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军史集要 >

第34节

军史集要-第34节

小说: 军史集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此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加上其他部队共55。5万余人。至此,南线敌军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直接瞰制之下。      
全国解放战争(1945。9—1949。9)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发起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傅作义集团除1个军3个师约4万人位于归绥外,其余主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连同其他部队共50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500余公里狭长地带上。当时美帝国主义、蒋介石和傅作义各有打算,因而对平津是守是撤,是南逃还是西窜,陷于举棋不定的矛盾之中。美国企图以直接援助诱使傅作义固守平津,牵制人民解放军南下,以掩护蒋介石在江南重整旗鼓。蒋介石企图以东南行政长官的职务诱傅南撤,以增强江南防御,保持半壁江山。傅作义则从自身利益计,拟西撤绥远老家,以保存实力,求得东山再起。傅作义错误地估计东北野战军至少需休整3个月才能入关作战,所以尚不急于西窜,决定暂时采取固守华北,保持塘沽和张家口水陆通路,诱取美援扩充实力,静观时局变化之方针。据此,傅作义把50余万兵力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山海关、唐山,西至张家口之间长达500余公里的铁路线上,并将其嫡系部署在北平至张家口的西线,以使在必要时可迅速西逃。后因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相继撤出承德、古北口、保定和山海关,以求集中兵力,缩短战线。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当时全国战局出发,认为无论傅作义集团是南逃还是西窜,都对全国的战局不利。唯有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对我最有利: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形成。同时,可使华东、中原两野战军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 
    1948年11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于22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隔断敌人海上南撤的通路。同时要求东北野战军首长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作战。 
    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计有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2个地面炮兵指挥所(各辖3个团)、1个高射炮兵指挥所(辖3个团)、1个装甲兵指挥所(辖2个坦克团、1个装甲团)、1个工兵指挥所(辖2个团)、1个重迫击炮团等共55个师约80万人,连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等部7个步兵纵队及地方部队总兵力约100万人。1949年1月10日,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党的平津前线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作战。 
    中共中央对平津战役制定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对敌采取抓住西线,稳住东线;对西线之敌“围而不打”,对东线之敌“隔而不围”。由西而东逐个将敌合围,待部署完毕之后,再予以各个歼灭。 
    战役的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敌人的分割包围,切断其退路。 
    平绥路是傅作义西窜的唯一通路,张家口则是平绥路上的重镇。包围张家口,也就切断了傅部西逃之路。11月29日,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开始对张家口地区的守敌实施包围,傅作义为保住向西的退路,急令第35军率3个师增援张家口,并以怀来地区的第310师增援宣化,把昌平地区的第269师西调怀来。为了抓住西线之敌,中央军委于12月2日命令华北第2兵团向涿鹿、下花园急进,令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向南口、怀来前进,以切断平绥路,分别包围沿线之敌。5日,攻克了密云。 
    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又发现东北野战军一部出现在喜峰口长城地区,判断东北野战军一部将与华北的人民解放军合力切断平张线,直取北平。于是令其第11兵团部率第105军等部坚守张家口;令第35军星夜撤回北平;令第104军和第16军由怀来、康庄向西接应;令第13军弃怀柔、顺义撤至通县,第101军主力弃涿县、良乡,撤至宛平、丰台、门头沟一带,第92、第94、第62军由天津、塘沽地区调到北平,加强北平周围的防御。 
    12月6日,张家口之敌第35军东撤。宣化敌第101军第271师企图逃回张家口,第二天即被人民解放军华北第1纵队歼灭在河岭子地区,随后,人民解放军解放宣化。7日,敌第35军东撤到新保安地区时,终于被人民解放军华北第2兵团主力及第12旅等部包围。10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向怀来、南口之间进攻,13日占领康庄、青龙桥等地,歼灭西援之敌第16军。 
    怀来敌第104军西援受阻,其后路又被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切断,在横岭、白羊城地区被歼。至此,傅作义部队主力分别被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两地,西逃之路被切断。 
    为防止敌人从海上南逃,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令,东北野战军第3、5、6、10、11纵队在华北野战军第7纵队的配合下,迅速包围北平,切断了平津之间的联系。第1、2、7、8、9、12纵队于20日至25日间向平、津、塘之间挺进,包围丰台、天津、塘沽、芦台诸敌,堵死了平、津之敌从海上南逃之路。至此,人民解放军东北和华北野战军依据中央军委“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指示,仅用20余天,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新保安、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5个不相连的地区,为进一步各个歼敌创造了条件。 
    战役的第二阶段是从1948年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围歼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之敌。 
    完成分割包围以后,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决定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法,即先打新保安、张家口和塘沽之敌,再歼灭天津之敌,最后解决北平之敌。 
    12月21日,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经11小时激战,全歼新保安之敌第35军2个师共1。6万余人。预见到消灭新保安之敌后,张家口之敌可能突围逃跑,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派1个纵队增援张家口。不出所料,张家口守敌第11兵团5个师、2个骑兵旅共计5万余人于24日向西南和东北突围,被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全部歼灭,解放了张家口。 
    按中央军委的原定计划,东线应歼灭塘沽之敌。但由于地形不利,不便切断敌军退路,前委建议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先不打塘沽,改攻天津。 
    天津有蒋介石嫡系部队10个师约13万守军。守备司令陈长捷为固守天津,构筑了长达42公里的环城工事。东北野战军首长决定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并配属大口径火炮538门、坦克30辆、装甲车16辆,由参谋长刘亚楼组成前线指挥所统一指挥,强攻天津。根据天津的地形和敌人的工事情况,决定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1949年1月3日至12日,人民解放军攻津部队扫除了外围据点。1月14日对天津发起总攻。经过29小时的激战,击退敌人数十次的反扑,至15日下午,终于全歼守敌,活捉陈长捷,天津宣告解放。塘沾守敌5万余人见大势已去,于16日乘舰由海上南逃。至此,北平之敌完全孤立,陷入绝境。 
    1949年1月16日至31日,是平津战役的第三阶段,在此阶段争取了北平和平解放。 
    天津战役开始后,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各种关系,对傅作义做了大量的工作。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威慑下也曾与地下党组织和人民解放军接触并谈判。天津解放后,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兵临北平城下,将傅作义20万守军围困城中。1月16日,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函傅作义,提出两个条件由其选择:一、放下武器投降。二、离城接受改编。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傅作义决心率部起义。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宣布接受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意见,并向北平守军发出了《关于北平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的通告》。22日至31日,北平守军陆续出城接受改编。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52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其他战场上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      
全国解放战争(1945。9—1949。9)     
全军部队进行整编    
    为了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平津战役结束后的休整期间,遵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指示,于2月至4月先后进行了整编。 
    早在1948年11月,中央军委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的精神,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军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野战部队的纵队改称为军,军以上设兵团、野战军两级,军以下各级一般按三三制编组,原来的旅一律改为师;野战军可编特种兵纵队,统率所属的炮兵、坦克兵、工兵等部队。地方部队以旅为最高单位,隶属各军区建制。军区分为一级军区(即大军区)、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和军分区。野战军共4个,即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兵团及军、师、团均按统一的序号排列。一级军区共5个,即中原、华东、东北、华北军区及由陕甘宁绥联防军区改称的西北军区。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和军分区,也都以所在地区的地点命名。游击部队仍保留纵队、支队等名称。 
    解放军、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呼,虽然早在1945、1946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文件和新华社的报道中出现过,但各部队的番号仍不完全统一。11月1日的《通令》对此作了规定,即团和分区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等等。 
    1949年春,各部队先后按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和1949年1月15日的决定,进行整编。 
    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第一副司令张宗逊,第二副司令赵寿山,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辖第1兵团(第1、第2、第7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第2兵团(第3、4、6军)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王世泰。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辖第3兵团(第10、11、12军),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第4兵团(第13、14、15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第5兵团(第16、17、18军),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辖第7兵团(第21、22、23、35军),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谭启龙;第8兵团(第24、25、26、34军),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袁仲贤;第9兵团(第20、27、30、33军),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郭化若;第10兵团(第28、29、31军),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 
    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政治部主任谭政(后任副政委),参谋长萧克,赵尔陆。辖第12兵团(第40、45、46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第13兵团(第38、47、49军),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萧华;第14兵团(第39、41、42军),司令员刘亚楼,政治委员莫文驿;第15兵团(第43、44、48军),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 
    华北军区原辖之第1、2、3兵团,依次改称为18兵团(第60、61、62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5月改由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9兵团(第63、64、65军),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第20兵团(第66、67、68军),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指挥。另第69、第70军,仍属华北军区建制。 
    原属东北野战军建制的铁道兵纵队扩建为铁道兵团,司令员膝代远,副司令员吕正操,直属总部。 
    另组成第19军(兼陕南军区)、第58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