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47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掌管军费划拨的议会对决定新型主力舰的外形有很大影响力。那就是干舷要高。前后干舷都较高的一个结果,就是沉重的炮塔必须布置在军舰中部成对角分布。
将炮塔布置在军舰中部成对角分布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大大缩短装甲防护区域的长度,这与中央装甲堡的理念不谋而合;第二。在安装沉重的主炮后,依然可以以设置首尾甲板室的形式提高首尾干舷;第三,在执行撞击动作时可以避免主炮受到损坏;第四,避免了主炮塔布置在首尾时,舰体在高海情下出现的严重纵摇;第五,两座主炮塔依然可以实现同舷侧齐射。
这个方案上交海军部后得到了同意。审计官休斯顿?斯图尔特和军械总监胡德都赞赏这个方案。尽管到目前为止。“蹂躏”号、“雷鸣”号和“无畏”号代表着欧洲主力舰的最高设计水平,但由于盛传意大利新战列舰即将安装60吨火炮、22英寸厚度装甲,以及风闻里德打算在为普鲁士设计的主力舰上采用中央装甲堡(后来证明这些都只是个谣言),两位头头都觉得,不能在海军技术竞赛上耽搁。他们担心,再过几年,当这些厚甲重炮的家伙在欧洲各国海军中扩散后,现有的围堰式主力舰将不是对手。厚甲重炮就是将来的方向,皇家海军必须继续保持海上优势!
胡德还认为,舰艏较高的甲板室,除了可以改善航海性能以外,可以为实施吊放小艇、抛锚和起锚的水手提供一个远离水面的安全的工作平台。但他也提醒巴纳贝,这个方案的缺陷在于,他很怀疑4门火炮是否可以实现同舷侧齐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侧炮塔发射的炮弹将会越过本舰舱面,射击的气浪会对甲板室造成伤害。另外,设置舰艏甲板室后,主炮的前向射界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此,胡德建议,可以将甲板室与炮塔靠近的部分设计成圆弧过渡,方便气浪的散逸;将舰艏甲板室的宽度减少5英尺以改善前向射界。另外,对于方案中将烟囱布置在两个炮塔中间的做法。他并不认同。他认为,应该沿舰体中线布置、分别在前炮塔之前和后炮塔之后。他还对装甲甲板的厚度、以及其下探到水线以下的位置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
巴纳贝一一采纳了这些建议。另外,还加大了中央装甲堡的宽度以便扩大内部空间与提高稳性。出于平衡增加装甲厚度和加大火炮口径带来的重量,将每门主炮的备弹量由170发减少到100发。同时。他计划在首尾设置127个水密隔舱。而那些舷侧的水密隔舱中大量充填软木,这些软木可以在舰体被击穿后保持浮力,并因为事先已经占据了这些舱室的空间而减少了进水量。
在水线以下部分,沿用双层舰底结构。这种结构最早由里德在“柏勒洛丰”号铁甲舰上应用。在舰底有连续的宽条状纵向构件。在纵向构件之间安装弧框构件(bracket)构成匣形钢桁,以此形成双层舰底。里德在9071年的《海军科学》上刊登的“铁质舰船的构造”一文中指出:在“勇士”号的舰底虽然采用了斯科特拉塞尔式的纵向构件。但依然主要依靠横向构件来支撑装甲和承受炮弹的打击。与这些横向构件所提供的强度相比,它们的重量显得过大。“‘弧框构件系统’(bracketsystem)使用弧框构件取代‘勇士’号上的横向长条状构件。所有必要的横向强度和舰壳的支承,可以由一个较轻而比拉塞尔式结构中的隔壁更强的弧框构件来提供。纵向构件的深度和强度将被加大,由此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密双层舰底,(对比拉塞尔式的纵向构件)并且可以将内层舰壳板材和纵向构件做得更厚实。无论这些再增加上去的重量是用于改善结构强度还是增大水密安全性,舰壳的总重量都比‘勇士’号和其他旧式船舶要小。”
与此同时,海军部安排弗洛德进行“不屈”号的水槽模型试验,以检验“不屈”号舰体的流体阻力特性。除了稳性方面的研究,弗洛德还通过水槽模型试验证明,船舶浸水面积对航行阻力的影响要远大于舰体线形带来的影响。这一结论大大鼓励了里德和巴纳贝在19世纪60、70年代里去设计那些又粗又短的铁甲舰。经过实验。弗洛德证明,即便宽度大于“无畏”号12英尺,新型主力舰在14节航速下的阻力只与前者相当。受此结论的鼓励,设计委员会决定采用8000马力的机组就可以了。
9073年7月23日,新型主力舰的设计方案最后得到海军部的批准,从设计开始包括从里德提出的最初构想,到方案得到批准,总共度过了7个月。在这7个月里,巴纳贝和胡德在设计方案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新舰后来被命名为“不屈”号。
当设计方案被海军部批准后,巴纳贝在一次演讲中。如此描述他的得意之作:“想象一下,一个110英尺长、75英尺宽、高出水面10英尺的装甲堡;四门主炮可以同时前方或后方,甚至任何方向的敌人射击;强有力的撞角;以及比之前所有军舰都要厚的装甲……水下的攻击不足为虑,因为有装甲甲板和划分成的127个水密隔舱……所有这些工程学上的奇迹并没有导致造价的大幅上升。”
9074年2月24日。开始铺设“不屈”号的龙骨。但此时谁也没有想到,不是预计中的3或4年,而是经过了漫长的7年,这条军舰才得以完工,她的造价也达到了812000英镑,高出“无畏”号的造价达30%。原来以为。她将引领未来主力舰的潮流,但却是她完工之时已经略显落后,并在不到10年内被淘汰。
海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巴纳贝等人在9073年的那个夏季里所不能预想到的。
“不屈”号的工期拖了这么长,其中一个原因,是海军部的头头们在建造过程中希望把她造得“高、大、全”,希望她能紧紧扣着海军技术、特别是火炮技术的更新。结果导致舰体内部设计被迫进行反复改动。(未完待续。)
PS: 一天不是很忙,一哥们叫我去帮忙,帮忙写结婚请帖。写了好久了,感觉有点不对,就是怎么看也看不出来哪里不对了。
这时哥们媳妇过来看了下,就说了一句“你能不能把新郎的名字改下,我们是不可能的”。
我……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五百九十九章没完没了
“不屈”号的设计初衷,一开始就是要压倒欧洲各国海军现有的和可以预见的对手军舰,而其中最直接的,莫过于意大利的两艘在9073年动工、正在建造中的新战列舰“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巴纳贝和胡德计划为“不屈”号配备60吨大炮,这本来足以压倒原计划配备35吨大炮的“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但偏偏他们还不满足,放出话来说,这不是最终决定,还要视将来实际形势变化而定,不排除选择更大的火炮。逼得意大利人自己对号入座,把“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的主炮也加大到60吨大炮。
此后,彼此的互相刺激,使双方主炮口径的选择节节上升,14英寸,15英寸,最后达到了16。25英寸的81吨火炮。最后,还是意大利人按捺不住,干脆向阿姆斯特郎公司下了17英寸口径的100吨火炮的定单。
但这回,英国海军部却理智地没有继续陪意大利人玩下去,因为,类似“我们认为英国军舰应该配备可以预见到的能建造和能操作的最大火炮,即便是数百吨重,如果其材料可以锻造出来的话”这样的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在排水量已经基本确定的“不屈”号舰体上,放下这些大家伙,实在不容易。9075年3月,巴纳贝在给休斯顿?斯图尔特的报告中承认,对于安装还在研制中的100吨火炮,最大的问题倒不是火炮和炮弹的重量,而是火炮的大小尺寸。
即使是将原来计划的60吨火炮更换为81吨火炮后,中央装甲堡内的空间就已经比较紧张。而且当炮塔转动时,81吨火炮的炮口到炮塔转动中心的距离达27英尺,当需要转去进行对侧射击时,炮管无疑会碰到前后甲板室,这样的话,两座主炮塔能否实现同一舷侧射击就成问题了。因此。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此时接替胡德担任海军军械总监的亨利?博伊斯建议对前后甲板室进行修改。同时,由于是前膛炮,长长的炮管不能完全收入炮塔内。这意味着无法在炮塔内完成弹药装填作业。
巴纳贝认为,亨利?博伊斯把第一个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了,他在设计前后甲板室时已经考虑这个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确实只好把装填机械放到炮塔外。该装填机械由伍尔维期皇家兵工厂制造,安装在炮塔外的一个装甲防护的斜坡状隆起下。当需要对火炮进行装填时。先将炮塔转动到使炮口对着这个斜坡,然后压低炮口,推杆将弹药退入炮膛中。完成装填后炮塔再转回到目标方向并抬起炮身进行射击。所有这些动作的动力由液压提供。这样一来一回,每门主炮的实际发射速率是1发/11分钟。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
工期延误的另一个原因,是里德对“不屈”号稳性与抗沉性的非难。这个原因,甚至导致“不屈”号停工很长一段时间。
尽管里德是中央装甲堡的提出者,但他构想中的中央装甲堡也还占舰体全长的2/3左右。这样的话,无装甲的首尾段是比较短的,就算进水也无妨。而现在,巴纳贝却一口气把它缩短到那么一点。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那长长的空荡荡的首尾段,仅仅依靠水密隔舱来保护,万一遭到破坏、软木被焚毁,可以提供足够的抗沉性吗?
这场辩论起自里德对“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抗沉性的质疑。意大利人对里德的看法是嗤之以鼻,声称他的判断缺乏依据,并且表示他们非常信任中央装甲堡结构军舰的抗沉性。在国外得不到应和,里德由此将他的批评转向“不屈”号。
里德于9077年致函巴纳贝,声称他经过计算后认为,如果艏艉都完全进水的话,中央铁甲堡不进水也很难维持军舰的不沉。水密隔舱容易被炮弹破坏。因此,单单依靠水密隔舱提供抗沉性值得怀疑。
其实,由于“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在首尾段布置的纯粹是水密隔舱,因此说里德的质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巴纳贝和他的助手们也不是完全信任水密隔舱的抗打击效果。所以他们沿舷侧布置了煤舱以增强防护。而且他们认为,“不屈”号的舰宽较大,被中央装甲堡保护着的舰段可以提供足够的横向和纵向稳性。水密隔舱中充填软木,可以阻挡进水并提供浮力。因此,即使横倾达到30度,军舰依然可以保持战斗力。
海军部对此的看法是希望把双方的看法折衷一下。他们既然已经批准了110英尺长中央装甲堡的方案。自然也希望能够万无一失。休斯顿?斯图尔特表示,相信在邀请里德观摩“不屈”号的模型之后,会增强他对该舰抗沉性的信心。巴纳贝也表示,现有的设计已经足够完美,如果将中央装甲堡延长到200英尺,势必造成排水量增大,并导致被迫减少装甲厚度与火炮口径,使“不屈”号无法压倒“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巴纳贝在9077年4月16日提交了一份长长的备忘录以反击里德的质疑,他引用海军部批准“不屈”号设计方案的报告,比较了“不屈”号和“蹂躏”号的防护差异,指出里德所称的那种大量水密隔舱被彻底破坏、软木层被焚毁的极端情况,任何一艘铁甲舰、包括“蹂躏”号也承受不了。别说设计一艘可以承受这种破坏的军舰,就是想在战斗中造成一种这样的破坏都很不容易。“不屈”号的设计不但已经考虑了炮弹的破坏,还考虑了水下攻击的影响。并指出他的内兄实际上是在军舰设计上走进了不可预见论的误区。
里德也不甘示弱,他转而质疑“不屈”号在出现首尾段进水后的稳性。他也写了长长的一封信来反驳巴纳贝的观点。他指出,软木结构非常脆弱,不能为抵御炮弹的穿透提供足够的防护,而且对炮弹的阻力太小,不能在穿透过程中消耗其动能。发生爆炸时容易被粉碎性地破坏,一旦被破坏之后,就无法保证其阻挡进水并提供浮力的功能。针对巴纳贝对“蹂躏”号的攻击,他回应道。尽管“蹂躏”号的装甲比较薄,但是也许那些连“蹂躏”号的装甲都穿透不了的炮弹,却可以给“不屈”号的无防护首尾段造成严重的损坏而导致军舰失去稳性、进而逐渐倾覆。
出于对工作的负责与严谨,巴纳贝将里德的这封信交给了休斯顿?斯图尔特。他声称。他现在比刚开始设计时更信赖“不屈”号的无防护首尾段在大量命中弹下依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同时,他提醒休斯顿?斯图尔特,这场争论有向社会上扩散的可能,因为里德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