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兵劲旅-世界特种部队50年-第5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队员们手中有一张有关地中海造船厂的详细平面图,对“伊拉克的东西”藏在何处了如指掌。左边,存放着为比利时的一座核装置和莱因河下游卡尔卡的反应堆所生产的成品,他们连碰也没有碰。他们揭开覆盖在伊拉克核反应堆部件上的帆布,企图卸下其中被称力“蜂房”的关键部件。根据上司的旨意,他们要把“蜂房”运回以色列。
特战队员在悄无声响地紧张工作着。40分钟过去了,他们不得不放弃第一方案。这套设备十分复杂,在下一轮哨兵巡逻前这段短暂的时间内无法拆除并运走。于是,这些人开始实施“第二方案”。他们在“蜂房”部位安装了炸药,接上定时引信,然后快步撤离。特工人员翻过围墙,跳上那两辆已经涂成深色的卡车,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
凌晨3时5分,船厂哨兵刚刚开始下一轮巡逻。此时此刻,他们万万不会想到,在第三车间的圆形容器里,一枚定时炸弹正在嘀嘀嗒嗒作响。
“10、9、8。7、6、5……”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哨兵立即鸣枪报警。救火车风风火火地开来了,核专家匆匆忙忙地赶来了,但都无济于事。两座反应堆装置的百分之六十被炸毁。事后查明,损失高达4000万马克。
这些不知名的肇事者手段实在高明,法国专家对此惊叹不己。炸药的剂量计算得十分精确,丝毫没有殃及卡尔卡反应堆和比利时核装置的部件。警方遇到了一大谜——这些高明的爆破“行家”会是谁呢?他们受何人指使?
为蛊惑人心,以色列特战队员甚至还设下了一条假线索:爆炸后的第二天,土伦警察局接到了某个“法国自然保护组织”发言人打来的电话,承认这次行动是该组织所为,并声称,“反核力量”还将采取此类行动。警察局果然中了计,调查结果一无所获。法国人直到今天尚未弄清,这次破坏行动的背后是否有以色列特工部的黑手。
以色列总参谋部,人们则高兴地庆贺此次行动大功告成。
筹划“外科手术”
然而,山不转水转。1980年3月,巴黎政府完全出人意料地宣布,它将彻底调整核政策,决定向伊拉克出售浓缩铀;1981年底之前,将向巴洛达提供一座大型反应堆,并在巴黎培训600名伊拉克科技人员。巴格达还队意大利得到了价值逾亿马克的核研究实验设施。以色列核专家估计说,伊拉克人最晚在1984年即可制造出原子弹。
“为了以色列的安全和犹太人的生存权利,必须彻底摧毁伊拉克的核设施!”在几天后举行的一次讨论是否对伊拉克核反应堆进行“外科手术”式 打击的内阁会议上,贝京用一种几乎不容置疑的口吻最后拍板:“但有个原则,袭击的对象仅限于伊拉克核设施本身,不得攻击除此之外的任何伊拉克目标。要最大限度减少法方援建人员和周围平民的伤亡。就像动手术,既要摘除毒瘤,又要避免大出血。”
这番话,是贝京对以色列空军司令艾弗里说的。紧接着,他又对站在身边的刚刚上任不久的特战部队负责人霍菲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袭击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准确、细致。”
霍菲将军冷静地点了一下头。特战部队的这位新头目素以严肃、冷酷著称。出任特战部队首脑前,他曾是以色列“军中之花”第101伞兵突击旅副旅长,当时他的直接上司,该旅旅长是以色刘的“巴顿将军”——阿里尔。沙龙。
一队防弹装甲轿车沿着耶路撒冷旧城曲折的街道驶向郊外。
6月的中东,骄阳似火,热浪蒸腾。在靠近“死海”的一处沙漠林荫中,随着一扇重达30吨的钢甲防爆问的开启,汽车驶入了一个恍如《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巴巴山洞”,一个金壁辉煌的地下世界瞬间呈现在眼前。
这里是以色列绝密的军事情报中心,全部设施均隐蔽在距地面40米的洞穴中。
以色列空军司令艾弗里、以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长萨古伊先后从车内钻出,从第三辆汽车中下来的便是特战部队头目霍菲。
由值班军官领路,艾弗里和霍菲一行来到了中央控制大厅。
这至装有一套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球定位和网络通讯系统,坐在操纵台前的转椅上,就能通过以色列自己发射的卫星——“地平线”号观察整个世界。由人造卫星、地面预警雷达、电子侦察飞机、遥感变送器构成的电子监测网用一束束看不见的电波束,紧紧裹住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就好像地球被“浓缩”后放在了这里。
指挥台正面墙上,数个彩色大屏幕显示器正同时显示着世界各“敏感地区”的军事态势图。通过与美国间谍卫星的实时传输系统并机联网,这里可以调看、复制由美国卫星上高分辨率摄像机拍摄的地球上任何地方的高清晰度照片。
霍菲的眼光,落到了屏幕上出现的一个白色建筑群的中央,这便是正在建设中的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工程。
值班军官的手指向一个半地下建筑物,操纵机器的技术人员立刻将这一画面放大。随后,按动打字键盘,一行希伯来文字出现在屏幕下侧: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堆体厂房。
霍菲这时才抬起头,他的目光,恰巧同艾弗里的目光碰到一起,他们相对而视,艾弗里则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也许从这时起,伊拉克核反应堆就气数将尽了。
为了获得伊拉克核反应堆的精确坐标位置,和发动袭击所必需的激光制导炸弹,以色列人像往常一样,要求他们的庇护神——美利坚台众国提供支持。
“最重要的是争取得到美方的支持和协助!”这是贝京对以色列访美特使交侍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年来,以色列每逢决定重大事件都要先通报美国。
作为在中东地区美国意志的体现者,以色列在这一地区的所有行动,几乎都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
然而这一次却例外了。
信息很快反馈回来:美国不同意以色列利用美国的情报和技术,去做刺激伊拉克情绪的事情。毕竟,伊拉克拥有巨大的石油资源,且控制着国际战略通道——波斯湾。
“官方渠道”堵死了。
但特战部队毕竟神通广大,它找到了多年合作共事的老朋友——美国中央情报局。经过反复考虑,美国中央情报局私下向以色列提供了一卷只有20克重的缩微胶卷。
胶卷立刻被送到了技术处理中心。这是一卷有关伊拉克核反应堆内部设施的绝密照片,经特殊处理后放大的拷贝上,清楚地显示了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各种关键设备、安装分布位置及其经纬坐标。
20克重的胶卷导致了以色列一伊拉克的军事天平出现了倾斜。“知己知彼”,所有主动权都落到了以色列人手里。
“美国人够朋友!”当惊喜万分的技术人员把整理完毕的资料送到霍菲的办公室时,正在伏案疾书的霍菲更是欣喜若狂,按撩不住地自言自语,赞颂美国人。
特战部队首脑的亲笔签字使这些绝密情报以最炔的速度传向各有关部门。
三天后,一个与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一模一样的同比例模型,在以色列与埃及接壤的奈格夫沙漠出现了。
第五天下午,以色列空军轰炸机群便对“目标”进行了第一次“轰炸”演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只等一声令下,随时准备向奥西拉克进军。这次行动的代号为“巴比伦行动”。
准备执行“巴比伦行动”的6架F…15战斗轰炸机和8架F…16战斗机已经做好了起飞准备,一字排列在跑道上。
为了掩人耳目,这14架飞机的垂直尾翼上,全部漆成了约旦空军黑白灰三色圈军徽。
以色列与伊拉克之间隔着叙利亚、约旦和沙特阿拉伯,为了穿越这些敌对国家而不被其发现,以色列可谓费尽心机。
这14架由美国援助的世界最先进飞机,是即将开始的“巴比伦行动”的主角,它所具有的全天候远距离奔袭攻击能力,促使以色列下定决心,对伊拉克核反应堆设施进行一次地球上罕见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巴比伦行动
天边的夕阳就像一个精疲力竭的演员,正企盼着早点回到群山背后去卸妆,它仿佛知道,在这个不安宁的世界上,夜幕一旦拉下,魔鬼就会把罪恶降临。
“巴比伦行动现在开始!”
1981年6月7日耶路撤冷时间下午4点,以色列各海、空军基地,各战区司令部,情报部门驻海外各情报站,担任奇袭任务的空军第二飞行大队,同时接到了空军司令艾弗里将军的命六架F…15战斗机腹下,总推力为20吨的两台F100—PW—100型涡扇发动机喷管立刻怒吼起来。紧接着,八架F…16战斗机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强烈的尾喷气流顿时吹得沙飞石走。
“啪!啪!啪!”三发红色信号弹在塔台上空腾起。这时,带队长机巴哈里上校的耳机中,传来了塔台指挥官,“起飞”的命外挂导弹和副油箱,担任战斗掩护的F—15战斗机起飞了。
载着激光穿甲爆破弹的F—16战斗轰炸机起飞了。
电子战王国的“千里眼”E—2C预警飞机,早已升空待命。
初夏的中东,气候已极其炎热了。跑道上升腾起一片热雾,飞机轮胎似乎在熔化,粘糊糊地升不起来。满载高辛烷航空油的大型空中加油机KC—10A,仿如一头负重的老牛,四台功率强劲的发动机吃力地咆哮着,直到跑道尽头,飞机才腾空。
机群在空中绕场一周,编队完毕后,转舵向西北方向飞去。
这是一只钢铁长臂,它几乎囊括了人类军事科技的全部最新成果。从现在起,它就要以每小时1000公里以上的速度,朝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那块巴比伦低地挥过去。这一次,“大卫长臂”要砸烂的目标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30公里处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
以色列总参谋部军令处对所有军事行动都有备案,但此时,值班军官对面计算机屏幕上,绿色的字符显示却是:军事演习。代号:巴比伦行动。
战争的机器已经开始运转,但却被装上了“消音器”。极善此道的以色列人知道:惟有隐蔽性最大的突袭,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尤其是这种“高技术、低强度”的“外科手术”式战争,突然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先发制人所具有的优势。
战争、对于有准备的一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场演习的重复,但对于毫无准备的另一方,却绝对意味着灾难。
按照霍菲的指示,早已潜入伊拉克的特战队员,从巴格达发来了“一切正常”的密码电报。在那个至今仍不为人知的隐秘制高点上,通过一架西德“蔡司”公司的大倍率望远镜,距巴格达东南32公里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里的一切,全都被特战队员们一览无遗。
除此之外,一个精干的特别爆破小组正秘密向那里靠近,万一飞机轰炸未能摧毁反应堆,那么,剩下的“活”将由这些特战队精英们来完成。
天上,地下,一张密不透风的巨网已经织好,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在劫难逃了。
8000米高空,以色列突袭机群在风驰电掣般高速飞翔。带队机长巴哈里瞥了一眼舱外,几朵晚霞正向后掠去,机翼下方就是西奈半岛的尽头。这地方他太熟悉了,那深黄色的沙漠,既是当年法老们生息过的地方,也是他——一个参加过三次阿以战争的老兵血洒长空的战地。至今,在他的左臂胛骨里,还有一颗埃及高射机枪子弹的弹头。如今这里钻塔林立,在这看似荒凉的沙漠下面,涌动的可都是无价的石油啊。正是为了争夺这块土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这里已经厮杀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啊,地中海!这俏丽无比的姑娘无声无息地迎了上来。想说什么?什么也别说了。你那婀娜多姿的躯体和含情脉脉的神情已经足够了。上帝在你身边创造了人,而抚养人的还是你。你是否知道,驾驶着14架飞机的14名犹太子孙,在这场已经开始的生命赌博中的凶吉祸福?
巴哈里思绪悠悠却不敢大意。
由于实行全航程无线电静默,耳机里,只有在机群左侧20000米上空飞行的电子干扰机发出的“咝咝”电流声。再往后,这架E2—C“鹰眼”式预 警飞机,就将与机群脱离,沿以色列—约旦边境做往返巡逻飞行。从它那功率强大的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