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有田有点闲-第8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在石头镇上,她曾经见过。
镇上的街上巷道里,随处都是流民,就那么躺在地上,男男女女都目光呆滞无神,失去了精神气。
那些流民的孩子,要么奄奄一息的躺在父母怀里,要么就看到一个面善些的,可怜巴巴的围上去讨要吃的。
若是有一个人心软给了,那没走出十步路,就会被闻讯赶来的其他流民给团团围住,不脱一层皮,休想脱身。
更有听说,有的流民,本是被好心收留,还给他们一些粮食,让他们暂时度日。
这本是天大的恩情,可那些坏了良心的,不仅不感激,还心生歹意,一起合谋,将那好心收留他们的一个村里的人,趁夜将那个村里的人全部害死了。
这消息传开后,每有流民到镇上,各处都十分戒备。
后来,她们七里墩的人,只要听说流民来了,家里的女人们都不许去镇上。
附近的几个村子都联合起来,每家派出家里身强力壮的后生,在山路上设卡,日夜里有人守着。
因此一听杜老太医夫妻说的话,张婆子想起那些日子,就不寒而栗。
若真是以后荆县的人都不种粮食而去种花草了,真到灾年没了粮食,怎么办?
莫非大家都成流民四处乞讨去?
到时候追究起原因来,岂不是成了自己闺女的过错?
别的不知道,可戏文里说过,这种害了百姓的人,不管官大官小,都会被皇帝派来的钦差,拿尚方宝剑给斩了的!
张婆子哪里还坐得住?
王永珠见张婆子这么担心,忙安慰道:“娘,你放心,没那么严重。”
“先不说师父和师娘这个法子,将重心转到京城后,这边需求变少,就不再收购外面那些人的花,他们自然会将花草铲除,再种粮食。”
“还有,娘忘记了,我为何被封为定国夫人了?”
张婆子这才想起,还有那小麦增产一事,顿时松了一口气。
那边杜老太医和齐夫人也听京城的来信提过几句,倒是十分有兴趣。
抓着王永珠问了半日,了解情况后,也放下心来。
“既然有了这增产的法子,那就更好了。明年等到司农那边亲自试种无误后,就会开始推广。最迟大后年,荆县这边也该推广开了,若是司农那边会做人,说不得后年就轮到荆县了!”
“到时候,荆县百姓,咱们大楚的百姓,都要感激你啊!”杜老太医激动的不行。
王永珠忙道:“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圣恩!”
杜老太医立刻明白过来,忙附和了两句,揭过不提。
对于杜老太医和齐夫人的决定,王永珠自然没有不同意的。
只是这事,他们夫妻不好开口跟历九少和皇后说,自然由她来开口最合适。
当场写了一封信,让人快马加鞭送到历九少哪里去不提。
因为这些事情耽搁,本来打算吃了午饭,就要回以前的小院子的。
倒是推迟到了傍晚,杜老太医还待留饭,倒是齐夫人拦住了:“永珠这丫头一下船就来拜见我们了,家里人都还没见上一面。她们能呆得时间不多,相比家里人还在盼着呢!”
杜老太医这才作罢。
拜别了杜老太医,一行人回到了当初的那个小院子。
临近到门口,那个院子还和当初差不多,只是应该是院子里的蔷薇顺着院墙,爬出了墙外,靠着巷子的院墙,满满的都是蔷薇藤。
藤蔓上,开着香气四溢的花,微风吹来,半条街都闻得到香味。
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回家
姚大先前就带着丫头还有侍卫们先回小院收拾,好让王永珠和张婆子回来就能住上。
此刻院子门大开着,门口的侍卫看到王永珠和张婆子一行人到了,忙上前将人给迎了进去。
巷子里对门和隔壁的邻居,已经都被县衙的衙役打过招呼了,不准出来,怕惊动了贵人。
因此,都只能呆在自家的院子里,隔着门缝,或者爬在墙头,远远的看着。
这条巷子住的都是多年的老邻居,早在几天前,就听说了,以前住在巷子口那家宋秀才,后来的宋大人,那可是个传奇人物。
当初他高中,后来不是外放为县令么?这也就罢了,听说人家还认了个厉害的亲爹,亲爹可是朝中的贵人。
这可不得了,听说这位宋大人可是家里有爵位要继承的呢!这不,这位宋大人的夫人,如今回来省亲,就连县太爷怕怠慢了,要提前派人来打点一二。
那宋大人的院子先前就一直有人照顾着,前些日子更是好生修葺整理了一番,又把旁边的院子给租下来,收拾干净了。
两天前,那租的院子住进了好大一家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很是热闹。
那些有心眼的人,悄悄的去打听了几句,才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当年那个秀才娘子的娘家人,被县太爷派人接来,好等以前的秀才娘子,如今的贵人见见家人呢。
得了消息的人,倒是有心交好巴结,只是那院子被县衙的人守着,轻易里面的人不出来,就算想跟人家套个交情,都没处下手。
今儿上午,县衙就派人来通知,贵人已经到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来了,大家都安分老实些,呆在家里别出门,若是冲撞了贵人,可别怪他们不客气,不念着街坊邻居几十年的情分了。
这些老邻居们,哪里敢说个不字?都点头应了,将自家的孩子关在家里,不敢放出去。
只不时的从门缝往外看看动静,看那贵人回来了没?
此刻见了,都恨不得把脖子伸出老长去看热闹。
尤其是对门古娘子家,她们这几年因为住在宋家这院子对门,可没少跟人吹嘘。
说什么当年两家关系如何好,宋秀才如何厉害,秀才娘子如何的和气,两家亲热的就跟一家一般。
倒是唬得不少人,真高看了古娘子一家。
古娘子一家吃到了甜头,又听说那秀才娘子,如今可是贵人了,年县太爷都讨好的贵人,若是能攀附上,那岂不是一家子都要发达了?
就算是攀附不上,能再说上几句话,那贵人手缝里洒落点,就够他们一家子半辈子的嚼用了。
因此,古娘子一家,这几日都没出门,就守在家里。
只琢磨着,怎么才能跟贵人搭上话呢。
没曾想,盼了这几日,这连人影都没看全,就被一群人给呼啦啦了的拥进院子里去了。
只得暂时歇了心思不提。
只说,王永珠和张婆子进了这院子,只觉得熟悉又陌生。
当初她亲自设计的院子,四五年过去,拳头粗细的树,如今也都有了碗口粗细,枝繁叶茂的舒展着,遮得半院子阴凉。
进得内院,那满墙的蔷薇,离得越近,香得吓人,引得不少蜜蜂蝴蝶在花朵见翩翩起舞。
廊下的葡萄架下,已经摆好了茶水点心,石头凳子上也铺设好了软垫。
坐在葡萄架下,闻着花香,吹着凉风,品着清茶,从外头进来的那点子热气,顿时全消。
喝了一盏茶,两人进去换了一身家常的衣裳出来。
那边姚大已经呆着王永富他们在前院等候着了。
王永富三兄弟,穿着簇新的衣裳,还有几分的别扭,不时的整理一下衣服上的褶子,坐都不敢坐实了,就怕把新衣裳给坐出褶子来。
还不停的互相看着,“看看,我身上的衣服没问题吧?”
“这样子去见娘和妹子,不失礼吧?”
那边,江氏和柳小桥,还有金斗的媳妇全秀娘,也难得穿着绸缎的裙子,头上还插了几根金银的簪子,脸上也涂抹了脂粉,虽然有些不自在,可到底心里是欢喜的。
不知觉的总是伸手去摸头上的簪子和手腕上的镯子。
她们身边围着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
金罐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因着王家的伙食条件好,倒是长得人高马大的,看上去就够唬人,只是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
金花也有十六岁了,出落得亭亭玉立,颇有几分江氏年轻时候的模样。因着王家日子好过,这几年也没吃过苦,没风吹日晒,下地劳作,都被江氏关在家里,帮着打理家务,又跟着学了算账,别的不说,一把算盘打起来那是叭叭响。
又因为去年开始,七里墩的茶山开始有了收益,年底金花也分了一份红利,如今她可是七里墩附近十里八乡,最抢手的姑娘了。
因着王永珠她们当年留下的话,江氏和王永贵不敢乱攀人家,倒是村里里正托了媒人上门来替他的外甥提亲。
这外甥,是里正嫡亲妹子的小儿子,里正的嫡亲妹子嫁到了镇上,家里也颇有资产。
这小儿子也曾经读了几年书,也认得几个字。家里有些产业,因为大儿子要读书,所以家里这些铺子什么的,都给小儿子打理。
这里正妹子家,虽然家产颇丰,可家风还算清正,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
这小儿子人也算机灵,做生意诚恳热情,家里的生意在他的打理下有声有色的。
他本人也是个立身还算正的,就想娶个长得好看,家里家外都能搭上手的姑娘家,成亲后,两夫妻一起打理家里的生意。
一般人家的闺女,他还看不上,一直拖着没合适的,里正的妹子着急得不行。
还是过年回娘家,刚好路上遇到了金花,那家小儿子一见钟情,非金花不娶了。
里正的妹子拗不过自家儿子,又见他难得有了喜欢的姑娘,就托付里正家的打听。
结果听说是王家的姑娘,那越发满意了,急急忙忙的就托自己兄长和嫂子来说亲。
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里正妹子家,镇上人都知道的,一打听就清楚了。
王家兄弟去镇上打听过后,又还考验了那家的小儿子几次,才算吐了口,同意了这门亲事。
如今两家都交换了庚帖,就等着下半年接金花过门了。
金盘如今在长青书院读书,金勺也已经开蒙了,王永贵是铁了心要培育出一个读书人来。
王永平和柳小桥出了孝期后,一番努力耕耘,终于有了收获。
柳小桥的肚子跟开了挂一样,四年生了三个娃,两儿一女。如今也是儿女双全,再没有不满意的。
就是金斗和全秀娘,婚后一年,也就有了身孕,一胎得男,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
王永富如今是有孙子万事足,家里的生意已经慢慢交给了金斗和金罐,他只在后头总管着就是了。
大房如今有了全秀娘,如今天天有热菜饭吃,身上一年四季的衣裳不缺,比以前可体面多了。
如今全秀娘身上又有了,已经有四五个月了。
王家如今在七里墩的地位,比起那些族长和里正来也差不了什么了。
这次听说了王永珠要经过荆县,见见他们,被县太爷派人给接到了荆县。还派人教他们规矩,又给他们做了新衣裳,打了新首饰,让他们住在大宅子里,有人伺候着,门口还有守着,不准轻易进出。
他们战战兢兢的在这大院子里等着,猜测着,这妹夫难道又高升了不成?怎么如今这架势,比起上吃回来还足些?
这一大家子,足足十几口人,孩子又多,虽然大人多番叮嘱,,可也哭得哭,喊得喊,吵得人脑壳疼。
又不能出院子,每日里只窝在一起,比在乡下还不如。
只两日功夫,王家人就有些坐不住了。
今日得了消息,就换上了新衣裳,还有专门的婆子来伺候女眷们梳洗打扮了,在院子里等候着。
连午饭都没敢多吃,怕弄脏了衣裳,每人随便啃了两口馍馍,算是对付过去了。
大人好说,孩子们哪里受得住,王永贵的三个孩子和金斗的儿子,都还小,平日里家里看得娇惯,吃食上没含糊过。
鸡蛋羹,鱼和肉从来没断过,突然只啃馍馍,都哭闹着不依。
好不容易拿糖果糕点哄着了,一家子都累得不行。
看到姚大,那真跟看到救星一样,一窝蜂的围了上去。
七嘴八舌的问姚大,“姚兄弟,我娘和我妹子回来了没?”
“姚兄弟,我们还要等多久?”
“姚兄弟,我妹子那个什么夫人很厉害吗?怎么县太爷都听她的?”
……
姚大好不容易才回答完王家人的问题,不等他们再说话,就开口:“老太太和夫人已经在隔壁等着了,几位舅爷,请跟着属下来——”
说着,将人带了过来。
先前还十分迫切的想见到自家娘亲和妹子的,如今只隔着一堵墙、一扇门,王家兄弟反倒有一丝怯意了。
互相看了看,给了彼此一点勇气,才抬脚跟着姚大往后院走。
柳小桥和全秀娘在后头,努力叮嘱自家的孩子:“一会子见了你们奶奶和老姑,可得听话,要给奶奶和老姑磕头知道吗?”
两三岁的小孩子,半懂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