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115节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115节

小说: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曰:‘三年。’

太后问:‘途次可曾遇雪?’

答曰:‘在泰安遇雪。’

太后问:‘地方皆安静否?’

答曰:‘安静。’

太后问:‘在京城充当何项差使?’

答曰:‘南书房行走。’

太后问:‘可是告病回家?’

答曰:‘旨意来京另候差委,途次请病假。’

太后问:‘年若干?’

答曰:‘五十六岁。’

召见毕,退至外朝房。英香岩中堂旋至,相与寒暄数句。复合肥伯相一信。”

“十一日,谒文博川中堂,延至内室,谈至两时之久。病体初愈,形容憔悴,忠心耿耿,实心敬之。沈经笙中堂、李兰荪尚书始相见,并云文中堂极相引重。及见文中堂,察其意若甚关切者。此行由文中堂论荐无疑也。语次,并询粤东被谤之由,及左君所以相处,颇难于作答,略一申叙而已。僧邸及左君皆有盛名,于鄙人亦皆引重,而偏不能容,致使鄙心无以自解,岂非所谓天耶?”

“十五日,林鲲宇来,送一密函,匣上书‘遇事乃发’四字,不明其意,问之,鲲宇言至英伦时,有大事发生,当用得上,现下多说无益。怪而收之。出使在际,鲲宇言英伦情事甚详,又出家书一封,嘱余至伦敦时,交于在英华商总会会长陈廷轩,盖陈氏乃其妻族也。鲲宇云陈氏在海外颇有声名,又曾捐资报效,得太后赏赐金牌,为乾国人寓居英伦,虽受英王封爵,内心常存故国,余到英国后尚可一相照拂也。余欣然从命,海外有如此殷商,诸事当甚便利。与谈甚久。为刘勋安致曾沅甫一信。”

“二十日,陛辞出京,至津候船,因方先、鲲宇同路,遂一并而行。路逢雨雪,行途甚颠簸,鲲宇言及铁路,欲上书先修京津一线,余与方先皆忧题目难做,鲲宇言为园工运输木石,余始方知鲲宇倡修园工之深意,钦服莫名。”

“三十日,至大沽,此行颠簸倥偬,甚为劳顿,合肥伯相来见,并与方先、鲲宇谈,云生在座。鲲宇语合肥伯相三月之内,必有大事发生,嘱伯相慎之,并出一函,送于伯相,匣上亦有‘遇事乃发’字样。伯相笑而收之,不问。盖鲲宇行事常有新异之举,伯相与之相熟,遂不见怪。谈至三鼓始散。”

“初一日,回拜各处,诣李铁梅师久谈。伯相邀早饭,同席唐景星、魏赓臣、曾劼刚。酒罢,船政水师‘福靖’舰来接。‘福靖’为船政水师旗舰,亦为主力舰,琅峤、东海二役,冲锋在前,功勋颇殊。登舰遍观,但见炮械精利,士卒雄壮,风貌与内陆水师陆师殊异,知此次驱倭得胜,非为无因。既登舰,送者云集,伯相设宴饯行,午后开船。”

“十二日,海上风力逾劲,是日至福州,离舰上岸至鲲宇第小憩,以候转英国客船起行……”

看到这里,郭筠仙想起了已经故去了的林义哲,眼角变得湿润起来。

他和林义哲一老一少,都是洋务干才,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二人一在朝一在外,守望相助,为国家办了不少的大事。

远的不说,仅就二人戮力同心促成“马嘉理事件”的和平解决,避免了付出赔款和增开口岸的代价,便足可标榜史册!

郭筠仙识见过人,但书生习气过重,能着书立说,更是出主意的“高参”,却不堪官场的“繁剧”。他“生于末世”却又不愿同流合污、不忍眼见“大厦倾”,因此想要凭一己之力起弊振衰,但纵然他“才自清明志自高”,但终难免“运偏消”的结局。

显凤十年4月,被冷落一旁的郭筠仙怀着孤愤郁闷的心情以回籍就医为由黯然返乡。在家乡过了两年的赋闲生活后,郭筠仙又在众人的劝说下,应练就淮军不久、人手紧缺的李绍泉之邀,于彤郅元年春再度出山,任苏松粮道,不久又升任两淮盐运使。由于曾伯函、李绍泉的全力支持,郭筠仙在两淮理财顺利,卓有成效。彤郅二年秋,他又遽升经济富裕、对外交往繁多因此地位重要的广东巡抚,诏赏三品顶戴。不到两年而升此高位,可谓官运亨通,他也决心有所作为,不负朝廷知遇之恩。但在广东巡抚任上,他又因耿直招怨,与前后两任同驻广州的两广总督矛盾重重,与进粤“会剿”发匪余部、一向意气用事的老朋友左季皋也顿生龃龉。在错综复杂的种种矛盾之中,郭筠仙左支右绌,最终在彤郅五年6月解任下台,再次开始归乡闲居生活,而这次长达数年之久。

虽然归乡隐居,但郭筠仙仍时刻关心时局,为国家前途担忧。

而正是在这几年之中,虽然洋务运动正在冲破守旧势力的巨大阻力,逐步发展,但同时乾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险恶,民族危机在进一步加深,因为甚至连一向为乾国看不起的日本也敢随便的找个借口侵略乾国领土苔湾了!

第二百四十八章贼心不死

在刚一听说日本入侵苔湾的消息后,郭筠仙便忧虑万分,因为他在此前在任为官时,便已经见识到了乾国沿海各地海防的空虚。而后战事的发展,则更加印证了他的判断。

澎湖水师全军覆灭的消息传出后,沿海各地一片震恐,而日舰窜犯东南沿海,大肆捕掠商船,截断海道的传闻,更是让沿海各地一夕数惊,小儿闻倭寇之名而不敢夜啼!

而直到琅峤海战大捷的消息传来,这种惊慌的气氛才得以消失,继而转变成了盲目乐观的情绪,正在举国上下一片讨伐东洋之声时,凤山岛海战的失利和厦门遭日舰炮轰的消息传出,又令举国一片哗然,正当朝野上下不知所措之际,东海海战全歼日舰的消息又传了来,这才让这幕情节大起大落的悲喜剧最终得以收场。

对于这次“苔地逐倭之役”的主角林义哲,郭筠仙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时他便有了想要和林义哲结交的心思。而后不久郭筠仙和林义哲奉召入京参与对日谈判,二人由此相识,并结为至交。

对于郭筠仙来说,林义哲不仅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还是救命恩人。

对日谈判结束后,郭筠仙奉命出任驻英国公使,林义哲出任筹办海防事务大臣,郭筠仙出使之时,林义哲曾亲自安排舰船护送,并给了他一个“遇事乃发”的木匣。

刚接到这个木匣时,郭筠仙还觉得有些好笑,但当“马嘉理事件”发生后,郭筠仙手足无措之际,想起了这个“遇事乃发”木匣,打开看后,赫然发现里面竟然是关于“马嘉理事件”的详情和处置方略!

郭筠仙按照林义哲的指示同英国方面展开唇枪舌剑的交涉之际,副使刘锡鸿却又在他背后发难,暗中和朝中守旧大臣通消息,极言郭筠仙的不是,甚至指其为汉奸,以至于朝中参劾郭筠仙的折子如同雪片一般。

好在恶人终有恶报,就在刘锡鸿背后向郭筠仙猛下毒刀之际,却于一日莫名失踪,后尸体在泰晤士河被发现。郭筠仙事后方知,刘锡鸿是因蔑视在英华商,被华商领袖陈廷轩暗中除去。

而陈廷轩之所以敢如此,则是受了林义哲之命暗中维护郭筠仙之故!

借着刘锡鸿之死和林义哲的提点,郭筠仙成功的了结了“马嘉理事件”,还促使英国女王将借机狮子大开口勒索乾国权益的英国驻乾国公使威妥玛撤职!

对于林义哲想尽一切办法维护自己,郭筠仙一直感激不已,虽说“大恩不言谢”,但郭筠仙一直想找机会向林义哲当面道谢。

而现在,这一天永远也不会有了。

“鲲宇,你怎么就这么去了……”郭筠仙看着那个写着林义哲亲笔“遇事乃发”的小木匣,泪水终于涌出了眼眶。

“大人?大人?”翻译张德明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噢,是俊峰啊。”郭筠仙不想让下属看到自己流泪,赶紧用手帕抹了抹眼角,问道,“有什么事么?”

“大人忘了?今儿个是去泰晤士河口参观日本新建成之铁甲舰的日子啊!”张德明小心的提醒郭筠仙道。

“多亏了俊峰提醒,我一时糊涂,怎么把这件大事给忘了!”郭筠仙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英文日历,上面赫然写着“9078年(大乾光旭四年,日本明治十一年)5月14日”。

今天是日本新建成的“比睿”、“金刚”两艘铁甲舰完成试航后到泰晤士河口停泊展示的日子,日本公使馆很早便给乾国公使馆发来了请柬,邀请乾国公使夫妇及随员前往参观。

日本在英国订造新式铁甲舰的传闻很早便传到了乾国,总理衙门和海军衙门都曾指示郭筠仙密切注意日本订造军舰的消息,郭筠仙多方打探,方才得知了这两艘日本铁甲舰的基本数据。

日本订造的这两艘铁甲舰为同级舰,属于二等铁甲舰。铁胁木壳,外装装甲。正常排水量2250吨,舰长67。1米,宽12。5米,吃水5。3米,水线带装甲厚88至137毫米,标准载煤330吨(“比睿”为340吨),主机为卧式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座,燃煤锅炉6座,功率2035匹马力(“比睿”为227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3。7节(“比睿”13节),编制286人。

日本这级铁甲舰的主要武器为170毫米克虏伯炮3门,150毫米克虏伯炮6门,80毫米克虏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炮2门,25毫米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11毫米诺典费尔德机关炮2门,360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比睿”舰为1具)。其中“比睿”舰由英国米尔福德·赫文船厂建造,9075年9月24日开工,9077年6月12日下水,9078年3月建成,同级舰“金刚”由英国厄尔船厂于9075年9月开工,9077年4月下水,9078年1月建成。

“比睿”和“金刚”都属于小型的二等铁甲舰(依据当时的军舰分类标准,五六千吨及以上的铁甲舰称一等;三四千吨及以下的称为二等),而且设计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主炮采用的是落后的“船旁列炮”布局等。但在现在的亚洲,这级军舰无疑是强大、没有敌手的,这对尚在襁褓中的乾国海军是个巨大的威胁,以开明著称、六十余岁还在学习英文的乾国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筠仙得知消息后的心情可想而知,9074年日本侵苔事件的余痛还没有被遗忘,日本现在竟然有了“比睿”、“金刚”、“扶桑”(英国沙木大船厂建造,9077年4月下水,9078年1月建成)三艘铁甲舰!

“比睿”、“金刚”两舰建成后不过两三个月,日本人便迫不及待的将这两艘铁甲舰就近开到泰晤士河口向全世界展示,并特别邀请乾国驻英国公使馆人员前来参观,其目的和用意何在,郭筠仙自然心知肚明。

第二百四十九章战败者的反思

在乾日苔湾之战中,乾日两国海军共大战三场,分别为“琅峤海战”、“凤山岛海战”和“东海海战”,其中“东海海战”是世界海军进入钢铁蒸汽化时代以后的一场规模较大的海战,日本战败后大力发展铁甲舰,可以说是受了“东海海战”的很大影响。

在这场海战中,乾国船政舰队战胜日本舰队,并不单纯是两个国家海军间的胜利和失败,而是意味着以纵队队形、装备大量能够快速发射的大口径后膛炮的战舰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新海军战术的崛起,以横队队形、装备少量大口径火炮的军舰、依靠乱战、撞击为战斗形式的传统海军战术经过此战成为了历史,尽管直到乾国和日本的这场战争爆发前,横队战术还是“仍然受到世界海军重视的战术”,而纵队战术还只是一个未经实战检验的新理论。从东海海战这一天开始,世界海军史揭开了全新的一页。

当时拥有两艘亚洲独一无二的铁甲舰的日本舰队虽然从表面上看力量要超过乾国船政舰队,但其技术装备大大落后于乾国,无疑是这次海战失利的重要因素,其中差距最为明显,对海战的结果影响也最大的是火炮装备。19世纪后期的海战,火炮是赖以攻敌、自卫的主要武器,乾国舰队装备的都是先进的后膛炮,能够快速发射,而日本舰队装备的大多是射速缓慢的旧式前膛火炮,射速极其缓慢。据观战的英国海军方面曾估计,当时乾国舰队的火力超过日本三倍以上,联系到海战时乾国军舰多次集中火力攻击某几艘日本军舰,实际对抗中的火力优势更大。这样的火力对比已经不是简单的差距二字就能概括的,乾国船政舰队占有的完全是压倒性的优势。

除此之外,乾国军舰上还大量装备有当时世界海军都很少装备的新式机关炮,这些机关炮击中日本军舰后,能够造成可怕的人员杀伤,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士气的下降,这也就是海战到了最后日本军舰在弹药耗尽后选择了投降的原因所在,然而这一点在一些日本学者的历史研究中,却被归结为是因为日本舰队使用的炮弹大部分是无法炸响的实心弹,这些炮弹除非击中敌舰的水线部位引起进水,否则击中目标以后至多造成少量的人员伤亡。日本舰队中威力最大的弹药是开花弹,这种弹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