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妻贵 >

第269节

妻贵-第269节

小说: 妻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天南对此嗤之以鼻。

    若是个不知情的人,听了林公公这番话,只怕还会以为他话中的主角乃是一对恩爱不疑的夫妻,但赵天南又岂会不知自己如今与凤止歌的关系,以及他此时的处境。

    林公公又道:“皇上啊,您就是太过多疑了,皇后娘娘临出宫之前可是再三叮嘱了老奴,一定要好生照顾皇上,不能让皇上出半点差池呢,这药,也是经由太医们开了方子再亲手熬的,想必定会对皇上的病情有好处的。”

    林公公说着话,手中汤匙里的药汁也吹得凉了些,然后也不顾赵天南眼中的愤怒与抗拒,将汤匙递到赵天南的嘴边再微往前倾,那温热的药汁就顺着赵天南半开的双唇间流入了嘴里。

    舌尖尝到苦涩的味道,赵天南几乎使出了所有的力气想要挣扎。

    从前的赵天南一直以自己征战多年练就的身手为傲,但这时,他却不得不悲哀的承认,如今的他,只不过是一个任由人操控的傀儡。

    所以,任他如何抗拒,也只是让一部分药汁自他嘴角流出,但大部分仍流入了喉间被他咽进了腹中。

    赵天南能感觉到,那温热的药汁从嘴角一路往下,划过他的颈项,最后没入他单薄的衣物之下,再在他胸口的衣裳上留下一道湿润的褐色印记。

    胸口处感受到的是淡淡的温热,但赵天南的心里,此时却是一片冰凉。

    他仿佛能听到死神那渐渐接近的脚步。

    他就要死了吗?

    赵天南目光涣散着如此问自己。

    药汁经由林公公之手,一点点被他咽下,很快,一碗药就见了底。

    赵天南可以预想到,接下来,他就会在一阵又一阵强烈的痛楚之中渐渐生机消散,然后魂归永远的黑暗。

    他有些惶恐,他不想死,也从未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他还有许多事没做。

    但……

    惶恐了许久,赵天南都没能等来预期之中的疼痛与死亡,虽然他仍不能动弹分毫,但毫无疑问的,他仍活着。

    赵天南有片刻的怔忡,然后便听到了林公公的轻笑。

    “皇上,您怎么就不信呢,皇后娘娘没有害您之心。”林公公一边说着话一边轻轻摇头,放下药碗之后又回身拍了拍赵天南的手以示安慰,“您以后啊,只要好好吃药休养就行了。”

    无论如何,确定自己没有了生命危险,赵天南仍暗自松了口气。

    哪怕只能像如今这样活着,赵天南到底也是想活下去的。

    随后,林公公的话却让他心中的这点侥幸立时荡然无存。

    “皇后娘娘说得对,皇上要是就这样驾崩了岂不是太没意思了,您只有活着,才能亲眼看着您所珍视的一切,是怎样一点点失去的……”(未完待续。)

第184章 粮食

    那药里有安神助眠的成分,赵天南吃了药之后没多久,就觉眼皮变沉,闭上眼就睡了过去。

    林公公则一直守在他旁边,直到赵天南入睡。

    仍是带着那谦卑的忠诚的微笑,林公公替赵天南掖了掖被角,看向赵天南的那眼神,怎么看都是殷切的希望赵天南尽快好起来的。

    林公公确实是希望赵天南好的。

    他希望赵天南能好好的活着。

    若是他就这么死了,又怎么能看着他珍视的一切是如何一点点消失的?

    若是他不好好活着,又怎么能亲眼看着皇后娘娘日后的生活是如何的好?

    想着那样的场景,林公公又是一笑,低声呢喃道:“皇上啊,您可一定要好好的。”

    看看,他可真是个忠心的奴才,不是吗?

    细数这大武朝上上下下,只怕再没有人能比他更希望赵天南能好好的活着。

    ……

    赵天南中风的消息瞒得很好,除了那有限的几人,就是宫里的嫔妃都没有人知道,更别提外面的朝臣了,但朝廷也并未因此而乱了套,有寒老爷子这个领了旨暂摄朝政的内阁首辅在,倒也算得上井井有条,并不比从前赵天南在时差什么。

    而寒老爷子摄政之后没几天,就做成了一件大事,威望在朝臣和百姓心目之中都直线上升。

    要说如今的大武朝,最紧要的事,就是解决那些躲避灾荒的难民了。

    这些难民为了活命都离乡背景的四处流亡,走到哪都给当地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当地百姓自然也对此怨声载道。

    可这些难民说到底也只是为了活下来,四处流浪好歹还难借着旁人的好心勉强维持着生存下来,可若是留在大家都吃不上饭的家乡,那岂不是只能干等着饿死吗?

    赶是不能赶的,可若是不赶,任这些难民留着也不是那么回事,朝廷之前又一直没能想出什么可行的办法,这件事儿也就这样一天天拖了下来。

    寒老爷子首先就是拿的这件事开刀。

    因为江南等地的灾荒,自打秋收之后,粮食价格就一路上涨,就连其实并不缺粮的京城粮价都涨到了平时的五倍有余,受干旱影响粮食大量减产的江南等地,更是非常夸张的涨到了正常价格的十几倍。

    这么贵的粮价,除了那些家中有田产田庄的大户人家,普通百姓手里就是攒了几个银子,又能维持得了多久?

    寒老爷子首先做的,就是平抑粮价。

    平粮价说起来也是极为简单的,只要有足够多的粮食就成,粮食一多,那粮价自然也就降下来了,可谁不知道如今大武朝最缺的就是粮食了?

    寒老爷子在朝会上首先提出这一点时,虽然百官碍于他的威望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没有人看好,别的不说,就说这粮食,在缺粮的现在,谁能一下拿出那么多足够将粮价压下来的粮食?

    再说了,若真有那么多的粮食,难道人家还不知道趁着现在这夸张的粮价多搜刮些银子,会白白拿出来让朝廷做善事?

    在一片的不看好之中,寒老爷子还真就把这件事做到了。

    就在寒老爷子做这个决定之后不久,江南那边就开了一家新的粮行。

    能在这闹灾荒的时候冒出头涉足粮食生意,要说没人打主意都没人相信,江南本地粮商就没少派人去打探。

    那家粮行虽然是初来乍到,但手段可也不少,那些正正经经上门拜访的,人家也没怠慢了,可若要是在背后给人使绊子,到最后都被发现倒霉的是那些心术不正之人。

    几次下来之后,意识到这新同行不是好惹的,也就没有人再敢打什么歪主意了,然后才渐渐有了关于这家粮行的传言流传出来。

    据说这家粮行背后的东家是京城大族,人家是既不缺银子也不缺背景,还真就不怕有人上门找事。

    弄明白这一点,江南当地做粮食生意的商人们也就消停了。

    在他们想来,以如今的情况,手里有粮食那是根本就不愁卖,就算多出一个同行来,他们也不见得会少赚丁点。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家新粮行插足江南粮食生意,根本就不是为了赚银子!

    逐利是商人的天性,从前要有人说哪个商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保管有人敢一耳刮子打过去,这不是说的傻话吗?

    可自打这家新粮行开张了以后,就再没人说这是什么傻话不傻话的了。

    大武朝这些年一直风调雨顺,所以粮价基本上就稳定在五钱银子一石上,如今江南的粮价一路飞涨到六七两,算是一个天价了,就这样百姓们都还抢着去买粮,那粮行门口就从来没有过空歇的时候。

    原本知道新开了一家粮行,百姓们心里也是高兴的,这多开一家,粮价总得要往下降点吧,哪怕只降一点点对百姓们来说也是好的啊,可待这家新粮行把当日粮价挂牌之后,可是把百姓们都给吓了一跳。

    不是因为价格太高,反而是因为太低!

    江南粮价如今是六两快接近七两的样子,本来若是这家粮行的粮价降到六两甚至是六两五钱百姓们就满足了,却没想到,开张第一天,粮行挂牌的价格,却是五两,直比百姓们的心理价格低了一两多!

    初时的震惊之后,百姓们几乎要乐疯了,二话没说拿起家中能装粮食的家什就一窝蜂的涌向了粮行。

    按一家四口来算,搭配着粗粮一起吃的话,一石粮食差不多能够一家人吃上三个月,这一石粮食就少了一两多银子,比起之前的价钱,岂不是买个三石粮食就能再多上一石?

    有这样的好事,百姓们自然只恨自己腿短。

    这家新粮行的粮食卖得这么便宜,谁知道要是去晚了还能不能有胜的,当然得趁着消息还没传开赶紧把自家的粮食买够了,这秋收之后可不就要为过冬存些粮食的吗?

    所以那粮行开张不到半个时辰,所在的街道就被前来买粮的百姓们挤了个水泄不通。(未完待续。)

第185章 借粮

    这才一入行就做出这种类似于傻帽儿的事,江南的粮商最开始时都是用看傻子一样的目光看这新开粮行东家的。

    可不就是嘛,有多的银子不赚,非得抽风降价。

    本地粮商们暗骂一声傻子之后倒也并未着急上火,在这闹灾荒的时候,手里有粮食他们可是啥也不愁,这缺粮的情况至少得等到明年秋收之后才会有所缓解,在这之前,就是再多的粮食那也是不嫌多的。

    这新来的同行不懂规矩,那就让他作好了,以如今这百姓蜂拥着买粮的情况,就是有再多的粮食,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到时候粮食卖完了,看他还能怎么立足。

    本地粮商们着实是将这新同行当作是笑话来看的。

    可是这事的后续发展,却叫这些等着看笑话的本地粮商眼珠子都差点没掉出来。

    都说民以食为天,能做粮食生意的,任是哪一家,不是本身实力足够就是背后找了个实力足够的靠山,蛋糕统共就那么大,一人分上一块就没了,谁分的多谁分的少大家虽然不明说,但心里都是有数的。

    这突然冒出来一个谁都不认识的,也不怪那些老牌粮商不相信这新同行手里有多少粮食可供这样卖的。

    可偏偏,那家新开的粮行里,就好像有着数之不尽的粮食一般。

    百姓们也是被如今这粮价给吓怕了,而且看这样子一时半会儿粮价也降不下来,好不容易有了相对来说便宜些的粮食,自然得抓紧了机会买下来再说。

    于是,那家新开的粮行从早到晚就没断了人,就是到晚上打烊了,门口都还剩了一堆嚷嚷着没买到粮食的百姓。

    经历过灾荒的人对饿肚子本就有恐慌,百姓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也是再所难免。

    然后,一天,两天,时间就在其他粮行猜测着这新粮行的粮食到底什么时候会消耗殆尽中过去了,但一连过了半个月,人家的粮食都不见少,而且对外的口号都是不要抢,粮食管够的。

    这样一来,其他粮行也从先前的坐等看笑话变得有些犯起嘀咕来,可别他们以为人家是条过江龙,结果人却是比他们还要地头蛇的地头蛇?

    然后,这些老牌粮行就有些着急了。

    他们是做生意的,之前虽然囤着这大笔粮食有些坐地起价、囤积居奇的意味,可说到底他们的粮食也是要卖出去的,若是卖不出去,价格定得再高又有什么用?难道还真要将这些粮食砸在手里等着明年新粮出来降价?

    再说了,他们手里的粮食都是灾荒之前就收来的,就算粮价五两,于他们来说也是十来倍的收益。

    这样一想,紧接着就有一家粮行坐不住了,将粮价也降到了与新粮行齐平的五两。

    有了一家粮行降价,剩下的就算想要再绷着,到底也无法绷到底,于是其余几家粮行也接二连三的降了粮价。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待所有粮行的粮价都调到了五两,那家不知道打哪来的新粮行竟然再一次降价,这一次直接降到了四两,可把其他几家跟着降价的粮行东家气得差点没吐出一口老血。

    如果他们能逮着那新粮行的东家,必定抓着人肩膀好好问上一句,这到底是哪里跑出来的棒槌?

    已经降过一次价了,这次其余几家粮行是卯足了劲不能再让人牵着鼻子走,几位东家还特意碰了个头,最后一致商定一定要与那过江龙力顶到底,除非那新粮行的粮食能满足江南这么大地儿所有百姓的嚼用,否则他们总能等到再次把粮价提上去的那一天,他们相信那一天并不会太远。

    可是,这些粮行还没等到那一天,就等到了朝廷的一纸征诏。

    朝廷的意思也简单,朝廷没有余粮应对这次粮食带来的危机,但民间的粮行里存粮可是不少,在这种攸关国本的重要时刻,身为大武朝的子民,粮商们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