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第4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策沉吟片刻,伸手拍拍虞翻的肩膀。“你能这么想,总算我没看错人。行了,关于大道的事先放一边,你慢慢去悟。有一些俗事,趁这个机会和你交个底。”
虞翻精神一振。“请将军直言。”
“你文武双全,应该能明白欲外强必先内壮的道理,荆州、豫州就是我的拳脚,吴会却是我的脏腑。蔡瑁好利,但见识有限,顾雍稳重,但能力不足,都不足以主持吴会。豫章未平,袁绍又出兵青州,我随时要出征。我需要一个既有见识,又有能力的人为我坐镇吴会。而这个人,非仲翔莫属。”
虞翻微怔,随即屏住了呼吸,心脏跳得比看到楼船慢慢消失还要快。他知道孙策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可比牧守一方更重要。他知道孙策会用他,但他没想到孙策会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他。
“相比于中原、河北,江东不论人口还是财赋都有所不如,战马更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痼疾,欲想逐鹿中原,我们能倚重的只有这儿。”孙策抬起手指指自己的太阳穴,目光灼灼地看着虞翻。“我想仲翔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虞翻沉吟片刻,郑重地点点头。“唯道是从,以术证道。”
孙策轻轻捏了捏虞翻的肩头,非常满意。“如果说东南有王者气,那仲翔就是应时而生的江东王佐,堪与张子纲比肩。”
……
盛宪下了车,走进了沈家大门。
盛氏听到消息,匆匆赶了出来,远远地便躬身行礼。“阿翁,女儿正准备写信回家呢,没想到你就来了,真是事遂人愿。”
盛宪瞅了女儿一眼,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知道女儿为什么这么开心,他向孙策低了头,沈直被孙策委以重任,坐镇乌程、富春一带,统兵数千人,已经是一方重将。虽然这也是他的希望,可是想想被孙策逼着写自省文章,他还是觉得很难忍受。之所以离开会稽,就是因为他无颜面对旧日乡党,生怕他们知道那篇文章而耻笑他。
“伯平可有消息来?他的鸿鹄壮志实现了,最近很开心吧?”
盛氏抿嘴笑道:“他再开心,也不过是统任一方,立功而已。阿翁却是立言,开一代风气。比起阿翁,他要学的还很多呢。”
盛宪心中一惊,眉心蹙起,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什么立言,什么开一代风气,你听到什么了?”
盛氏以为盛宪谦虚,笑着将他请到堂上入座,又派人取来一份文章,摆在盛宪面前。“阿翁的这篇大作如今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家有一纸,就连街头小儿都会吟诵几句,我刚刚正教瑜儿背诵呢。阿翁,阿翁,你……怎么了?”
盛宪拿着文章,脸色苍白,额头全是细密的汗珠,哑声道:“这篇文章,姑苏……家有一纸?”
第865章 被出名
盛宪出了名。
作为曾经的吴郡太守,沈直的丈人,盛宪在吴郡本来就有名,说是家喻户晓可能有点夸张——毕竟普通老百姓根本没心情关注太守是谁——世家子弟还是都熟悉的,但盛宪这次出名还是因为他的这篇文章。
不管江东人承认与否,吴会人多少都有点蛮夷之风,不仅好武的人多,而且对重文轻武的习气有排斥心理,奈何内部不和,好武的人往往才学又不如专攻经术的,辩不过对方,又不能动武,时常吃瘪,积了不少怨气。
这次盛大名士写文章鼓吹文武并重,吴县子弟喜大普奔,恨不得人人手抄一份,偏偏太守府又非常慷慨,搞了很多份到处分发,连抄写的功夫都省了,自然人手一份,就连不识字的文盲都知道故太守盛大名士有这么一篇大作。如果不知道这篇文章,连聊天都被人鄙视。
盛宪怕会稽人知道这篇文章,这才躲到吴郡来,不曾想自投罗网,姑苏城内外已经沸反盈天。
盛宪又急又气。得知这些文章是太守府传出来的,盛宪立刻来到太守府,求见蔡瑁。他做过吴郡太守,太守府的掾吏认识他的不少,一看到老上司来了,立刻通报。蔡瑁非常客气,亲自从里面迎了出来,一见面就拱手作揖,笑容灿烂,开了花似的。
盛宪知道蔡瑁的底细,一点没有和他客气的意思,开门见山的质问蔡瑁为何将他的文章广为散发,搞得人人皆知。蔡瑁很惊讶,不知道盛宪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这是讨逆将军安排的。”
听说是孙策安排的,盛宪的气势顿时弱了三分。当初被孙策关进槛车的经历记忆犹新,他从心底里有点惧怕孙策这种浑不吝的少年,而且他还知道,郑平、贺纯等人是真的被孙策槛车征送长安了。一想到坐在那粗糙的槛车里跋涉几千里,他就从心底里犯怵。
见盛宪不说话了,蔡瑁又表功道:“盛君这篇文章写得好,深得将军喜欢,不仅让我将这篇文章在吴郡广为传发,还让我送一些到豫州、荆州去,用不了多久,你这篇文章就不仅是江东人知道,而是天下人都知道了。”
盛宪听了,眼前直冒金星,腿一软,扑通一声坐在地上。蔡瑁莫名其妙,连忙派人将盛宪送回沈直家。站在门口,看着盛宪的马车远去,蔡瑁感慨不已。
“一篇文章而已,至于这么激动么。既然他已经得了名,润笔就不给了吧,最近手头还真是蛮紧的。”
……
盛宪在沈家住了几天,一直不敢出门,生怕遇上旧日好友,被他们奚落。女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不肯说,只是生闷气。后来憋不过,才把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盛氏哭笑不得。她一直以为这是父亲自愿做的文章,现在才知道还有这样的经历,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怪谁好像都不对。不过她告诉盛宪,这篇文章在吴郡风评不错,大部分人都喜欢,就算有不同意见,也算不上什么大毛病,只是说盛宪有些迂腐罢了。
盛宪将信将疑,写了封手札,派人送给高岱,约他见面。高岱是他的故吏,又于他有恩,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得知盛宪来了,高岱很快就赶来了。一见面,就大夸盛宪这篇文章做得好,说理透彻,又结合实际,颇有见地。
盛宪很意外,向高岱打听了一下情况。高岱说,孙策在吴郡的风评不错,虽然粗鲁少文,但不恃武杀人,对乡党也算客气,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被沈友、沈直、朱桓等人的际遇所鼓舞,都想去投孙策,就像当年江东子弟追随项羽一样,要追随孙策再立新功。盛宪的这篇文章最受他们欢迎。至于他们这些文士,虽然觉得这些少年可笑,却对孙策没什么坏的印象。孙策支持扩大郡学规模,要求对普通百姓子弟进行教化,这都和他们的理念比较接近,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支持而已。
“盛公,你知道你这篇文章有一项与众不同之处吗?”
盛宪心里的紧张去了,心情轻松起来,还多了几分自得,连连催高岱说。
高岱笑道:“你知道你的文章为什么能传播得这么快吗?”
盛宪一想,也觉得很奇怪。短短的时间就传播如此之广,的确有些夸张,难道自己的文章真的好到这个程度,纷纷传抄?
“这是太守府的一项新技术,最适合传写大宗文书,三五十份反倒看不出优势,几百份上千份才叫快。郡学正在编制一本启蒙读本,初步目标是让入学的孩子学会三五百常用字,会一些日常需要的算法,到时候就打算用这技术传写几千、几万份。盛公,有没有兴趣到郡学来做做学问?”
“我?”盛宪心动了。
“不瞒你说,陆公知道你来了,特地委托我来请你,还望你不要推辞。你现在名满吴郡,吴会一体,姑苏原本就是吴会中心,孙将军刚刚送消息回来,还要在太湖建木学堂、讲武堂,到时候这里会成为江东的学术胜地,众多同道济济一堂,朝夕切磋,其乐无穷。”
盛宪很惊讶。“孙将军是会稽太守,为什么会在太湖建木学堂、讲武堂,他不应该常驻山阴吗?”
高岱笑而不语。虽然和盛宪关系好,涉及到这件事,他还是希望孙策以吴郡为重。他也清楚,孙策毕竟是吴郡人,他与吴郡世家之间没有什么冲突,相处和睦,却在会稽闹出了不少事,郑平、贺纯等人还在路上呢,孙策与会稽世家之间多少有些芥蒂,况且会稽世家与山越宗贼多有勾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自然不愿意驻在会稽这危险之地。
这样的好事还是留给吴郡人吧。姑苏才是吴会最重要的核心,岂是区区山阴可以相提并论的。有这样的基础,再加上孙策重利务实的施政理念,要不了多久,吴郡就会像南阳一样成为工坊遍地,学子如潮的繁华兴盛之地。
看着高岱那副得意的模样,盛宪歪了歪嘴,心中有了主意。
第866章 换将
吴郡、会稽常常并称,但两郡毕竟不同,隔海相望,相互之间明争暗斗在所难免,尤其是对世家而言。人因郡而名,郡因人而兴。谁都希望自己的郡望多出人才,谁都希望自己的乡党出人头地,本郡有实力,有名士,自己也会跟着沾光。
孙策名声是不怎么好,但他有武力,和他对抗没什么好处,盛宪对此有深刻体会。既然不能对抗,那就只能合作,而和孙策合作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吴郡子弟纷纷出仕,吴郡郡学也在扩大规模,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盛宪总不能看着会稽又被吴郡压一头,白白丧失一个发展的机会。
孙策是会稽太守,而且他说是吴郡人,其实富春离会稽更近,说他是会稽人更合适,所以盛宪总有一种被吴郡人占了便宜的感觉。
盛宪匆匆离开姑苏,返回山阴,与诸家联络。借鉴虞翻的思路,盛宪先找贺辅。贺家是山阴诸家中比较主动的一个,贺齐因为好武事的原因,和孙策一见便得到重用,贺辅已经和孙策合作了。可是有贺纯的原因在前,贺家和孙策的合作还有限,除了贺齐率部曲追随孙策之外,还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盛宪见到贺辅,先把自己的文章给贺辅看了。有贺齐这个儿子,贺辅对文武并重并不反感,带着客气夸了一番。盛宪谦虚了两句,随即提到吴郡郡学正在做的几件事,尤其是编制启蒙书。
贺辅也是个读书人,又做过地方官,知道教化的重要性,立刻听出了其中的机会。
读书人的目标是什么?除去个人私心之外,上辅佐天子,致君尧舜,下教化万民,德泽四方,几乎是每个有担当的读书人都会有的宏伟志向。只要有可能,不管是为了邀名还是做点实事,地方官至任的第一件事都是视察学校,因为这是教化的象征。
吴郡郡学要对普通百姓的子弟进行教化,这无疑是一项德政。吴郡有这样的好事,会稽岂能落后?何况盛宪还带来另一个消息:孙策将俘虏的数万山贼送到吴郡屯田去了。这些人疏导河流,整修水利,完成之后会得到一部分土地。如果不及时跟上,到时候会稽的百姓纷纷迁徙到吴郡去,就不仅是丢脸的事了,还会带来重大损失。私附的农户和部曲是世家的根基。没有人,就算有良田万顷也只能荒着。
如果不和孙策合作,会稽不仅得不到好处,连现有的利益都未必能保住,和吴郡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贺辅沉吟良久之后,决定接受盛宪的建议,加大和孙策合作的力度,不能满足于维持现状。
世家从来不会单独行动,总是共进退以提增加谈判的筹码,盛宪和贺辅一起行动,游说诸家,商量如何和孙策合作,既要得到更多的利益,又不能丧失主动权,一时间车马交驰,忙得不亦乐乎。
……
六月末,孙策返回会稽北部,依次巡视鄞县、鄮县,然后到了句章。
句章是东部都尉治所,全柔就驻扎在这里,他亲自到海边相迎。和他一起的还有盛宪。看到盛宪,孙策多少有些意外。他有自知之明,从来没奢望过盛宪会主动来迎他。
盛宪到句章已经有几天了。原本他对武事多少有些排斥,一直劝沈直多读经,少练武,不愿意和全柔这样的人接触,现在思路转换,也愿意和全柔这样的人来往了。对他来说是降尊纡贵,对全柔来说却有些受宠若惊,这些天两人相谈甚欢。
见孙策惊愕,全柔主动说明盛宪的来意。盛宪来句章是劝说句章豪强支持办学的。在此之前,他已经和上虞、余姚的世家豪强商量好了,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孙策有点明白了。盛宪说到底是个书生,做官不是他的长项,但教化之心却强烈得很,教书育人的郡学祭酒才是最适合他的职务。他没有直接和盛宪谈,而是让虞翻和他先谈,自己则和全柔商量更重要的事。
会稽东部都尉负责附近诸县的军事主管,相当于别部司马,与没有兵权的县长相比,他拥有仅次于太守的兵权。正因为如此,孙策才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