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文豪娱乐家 >

第317节

文豪娱乐家-第317节

小说: 文豪娱乐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六十九章明朝那些事

“难道是跟风我的作品?”

带着这个心思,宇文相很理所当然的点开了书籍。

第一章:童年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看完这一段,宇文相立即便明白自己自作多情了,因为这风格和自己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

“这什么写作手法?”

虽然风格不同,但是宇文相这个写历史出身的,隐约从他看到的这段文字之中产生了兴趣。

思索了一番,宇文相最终没想到这是什么写法,于是便接着往下看,希望能看出一些端倪。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明实录)。

然而当时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并不像今天我们在医院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作为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

农民朱五四的工作由两部分构成,他有一个豆腐店,但主要还是要靠种地主家的土地讨生活,这就决定了作为这个劳动家庭的一员,要活下去只能不停的干活。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

“行文很老道,有些历史知识。”

宇文相一边看着《明朝那些事》一边在心中暗自评估。

不过很快,宇文相便意识到很严重的一件事,自己竟然没有如最开始那般看不进去网络文学了。

“这本书应该不属于网络文学吧,这个作者来这里写书真是亏才了,不知道能不能挖到我的名下!”

在华国,一本书出版的时候,除了印制有原著作者以外,还可以印制合著作者,或者某某名家力荐之类的。

此时宇文相的心思便是把他看到的这本书作者挖到自己名下,然后在出版之时把自己的笔名也冠上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心思,是因为宇文相隐约有种预感,那就是这本《明朝那些事》可能会火。

华国的出版业,新人作品被冠上名家的名字的,不在少数,因为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书籍的销量,还能提升书籍创作者的名气,一箭双雕的好事,没人不会去拒绝的。

“待会给我看看《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的作者,看能不能联系到。”

宇文相给他的助手发了一条短信,然后继续看《明朝那些事》正文。

……

王晨是祁明的铁杆书迷了,祁明的每一本书他都不会错过。

听闻祁明会在晚上八点发新书,王晨便一大早坐在电脑前刷新起纵文学网的网页。

到了八点之后,王晨突然发现起纵文学网搞得这个猜作者活动,当即便一下子兴趣十足。

“我这双火眼金睛,启明先生的书籍还能逃得了?让它逃了,我还是什么铁杆?”

心里这么想着,王晨手握着鼠标开始翻书库。

“这本情节一般,肯定不是!”

“故事情节一般,不是!”

“好虽好,但是启明先生的水平肯定不会这样。”

“这本虽然有偏向传统文学的文风,但是应该不是。”

一连看了几十本书,王晨不停的在心里对看过的书籍作评价。

“《明朝那些事》?这书名有意思,这好像和最近大火的传统文学《明龙》有些撞车啊。”

看到《明朝那些事》书名,王晨便点击了观看。

“有意思!”

一看到开头,王晨一下子便来了兴致。

“把朱元璋的一生用这种形式来写,我还是第一次见,这算是创新吗?”

“登记户口本的人一定会眼花,这个作者说话好风趣。”

“这书是正史啊,而且是用诙谐语气来描述的正史,我喜欢!”

“不错,真心不错。”

浏览到《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王晨一下子便被吸引了,一度忘记了继续寻找祁明书籍的念头。

“在看一点,在看一点我就出去。”

这么想着,王晨把《明朝那些事》加入了书架,接着继续往下看。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操,自然也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于是,他很老实的帮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因为,他要吃饭。

在此时,朱重八的梦想是好好的活下去,到十六岁的时候,托村口的吴老太作媒,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下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让他们去地主刘小德家放牛……

“笑死我了,这写作手法,也是没谁了,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下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这本书的作者现实生活中肯定是个逗逼,绝对是。”

王晨此时一下子忘记了这两天工作室产生的不愉快,全身心的进入了《明朝那些事》的阅读当中。

……这就是十六岁时的朱重八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

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服了吧。

于是,在这个马上民族统治中/国六十余年后,他们的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此时的元帝国就好像是一匹不堪重负的骆驼,只等那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很快就到了……

“真的假的?”

看到文中描述,王晨不禁表示怀疑,虽然元朝的所作所为,王晨知道一些,但是像他此时看到的这么恐怖的,他还是头一次知道。

思来想去,为了验证真伪,王晨动用了千歌搜索。

一番搜索之下,王晨服了,因为他所看到的文中关于元朝所收取的税收,都是真的。

“马丹,这元朝怪不得灭亡,啥都不干还要缴纳撒花钱……”

嘴里骂着,王晨却忍不住继续往下看,同时这也无声增加了王晨期待看到朱元璋推翻元朝的心情。

……1344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上天终于准备抛弃元了,他给中/国带来了两个灾难,同时也给元挖了一个墓坑,并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他想的很周到,还为元准备了一个填土的人:朱重八。

当然朱重八不会想到上天会交给他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一年,他十七岁。

很快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但同时,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在等待着他,只有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历经苦难,投入火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浴火重生,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

朱重八,来吧,命运之神正在等待着你……

一口气看完了《明朝那些事》第一章,王晨此时心头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字。

“看书能增加历史知识,而且都是真实的,这真是独此一家啊,这本书的作者真是人才!”

第四百七十章凄凄惨惨戚戚

王晨在起纵文学网也看了一些书籍,不过大多数都看不完,他一般在起纵文学网看的,都是祁明笔下的《诛仙》和《寻秦记》等,此时被一本新书吸引,还是头一次。

“不行,我还要找启明先生的新书,我相信,启明先生写的绝对不会比这本差,只会更好!”

王晨这么想着,当下就要出去翻书库。

不过在临走之前,王晨瞥了一眼《明朝那些事》的书评区。

可是这一瞥之下,王晨却停住了手上的动作。

“翻了很多本书,就这一本书最好看,我觉得这就是启明先生写的新书!”

“这本书肯定是启明先生写的,我难以想象除了启明先生,还有谁能写出这么精彩的书籍。”

“这一批书籍我几乎翻遍了,就这一本好看,这肯定是启明先生写的没有错!”

“难道就我一个人觉得这本书是启明先生写的?”

“其实这本书除了启明先生以外,还有一个人选,那就是古温的江湖,古温的江湖也是创新性作家,他的《三少爷的剑》一出现便力扫群雄,而古温的江湖也成为了文墨六杰!那时候古温的江湖书籍《三少爷的剑》也在起纵文学网连载,这本书也可能是他写的。”

“赞同,最近《三少爷的剑》快要完结了,或许这是古温的江湖写的新书!”

“涨姿势啊,刚才去看了《三少爷的剑》,真心佳作啊,或许这本书真有可能是他写的,不过要是这样的话,那启明先生写的是那一本?这一批没有比这本更好看的数据了吧。”

“如果这本书真是别人写的,不是启明写的,那启明这次真的是要丢脸了……”

停留了片刻,王晨不禁也起疑心了,于是他便从新打开《明朝那些事》接着往下看,希望能通过后面的文字找到启发点,

“第二章:灾难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首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但还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修黄河河堤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在元的政府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在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黄河泛滥居然不去修,难道要任黄河改道淹死那么多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也不例外。

客观的讲,在这样一件事上,就维护元朝的统治而言,主要修的不一定是忠臣,反对修的也未必就是奸臣,其中奥妙何处?要到七年后才会见分晓。

极力主张修的是元朝的著名宰相脱脱,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名臣,实行了很多的改革政策,为政清廉,而且十分能干(宋史就是他主持修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极力主张,已经给元朝埋下了一个大大的炸药包,拉好了引线,只等着那微弱的火光。

另一个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对于元政府来说,这个比较简单一点,反正饿死病死了就没麻烦了,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皇帝(元顺帝)要下诏赈灾,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们要联系粮食和银两,当然了自己趁机拿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赈灾物品拨到各路(元代地方行政单位),地方长官们再留下点,之后是州、县。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手中就剩谷壳了。然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们上书向皇帝表示感谢,照例也要说些感谢天恩的话,并把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上比较一下,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于是就在自己的心中给自己记上一笔……”

“有这么黑暗?”

看完这一段,王晨心里还是有些不相信,于是便又用千歌查询了一下元朝的实际。

这一查,王晨发现他此时看的这本《明朝那些事》说的还真对。

“这作者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