,而当他再次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写满了凝重。
大战期间,苏格兰工业的受破坏程度总体低于英格兰,其战后经济的恢复也较英格兰更为理想,这使得苏格兰人有较为充足的财力物力来建设一支小而精锐的现代化军队。在巴里奥尔掌权之前,苏格兰就是不列颠岛上唯一一个能够独立生产飞机和战车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拥有机械化部队和远程轰炸机部队。尽管苏格兰的人口不足英格兰的八分之一,但是苏格兰的常备军却有一举击败英格兰常备军的实力。至于说人口不足苏格兰半数的威尔士,自身军事能力虽然近乎为零,但它的国防却是由久经战火考验的爱尔兰军队负责,那可不是苏格兰人敢于轻易招惹的。
这时夏树又道:“当然了,刚刚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担心,既没有确凿的证据,也不属于逻辑严谨的推断。以目前的形势,我们不宜贸然干涉苏格兰内政,最好是带着提防之心静观其变。等到条件合适的时候,我们不妨去会一会这位日理万机的国家领袖。”
“好吧!”爱德华八世点头道,“就如您所说,我们带着警惕的思想静观其变,看看巴里奥尔究竟会把苏格兰带上哪条路。”
第36章 攻守转换
1942年6月28日黄昏,最后一面旭日旗在着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城内飘摇坠落。持续了22天的炮火终于平息,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消失在天际,笼罩在夜幕下的却是一座形同废墟的城市。这场规模之浩大、过程之惨烈的战役注定要载入人类的战争史册,因为日本军队以阵亡21万,失踪和被俘近万的沉重代价,拖住了苏俄军队横扫伪满洲国的脚步,让原本自信满满的苏俄高层和军方将领们不得不正视他们在战略上面临的困境。
第二次日俄战争的走向,也在这里悄然出现了转折点。
攻克哈尔滨之后,从外蒙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两个方向进入伪满洲国的苏俄军队成功将东西两条战线贯通一处,单看双方的作战地图,苏俄军队完全占据了上风,然而在作战地图之外,百万苏俄军队却如强弩之末。最大的问题在于总长近万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大多数路段仍是单线铁路在沙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不但没能继承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广袤领土与丰富资源,就连北高加索的产油区也长期被同盟国占据,经济建设是在重重困境中艰难前行。由于单线铁路基本能够负担经济贸易的需要,苏俄政府迟迟没有上马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复线工程。按这条单线铁路百分百的运力计算,苏俄军队最多能够维持八十万人马在远东地区作战,而且前线部队的机械化程度越高,飞机大炮数量越多,对后勤保障的需求量越大。现如今,苏俄已在远东战场投入了一百多万军队,经过四个月的作战消耗,不但战前大量储备在远东战区的军需物资告罄,就连大后方的各种库存也已见底。
另一个令苏俄高层和军方将领头疼的问题在于日本军队的韧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计。即便是在身陷绝境、后援无望的情况下,大多数日军官兵也不肯缴械投降。为了攻克日军固守的防线、要塞乃至重要城市,苏俄军队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代价。而且,这场战争是在日本的本土之外进行,日军撤退时毫不迟疑地实施了坚壁清野的策略,苏俄军队每向前推进一公里,就必须修复这一公里道路上的铁路、桥梁,才能够维持后勤补给的畅通。
于是,在攻占哈尔滨之后,苏俄军队放缓了攻势,其主力部队沿中东铁路驻扎,仅布柳赫尔元帅指挥的第3方面军继续向长春挺进。
随着苏俄军队深入伪满洲国境内,日军大本营令侵华各部全面停止攻势,或就地转入防守,或向军事重镇后撤收缩,从而将大批战斗经验丰富的野战部队调往北方战线,东南亚和澳洲各地的日本驻军也被大量抽调。除此之外,日军大本营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两次发布******,动员了近百万后备兵员,国内的工业体系也迅速转为战时体制,数以万吨计的作战物资由日本列岛各处港口装船运往伪满洲国和朝鲜半岛。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化被动为主动,一面严密封锁日本海,防备苏俄舰艇对其海上运输线的袭击,一面组织海上分遣编队和潜艇部队北上,拦截从北美和夏威夷开往俄属远东的船只,两方面的部署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此消彼长之下,日本军队逐渐积累了在远东战场展开战略反攻的资本。至1942年7月,日军在伪满洲国和朝鲜半岛的陆军部队已达一百二十余万,陆海军作战飞机7000多架,各式火炮两万多门,炮弹一千余万发,除战车部队的装备尚有较大缺额,其余各项均已接近甚至反超苏俄军队。
在这形势微妙的相持阶段,日军大本营的意图是利用本国工业规模的优势,再多攒两个月的兵,囤两个月的物资,而后一鼓作气将苏俄军队逐出伪满洲国以及朝鲜半岛,顺势占领外蒙东部和俄属远东的部分领土,迫使苏俄接受东北亚争霸失利的结局,然后挥师南下,彻底击败在长江以南负隅顽抗的中国政府。
可是,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周边基地出发的苏俄空军轰炸机群于7月10日和11日连续空袭日本中东部的重工业中心,并将炸弹投到了东京市区,这不但给日方造成了大量的人员、财产损失,更在精神上极大地刺激了一贯自负的日本军民,令日本高层大为震怒。日军大本营不得不提前实施他们的战略反攻计划,而且,挥剑出击的方向也较之前的方案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苏俄在远东最大的战略堡垒,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了日军攻击的首要目标。
1942年7月28日,日本关东军、日本朝鲜军以及日本海军展开大规模联合作战行动,兵锋直指朝鲜半岛北部的数万苏俄军队。这场战争正式拉开序幕后不久,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方向展开反击的苏俄军队迅速将侵入俄境的日满部队击退,而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苏俄军队便占领了包括清津在内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由于朝鲜半岛北部为多山地形,既不利于机械化部队活动,也不利于军需辎重运输,而且苏俄海军在远东的力量根本无法同日本海军抗衡。在“基洛夫”号被日本海军击沉后,苏俄高层调整了他们的作战策略,将主要战场放在了远离海岸线的伪满洲国境内,苏俄军队在朝鲜半岛便由攻转守。
7月28日深夜,配合日本关东军从伪满洲方向自西向东推进,日本朝鲜军由南往北攻击,日本海军以数千陆战兵在朝鲜半岛东海岸的清津实施登陆作战,意图围歼苏军在清津以南的四个师又若干独立部队……
“指挥部,指挥部,这里是东南11号观察所,敌方步兵已登陆,请求炮火支援!请求炮火支援!”
拿着话筒焦急向上级报告的,是一名头戴钢盔、身穿卡其制服的苏俄军官。在这座小小的掩体外面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海面上漂泊着数十艘悬挂旭日旗的舰船,有的已经靠岸,有的正向海岸驶来,还有在原地徘徊并且不断对岸射击。
距离掩体不到两公里的海滩上,数以百计的日军士兵正在登陆舰艇的火力掩护下嗷嗷地攻击守军的滩头阵地。
“炮击坐标是131…214…022,请求炮火覆盖!立即!马上!刻不容缓!”
就在这时,一发从海面方向飞来的炮弹突然落在掩体旁边,巨响几乎震聋了这位苏俄军官的耳朵,当他顾不得拍去身上的尘土重新拿起电话的时候,却发现电话里真的什么也听不见了。
“喂!喂!喂!真糟糕,电话线肯定是被炸断了!”军官无奈的放下电话,转向旁边一名戴着布质军帽和耳机的通讯兵:“快用无线电联系指挥部!光靠我们的力量是守不住阵地的!”
这里是苏俄军队在朝鲜半岛北部城市清津东南部的一处防御阵地,它由步兵阵地和防炮击掩体构成,防御工事的主体坐落在一处山丘上,东面朝海,南西北三面均是缓坡。
收到了前沿阵地的无线电讯号,苏俄炮兵很快开始轰击指定区域,推进中的日军登陆部队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只得抱头鼠窜,而阵地里的苏俄官兵也继续用迫击炮轰击侧面之敌,这样的战术成功迟滞了日军的推进并使其付出了数百人的伤亡,然而光凭有限地炮火是无法彻底阻挡日军进攻的。日军的后援部队很快赶来,他们的军官随后向士兵们宣布了战略大反攻已经全面打响的消息,长期受到武士道精神熏陶的日军士兵便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狂暴起来,凶悍的突击队员咿咿呀呀的发起了冲锋。这些头束白布条的日军士兵根本无视敌人的炮弹与子弹,即便被苏俄军队的炮火成片扫倒,紧接又会有更多端着刺刀双眼通红的家伙又涌了上来。
在突破苏俄军队的火力封锁之后,日军突击队开始从山丘的南面和西面向山顶的阵地推进。尽管这山顶上的阵地是呈环形构筑的,但来势汹汹的日军显然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苏俄官兵一面继续呼叫炮火支援并用手里的武器给日军以打击,一面在指挥官的带领下做好撤退前的准备。
“同志们,上级已经同意我们撤退了,但撤离前必须炸毁所有无法带走的设备和武器,一副望远镜、一支步枪也不留给日本人!”
苏军指挥官坚决而果断的下达了命令,尽管这看起来会留给日军良好的观测阵地和炮兵阵地,但是日俄战争时期的战术思想许多已经过时了,想要让大炮在那些山头上开火,恐怕先得问问苏俄空军那数量庞大的攻击机和轰炸机!
天亮之前,部署于滩头阵地的苏俄官兵陆续撤回纵深防线,日军以千余人的代价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场“胜利”,只是面对苏俄军队坚固的防御阵地和斗志昂扬的基层官兵,日军指挥官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此时的对手跟18年前的那支俄**队已经大为不同了。想要赢得胜利,恐怕得付出比第一次日俄战争更为惨重的代价才行!
第37章 强击海参崴 上
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即中国人所称的海参崴,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1904至1905年第一次日俄战争期间,初步建设完成的海参崴要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日军未能占领海参崴。到了1910…1916年,工程兵将军a…p…费南德提出新的要塞设计方案,海参崴要塞工程兵司令a…p…绍辛少将对此极为赞成。随后几年中,在从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到阿穆尔斯基湾的绥芬河流域南岸修建了1…7号堡垒和a、e、zh和z要塞,在俄罗斯岛的南岸和东岸修建了9…12号堡垒以及海岸炮台、反登陆有顶通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新的要塞吸取了当时所有军事工程科技的成果,包括很多设置良好的掩体和地下通道。在20世纪30年代,苏俄军队在海参崴及周围建立了新的海岸防御体系,包括在俄罗斯岛构筑的一个坚固的981号海岸炮台,装备有180毫米和305毫米海岸炮,该体系中还包括不少203、305和356毫米的铁道炮。这一坚固无比的海岸防御体系破灭了敌人从海上攻占海参崴的可能性。
1942年7月29日清晨,海参崴响起了久违的空袭警报声。在雷达站的预警下,驻扎在周边地区的苏俄空军部队迅速出动了四百多架战斗机升空迎击,出现在苏俄飞行员视线中的日军机群规模相当庞大。事实上,不但苏俄飞行员对此感到意外,就连日军飞行员自己也觉得惊讶,在此之前他们还从未编组过拥有八百多架战机的大机群。无论是两次侵华战争还是横扫东南亚和澳洲的作战行动,百机轰炸足以摧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