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坏了孩子-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主要由大学教育来承担?或者两者共同承担,所占比例不同?中小学占两成、大学占八成?
这些问题,从理论上提出的时候,谁都能够得出正确答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什么就变了样?为什么就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小学教育成为了“精英教育”的主战场?而真正需要进行“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却在一旁看干着急,或者只承担了小部分的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呢?明摆着的事实嘛!
现在的各个中小学,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哪一个学校的学生不为学习所困?哪一个学校的学生不为考取理想的中学或大学成为“精英”而奋斗?
为了成为“精英”,他们几乎牺牲了所有属于自己年龄所特有的权利。比如尽情的放松,比如尽兴的玩耍……为了培养“精英”,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的家长们,哪个不是陪着孩子加班加点的苦战、巧战……
而学生们一旦上了大学,到了真正成为“精英”的时候,他们却变的悠闲而安逸。还有多少家大学的多少个学生为了成为真正的“精英”而像他们在中小学时候的努力拼搏?大学的老师和大学生们的家长中,还有多少像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为学生的学习而那么紧张忙碌的?
刚才是站在社会的角度观察的结果。
现在,我们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和中小学学生的课本,看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还是“精英教育”?
现在的中小学教材,尤其是理科教材普遍的偏难、偏深。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题难倒有大学文凭家长的事情,是常有的现象。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题难倒教了多年数学课老师的现象也不新鲜。一些已经过了时的东西、已经不用了的生产方法的原理,还在中学教材中出现并被老师反复的讲述着。为什么?以后的理论研究要用啊!
第五部分中小学教育该不该是精英教育?(2)
本来应该删去的内容没有删去,本来不应该加进的内容加进了,如此等等导致了“基础教育”向“精英教育”的过渡。而片面追求升学率、要求学生门门课程都要好,都要优的应试倾向,及一切“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有明显商业宣传成分的教育思想,又进一步把中小学教育推到了“精英教育”的轨道!如此一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背上了不应该背的学习包袱,承受了不应该承受的学习压力。学习、学习、学习,他们在学习的海洋中痛苦的游来游去,耗尽了体能和热情,却怎么也游不到岸上。等他们经过十几年的挣扎,由小鲤鱼变成大鲤鱼而跳过了“龙门”进入大学的课堂,进入了哪个真正打造“精英”的地方,他们却失去了继续向上的热情和动力。
他们往往觉得,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成仙、成道,为何再为争什么“精英”而受苦受累呢?有张大学文凭就够了,“精英”嘛,别人当去吧!
“大学生自身缺乏成为精英的动力和精英意识。”的根源也许就在这里!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事实在在的“精英教育”。那么,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我们费了好大的力气,到底培养了些什么样的“精英”呢?我还是举个例子吧。
一个物理考试可以拿满分、物理竞赛也能得奖的学生,他可能连最基本的电线也不敢接,灯泡坏了也不会换;一个化学竞赛能够拿省奖的学生,竟然把饭店里用来加热的石蜡说成是“固体酒精”。
这样的例子不是个别现象!
再有,就是被媒体追捧的什么“少年大学生”、“神童”之类的人,常常是见了生人不敢说话,甚至连头也不敢抬……
我们说“精英人才”应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他们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创新性后备人才。
我们培养出的灯泡坏了不会换、见了生人不敢说话的所谓“精英”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精英”,硬要说他们是“精英”的话,也只能说是“考试精英”、“答卷精英”。
“考试精英”也好,“答卷精英”也罢,他们总算是成为了“精英”。而那些没有成为“精英”的广大学生,还要陪伴着他们进行一样的学习、一样的考试,用自己的“差”来衬托“精英”的“精”!这样一来,多数学生岂不成了“陪太子读书”的配角?用这么多人来陪读的“精英教育”,浪费是否太大了?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在所教的学生里面,必定有一些天资很高的学生。一般的内容他们根本就“吃不饱”必须给他们“开小灶”加大难度,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你只要进行个别的辅导就行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来陪伴。如果要让那么多的孩子来陪伴部分聪明孩子一起学习,把基础教育变成“精英教育”的话,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科学也是不道义的!它不符合教育的原则,也有违教育的规律,甚至会对孩子今后真正成为“精英”造成不利。
所以,我们必须把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减少,把教材的难度降下来,避免“陪太子读书”式的浪费,使中小学教育成为真正的基础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使中小学教育成为真正的基础教育呢?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首先,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思路,确定各个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搞好定位工作。明确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就说要兼顾培养“精英”的责任也只是一小部分,“精英教育”的重点责任在大学。
其次,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倾向,使中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靠拢。中小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参与管理的能力等。
再次,要调整中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和难度,把教材的难度降下来。减轻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压力,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今后大学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成为真正的“精英”。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或减少基础教育“陪太子读书”的浪费现象。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五部分教师的转行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资料]
今年的7月10日是我毕业20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一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有同学发起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44名同学中,除了我和几个有事实在不能参加的同学外,其余的30多人全部回到母校,进行了一次开心而有意义的聚会。大家齐聚一堂,回忆当年学习、生活的情景,述说分别后各自的生活、工作等情况……
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从这次聚会的信息中知道。原来的44名同学中,现在仍然在教育线的仅有25个,而在一线教书的包括我在内不到20人。其余的不是转行了就是当官了,反正都不再教书。在这些转了行的同学中,多数是在学校干了5…10年后离开教育行业的。现在,他们混的各个都很好……
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为没有能够参加同学聚会而遗憾,也为我的那些转了行,并且已经发达了的同学而高兴。但是在高兴之余,又有一点点的痛惜。我痛惜并不是觉得同学们发达了而我还是老样子、并不是觉得自己混的不好而伤感。我是觉得我那些转行了的同学,在他们已经成熟、最能够发挥自己教学才干的时候,离开了教育战线,他们的离开对现在的自己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教育来说,就是一种损失或者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多数是在教了5…10年的书后才转行的,而这个时候,正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刚刚熟悉了教学工作,并且能够独当一面、能够成为学校的学科骨干的时候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教育战线,而且离开的人数竟然占40%以上,如果包括提拔后不再教书的人,已经超过了50%。这么大的数字,对于学校、对于教育事业来说,不能不说是损失或者浪费。这样的浪费怎不叫人痛惜?
他们转行对学校和学生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少了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教师,要是再培养一个同样优秀的教师还得3…5年的时间。而这3…5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学生的中学生活来说,是多么宝贵、多么重要啊!在一个不成熟和一个成熟老师的门下学习,所花费的精力和收到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
可见,一个成熟老师的转行对学生和学校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它对于教育本身来说是一种浪费,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
转了的已经转了,对他们的转行只能表示惋惜和难于割舍。但是我们在惋惜之余,是否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教师)为什么要转行?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够留住他们?才能够使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凡转行者,除了极少数不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与待遇有关、与心情有关。谁也不会从待遇高的行业转行到待遇低的行业!谁也不会从一个自己熟悉、舒心的单位转行到一个比较陌生的行业!
现在全社会都在吹“尊师重教”之风,全社会都在进行“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宣传。然而,教师是否真正的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是否真正的提高了?只有教师自己清楚!什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什么“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全都是报纸上、橱窗里的“面子话”。教师的苦与乐,只有教师自己知道!
我的一个改行搞行政工作的同学,这样总结教师和教师工作:“工作辛苦、待遇低、整天面对的是天真无知的人,时间长了,自己也变得天真无知了”。
我还有一个改行经商的同学这样说:“以前当老师的时候,什么事都特别较真,话不敢乱说,钱不敢乱花,几块钱吃一碗饭也要算一算,好像把1说成2天就要塌下来一样。现在,在商海里混,你把1说成1万都没有关系,一顿饭吃它千儿八百都是常事,教师真的不能当啊”!
我还有一个同学说他改行的原因是:校长老是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和老师们过不去,自己心情不舒畅所以就改行了。
由于上述原因(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才造成了教师的转行。
在搞清楚教师转行的原因后,预防教师的转行、避免优质教育资源流失、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就有了头绪。
然而,光有头绪不行。还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要用真家伙打动教师!真正的“尊师重教”,真正的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真正关心教师的生活,真正为教师解决生活、工作、家庭中遇到的困难,真正为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真正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如果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校真正做到上述几点的话,还会有那么多的教师要改行吗?
第五部分地方该办怎样的大学
[资料]
我的一个朋友原来是在一个职业技术中专教学,后来由于地方经济的崛起,他所在的市投资创办了一所大学,我的朋友也随着他们学校一起被合并、提升到了大学工作。去年春节,应朋友之邀去其学校参观。在参观完学校的校园和各个场馆之后,惊叹、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学校在外观上、硬件方面绝不逊色于北大、清华等全国知名学府。但是,我朋友说了这样的话:“我们学校这么漂亮,条件这么好,就是没有好学生。我们的学生都是本地的3…4流学生,我们是用最好的条件,教最差的学生!”
朋友的话叫人深思!
目前,地方办大学已经不是什么希奇事。有钱了,不办大学才叫人觉得希奇呢!不要说政府出资办大学,就是私人出资办大学的也比比皆是。
但是,如果是办一流的大学,收的是3—4流的学生就读,这样的事情确实就要反思了!在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一下,这样的大学到底该不该办?怎样办?办什么档次?投入多少?办学的钱是哪里来得?是政府掏钱还是热心教育的海外乡亲掏钱?办起来大学后,这个大学带给我们的是荣誉性的发展?还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