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623节

策行三国-第623节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琬本人没有大战的经验,袁绍对他的信任非常有限,至少不会比袁熙、曹昂强。袁熙、曹昂都刚刚经历过大战的考验,又年轻,对袁绍俯首听命,不会像黄琬那样有自己的主张。在离间成功的前提下,袁绍选择任城作战更加有利。”
  郭嘉一边说一边呷着热饮,半壶热饮下腹,他也说得差不多了。他摸着微鼓的肚子。“要想袁绍按照我们的计划走,在浚仪决战,我们需要做两件事:一,让他觉得浚仪对他更有利;二,让他觉得任城对他不利。此消彼长,才能牵着他的鼻子走。”
  “你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郭嘉转头看了看屋里正在忙碌的军谋。“具体的计划还没有,但是我想可以和公孙瓒谈谈青州的事。外有袁绍,内有张则和刘备,他现在自顾不暇,已经控制不了青州,只要我们给出足够诱惑力的条件,他有可能让出青州。我现在担心的是青州残破,我们接管青州之后有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面对袁熙的进攻。”
  孙策想了想,笑了笑。“应该可以吧,听说青徐来的百姓对我印象不错,如果我们能安排那些已经痊愈的百姓返乡,再提供一些粮食,让他们能够在青州安家,他们应该会很乐意回去。”
  孙策把麋兰昨天唱的歌谣唱了一遍,郭嘉听了,又惊又喜。“我立刻安排人去查证,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的确是个好主意。不用多,只要有一万户进行屯田,我们就能保证一万大军的粮食供应。”
  孙策也这么想。青州闹黄巾闹得很厉害,人口损耗严重,空闲土地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万户屯田,每户百亩,就算收得少一点,年入两百石,官四民六,收入八十石,足以供养一名骑兵或三名步卒,还能有所赢余。所谓民心可用,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不就是后勤嘛。
  “对了,昨天一个军谋提到一个建议,我觉得很不错,也许可以在青州先试行。”
  “什么建议,说来听听?”
  郭嘉站了起来,走到里面,招了招手,叫出一个年轻军谋。“孝仁,把你昨天那个方案对将军说一下。”
  军谋有点紧张,白晳的脸上泛起微红。孙策摆摆手,示意他入座。他没见过个年轻军谋,应该是新来的。“面生得很,新入职的贤才?”
  郭嘉冲着年轻军谋使了个眼色,年轻军谋会意,连忙躬身施礼。“淮南仓慈,字孝仁,见过将军。”
  孙策很惊讶,不由得多看了仓慈两眼。仓慈和任峻、枣祇同传,都属于善长政务,而且对屯田都有一定研究的良吏。他们没什么战功可言,却能安民勤农,对汉末恢复生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孙策对站在身后的徐盛说道:“搬个胡床来,让孝仁坐下说话。”
  徐盛应了一声,进去取了一张胡床出来,请仓慈入座。仓慈有些受宠若惊,更加紧张。孙策觉得有趣,也不催他,笑盈盈地看着他。过了一会儿,仓慈稍微镇定了一些,双手扶着膝盖,向孙策微微欠身施礼。
  “将军仁慈,最近安置了数万户百姓定居,对稳定人心非常有益。但慈以为施恩有余,示威不足。夫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若有恩无威则有骄惰轻易之心,受将军之恩,却不能给将军足够的回报。一旦将军需要他们更多的回报,他们就会有怨言。”
  孙策觉得这话有些刺耳。他耐着性子,问道:“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法家的耕战之道?”
  仓慈听出了孙策话语中的不悦,很尴尬。他抿了抿嘴,站起身,深施一礼。“将军,恕慈直言,法家虽刻薄寡恩,不宜为长久之道,可是当年秦以耕战之道平天下,足见有救急之功。如今天下大乱,若能行之得法,未尝不是一剂救世良药。将军又何必闻法家而生厌恶之心?”


第1249章 府兵制
  孙策打量着仓慈,觉得他说得对,的确是恩多威少,连一个新来的军谋都敢当面顶撞自己。
  仓慈也意识到自己态度有问题,连忙道歉。“慈一时失言,还请将军恕罪。”
  孙策看看郭嘉。郭嘉摇着羽肩,似笑非笑。孙策轻咳了两声,掩饰自己的尴尬,尽可能用温和的语气说道:“无妨,坐下慢慢说。”孙策一边说着,一边让他拿来一只杯子,亲自给仓慈倒了一杯热浆。“先喝口热浆,润润嗓子。”
  “多谢将军。”仓慈感激不尽,脸上泛着红光,眼神发亮。他捧着热浆,小心翼翼的嘬了两口,等心情平复了些,才沉声说道:“将军,我从九江来,一路见过不少刚刚在豫州定居的百姓。他们谈起将军都赞誉有加,但仅止而己。他们并不清楚将军这些善政背后有多少开支,他们甚至觉得这些并不难,只是将豫州世家的田产夺来罢了。他们不知道将军面对多少困难,也没有助将军一臂之力的打算,只想一家人安居乐业,却不知道战争迫在眉睫,豫州随时可能成为战场。”
  仓慈将杯中的渐冷的热浆喝完,抹抹嘴。“别说他们,就连我开始也没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都以为将军没什么付出,直到我入职军谋处,才知道将军有多拮据,才知道豫州危如累卵。”
  孙策眉梢微颤,握着手里的杯子,若有所思。他有点明白仓慈的意思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战线推到兖州境界,但兖豫一体,中间并没有天然界限,睢水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天险,豫州还是前线,还没有安居乐业的条件。
  如果安集百姓只是投入,没有收益,那这项政策越是惠民,支出越大,他越是无法支撑太久。按仓慈的话说,这是非常时期,应用非常之策,法家的耕战不能长治久安,却可以应急。兵民合一,让这些百姓保护自己的家园,他才可以动员更多的兵力。
  这的确是个办法。三国时代法家的霸道重新风行,曹操、诸葛亮、孙权都不约而同的采用类似的政策,正说明法家的治道适合这个时代,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人力、物力。
  他反对法家,却也有点因噎废食了。
  “那你说说看,应该怎么做?”
  见孙策改变了态度,仓慈如释重负。他提出一个方案:将授田的百姓按照军队的建置组织起来,以五百户为一屯,设一都尉统领。平时耕种,闲时训练,战时出征,每户一丁,不用交租赋,每年只要交一部分粮食和布匹集中存放在公库,战时就从这些公库里提取物资,由都尉负责指挥,一起上阵。这些人平时天天在一起,互相之间熟悉,上了战场也能配合默契,不会轻易放弃队友。
  “粗略计算一下,就以目前已经安置的流民计划,将军可立得五万兵。将军设讲武堂,可以趁农闲时将都尉、军侯分批送入讲武堂学习,也可以从军中抽调一部分有功的将士出任都尉、军侯,抽空讲武习阵。只要奖惩得法,将来豫州本地百姓也照法施为,仅豫州就可得兵三十万以上。”
  孙策轻笑一声。这不就是府兵制嘛,或者说是府兵的雏形——士家制。这个兵制的确可以保证兵源,而且有实行的基础——土地,他赶走了大量的豫州世家,豫州有大量的土地,正是实行府兵制的大好机会。以豫州的土地条件,真要全面推开,三十万兵绰绰有余,更多都有可能。
  府兵制其实就是法家的耕战,这些百姓被固定在土地上,平时耕田,战时作战。但这个制度也有弊端,一是稳定的兵源带来的强大战斗力会让统治者穷兵黩武,征战不休,造成府兵们的负担太重,难以为继;一是随着人口增加,土地不足,府兵制也必然会崩溃。这两个弊端造成了唐朝在开元盛世后矛盾爆发,形势急转直下,迅速进入乱世。
  这种制度有点像吗啡,只能应急,不能长期依赖,但很多人一旦沾上就难以控制。对统治阶级来说,开疆拓土不仅意味着荣耀,更意味着丰厚的回报。至于百姓死伤,他们根本不在乎。就像某人说过,死几百人时还觉得伤心,死几千人、几万人,那就是一个数字。
  他不知道这个头一开始,以后还能不能收住。别说其他人,就连他自己都不敢保证。
  孙策摩沙着下巴,沉吟良久。“可以作为应急之策,你们先讨论一下细节,看看需要多大的规模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如果可行的话,选几个点试验一下。”
  “喏。”仓慈躬身领命,向孙策和郭嘉行了礼,兴冲冲的进去了。
  孙策转身看着郭嘉。“奉孝,你故意的吧?”
  郭嘉也不辩解。“将军,你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吗?”
  “可以救急。”
  “那就先救急。”郭嘉笑道:“虽然我家传法律,但我也清楚耕战之道不能长久,我不想做商鞅,更不想做李斯。不过像汉武帝那样因噎废食,弃法家而纯用德教,也不能长久。”
  孙策点点头。“好,以十年为限,以十万兵为限。”
  “足够了。”郭嘉一口答应。他为孙策添满热浆,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举了起来,和孙策示意。“有十万兵,十年时间,足以击败袁绍,饮马黄河。打倒他之后,就没人能干扰将军的更化之路了。”
  “但愿如此。”
  “将军,刘和若回幽州,为下邳相的人选很可能是荀湛,我建议将军提前和他联络。”
  孙策沉吟片刻。“好,你派人和他联络吧。黄琬的事你打算怎么处理?”
  “这个简单,这些名士老臣最大的特点就是自负,个个都以为自己是李元礼,出为良将,入为良相,上车击贼,下车作书。请征东将军回浚仪,打个理由和他打一仗,让黄琬小胜一场。征东将军是当世名将,能击败他,一定能振奋黄琬的信心,也能让袁绍对他有信心,以为浚仪唾手可得。”
  郭嘉撇了撇嘴,扇了扇羽扇。“我也要给我那位族叔再送几份功劳,将军,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再让我这个不成器的从子见识一下他的高明,你说这个诱饵怎么样?”
  “奉孝,你太阴险了。”孙策指指郭嘉,放声大笑。“我喜欢这个计划。”


第1250章 群策群力
  孙策坐在军谋处的大圆桌前,看着仓慈解释最后的方案。郭嘉、庞统坐在他左右,孙翊、孙尚香等人站在他身后,聚精会神,不时的悄声讨论两句。其他军谋或坐或站,大多很随意,并没有因孙策在座而拘谨起来。有人进进出出,或是拿着公文请郭嘉、庞统批示,或是有刚到的消息需要让他们过目。
  气氛很轻松,就像一场研讨会,又有点像论文答辩,真正紧张的人只有仓慈和他的同伴。不时有人举手示意,或是提出疑问,或是进行反驳,而且态度很尖锐,仓慈一一解答,不时从一旁的案上找出一枚纸,大声地读出几个数字以佐证自己的判断。
  事实证明,孙策多虑了。
  郭嘉安排了几个军谋协助仓慈对计划进行深入探讨,在郭嘉没有明确表示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的情况下,这些军谋们也得出一个结论: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长久,如果不谈后续发展,仅以目前的形势而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五年。五年之内,利大于弊。五年之后,弊端显现,开始进入勉强维持的状态,并在十年左右崩溃。
  主要问题就是伤亡。作战必然会有伤亡,区别只在于大小。一户一丁,一丁阵亡,一户就会失去主要劳动力,即使有土地也很难耕种,满足自家需要没什么问题,提供公粮就勉强了。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土地的浪费。如果是因伤致残,后果可能比阵亡还要严重。
  孙策现在的部下都是脱离生产的职业兵,战斗力绝非且耕且战的屯田兵可比。在之前的几次战事中,这些将士在阵而后战中显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伤亡比率明显低于对手,运动战时效果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面对刘和的胡骑时,追不上对手,再锋利的战刀也没用。考虑到孙策接下来的对手是袁绍,而袁绍的实力要比刘和强得多,即使幽州未能入手,他的骑兵优势也很明显,预期伤亡也会增加不少。
  如果换成屯田兵,伤亡比例会更加惊人。如果以每年交战一次计算,每次伤亡一成,五年之后,有半数家族有阵亡或受伤的人,还有没有人愿意屯田就成了问题。就算能勉强支持,估计十年左右,这个制度也会崩溃。如果中间遭遇大败,或者是长年累月的对峙,这个时间限制会更短。
  伤亡大,归根结底还是豫州无险可地,又缺少骑兵。以步卒为主,面对有骑兵优势的对手,注定了胜是小胜,败是大败。豫州一马平川,步卒总是被动的一方,必然以守为主,以攻为辅。想大量杀伤对手很难,可是一旦被对手抓住机会,伤亡非常惊人。
  反复商量后,仓慈提出了一个经过修正的草案:以屯兵为地方军,负责固守据有战略意义的县城或者要塞,范围以本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