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至圣-第2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双问之法太过模糊。
奇书天地中也不可能有双问的解答之策,方运只能靠自己。
当时,方运收集了能找到近年所有双问类策论题目,共三十二题,然后找出这些题目的范文,共一百七十篇,然后反复阅读优秀策论和差等策论,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再寻找优秀策论之间的相同之处。
经过一天的努力,方运终于发现双问策论的要点在于“关联”“并重”和“统一”,而明白了这个观点,方运再对照那些范文,发现凡是这三点能写好的,大都是甲等,而写好两点的,至少是乙等,那些差等策论除了答非所问的,大都是没把握好两点。
方运思绪纷飞,把自己总结的经验用在这道策论题目上。
“若想得乙等,必须分别对农事和军务有良好的对策,并且把两者联系起来。但要想得甲等,就不仅仅是联系那么简单,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站在一国之相的位置,把农事与军务统一。那些甲等范文好则好,但称不上妙,因为他们是强行把双问的不同类别统一。以此篇为例,农事就是农事,军务就是军务,强行统一起来,只能是一些‘屯田’之类的老套手段,但若要两者更完美统一,应该添加一个纽带!而这个纽带在现如今的国家中,又不能强过农事和军务,否则就是喧宾夺主,跑题,直接丁等。”
“所以,真正的甲等双问好文,不仅要有‘联系’‘并重’和‘统一’,必须还要有‘纽带’!这就是方向,而具体如何献策农事和军务,则是道路。若要得甲等,两者缺一不可!”
方运有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社会的经验,自然知道什么是一个万能的纽带。
在想好纽带后,方运就根据景国的现状分析,然后思索对策。
一刻钟后,方运提笔,在开头就直指统一,回答:“臣对:无农不稳,无军不固,无商不富。农者……”
董知府就站在方运身边,仅仅看了前十二个字,目光一闪。
策论最忌讳跑题偏题,明明是农事与军务,却加一个地位不如两者的商,写好了则罢,写不好恐怕直接丁等。
不过董知府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继续看下去。
方运经过五次才气灌顶,又得文曲星照,思维极其敏捷,很快把自己所知所见所闻的一切联系起来,然后迅速分门别类,再挑选出适合此篇策论的内容,最后再进一步精炼。
那些普通举人书写过程都是下意识进行,但方运得文曲星照后,思维已经达到进士的程度,这些过程都非常清晰地在他脑海中出现。
在农事方面写了几句,方运脸上突然浮现一抹微笑,因为他在写的过程又有新的发现,这策论和经义不同,经义是分析圣人之言,必须要面面俱到,主要表现圣人之道,自己还在次要位置。
而策论根本是在献策,是在向君上和考官展示自我,那么面面俱到反而落了下乘,一专多能才是策论答题的第二个要素。
于是,在写农事的时候,方运没有学策论指导书籍那样用洋洋洒洒数千言来献策,而是在写了一些问题对策后,笔锋一转,写到:“无农不稳,何以稳农?”
接着,方运就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农事的重点落在“稳农”上。
董知府一看,差一点拍案叫绝,在农事方面,很多人都提出重农思想和对策,但是“稳农”却比“重农”更加具体,更加精确,不仅能抓住考官的眼光,也更符合策论的理念。
董知府盯着方运的头,很想知道这个家伙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怎么会这么机敏,因为“何以稳农”四字一出,哪怕是方运写的稳农之策和别人的重农之策一模一样,但就凭这四个字也能稳压其余考生。
写完农事,方运又开始写军务,景国边患严重,景国的考生若是答题,必然会围绕对付妖蛮进行,但方运则秉承专精的答题理念,不写军工,不写兵将,而写“军纪”,然后从军纪稍稍延伸到军心,明明白白写只有军纪才能让军人有心有魂。
写完军务,方运松了口气,稍稍稳住自己心神,重新阅读一遍前文,最后点点头,确定自己写的和自己所想一致,神态更加沉稳。
董知府一直在观察方运,看到这一幕,他在心中暗叹真是名不虚传,方运刚才的举动看似普通,却已近“明己”。一个人活得越久,越知道了解自己最难,而“明己”还要高于“自省”,自省只是提醒自己的过失,“明己”却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错与对,不仅要改正自己的错,更要坚持自己的对。
董知府一直沉浸在“稳农”和“军纪”两策之中,他没想到一个少年举人竟然能写出这般深刻的道理,不仅远超他这个进士,而且很具有可行性。
“董大人,我答完了。董大人?”方运道。
“哦?”董知府脱离思索两策的状态,然后叹息一声,看着方运。
“十九年前你若在密州,解元必非我。”
方运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董知府当年的考题,他不仅在十九年前参加了举人试,而且还是密州的举人第一。
第338章 城宴
董知府指着方运策论中的有关军纪的文字,道:“你这几句话中,强调用生活细节来强化士兵军纪,可有具体的手段?”
方运心道不愧是一位进士知府,看出来自己这篇策论的关键所在,有很多细节事情不是不会写,而是不能写。因为诗词主要靠才华境界,而策论靠“才干”,一旦写出细节,而且对人族作用巨大,则至少镇国。
方运可不想让自己的练习之作过于惊世骇俗,所以始终压着不写细节,观点是自己的,但论据却引用圣元大陆众圣或大儒之言,虽然有些老套,但可以看作是求稳,乃是科举的常用方法。
“我还未考虑清楚。”方运道。
董知府用手指点了点方运的试卷,道:“亲眼看到你随随便便写一篇策论,都令我振聋发聩,我有种错觉,你在为我景国指路,甚至……”
董知府没有说下去,因为下一句话不能随便说。
方运沉默不语,因为他已经猜到董知府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什么。
在为人族指路。
房间一片寂静,只听到院子里小狐狸的嘤嘤声,还有门外的人来来往往的声音。
董知府道:“怪不得冯院君说你的经义在‘立意’上无出其右,这策论处处是奇思,句句有妙想。身为一个负责任的师长,这篇策论我带回家,明日再送你一份完善的点评。”说着,董知府把方运的策论收起。
方运愕然,随后微笑道:“那请董师出另外的九道题目,明日夜晚之前我尽量写完。”
董知府面不改色,快速写完九道策论题目,然后道:“外面那些瓜果礼品你如何处理?我初看之时,就无比头痛。你送人,必然有人说你罔顾玉海城人的情谊;你留着吃不完坏了,必然有人指责你糟蹋粮食;唯一能轻松解决这些东西的,唯有数万士兵,可你送这么多给士兵,一个收买军心的大帽子扣下来,朝中奸臣做梦都会笑醒。我看你也不知愁,可有解决之法?”
方运淡然一笑,道:“家有家宴,国有国宴,那玉海城就来个城宴。晚上不是要开庆功会吗,就在这里如何?”
董知府稍稍歪着头,仔细从头到脚仔细打量方运,最后叹道:“果然方镇国,不愧方圣前。文斗之后,‘城宴’万民,此事必将再度传遍环宇。幸好我知你是奇思妙想,若是七老八十之人想到‘城宴’,我只能赞一句老谋深算。”
“知府大人抬举了,你不说,我还真没往别的方面想,我原本只想解决这些食物而已。就是请厨师可能要麻烦一些。”方运道。
董知府笑道:“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要城宴万民,哪个酒楼的老板会傻到在这种时候赚钱不要脸?巴不得把自家的厨子送过来,然后在自己门口贴上红纸黑字,写上为了庆贺你文压一州、为了城宴万民不做生意,舍一天生意赚一世得意。”
“也是。”方运道。
董知府道:“这件事就不用你张罗了,我让整个知府衙门的人出动,人手、饭菜都必然安排得妥妥当当。开宴前夕,我声传全城,一切都在掌握。”
方运道:“您可别说大话。来几千人没问题,可若是几万人一起来,厨师和负责张罗的人就需要两三千,几十条街都会摆满桌子,万一哪方面没做好,必然怨声载道。您身为知府,不会想不到这点。”
董知府点了点头,迟疑片刻,坚定地道:“此事交给我了!我不信我堂堂一府之首连场晚宴都张罗不了!你等我的鸿雁传书!”
董知府说完转身就走。
“知府大人慢走。”方运出门相送。
“你现在别出门,在家里继续写策论。门我替你关好。”董知府站在门口,关上书房的门。
方运轻轻作揖,不为别的,只为关门时董知府目光中的殷殷期盼。
董知府转身离开,好不容易挤出人群,走到两条街之外的马车边,对车夫道:“先去州文院,我要见剑眉公。”
说完,董知府上车,拿出方运的那篇策论,轻声自言自语:“既然没有名字,就叫《稳农定军策》吧。哼,你以为我拿此策论是为了你的字?太小看我了!”董知府说完,眼中似乎闪过一抹羞恼。
不多时,车到州文院,董知府稳步来到李文鹰的办公之所,他轻轻敲了三声门,推门而入。
宽大的桌台上摆着厚厚的文书,文书之后,李文鹰低着头快速批阅,头也不抬道:“文丛,你先坐。”
董知府道:“瓜果满街之事大人可曾听说?”
“嗯。足见我景国民心所向。”李文鹰终于停下笔,一丝不苟地说完话。
“我去看看怎么回事,顺便考校一下方运的策论。然后……我想听听您的评语。”董知府说着,把《稳农定军策》放到李文鹰桌上。
李文鹰点了一下头,拿起《稳农定军策》快速看了一遍,然后又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看完第二遍,李文鹰抬头看向董知府,目光中蕴含极淡的笑意。
董知府无奈道:“您想笑就笑吧。我一开始以为可以指导他策论最为重要的‘虚相以对’,让他以丞相的身份来对待这篇策论,哪知他竟有实相之才,你说我一个知府能说什么?之后我想在策论的布局上指导,但仔细一看,好家伙,简直一气呵成,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无比缜密。最后,我只能在一些字句上给予他指点,但我若是真那么做,我的文名可就完了,估计明天一早就会有人传我不仅不如方运还为难方运。大人,我知道您宅心仁厚,这次您一定要帮我。”
李文鹰没好气瞪了董知府一眼,道:“就知你来者不善。此文在各方面都极佳,哪怕我挑错,也只能是凭借多年的带兵经验来说几处瑕疵,而这都是细枝末节。此文……哼,这小子明显在藏拙,不舍得把压箱底的妙计献出来,他若是真想献策,稍加更改,就是一篇状元文章!”
董知府笑道:“我只是解元,您是状元,您帮忙批注几句。”
李文鹰点点头,开始提笔批注,不多时随手抛向董知府。
董知府接过一看,在《稳农定军策》的空白处,聚集着黑压压的墨迹,随着他的目光落在上面,墨迹四散,化为李文鹰的文字。
那些文字极多,空白处很快满了,更多的文字飘出纸张之外,悬浮在半空中。
第339章 借贝
董知府重新看方运的《稳农定军策》,一边看,一边仔细阅读李文鹰的评语,看到后来的以商养农、以商弱敌之法,却看得一头雾水,因为方运写得不够细致,而李文鹰也语焉不详。
“大人,这稳农之法我懂,甚至这强化军纪我也能猜个大概,可后面的内容,我怎么也无法理解,哪怕看了您的批注也是一头雾水。”董知府手持《稳农定军策》,抬头看着李文鹰。
李文鹰却没有回答,眼帘稍稍垂下,盯着桌子。
董知府立刻站好,静静等待。
不多时,李文鹰稍稍抬起头,双目中竟然浮现天空乱云、风雨齐动,随后消失不见。
董知府又惊又喜,但李文鹰不开口,他也不好说话。
“我方才也是未想明白,此刻才明了。此策论的题目是农事与军务,但方运才可安天下,他这商之后,有法,法之后,必然还有礼。他若是写了,无论如何都是偏题。不是他答不出来,而是……”
李文鹰闭上嘴。
董知府冷汗差点下来,科举向来是圣人出题,十九年前的举人试也不例外,李文鹰要是继续说下去,岂不是说圣人出题不对?
李文鹰随后继续道:“而是出题之人没想到考生能超脱此题目,反而让方运束手束脚,许多治国方针不能写。此文你收好,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