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529节

唐朝好地主-第529节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别来。

    “需要投多少?”

    红拂听说是个董事席位,有些动心的问道。

    那边虬髯客笑道,“进十三家决策董事会,只要一万贯就够了。”

    听说只要一万贯,红拂倒觉得确实不多。不过也佩服李超,弄出来的这些弯弯道道,招募一百万贯股本,结果十三家董事只花了十三万,却能靠这个多数投票权掌握整个公司的决策,这确实厉害。

    “好,我们三原李家,也出一万贯,入一股。”

    “欢迎加入,三原李家,以后就是我们四海贸易公司的十三个董事成员之一了,恭喜。”

    十三董事席位,太子一个,李超一个,张仲坚一个,李秀宁、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单雄信、牛进达、尉迟恭、李绩、长孙无忌,现在加上李靖,刚好十三家。

    连崔郑王几家想当个董事,李超都没同意。

    这些五姓豪门,实力太强,李超有些担心带他们玩,最后董事会里他们连通一气,影响到李超的决策权。

    李超的这个十三家董事会,实际上每个人的入股数量也是不同的,因此手里的股票数量也不一样。

    李超手里的股票最多,尤其是他的股票其实比其它十二家的股票的投票权还高,十二家股东手里的股票一股当其它贵族们手里的好几股,而李超手里的算是超级股,一股能当其它十二家手里的好几股。

    而且李超的董事会并不搞一人一票制,而是同样的用股份比例来表决的。

    这种无耻的做法,就是在董事会里面,李超的票数,也占了三成多,完全是一家独大。只要再拉上几家,他就能保证拥有过半的票数,完全掌握住公司。

    “我们公司就做贸易吗?把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运到南蛮甚至泰西去?”红拂问。

    “我目前是这样计划的,等我们筹集了一百万之后,立即一边造船,一边派人下南洋去采买粮食。”李超并不掩饰自己的计划,在他的这种层层的股权保护政策下,虽然他出的钱不多,可却让他手里的那数量不多的股份,拥有极大的投票决策权。

    因此这家公司,其实就是李超控股的。

    他说公司怎么办,就怎么办。李超打算造船、买粮,等到明年五六月东南信风起,那个时候就能满载着粮食,千帆齐发从南洋运着粮食乘风北上,船只直接运到长江口,到时再换江船运粮进淮河、汉水、黄河,把粮送进灾区。

    “现在是东北信风,从东南沿海,正好乘信风下南洋。我打算搜集一批工匠,送到南洋去造船,等明年船造好了,就直接运粮乘五六月的东南信风北上。”

    “为什么不直接在中原沿海造船?”李靖问。

    “信风一年两季,如果误了风,就得干等好几个月。没信风的时候航行是相当艰难的,必须乘风才能破浪。我们在中原造船,工期得大半年。造好船,却是东南季风,适合从南北上,而不能南下。如果等到明年冬季东北季风到来,那就对救灾没有什么帮助了,因此我们要借风,就得现在把工匠乘风送到南洋去,况且,那边适合造船的树木也多,我们在那边修建船厂就地取材,建伐木厂锯木厂也方便。等船好了,粮食也采购准备好了,风一起,就运粮北上,五六月,到了中原,也还能赶的上救灾。”

    李超给李靖解释航海季风的重要性。

    “能造多少船,能运来多少粮?”

    “运不了太多,但多少能缓解点饥荒压力吧。”

    李超平淡的说道,想临时造船从南洋运粮到中原灾区立马解决饥荒,是不现实的。一条船就算运一千石,一万条船也不过一千万石。而中原受灾面积这么大,一人一年哪怕只吃三四石粮,需要也高达几千万石。

    朝代,通过漕运向京城输送漕粮,一年也要运上好几个月,可一般也不过运个几百万石粮而已,还是在中原内河里运粮呢。

    从南洋万里之遥运粮北上,那可艰难的多了。粮船也只能跑上一趟,不可能有太多的船,因此其实就算南洋有粮食,也运不了太多过来。

    不过本着能解决一点是一点的想法,李超还是决定造船买粮。船在南洋造好,运粮过来,然后在这边准备丝绸茶叶瓷器这些,等几个月到了冬季信风起,就能带着货物南下了。

    “可运工匠去南洋,朝廷未必会肯啊。”李靖说道。

    对于人口,朝廷向来是控制很严格的,而对于工匠的控制,更严格。南洋虽然有个越南州,但那毕竟不是中原本土。朝廷岂会同意把人运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况且,有多少工匠真愿意离开故土去海外?

    这是一个事实,但李超觉得能说明李世民。现在特别时期,送些工匠南下造船,大不了明年船造好了再送回来。何况,把工匠们送去南洋造船,不也能节省点口粮嘛,节省一点是一点啊。

    去造船可是为了运粮来,李世民这难道也想不明白好坏?

    至于工匠们不肯去,这倒不是问题,朝廷一道命令,想不想去都没关系了。何况,只要给点甜头,比如去的人可以带家人去,能在南洋吃饱饭,或者家人留下也可以,朝廷多给口粮,让他们也能吃饱饭,这还不够吸引力吗?

    “半年时间造的好船吗?”李靖又问。

    “我们在襄阳建了一艘新船,建的很顺利,半年时间是足够了的。关键还是木料问题,不过南洋那边本身造船业也挺兴盛的,有不少现成可用的木材储备,只要多花点钱,这个问题能解决,现在有新船的建造图纸,只要再有足够的工匠,再在当地招募些工人,相信能赶在信风到来前,多造出些船来的。”

    李靖听了点头,“这是好事,我支持!”如果仅仅只是赚钱,那么李靖虽不会反对,但也不会怎么放在心上。三原李家,有专门负责经营产业的管事们,李家就算入了股,事情交给他们去打理就好。

    但现在李超建起公司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想着马上做贸易,而是想着造船买粮,等信风起运粮来救灾,这份心思,很让李靖佩服。

    “有什么需要三原李家的,尽管吩咐。”

    李超哈哈大笑,“放心,我不会客气的,三原李家人脉广,我需要你们帮忙多找些工匠。造船的打铁的做木匠织帆布编缆绳的,总之需要的工匠很多,你能弄来多少要多少,越多越好!”(未完待续。。)

第725章 打年糕过新年

    祝大家小年快乐!

    李家新运到了一批年货,其中就有江南的糯米。

    “打点年糕吧。”

    李超看着那饱满晶莹的糯米,脑海里不由的泛起一些以往过年的记忆。后世的时候,李超的姐姐就嫁在江西,那里过年就有打年糕的习俗。

    冬至刚过,那边的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打年糕。乡下打的年糕和买的年糕不一样,更粗些味道也更地道一些。

    崔莺莺对这个挺有兴趣的,怀上第二胎的她,似乎也成了一个吃货,对于吃的东西越发的感兴趣起来。

    “年糕外面有买的吧,哪用自己打这么麻烦。”杜采薇抱着小羊在一边道。

    “买的怎么如自己打的,打年糕是一种过年的味道。”李超说道。

    年糕也叫年年糕,是个很好的彩头。春节之时,走亲访友时做为礼品是必不可少的。记得姐姐出嫁之后,每年回家过年都会带上不少家里自己打的年糕,年糕成了李超记忆里难以忘记的一样年货。

    一块一块的年糕摞起来,拿水漂起,只要记得勤换水,那么这块年糕甚至能保存上几个月的时间,如果直接放到井里,更能存上大半年。放冰箱里,一年都不会坏。

    想吃的时候,切块下来,切成薄片,用油煎,加点鸡蛋煎最好吃,煎软的年糕沾白糖吃,又糯又软还带着稻米的清香。

    打年糕,自然得用石臼,大木槌加石臼,打年糕是江南许多地方年末的一道风景。

    不过年糕虽然好吃,但打起来可不容易,这东西甚至比酿酒还难些。酿酒一家人自己在家就能酿,可打年糕有的时候,却需要全村的人一起合伙。

    李超去姐姐家过过年,年底的时候,村里要打上一个星期的年糕。

    每年打年糕的时候,村里的男人聚集到一起,抽签来打年糕,而女人们则负责烧火,小孩子们就负责看和吃就好了。基本上打年糕是分组的,轮流来,今年这批人,明年就另一批人。打年糕和榨油一样,都是这样的集体活动。

    听说相爷要打年糕,家里有好几个老家江南的仆人自动请缨。

    “打年糕可不简单,得把握好火候。淘宝、磨粉、烧水、上蒸、翻蒸、打糕、点红,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的。”

    说话的是家里厨房里的一个老厨子,专门负责给家里仆佣餐蒸饭的。

    李超听他把打糕的工序说的这么清楚,立马就选了这个老头做为今年李家打糕的大师傅。

    “咱们家打多少糕?”姓蒋的老厨子得了这个任命,高兴的红光满面。

    李超想了想,家里这么多人,肯定得多打点,而且年糕有个好彩头的名字,是过年送礼的好东西。李家亲戚朋友这么多,一家送点,也得不少。再说,李超还打算给下面的庄户也送点,还有李家产业上那些合作的,也送点。

    过年了,送点自家打的年糕,很有诚意。

    “打个万把斤吧!”李超计算过后,说道。

    “万把斤?”老蒋吓了一跳,他家以前打年糕,也就打个十来斤,李相爷居然一打打万斤。

    “嗯,多打点,就当是过年礼,到时要去送人的。”

    老蒋扳着指头算了下,“打一笼年糕差不多三十斤,一万斤起码得打三百多笼。一个青壮家丁一天顶多打三笼左右,要打一万斤,得好些天。”

    “多安排些家丁打糕就好了,打个三四天,万把斤糕还是打的出来的。”

    老蒋头算的是自己厨房里没这么多人,如果抽出六七个人来打,一天打个二十笼,那得打上半个月。但李超算的又不同,李家人多,随便抽个几十个人打上几天,就成了。

    “年糕多打几种口味的。”

    崔莺莺问,“年糕有哪些味道的?”

    老蒋如数家珍,“有桂花糖年糕、水磨年糕、八宝年糕和猪油年糕,当然也有什么都不加的年糕。”

    “每样都弄点。”李超道。

    老蒋拿了李超的命令,立即昂首挺胸的去挑选打糕的队伍去了。李超给他放话了,人随便挑。

    “入选打糕队的,男的给五斤年糕,女的给四斤。”老蒋得意洋洋的向大家宣布。打糕也就三四天时间,虽然说打糕是个很讲究技术也很累的活,但大家本来就是李家的人,现在三天时间能额外得几斤年糕,岂会有不乐意的。

    家里男男女女仆佣们,是踊跃报名。

    五斤年糕,能换上好几斗的救济粮了。

    老蒋最后选了五十号人,以五人为一组,弄成了十个组。反正李家不缺臼,蒸笼、锅这些都是有的。

    被老蒋选中的兴高采烈,还对老蒋大为感激,没被选中的,不免叹气连连,深感遗憾,还有几个厉害的,还要跟老蒋论理论理,最后老蒋搬出李超的名头,这些落选者也不敢再闹,老实下来。

    打糕首先需要江南的糯米,打糯米磨成粉。

    家里有磨,有驴,这个倒不难。

    那边糯米开始磨粉,这边老蒋已经拿着些刚磨好的糯米粉,开始加水。加水后就可以上锅蒸,糯米粉加水是非常有讲究的,加的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严重影响到年糕的口感。

    老蒋经验很好,拿着斗量好米粉,再按比例量好水。

    “蒋叔,是不是就可以蒸了?”

    老蒋挽着袖子,一双手全是米粉。

    他摇了摇头,“现在蒸可不行,糯米粉加水拌过后,还得过筛子呢。”

    李超站在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老蒋又找来把竹筛开始筛。

    等筛好后,终于可以把米粉放进木甄中蒸,仆妇按吩咐开始添火。

    磨糯米粉、添水拌粉、过筛、上甄、烧火蒸制,李超在一边安排着把这一道道工序,变成了流水线。

    第一笼很快蒸熟,成了一大团。

    “你们看好了,打年糕讲究个巧劲。”

    老蒋头拿来一把大木槌,往放进臼中的糯米团上打。刚蒸好的糯米团十分的粘,打下去软绵绵的,木槌提起来的时候,还会粘在上面,

    打年糕,得力大,可更得讲究个巧劲,要不然有力都使不出,让你如同陷在泥沼里一样。老蒋头打起来挺轻松的,旁边的年轻家丁们跃跃欲试。

    老蒋头呵呵的笑着,把木槌交给旁边一个小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