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第20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五月的头几日,赵弘润罕见地一头钻在冶造局里,督促地冶造局内的工匠们按照他的要求制作蜡烛。
魏国本土制作的蜡烛,原料依旧是以动物的油脂为主,这种蜡烛,是可以吃的。
但问题就是,这种用动物油脂为主原料的蜡烛,点燃的时候会有一股黑烟产生。并且,还会传出一股难闻的臭味,就好似什么东西烧焦了似的,臭不可闻。
对此,赵弘润实在很纳闷,毕竟在他宫里用了十几年的蜡烛。却从未没遇到这种事呀。
直到冶造局的局丞王甫讪讪地向赵弘润解释了一番,赵弘润这才明白:原来宫内的宫用蜡烛,并非是用动物的油脂所制,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更加高贵的原材料,蜜蜡。
听到这里赵弘润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他曾闻到些许甜香味。
“蜜蜡所制的蜡烛,成本很高么?”
冶造局局丞王甫望了一眼这位久居深宫的肃王殿下,苦笑着说道:“那是内造局专门提供给皇宫内的贡烛。”
王甫一句话就宣判了赵弘润打算用蜜蜡取代动物油脂的想法:用蜜蜡取代油脂所制的蜡烛出售给民间?以什么价格呢?卖贵了,一般百姓根本负担不起。从而使得这种蜡烛有价无市;而若卖地便宜,那冶造局铁定要亏地吐血。
“就没有什么能代替油脂的么?成本不要向蜜蜡这么离谱的。”赵弘润有些无奈地问道。
听闻此言,王甫想了想,说道:“巴国有一种树,树上寄居着许多白色的虫子,叫做白蜡虫,收割季节时,将其连片割下。稍微加热,便能得到白色蜡油。凝固后便是白蜡,去年肃王殿下在监督科试会场时,请我冶造局所制的那批白蜡,包括会试场上那些白蜡,皆是那些白蜡虫所分泌的蜡油。”
赵弘润闻言一愣,皱眉问道:“那这种树在我大魏……”
王甫摇了摇头。苦笑说道:“那些树被巴人们视为宝树,巴人们还希望从我大魏这边源源不断地赚取利益,怎么可能教我魏人如何培育呢?只能通过交易。”
“交易?”
“对!我大魏有专门与巴国进行交易的商队,将一些我大魏缺少的物资运到大魏,比如殿下你身上这件锦袍。便是由蜀地的锦缎所制,我大魏虽然也有纺丝工艺,但比不过巴国之地的人。”
专门负责与巴国交易的商队……
赵弘润咂了咂嘴,因为不出意外的话,似这种利益回报极为丰厚的商队,必定是由大魏国内一些名门豪族所把持的,甚至于,或许姬氏中人也参与其中,随便想想都晓得必定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链。
“巴人想要什么?”赵弘润问道。
只见王甫捋了捋胡须,压低声音说道:“黄金!……确切地说,是用金子打造的首饰、器皿,这种金器在巴国是尊贵的象征,但凡有权有势的巴人,都恨不得身上戴满金器。”
……
赵弘润诧异地望了一眼王甫,毕竟据他判断,巴黔蜀之地不会缺少金矿,再怎么样不会比大魏境内的金矿少,可为何巴人却要从大魏这边交易金器?
想来想去,赵弘润唯有想到一个可能:可能巴黔蜀之地的金矿埋藏地较深,因此,巴人们根本不晓得他们脚底下其实踩着许许多多的金矿。
这倒是个好消息,毕竟巴人只要一日还未发觉到他们脚底下的金矿,就意味着大魏的金器在那些国家依旧具有价值,可以换取到更多的东西。
可问题在于,大魏的金矿产量也并不多,并且,用这种不可再生的矿产,哪怕只是在赵弘润看来华而不实的金子,用换取白蜡、蚕丝这种可源源不断生产的轻工艺品,赵弘润怎么想都觉得有些吃亏。
更何况,用这种纯外来进口的白蜡制作蜡烛,成本根本不可能低到哪里去,一个不好,就变成替巴人打工了。
想了想去,赵弘润还是决定用油脂作为生产蜡烛的原料:气味难闻就难闻吧,至少日后还可以控制成本不是吗?
不过对于巴国那种寄生有白蜡虫的所谓宝树,赵弘润亦记在心里。
毕竟,石蜡(分解石油所得)以目前大魏的工艺根本无从获得,因此,白蜡势必会成为蜡烛的主要原料,这就意味着,赵弘润有朝一日势必会用白蜡彻底取代动物的油脂,如此一来,巴国的白蜡树与白蜡虫。就成为了他势必要夺取的东西。
而针对此事,抢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毕竟巴人有可能本着我无法拥有你也得不到的破罐破摔心理,直接将那些树木给毁了,那赵弘润恐怕就要傻眼了。
毕竟培养一棵树,最起码也要十年光景。而他赵弘润又有几个十年?
因此可以的话,赵弘润还是倾向于用和平手段获取那些东西。
至于万一得不到,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地用动物油脂制作蜡烛了。
不得不说,冶造局的工匠们的确是工艺精湛,尽管他们对制作蜡烛也没有多少经验,但是多少有些触类旁通的意思,他们将从市集买来的大量的猪的油脂,倒入一口大锅内,煎出油脂。过滤掉表层的杂质,随后掺入些松脂与另外一些赵弘润叫不出名字来的粉末。
最后的最后,便是按照赵弘润所要求的,加入了些盐巴,随后继续搅拌均匀。
而在此之后,将其倒入一个个早已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
只见那些模具,皆是半圆状的凹陷。
在这些模具内的烛油尚且冷却之前,冶造局的工匠们又将事先准备的棉线放在方面。待等油脂即将完全凝固时,快速将其覆盖到另外一个并未添加棉线。并且装满了尚未凝聚的烛油的模具上,待等这两块模具内的烛油冷却下来的之后,冶造局便获得了一支蜡烛。
“殿下,让您久等了。”
局丞王甫将凝固后的第一支蜡烛,交到了赵弘润手中。
赵弘润接过蜡烛,左右瞧了瞧。甚至于,与另外一些还未凝固的蜡烛比了比。
不得不说,冶造局的工匠所做的活就是严谨,尤其是在赵弘润更进了度量衡后,在度量方便尤其变得精确。这不,只见这批几十支蜡烛从外表看来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做工精细,很难想象竟是只能卖十个铜钱一支的蜡烛。
但是即便如此,赵弘润还是发现了种种问题。
首先是这种生产方式耗时久、工艺复杂,需要的人力大,除非赵弘润征集个几万人一同参与制造,而且还是日夜不停地制造,否则,他想用冶造局所生产的蜡烛成为大魏市场上蜡烛的主流,想也别想。
无他,因为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不足,远远低于赵弘润的估算。
如此也难怪即便是用动物油脂为原料的蜡烛,在市场上的价格亦居高不下,原因就在于产量。
产量的问题,让本来有雄心壮志想占据大魏市场主流的赵弘润,就仿佛给迎面被泼了一盆冷水似的,心中的热情全熄灭了。
要想一个更快更便捷的量产方式!
随手将蜡烛递给王甫,赵弘润拿起不远处两只空的模具,反复观察端详着。
良久,他开口问道:“王甫,若是我冶造局打造几架大型的模具,产量蜡烛,办得到么?”
王甫闻言犹豫了一下,沉吟道:“恐怕不能解决棉芯问题。”
赵弘润沉默了。
是的,蜡烛的工艺之所以复杂,原因就在于中间那根棉芯,若没有这根棉芯的话,谁都能轻轻松松地大量生产。
这也正是有段时间,大魏市场上充斥着一批没有棉芯的假蜡烛的原因。
“先将这个项目搁置吧。”
赵弘润放下了手中的两只模具,颇有些失望地说道。
身后局丞王甫闻言一愣,表情有些尴尬:“殿下莫不是想放弃这个挣钱的法子?”
放弃?
赵弘润回头瞧了一眼王甫,笑着说道:“为何要放弃?本王所掌的冶造局,可有的人才啊!……召集局内所有工匠,一同探讨此事,谁若是想出绝妙的法子替本王解决了这个难题,本王赏他两千两白银!”
“两……千两?”局丞王甫惊地连连咽着唾沫,毕竟,那可是一笔相当于他一年俸禄的巨额赏赐。
“是!”
当日,整个冶造局的工匠们在听到了这个悬赏后,当即便沸腾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三章:众人拾柴『加更9/14』
当日,赵弘润将冶造局内的所有人都聚集在局内的一处广场上,与他们一同席地而坐,针对如何提高蜡烛的单位时间产量而展开讨论。
不得不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没过多久,便有一名工匠站了起来,提议道:“不如采用户部铸币的方法,打造大型模具,一次可产量一百支。”
听闻此言,周围的工匠们纷纷点头称是。
要知道,他们可是冶造局,善于打造任何大型模具,哪怕是户部用来铸造钱币的模具,亦是出自他们这些冶造局的工匠们之手,因此,打造一个大型的用来制造蜡烛的模具,根本不在话下。
但是赵弘润对此并不满意。
毕竟,制造大型模具他也早就想到了,让他犯难的是如何解决烛芯问题,不得不说,这位工匠所提的建议,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这时,又有一名工匠站了起来,犹豫不决地说道:“殿下,不如这样:反正烛芯是要浸透烛油的,而浸透烛油的烛芯,冷却后亦会凝固成型,我冶造局打造完整的蜡烛模具,在往蜡烛内灌入烛油后,再将早已凝固成型的烛芯插入进入……”
不得不说,这位老匠师的话,让赵弘润眼睛一亮。
可就在这时,另外一名工匠皱眉反驳道:“可如此,如何确保烛芯定是在蜡烛的中间位置呢?据某猜测,尽管烛芯事先凝固成型,可若是插入滚烫的烛油内,烛芯必定软化,软化下来的棉线,不能确保横贯蜡烛,更别说还得处于中间位置。……老匠师的提议。恐怕不妥。”
听了这番话,非但先前那名老匠师点点头满脸遗憾地又坐了下来,就连附近的工匠们亦是议论纷纷,觉得这番话确实大有道理。
而对此,赵弘润的表情有些古怪。
因为在他看来,那位老工匠的提议十分有建设性。因此,他试探着说道:“滚烫的烛油会软化烛芯表层的凝固烛油,那么,降低烛油的温度呢?”
“那也不能确保烛芯一定能蜡烛的中间位置。”冶造局的郎官陈宕摇着头肯定道:“这个办法不好。”
……
赵弘润张了张嘴,竟无言以对。
他感觉,冶造局的工匠们,仿佛是力求完美的强迫症患者,过于讲究精益求精,虽然说这没有什么不好。
“要是烛芯不会软下来就好了。”冶造局的郎官程琳在旁嘀咕道。
听闻此言。赵弘润心中微微一动。
他想了想,沉吟道:“本王倒是有个主意,不知可行不可行。”
“肃王殿下请讲。”局丞王甫连忙说道。
见此,赵弘润一边双手比划着,一边低声说道:“取一根竹丝,将棉线一圈圈缠绕在上头,以此充当烛芯,就不太会弯曲。”
话音刚落。只见空地上鸦雀无声,许许多多工匠们瞪大眼睛瞅着赵弘润。面露惊喜与古怪之色。
难不成肃王殿下早就主意?……其实到最后那两千两银子的赏赐最终还是被这位殿下自己得了去?
许多惦记着那两千两赏银的工匠们,眼巴巴地瞅着赵弘润。
不得不说,冶造局的工匠们相当务实,当即便有人兴匆匆地取来几根竹丝与一团棉线,按照赵弘润所说的方式,将棉线以螺旋状缠绕在那根竹丝上。
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因为制作出来的烛芯,差不多是孩童的小手指那般粗细。
用这玩意当烛芯?市场上的蜡烛才多粗?
于是,工匠们立马将竹丝削地更细,并且,所选用的棉线。也采用了最细的棉线,如此一番折腾,这才制作出一根仅只有筷头粗细的烛芯来。
而这支烛芯,虽然具有弹性,可以完全,但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杜绝了弯曲的可能,这让众多在场的冶造局工匠一阵惊呼。
可问题在于,这支新式的烛芯,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难题:如何确保烛芯始终处于模具的中间位置?
对此,就连赵弘润也有什么好办法。
然而,见到这位肃王殿下犯了难,众冶造局的工匠们反而显得兴致勃勃,毕竟按照这位肃王殿下所承诺的,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谁就能领到足足两千两银子的奖励,这可是一笔巨款呐。
于是乎,众冶造局的工匠彼此讨论,纷纷提出许许多多的建议。
不得不说,这些建议就连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