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谋精粹-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董卓夺汉廷大权,无恶不作,能否称为奸雄?董卓只能称为强盗,配不上
奸雄之称。因奸雄也能行仁义,董卓却一味杀人放火。倒是曹操和刘备才能
称“雄”。虽操被称为奸雄,刘备被赞为英雄,但既都是“雄”,心有灵犀
一点通。为图天下,必须讲究权谋于略,而权谋干略和“奸”字往往混淆不
清,难于严格区别,如刘备的摔阿斗、遣众将、要“投江”、托孤话,曹操
的“三笑一哭”、焚书信、割发代首,都是弄诈,而这些诈又何其相似乃尔!
英雄与奸雄有相通之处,金圣叹早就指出:”夫豪杰必有奸雄之才,奸
雄必有豪杰之气。”一个人往往能”以豪杰兼奸雄,以奸雄兼豪杰。”(《水
浒》第五十五回回评)叶昼评点曹、刘时,也运用这个观点。他既大骂曹操
是“大奸雄”,又多次说“老曹是个豪杰。”(第十二回回评)他在肯定刘
备“仁厚”、“英雄”的同时,也常说他“奸雄”、“大奸大诈”。毛宗岗
的评点,对奸雄曹操屡次说他“奸得可爱”,赞他雄才大略,也是说他有英
雄本色,对仁君刘备也多次揭其诈处,说他假得不为人所知,其假处也是其
好处。刘备和曹操虽有共同之点,但两人并非一个样,就是说英雄和奸雄还是有区别的。叶昼在第十三回回评中则指出:“刘备似奸雄,非真奸雄也。”
在第一回回评中则明确指出曹操的”本性”是“奸滑”。毛宗岗也指出,曹
操”暴处多是真,其仁处多是假”(第三十三回回评)奸诈是其主要的一面。
但刘备有时虚伪却怀有长者的心肠,仁义是其主要的一面。评价是英雄或奸
雄,当然以其主要的一面来论定。
许劭说曹操“乱世之奸雄”并非尽是贬语,弄清楚英雄和奸雄异同之处,
有助于正确评价曹操。评价人物,决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而是既要有
两点论又要有重点论,评价曹操如此,评价其他人物也如此。
刘备谈马谡
刘备临危,孔明等入宫探病。刘备以目遗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旁,
刘备令且退。谡退出,刘备问孔明说:”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孔明说:”
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刘备在垂危之际,特别向孔明叮咛此事,可见是非等闲视
之。因马谡亦荆州学派,与孔明等一起随刘备入蜀。谡才器过人,好谈兵,
孔明深加器异,视之如子,他亦视孔明如父。刘备担心孔明将重用马谡,故
郑重告诫之。
刘备认为马谡“不可大用”,是因其”言过其实”。马谡熟读兵书,但
缺乏实战经验,故他谈兵时未免夸夸其谈,不大切合实际。刘备是个身经百
战的沙场老将,知道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做到随机应变:
如拘守兵书的片言只语,轻于言兵,未有不栽筋斗的。赵奢之子赵括因纸上
谈兵招致失败的教训,刘备是不会忘记的,放刘备对马谡的看法不是没有根
据的。
孔明重视马谡也不是盲目的,马谡曾给他出过一些好计谋。孔明南征时,
马谡向他献了“攻心为上”之计,孔明“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不复反,
正是采取这一战略方针。但是,马谡作为参谋则可,因其未有战争实践,让
他独当一面则难于胜任。孔明委之以守街亭重任,这是扎明用人不当。
马谡之失,正是失在“言过其实”上。对于如何防守街亭,马谡与其副
将王平看法大异:马谡以兵书为由,王平以实践为据。王平主张”就此五路
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棚,以图久计”。谡说:“当道岂是下寨之地?
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
军。”平说:“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
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一军以保?”
谡大笑说:”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若破竹。若魏兵到来,
吾教他片甲不回!”平说:“今处此山,是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道,军
士不战自乱矣。”谡说:“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
我汲水之道,蜀兵
岂不死战?以一当百可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
阻耶!”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街
亭地形、来犯敌人是谁都不考虑,这是典型的教条式理解兵法。王平恰恰与
之相反,他因富于实战经验,能根据地形布置防守:他坚决反对弃守当道而
屯兵于孤山下,是因他预料到如“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再断”我汲水之
道,军士不战自乱。”通过描述马、王两人的争论,突出了马谡这个纸上谈兵的形象,也指出他致败之由。
马谡的错误是严重的,因失街亭,蜀军处境极危,如果孔明不用“空城
计”,必被司马懿所擒。街亭之败,孔明深悔错用马谡,更服刘备有知人之
明。
徐庶议刘表
“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
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故遗书别之。”这是第三十四回写徐庶深夜拜访
水镜时对他说的话。刘表是个大官僚大名士,很有名气,为人也明事理,喜
善厌恶,但柔懦寡断,处理问题总是怕前怕后,疑此疑彼,犹豫不决。其用
人也如此,有才能的人,他虽喜欢却不能用,做坏事的人,他虽厌恶却不能
撤换。因此,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刘备和刘表是汉室宗亲,刘表敬佩刘备是个英雄,表面上对刘备也很亲
热,称兄道弟,心里对刘备却存有疑虑,不敢重用。所以,刘备的才干始终
得不到发挥,刘表欲用刘备的三将——关羽、张飞、赵云保卫边疆,蔡瑁恐
刘备得势对已不利,便入告其姊蔡夫人,说若此久必为患。蔡夫人乃于夜间
在枕边进谗言,要他遣刘备他去。经蔡夫人的挑拨,刘备嘴里虽说“玄德仁
人也”, 心里却有所疑,次日便让刘备带本部人马到新野县屯扎。曹操
统兵远征乌桓时,刘备劝他趁许都空虚,以荆襄之众袭取之。刘表却说: “吾
坐据荆州足矣,岂可别图?”他缺乏宏图,安于现状,是其不同意袭取许都
的原因之一,但另一个原因是他对刘备不尽信任,不敢放手让他统兵出征。
正因此,致失去了这一大好战机。操统一北方后,刘表知其将南征,又后悔
不已,对刘备说:“近闻曹操提兵回许都,势日强盛,必有夺荆州之心。昔
日悔不听贤弟之言,失此好机会。”当时,天下分裂,干戈日起,逐鹿中原
者不乏其人,你不图人,必将被人所图,这是乱世一条规律。刘表岂能长据
荆州。荆州这块肥肉,迟早被人所吞,这是势所必然的。
对于妻党察瑁等人,刘表虽知其作恶,他也无可奈何。蔡瑁等嫉贤妒才,
屡次设计陷害刘备。刘表请刘备来相会,蔡瑁与蔡夫人密谋,准备于馆杀之,
刘备知情逃回新野,蔡瑁又假刘备名写一反诗于壁上,刘表一见大怒,拔剑
说: “誓杀此不义之徒!”但又想起 “吾与刘备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写诗”。
猛省觉此必外人离间之计,便制止蔡瑁点兵去擒拿刘备,蔡瑁见此计不成。
又与蔡夫人密议,借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之机杀之,幸得伊籍告密,刘备乃得
逃席而去。刘备后来致书将此事告知刘表,刘表大怒,急唤蔡瑁责骂说:”
你焉敢害吾弟!”命推出斩之。可是当蔡夫人出面哭求免蔡瑁死罪时,刘表
心便软了,责而赦之。刘表也明知妻党羽毛已丰满,荆州军权都掌握在蔡氏
族人手里,“后必为乱”,但他因爱蔡夫人而怕蔡夫人,事事受其牵制,不
敢撤换蔡瑁等坏人。正因刘表“恶恶不能去”,使蔡瑁等人后来献出荆州,
助曹为虐!
刘备信赵云不叛己
刘备在当阳长板大败,只剩下百余骑,奔到天明,未见来追敌人,才得
歇马。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刘备叱道:“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说:”他今见我
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
如扶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说:“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说:
“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刘备说:“休错疑了,岂不见
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我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关于子龙投操事,糜芳说是亲眼看见,张飞说是因“我等势穷力尽”,都有
据有理,而刘备却坚信子龙决不叛己。事实证明,刘备确是知人。子龙不是
去投曹操,而是去找主母、幼主去了。
子龙的过去,并没有忠于其主的历史。在投刘备前,子龙已二易其主。
他本是袁绍辖下之人,不久弃绍依托于公孙瓒,后又弃瓒投奔刘备。子龙既
在前二易其主,他弃刘备而投操并非不可能,为什么刘备能如此信子龙不叛
己呢?正如刘备所说:“子龙从我于患难”,故认为他决不会去投操。患难
见人心,在患难中是最能考验人的。刘备是在北平太守公孙瓒处认识赵云的,
当时刘备兵少势弱,官不过平原相,属于公孙瓒所管,而赵子龙却弃较有权
势的公孙瓒去投一个平原相小官刘备,是因他和刘备志趣相投。子龙是个忠
汉派,他择主是以是否忠于汉而定。他”因见绍无忠君救国之心”,乃弃之
投公孙瓒。他原来以为公孙瓒是个英雄,后来见其所为,亦不过是袁绍一流
人物,故甚感后悔。他一见刘备,与话甚投机,因刘备是汉室后裔,是忠于
汉室的。刘备对他也很敬爱,一见便有不舍之心。正因子龙和刘备有共同的
目标,故能从刘备于患难之际。也因此子龙“心如铁石”,在任何情况下都
不动摇,始终忠于刘备。
诸葛瑾知子
诸葛瑾之子诸葛俗,人极聪明,善于应对。年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
随父在座。权见诸葛瑾面长,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说:“诸葛子
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说:“诸葛子瑜之驴”。
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从此,得到权宠爱,及长命辅
太子。陆逊、诸葛瑾病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恪,官至太傅。孙权死,
恪掌握东吴大权,诸葛瑾在日,见诸葛格聪明尽露于外,恪虽得权器重,瑾
甚为担忧,叹说:”此非保家之子也。”确是知子莫若父。
诸葛格掌握军政大权后,权高压主,吴主孙亮见之,心甚恐怖,常欲除
之,未得其使。诸葛惜兴师迎战来犯魏军,在东兴取得胜利后,冲昏了头脑,
竟不自量力乘胜进军取中原,结果失败受伤。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过失,
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于是内外官僚无不惊俱。又令心腹将领张约、
朱恩管御林军。原来掌管御林的孙峻大怒,乃奏孙亮说恪”将有不臣之心”,
要早图之,孙亮乃设宴召恪,于席间杀之。全家老幼也皆被斩首。
郭嘉料敌制胜
了解敌人,是取胜的重要环节,郭嘉是一个了不起的谋士,他能料事如
神,提出不少奇策,正因其能从研究敌人、认识敌人入手,并从自己一方的
实际出发,进行对比研究,去确定战略战术,故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
殆”。在宫渡决战前,袁绍强大于曹操。曹操要统一北方,必须与袁绍决战,
而操恨力不如。乃向郭嘉求良策。郭嘉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租
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俱
也:绍繁礼多议,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
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
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
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
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德度
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
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郭嘉“十胜十败”之说,坚定了曹操
取胜的信心,后果在官渡大败袁绍。
曹操征乌桓前,曹洪等以恐”刘备、刘表虚袭许都”为理由反对远征。
可是,郭嘉认为刘表决不会袭许昌。他说:”刘表座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
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故主张曹操征
乌桓说:“虽虚国远征,公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