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大门道-第25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树大师言道:“首先,这句话不意味着不能和信奉不同的人在一起交谈和交朋友。不与外道为侣的意思是,不应该有一个能在精神上影响左右你的异教亲近同伴。”
“如果说修佛是向左走的话,那就不该让一个向右走的人影响到你的信念,那会让你感到困惑,甚至偏离自己选择的方向。”
“在这里,我并没有说其他的教门不如佛教,仅仅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而一般人无法同时追随两种不同的法道。”
“会有人说他们的道法博采众长,是集大成的教门。这或许是很好的尝试,但不会有效。我认为,最好是保持世界的多样性。”
“就像菜系中有川菜、淮扬、粤菜、鲁菜等等一样,人们可以选择吃什么,但如果将它们混在一起,做出来的,一定是一道没有特色不好吃的菜肴。”
“如果你头疼,就吃治头疼的药,不意味着你要去谴责或不尊重其他药物,或者是向胃疼的人推销头疼药。”
“除了教义大异的宗教外,佛家和道家、儒家,以及佛门中不同的派系之间,因为我看不到重大的冲突,所以你可以信仰佛教,同时应用儒家的价值,而和道门修行者在一起也会有很多的助益。”
“需要指出的是,在见地相同类似的点上,大家是可以相互借鉴融合的,但总体而言,不同的教法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在我看来,每种教法和修行路径都是独特而完整的。当你的识见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时,不要贪多嚼不烂。”
“至于说在法门窍诀上,可以有兼容,例如一名佛修,他可以同时外修声闻、内修大乘、密修金刚。”
林弦惊接着问:“佛法中有八万四千法门,信众要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树大师回道:“在佛门,活佛、上师和本师是大夫,信众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佛法就像那些不同种类的药材与疗法,每一种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事实上,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虚数表述,法门比这个要多得多。”
“佛陀教授我们不同的内容,一种法门并不必其他方法殊胜。有时为了鼓励弟子,不让他们分心散乱,倾向于说某种特定的方法是最适合、最好的,但那仅仅是种训练的方式,不应理解为一种比另一种更好。”
“每种法门都有特定的受众,需要根据时机和每个人资质的不同而传授,不应拘泥。”
“例如佛陀教导行游僧人在托钵化缘时,无论别人供养什么,都应该接受。这种情况下,你们可能会看到僧人接受了肉食,这不是在许可吃肉,重点在于是化缘时不应挑拣选择。”
“佛陀的伟大在于,不会只针对某一个类型的人去教导度化,佛法不会因为文化的不同、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得狭隘与局限。
“八万四千法门,从中选择和自己感觉相应的。怎么寻找适合自己的法门?我的建议是探索。”
“寻找的过程也是成熟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有美好而丰厚的回报,只要精进不懈,满怀渴望,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的思维,一定会和你的法门相遇。”
“好坏快慢都是次要的。”
“众生的资质各异,能力有别,认知不同。药是一样的,剂量可不同。快慢也是相对的。”
“打个比方。一个小孩生病了,需要通过服药来治疗。问题是如果他嫌药苦,不肯喝,那就只能哄他吃、骗他喝。大人要把汤药兑上牛奶、蜂蜜、果汁,这需要时间去做榨取、染色、标记等等工作。”
“但如果这个孩子有勇气、有能力看到药就直接喝,那就会快许多。”
“一日顿悟成佛的先例也不是没有。”
“所以,学何种法门还取决于人。有的人生性谨慎,会选择较长但安全的路;有的人会选择捷径,但是路上有障碍,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那反而会比别人更晚到达。”
易流年又问:“来的路上,晦岸说末法时代有很多假大师伪活佛跳出来骗人,人们要怎么分辨和选择指路人呢?”
树大师说:“确实有这个问题,情况还很严重,时代不同了。”
“我记得我的上师过得是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日复一日地传播佛法,他们那一代活佛是在帐篷里面培养和教导弟子,吃的是青稞荞麦,喝的只是煮开的热水。”
“但现在年轻的活佛传承者们前呼后拥,被人膜拜,不曾挨过打,不曾在被棒喝得头破血流,他们有人服伺,习惯于使唤人,他们被过度保护,他们没有被拒绝过,他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甚至连亲自走路都不肯。”
“你们想想,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亲手去穿,怎么能指望他去解救众生呢?”
“很多时候很难判断真伪,因为只有大成就者,才能判断另外一个人是否是大成就者,或是具有长期传承的寺庙才能做到。为此,我们需要去考验自己的传道者。”
“例如,用他的自己的方法去考验他。他癫狂,你就比他更癫狂。他爱责骂人,你也去辱骂他。他如果并不为此生气,也没有因此改变价值取向、行为态度和思考方式,那或许就还不坏。”
“另外就是,要观察他的发心和动机,看他是否对世俗事务过于热衷,看他们对弟子的精神价值关注多少,而不是看重你供养的多少。”
“再有,就是看他掌握多少佛法知识,但实际上那是一个非常次要的判断方式,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戒律清净,这不仅指外在的戒律,而是对三宝与因果规律的尊重。”
“很多人会为了钱财、权力和名声而传授佛法,甚至是当作一门生意去兜售,这是非常严重的过失与恶业。”
“好的师父,是一个会教给你解脱之道的人。他关心你的解脱,有勇气告诉你需要听到的,而不是只告诉你你想听到的。”
“活佛与上师同样是人,并不完美,也会犯错误。“
“我自己也时常迷惑,希望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却如同风中之羽一样难以抉择,而是被各种境况拉来推去。所以,我并不愿意被称作为活佛,那只是一个名号。”
就这样一问一答,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时辰。
最后,树大师弹指一敲紫金钵盂,一道振聋发聩、清脆而悠扬的声音响彻凌烟阁,对猫妖的增命完成。
众人从对答中醒脱出来,纷纷一下子惊住了。
他们人人发现自己的伤势尽皆痊愈,在场的无论受伤轻重,包括子鼠在内,全身再无一处明伤暗疾。
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每个人的修为都直接跃升了一个小境界。
大师慈悲!
树大师没有提前告诉他们,而是借坐谈为托词,用佛光普照为他们施了密宗的复原之术。
大家都站了起来向大师致谢。
大师没有起身,只摆了摆手,神色间十分疲惫,身旁的紫金钵盂和他的面色变得黯淡了几分。
树大师没有言说,实际上,为猫妖施法和为众人治伤与提升,以其卓绝的修为和紫金钵盂的佛力,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负担和消耗不小。
这是树大师的善意之举,但也为他们带来了麻烦。
栖霞寺地处偏僻,和魔修辖区之间还有几座山峰和寺庙。
自从树大师初开神境通神通后,一旦魔修有侵入进攻这片区域的行动,树大师每次都能心生感应,从而提前做出应对。
但今天功力耗损后,这个神通没能及时激发自行启动。
大家此时都不知道,一场危机正在悄然向他们,逼近。
第321章 解脱有三
全体提升一个小境界,虽说有众人都积累已久的因素,但这个难度可非同一般,这份人情大了去了。
陈履安和云轶奇在得知后也是大出意料之外,十分惊喜,亲自找到了树大师表示感谢,大师只说这是紫金钵盂带来的福缘。
口头道谢是远远不够的,如此厚意只能日后再报了。
树大师送了这样一份大礼,陈履安和云轶奇作为师门长辈,也不能吝啬了,正好大家需要稳固提升起来的修为,说好三天之后出发前往广济寺,于是在这段时间内分头指点弟子们修炼。
陈履安重点关注了华澜庭,他把华澜庭和风清隽叫到一起单独进行了指点。
云轶奇和风火伦作为华澜庭的授业师父,想起他在和黄奕的对战中面对的危险更是后怕不已,两人商量后,决定由云轶奇出材料、风火伦出力气,为华澜庭打造一件防身利器。
三天的时间一晃儿就过去了,出发前一天的晚上,万象门弟子按照佛道双修的陈履安的吩咐集中在了一起,继续聆听树大师讲授佛教有关的知识。
艺不压身,兼听则明,向活佛请教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树大师今晚解答的是关于学佛的一些疑惑,他没有讲自己的体会,而是用了神域佛门中一位高僧大德宗翎法师开示众生时的内容。
这位宗翎法师曾是一位将军,同时佛学深湛,后来才遁入空门,年轻时曾有一句名言:
上马杀敌!下马学佛!
宗翎法师认为:学佛是一件很有逻辑的事情。
法师说人们礼佛的动机多种多样,有人听说信佛能治病,有人听说佛很厉害,可以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有的在寺院感受到了久违的平安喜乐,有的说看了一句心灵鸡汤佛语很有感悟,还有的只是因为他想静静。
但是当人们的需求短期内没有满足,或是遇到其他心灵替代品,很多人就放弃了。
法师认为正确的动机,是建立在正确的逻辑和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比较世俗中贪官污吏的三观和佛教的三观,会发现二者都很理性,逻辑过程的本质都是要“离苦得乐”。
唯一的不同,是它们所基于的世界观不同——佛教认为有轮回,而世俗之人认为没有。
每个人都可能是“贪官污吏”,因为人的欲望无限。
一个痛恨贪官的普通人,如果有一天也坐上同样的高位,面对同样的诱惑,大概率事件是他也会成为贪官。
有意思的是,贪污腐化常被犯事者归结于外在的制度,他们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向内求”,根源不在制度,在自身的世界观。
表面看,有些人不信佛或没有信仰是因为怕自由被限制,再往深处探究,是不相信有因果,觉得任性而为不会有“恶报”,持戒行善不会有“善报”。
法师在讲法时开玩笑说,每个人在被打昏失忆后都是智者,因为他们一醒来就会接连问出人生三大命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如果是大夫,三个问题的答案:你是胎儿;你在子宫里;因为避孕失败。
而法师的答案是:你是凡夫;你在轮回;因为业力。
如果不相信轮回的存在并决心出离,抄经只是练字,打坐只是静静,吃素只是减肥。
如果轮回因果不存在,宗翎法师说自己绝对率先退出佛教,坚决选择“做混蛋,爱生活”。
法师说佛教是宗教中最复杂的。经论浩如烟海不说,而且理论高深莫测。乍一接触,有种铺天盖地、无处下手的感觉,佛经都读不完,读完了也搞不明白,搞明白了也不知道怎么实修,实修了也没人能指导,不知道对错。
更心累的是,佛教理论的思辨性非常强,基本上每个观点都会自行提供两种以上的视角,说法可能有一二三四五,而且相互还不矛盾。
这其实不难理解。比如你做了一个吃苹果的梦,在梦中觉得苹果是真的,醒来又觉得苹果根本不存在,所以苹果“有”也对,没有是“空”也行,就看从哪个角度了。
再比如,什么是推动世界运行的根本力量?佛教认为是一个叫“业力”的东东。而业力在运行的时候遵从因果的法则。
简单地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碰到啥稀奇古怪的现象,一句“业力使然”,咣当就把你的嘴堵上了。
业力是一种自然规律,与某些宗教不同,佛陀不是造物主,也不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所以世间的苦难赖不到佛的头上。
佛教认为,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但凡夫的世界大体可以划分为“六道”。一般众生死了,会根据业力投生到其中的某一道,只要还没修行到一定程度得到解脱,都会在“六道”之中来回转悠,即所谓“轮回”。
宗翎法师发现佛教认为大多数普通人由于“隔阴之迷”,是无法记起前世的,但还是有个别人由于特殊的业力能够记起前世。就好像大多数人无法记起三岁之前的事情,但还是有个别人能够记起。
他研究了大量案例,结论是轮回存在的几率远大于不存在。也就是说,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