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不嫁高门-第8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骡车行至留各庄附近时,杨雁回忽想起罗晚霞来。
罗晚霞年纪尚小,且未曾婚配,又因是女孩儿,按照习俗,不能葬入祖坟。她的小坟头到现在都孤零零的堆在荒郊野地里。只是坟前的木头碑已经没有了。
胡喜梅为此,又来寻她哭了一场。说她途经罗晚霞坟头附近时,亲眼看见将木碑推倒的,不是别个,正是罗晚霞的堂姐,唤作罗朝霞的。胡喜梅因实在不忿,上前和罗朝霞吵了一架,偏生她嘴笨,不但吵不过,还白给人骂了一通。
杨雁回便问:“那罗朝霞为何推了晚霞的碑?”
胡喜梅道:“以前晚霞说过,罗朝霞因祖父母生前偏爱晚霞姐弟,便一直怀恨。那日在晚霞坟前,又听罗朝霞骂骂咧咧,说晚霞死了都不放过她,带累她被人退亲。”说到这里,胡喜梅不免唾骂道,“要我说,那罗朝霞是活该。她原本与人定了亲的,可人家知道了她父母做下的恶事,便退亲了。这下我看她去嫁哪个。”
罗晚霞的父亲得子较晚,两个孩子都比弟弟的小。罗晚霞的堂姐今年已十五岁了。
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儿,看着死人的碑,不但不害怕,还给推了。那死去的人,还是给她父亲逼死的。她竟也下得去手!这得是什么样的人?
杨雁回想起苦命的罗晚霞,便心情不好。她放下车帘,坐回车里,长长叹了一声。
骡车继续慢悠悠前行,前面忽传来一阵说笑声。杨雁回掀开车帘看了一眼,只见对面过来五六辆平板车,车上头堆着满满的玉米,前头有人拉着,后头有人推着,一旁还有人扶着。满载而归的农人,各个喜气洋洋,高声说笑。乡间的小径上,一路尽是欢声笑语。
偏这时候,传来一声娇叱,破坏了气氛:“你们走快一些,不然就让到一边去。”
原来几辆平板车后头也来了一辆骡车。这下两辆骡车中间夹着几辆平板车,谁也走不得了。
拉车的人自是不愿意让的,再让就得让到玉米地去了,上下都不容易,且得费力气。倒是骡车,反正是骡子拉车,人倒是不费什么力气。
今儿个赶车的是杨鸿,他眼见如此,便回头对车厢里的人道:“娘,这路有些窄,咱们让一让吧?”
闵氏便对一双儿女道:“咱们先下去。”
“嗤,傻子!”对面骡车里传出一声不屑的嘲弄,还是那个娇叱的声音。又听见那个声音喊道,“你们都让开些,既知自己走得慢,就不该挡了路!”
杨雁回下车后,心下好奇是什么人在嚷嚷。她从车后转出来,就见对面车窗处,一个模样俏丽非常的少女探出头来,气势汹汹的让老农们给她让路。
看见那少女,杨雁回却暗暗吃了一惊。这张脸竟和罗晚霞有几分相似,只是罗晚霞年纪尚小,还未长开,这少女已出落得十分水灵了。只是这模样好生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她却是想不起来了。
就听一个推平板车的妇人道:“你们罗家的车子是金子做得不成?大呼小叫,没一点教养。”
又听另一个推车的妇人道:“忍心害理,逼死大伯儿女的人家,能教出什么有教养的孩子。”
这少女果然是罗朝霞!
只听罗朝霞怒道:“哪里来的泼妇,这般贫嘴贱舌,竟敢污蔑我家!”
那妇人只是冷笑:“污蔑?你们以为悄没声的把人卖了,就没人知道了?没成想罗晚霞是个烈性子,跳河死了,闹得多少人都知道了。”
便是罗晚霞不死,天长日久的,留各庄人总不见她姐弟,势必也要起疑心。
罗朝霞待要说什么,却见对面的骡车后头转出来母子三人。
杨鸿眼见对面无礼骂人的是个少女,也懒得理论,只是跳下车,牵过骡子,慢慢的下到了玉米地里,免得颠簸狠了。幸好那块地里的庄稼已收了,玉米杆也早放平了。
罗朝霞虽不认得杨家兄妹三人,却认得闵氏。她忙下了车,走了过来,原本怒气冲冲的面孔,早已堆满了笑容:“原来是杨太太,几日不见,杨太太这一向可好?”
闵氏皮笑肉不笑:“我还当是谁,原来是罗姑娘。”
眼见杨家的骡车让了路,拉平板车的人便继续前行,渐渐远去了。
罗朝霞又对闵氏笑道:“杨家的鱼真是越来越好吃了。我们昨儿晚上的中秋宴,就是吃的杨家鱼塘的鱼。一家子人,再没一个说不好的。怪不得我姑姥姥过寿,总买你家的鱼。”
姑姥姥?过寿?买杨家的鱼?年年过寿都从杨家买鱼的老太太,杨雁回只知道秦家的老太太罗氏。
老太太姓罗,这罗朝霞也姓罗……
杨雁回终于想起来在哪里见过罗朝霞这张脸了。可不就是去年在罗氏的寿宴上见过一回么?她还听见罗氏身边的小丫头咕唧过:“姑姥姥?亏叫得出来。早出了五服的亲戚了。穿得如此寒碜,分明是想攀上了关系,日后好来打秋风。”
其实以如今的杨雁回看来,那时候的罗朝霞打扮的绝不寒碜。只不过放在衣香鬓影的秦府,就显得很寒酸了。
秦家老太太出身安定府罗氏一族,罗晚霞家却是和留各庄早就打成了一片,像是土生土长的留各庄人。这么远的亲,这罗朝霞是怎么认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 为毛作者感觉这章节名八个字八个字的好酸……
是我的错觉吗??
☆、恶老妪黑心坑晚辈
只见那罗朝霞又打量杨雁回兄妹三个几眼,忽把脸一红,忙道:“杨太太,我娘病了,我才去给她抓了药,因急着回去煎药,是以方才莽撞了些。杨太太莫笑我才好。”
闵氏道:“既如此,罗姑娘快回去吧。我们也急着赶路呢。你不走,我们的骡车也走不得。”
罗朝霞有心再说上几句话,偏生自己又说了急着回去给娘煎药,只得不情不愿的上车离去了。
杨鸿将骡车从田里赶到路上,闵氏三人上了车,杨鸿这才赶着骡车离去。
杨雁回问道:“娘怎会认识罗朝霞?”
闵氏这才说起罗朝霞的事:“早先认识她,也是如今天这般。我带人往秦府送鱼,挡了她和她娘的路。那罗妈便大呼小叫,让伙计们闪开。不成想后来我进了秦府,她们母女被挡在了外头。秦家的下人对罗妈说老太太乏了,不见客。那都是去年的事了。看今天这阵势,想来她早不记得我了。便是记得,也巴望着我忘了她。”
闵氏说着,唇角便带了一抹嘲弄的笑意,道:“我那时就问过你姨妈,这母女是哪个。你猜你姨妈打听过后,怎么跟我说的?说这罗姑娘的祖父也是安定府罗家的子孙,跟秦家老太太是一个爷爷,正经是秦老太太的堂弟。但老太太是嫡长房的嫡女,这罗姑娘的祖父是庶出的三房老爷的庶子。”
也就是说,罗朝霞的太爷爷是庶子,爷爷是庶子的庶子?在罗家那样的大族里,只怕罗朝霞的爷爷一年到头都见不上罗氏这个堂姐一面,更别提有什么亲戚情分了。
只听闵氏继续道:“这罗姑娘的祖父倒是个有志气的,知道一直依附着家族,不过也就是个饿不死。十五六上便来了京城打拼,倒也挣下了一份家业。还在留各庄盖房置地,扎下了根。”
原来是这么回事。怪不得那罗朝霞好意思开口管罗氏叫一声姑姥姥呢。偏老太太还得应着。
杨雁回又问:“那罗朝霞今儿个为何对娘这般客气?”
闵氏说起这个就一肚子的火气,道:“前儿个我去鱼塘。前脚刚到,那罗氏母女也去了咱家鱼塘买鱼。看到我,说了几句客气话才走了。我心里还寻思着,留各庄杜家的鱼塘那么近,怎地偏偏大老远的跑咱家来?我还高兴咱家的鱼养得好呢。才高兴了不大一会,就有人寻到鱼塘来给你大哥说亲。”
给杨鸿说亲……
杨雁回和杨鹤怔了好大一会,忽然便齐齐大笑起来。
闵氏道:“有什么好笑?我想起来便有气。”
杨雁回道:“那罗姑娘比大哥还要大一岁呢。”
闵氏道:“媒人说了,大一岁不算什么,年纪很般配。还说那罗家是耕读传家,且那罗朝霞是秦老太太的侄孙女,咱家不过是给秦府送鱼的,这亲事是咱家高攀了。真是混账东西,这是欺我不知道她家底细呢?!罗家当初分家,那老二看京里的生药铺子生意红火,死活要了铺子。那老大是个不爱操心的,便依了弟弟。谁知罗老二竟还巴望上哥哥的地了!乡里乡亲的,谁还不知道罗家二房的地是怎么来的?一家子还好意思从京城搬回留各庄,还腆着脸说自家是耕读传家!我想想便觉恶心。”
杨雁回又问:“她家既有铺子又有地,京城和留各庄都有宅子,手里少说也有个千把两银子。说起来,还是秦老太太的娘家亲戚。罗姑娘又生得出挑。怎地来跟咱家说亲?那样利欲熏心的人家,不应该指着女儿高嫁么?”
竟还是女方倒贴。媒人上门前,还寻了借口,先让闵氏相看了自家闺女一番。
难道真如胡喜梅所说,因为让人退了亲,家里又坏了名声,所以不好再说亲了?可事情发生在留各庄,罗朝霞家早就在京里生活了。在京中另觅一户不知她家根底的人家不就好了?
闵氏道:“我寻思着,大约是罗家二房在京里的生意做不下去了。”
杨雁回一想,深以为然。否则罗家二房为何从京中那等风流繁华之地,重又搬回乡村?就他们家那行事,可不是淡泊名利的人家。
杨鹤问道:“娘是怎么跟那媒人说的?”
闵氏道:“自然是婉拒了。那罗家的女儿千不好万不好,咱们不看僧面看佛面,念在她是秦老太太的侄孙女,也不能将话说的太难听。”
这门亲戚,秦老太太喜不喜欢是一回事,可到底确实是她的亲戚。
杨雁回道:“可我看那罗家还未死心,如若不然,那罗朝霞早该避着咱们,哪里还能过来说话?”这也太不知羞了。
闵氏道:“死不死心,我也绝不要这样的女孩儿做媳妇儿。”
杨雁回笑道:“大哥前程远大,他的亲事,娘不必过早定下。待日后大哥考个进士光耀门楣,多少好人家的好姑娘娶不着呢?”
杨鹤眉毛高高挑起:“没了王法了,做妹妹的竟敢管哥哥的亲事。”
杨雁回笑得更灿烂了,脆生生道:“偏管,反正姐姐的婚姻我都插过手了,还怕管哥哥的亲事?你再说,连你的也管!”
闵氏也不知该气还是该笑,拉了杨雁回到怀里,轻轻拧了她嘴两下:“我把你个无法无天的。不准再混说。秀云那场官司,咱们两家生怕让人知道是你的主意,你自己反倒这么大声喊。现在正是秋收,路上来来回回人多,仔细给人听了去。”
杨雁回这才不说话了。
前头的车门忽被推开,杨鸿探头往车厢里瞧,问:“娘,罗家这么好的一门亲事,是哪个在中间给儿子牵线保媒的?”
闵氏不由沉下脸来,咬牙道:“还不是庄七奶奶那个老乞婆。”
杨鸿笑道:“原来是她老人家。难为她惦记我,改明儿我好好孝敬孝敬她。”言罢,这才又伸手扣上车门,赶他的车去了。
杨雁回和二哥互相看了看,又齐齐笑起来。看来庄七奶奶又要吃苦头了。
大儿子这副模样,连闵氏都有些吃不消,和她兄妹一起笑起来。也不知鸿儿这性子像谁,既不随爹,也不随妈。
……
待闵氏安排好秋收事宜后,杨家也开始秋收。杨崎近来康健不少,气色和精神都好了许多,每日也能去田间地头转一转,去鱼塘盯一盯。杨雁回便每日跟着哥哥和爹娘去田间地头看庄户人家秋收。
待收了地里的玉米后,玉米秸秆也被装在套了骡子的平板车上,堆得小山一样,一车一车的拉回杨家。杨雁回学着别人的样子,坐在堆得高高的秸秆上。
她因以前没坐过,猛的坐这样高,周围又没个遮挡,心里有些害怕,乡间的路又多崎岖不平,一路上被颠得又是笑又是叫。
杨鹤只好将她又拉下来,说:“再这么着,别人该以为杨家的姑娘得了失心疯。”
杨雁回吵着定要再坐上去,还说:“一年就坐这一回。”一家人只好随她去了。
待到秋收忙过了,麦子也种下了,闵氏这才能沉下心来继续每日里刺绣。还没绣上几天,崔姨妈便上门来了。崔姨妈现如今又高升了,她已是秦太太身边的得力妈妈了。
杨雁回算着崔姨妈也该上门了。中秋过了这些天了,绿萍那边一点信也没有。
果然,崔姨妈在杨家对着表妹直抹泪:“哪有这样做主子的。简直把自己说过的话当放屁。可我们做下人的,又不好明着求去。”
闵氏便道:“姐姐莫急,明儿我去一趟江老板家,再去一趟侯府,我想个法子催一催秦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