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皇帝大传 >

第11节

中国皇帝大传-第11节

小说: 中国皇帝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动,称之为“强项令”,也就是硬脖子县令的意思。董宣担任洛阳令五年,对各种不法行为严加打击,被人称为“卧虎”。74岁那年,董宣死在任上。光武帝专门派使者前去吊唁,只见董宣身覆一布被,妻子儿女相对而泣,家中仅有大麦数斛,破车一乘。光武帝听说后,伤感地说:“董宣廉洁,死后才真正知道。”    
    【3】休养生息    
    刘秀深切地认识到,要使国家真正地长治久安,必须安民,与民休息,才能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社会生产。    
    首先,是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刘秀生长在民间,经历过王莽的残暴统治,知道耕作的艰难及百姓的痛苦。因此建立东汉后,通过废除王莽的繁苛法令,恢复汉初的简政轻刑,给百姓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此后,他多次下诏裁减各地的监狱,不断地告诫各级官吏尤其是地方官吏要体恤百姓、宽松执法。光武帝年初,派卫飒担任桂阳太守。卫飒到任后,了解到桂阳地处边远、礼俗落后,便从教育入手,设立学校,端正风俗,不长时间便使境内风气大为改观。桂阳郡的含、浈阳、曲江原来是越族居住的地方,沿着河岸靠山居住的,多是一些在战乱中逃进深山的百姓,他们因为地处偏僻,也不向官府交纳田租。卫飒组织人凿山开道五百多里,一路设置亭传、邮驿,不仅方便了那里的交通,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百姓逐渐搬到道路两边居住,使当地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也开始向官府交纳田赋了。    
    其次,是有效减轻人民的负担。光武帝认为官吏的奢侈、官僚机构设置无度以致冗官无数,是百姓的最大负担。因此他在位期间,始终提倡节俭。公元37年,一国使者向光武帝献上一匹可日行千里的名马和一柄宝剑,光武帝接受后便下诏把这匹千里马送去驾鼓车,把宝剑赐给骑士。在光武帝的垂范下,节俭在东汉初年形成风气。在提倡节俭的同时,光武帝对冗官进行裁汰。公元30年,光武帝在河北、江淮、关中刚刚平定的情况下,下诏归并了郡、国十个,县、邑、道、侯国四百多个。并官省职,直接减少了行政开支。    
    再次,是提高奴婢的社会地位。西汉中期以来,大量的平民沦为奴婢,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光武帝曾连续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同时,他还在一年之内连续下诏三次,禁止杀、伤和虐待奴婢,使奴婢的地位有所提高。    
    最后,就是要设法解决土地问题,使百姓和土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发展社会生产。西汉中期以来,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急剧集中。但那些占有土地的豪强们却不如实地向国家申报土地、交纳田赋。为准确地掌握全国的垦田数目和户口名籍,打击豪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光武帝于公元39年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同时也核定人口。但在度田过程中,官吏们和豪强相互勾结,或抵制清查,或隐瞒不量,而对百姓土地却是多量,连墙头地角、房前屋后也不放过。光武帝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曾经先后诛杀了大司徒、河南尹及郡守十多人,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地方上的豪族大姓纷纷起来叛乱,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手段,好不容易才平息了叛乱。    
    光武帝刘秀通过集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通过休养生息使人民安心从事生产,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比较稳定,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六、封禅大典    
    在秦汉时代,对每一位皇帝来说,举行封禅大典,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被认为是帝王在国家兴盛的时候,到泰山受命报功。    
    刘秀即皇帝位,建立东汉王朝,功勋卓著,被看作是中兴之主。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国家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使得王莽末年国家哀败的景象大大改观。如此功劳,在东汉的一些大臣看来,以封禅的形式向上天报功,是十分必要的。公元54年,张纯上书刘秀,建议举行封禅大典,其他大臣也纷纷上奏章建议。但是刘秀对举行封禅大典却持异常慎重的态度,不肯轻易举行,尽管大臣们一再规劝,但他认为国家距离“国泰民安”还相差很远,举行封禅报功为时尚早。    
    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刘秀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举行封禅大典,为此他在洛阳作了大量准备。正月二十日,刘秀从洛阳出发,经过鲁地,到达泰山。诸侯王、列侯以及京城中的文武百官都随同他,声势非常浩大。在举行仪式之前,他还派人到泰山先刻好石碑,上面刻了一篇石文。这篇刻石文,实际上是他对自己一生重大活动和贡献的总结。刻石完毕后,刘秀在泰山脚下祭天,然后登上泰山,正式举行仪式。整个过程,完全按照国家的郊祀礼进行,非常隆重。    
    公元57年,也就是举行封禅大典的第二年,光武帝刘秀死于洛阳南宫前殿,终年62岁。他在遗诏中嘱咐臣子们不要为他的葬仪铺张,不要因此影响日常政务。


第二部分 汉武帝刘彻第15节 魏武帝曹操(1)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指挥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建立了曹魏政权,他传奇的一生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一、少年阿瞒    
    曹操,字孟德,小名叫阿瞒,于公元155年(汉桓帝永寿元年)出生在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一个属于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家庭里。他的祖父曹腾,是汉桓帝时很有地位的宦官。从生理上说,宦官是不可能生儿子的,曹腾为了有人能够继承自己的官爵,便领养了一个儿子,他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汉灵帝时,政治腐败不堪,皇帝公开标价出卖官位,曹嵩花一万文钱买了个太尉的官职,太尉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三公之一,地位很高,他还担任过司隶校尉,大司农等官职。此外,曹操的许多叔叔、伯伯们都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    
    少年时代的曹操任性放荡,爱好射箭习武,他目无礼教,从不受礼俗约束。不过他机敏过人,能随机应变。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不务正业,看不起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非常器重他。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没有治世之人是不能拯救天下的,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就只有你了!”    
    桥玄为了使曹操早日出名,将他介绍给当时在品评人物方面最有威望的许劭。许劭看到曹操后,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件事情传到士大夫官僚们的耳中,大家开始对曹操注意起来。    
    二、步入仕途    
    公元174年,曹操刚20岁。他被地方官以“孝廉”的身份推举做郎官,出任“洛阳北部尉”,从此开始了政治生涯。洛阳北部尉的职责是负责洛阳北部的治安。曹操上任后,决定从小官做起,把京城的秩序整顿好。他特制五色大棒十几根,悬挂在县衙大门的两旁,明申禁令,颁布治安条例,凡是有违犯者,无论是豪强权贵,还是平民百姓,一律用五色棒打死。有一次,皇帝所宠爱的小太监蹇硕的叔父,依仗权势,触犯夜禁,曹操依令行事,将其捉回县衙,命人将其处以棒刑。从此,京城之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不敢违犯禁令,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随皇甫嵩前往镇压颍川的黄巾军,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济南相(太守)。济南(今山东历城东)是侯国,按东汉制度,被分封的王只能享受封国内的赋税收入,无行政权力,由中央派来的国相处理政事。济南所属十几个县,县官多上通外戚宦官,下结地方豪强,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将地方搞得一塌糊涂。曹操上任后,检举了十几个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县官,结果有八个被朝廷罢免了官职。从此,济南的吏治大为好转。    
    三、初立资业    
    【1】讨伐董卓,建立兖州根据地    
    何进掌政时,曹操任典军校尉,参与何进谋杀宦官的行动。后来董卓带兵进洛阳,曹操不愿与他合作,逃出洛阳到陈留。在陈留,他拿出一部分财产作为训练军队的费用,并在陈留太守张邈和他的好朋友卫兹的帮助下,招兵五千人,组成军队,准备讨伐董卓。当时起兵讨伐董卓的还有冀州牧韩馥、渤海太守袁绍、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等,因为袁绍的声望最高,被推举为盟主。    
    讨伐董卓的行动很快就失败了,曹操感到自己兵力太少,又无固定根据地。要想站稳脚根,必须立即扩充军队,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公元192年,青州的黄巾军攻入兖州,杀死兖州刺史刘岱。曹操趁机进入兖州,被兖州官吏推为兖州牧。接着他又在寿张(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和农民军激战,结果农民军大败并向济北方向退走,曹操穷追猛打,青州黄巾军三十万人被迫向曹操投降。曹操从中挑选健壮青年,组成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号为“青州兵”。    
    【2】挟天子以令诸侯    
    自从董卓被杀后,汉献帝不久便落在董卓部将李、郭汜的手中,二人为争夺汉献帝,在长安发生争执。李放火烧掉宫殿,将献帝劫持到军营之中;而郭汜则扣住公卿大臣作为人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后来双方和解,把献帝和大臣放了出来。献帝和大多数将领主张回洛阳,而李、郭汜不愿离开老巢,表示反对。皇帝和大臣们最终逃到将领杨奉的军营中,在杨奉等将领的护送下,逃回残破的故都洛阳。    
    曹操听说献帝回到洛阳,认为这正是奉迎皇帝的好机会。曹操手下谋士荀劝曹操说:“现在皇帝东奔西逃,人们担心皇帝的命运,如能在这时奉迎献帝,正符合人们的愿望。用忠于帝室的行动来镇住割据一方的豪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应该当机立断,及早行动。”曹操接受荀的建议,亲自率军到洛阳去迎献帝;把汉献帝接到许县,同时把年号改为建安,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于是,曹操开始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    
    【3】颁布屯田令    
    因为董卓的烧杀和军阀的混战,中原地区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各个地方的军队普遍缺乏粮食;曹操看到这种景象,清楚地认识到,地方残破,州里萧条,对自己很不利,尤其是军粮的缺乏对自己的威胁更大。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接受部下枣祗的建议颁布“屯田令”,实行屯田。    
    实施屯田令,就是将农民以军事组织的形式编制起来,组成屯田客来开垦和耕种国家所拥有的土地。屯田的实行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要掌握大批公有土地;二是有一定的劳动力和物力。屯田的收入是这样分配的:屯田客若用自己的耕牛耕种国家土地,就将收入的50%交给国家;若用官家的耕牛耕种,则将收入的60%交给国家。屯田客不再负担兵役和徭役。屯田的管理机构是:屯田的基层组织是屯,每屯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屯田组织不属于郡县,自成系统,中央设大司农,总管全国民屯,郡设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相当于郡守;县设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屯田还有一种形式是让士兵一面耕种,一面防守,叫做“军屯”,以营为生产单位,每营有六十个“佣兵”。几年的时间,屯田地区的谷仓全都堆得满满的,在曹操的统治地区,每年可以收获粮食上千万斛。屯田使曹操解决了当时最严重的农业生产问题、军粮问题、社会安定问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长期的战争中,曹操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所以十分重视保护农业生产。有一次曹操正在骑马前进,忽然马受惊,顿时将一大片庄稼踩倒。曹操下马后,对主簿说:“我的马踩坏了麦苗,违反禁令,请按军法议罪。”主簿说:“您是一军的主帅,怎能治罪?”曹操说:“制定法令的人,自己违犯了,如果不治罪,又怎能统率部下呢?”主簿说:“法令是针对一般将士的。按照古书《春秋》定的礼规,对尊贵的人是不施刑的,况且将军是因战马受惊而误入麦田,我看就不必议罪了。”曹操道:“既然主簿不肯议罪于我,我就自己来执行法令吧。”说完,拔出佩剑,将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算是割发代首。割头发在古代也叫一种刑罚,叫髡刑。因为头发是父母所给,是不能随便损坏的,否则就是不孝。曹操作为一军主帅,当然不能因这点小事而自杀,但他能以身作则,割发代首,不将自己置身法外,这已经非常可贵了。这件事在全军中传开,将士们无不肃然起敬,军队纪律更好了。


第二部分 汉武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