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山沟皇帝 >

第196节

山沟皇帝-第196节

小说: 山沟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扫盲班是必须开设的,而且还是在全军范围内开始,每一个士兵都需要参加!
第三百四十章 扫盲班和军校
 如果只是为了培养军官的话,说实话他的扫盲班只针对刚提拔起来的不识字军官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全军施行。
 既然全军施行了,为的就是等以后这些军人退役转业后,回到地方上成为大唐王朝的坚定支持者,并带动普通民众支持大唐王朝。
 实际上,目前大唐王朝就已经是利用退役退军维持基层统治了,村镇级别的官员相当多一部分都是退役军人,之前为了建立镇、村级别的行政中心,大唐新军可是特意转业了众多现役军人去担任各镇的治安官、各村的捕盗官。
 甚至是新成立的县级机构里的县巡警局,其局长也都是转业的军官担任。
 不过在高级官员上就比较少了,因为那是文官的地盘,内阁那边筹办的三县衙门,高级官员的位置一共也没几个,内阁那边自己都嫌少呢,哪有多余的位置让给军方的转业军人了,因此目前军方的转业军人,一般是局限在镇、村这两个级别。
 断文识字的军人,不仅仅是未来大唐新军战斗力的保障,更是未来大唐王朝对基层统治的核心支柱,因此李轩自然是不会怠慢的。
 既然已经给提干的文盲军官开设了扫盲班,李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扫盲班的规模扩大化,反正一个老师教二三十个人也是教,五六十个人也是教。
 所以当部队开始招募新兵扩张,出现大量文盲军官的时候,大唐新军的扫盲班也是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扫盲班里的老师自然不是什么正规老师,甚至连读书人都算不上,他们都是军队里本身识字的一些人,有军官,有文书,偶尔也从内阁那边抽调几个人过去。
 不要求你掌握什么高深知识,只要你能够断文识字,能够给人启蒙就足够了。
 而扫盲班的规模也不再是和以前那样零散的,而是以部队编制为组织直接授课,这一讲课,那可都是半个队甚至一个队的规模。
 好在扫盲班教授的课程都很简单,就是简单的识字以及数学,此外看老师的个人能力,能力强的还会说一点天文地理的常识什么的,如果他自身都是个半吊子,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在扫盲班里教授太多了。
 但是这并不重要,这扫盲班只是最基础的识字和数学课程而已,如果后续想要继续学,还有一个武学堂呢。
 如今的武学堂也是趋向于正规了,招生依旧是直接面向全军乃至社会考生,只要通过基本的文化考试,体能合格,那么就能够入读,并同时获得准尉的军衔。
 一入读,就有薪资发放,虽然说薪资不多,但是维持生活,偶尔喝点小酒还是没有问题的。
 武学堂的课程也不多,一方面是文化课,包含传统国学,也就是四书五经,另外还有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最基础,乃至常识性的文化课程,而专业课程则是有步科、炮科、骑科、辎重科四大科目。
 学制比较短暂,只有三个月而已,每个月招一次生。三个月的学制里只有前面一个月才是纯理论学习,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实际上已经是到部队担任副排长,说是实习呢,但实际上到了打仗的时候,也是和其他军官没什么两样了。
 两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通过考核将会被正式授予少尉军衔,其中大部分都是会担任副排长或者排长职务。
 少数名列前茅的学生,他们则是会进入作战司或者营部、团部担任副官、作战参谋等职务,同时将会进入御学堂继续学习。
 而御学堂的学制之前没有定制,如今最新规定是一年,郝柏年他们作为第一期御学堂的学生,也才刚毕业而已。
 同时为了适应大唐新军扩军比较迅速,不断有人需要进入御学堂学习,因此御学堂的是三个月就招生一次,每一次大概会招募二三十名的学生。,这种情况在短期内是不太可能改变的,等到以后大唐新军走上正轨了,兴许会得到改变,但是现在自然是不会的。
 而御学堂的讲课老师除了李轩自己外,郝柏年、方希同、李春景等高级军官已经成为了主力。
 虽然说规模还很小,实力也非常弱,但是大唐新军的军校体系,实际上是已经建立起来了,要发展壮大,需要的就是时间了。
 就当李轩他们在兴泉府搞内政,扩军,乃至出兵攻打连和县甚至周边地区的时候,贵州省城贵阳的一群大人们也终于是知道了兴泉府那边出现了一伙胆大包天的贼军,不仅仅称帝建制,而且还攻克了兴泉府城。
 这事,闹大了!
 兴泉府失陷的消息,几乎是刚传到贵阳呢,就是一夜之间传遍了全城。
 “混账,这个宋志文是怎么搞的,不是说伪唐贼军不过是一群山匪流民吗,纵然有些棘手,但是只要大军一到就能够将之剿灭吗?”贵州巡抚祝志海气的胡子都飚起来了:“怎么才个把月功夫,这伪唐贼军就已经把兴泉府给攻陷了,本官要狠狠的参他一本!”
 巡抚大人在上头发表,下头的一群文武官员们自然是话都不敢说一句的,明朝的巡抚可是权力大的很,哪怕是下头站着的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等大官也是不敢在祝志海发飙的时候说上那么一句话,生怕就惹恼了祝志海,让他参上一本,这官帽子说没了也就没了。
 有明一朝,巡抚从无到有;从临时差遣到常设官;从开始的督理税粮、抚治河道,整饬边关到节制三司,手握民政、军政大权;从各部自行推举再到九卿廷推,最终一省巡抚成为了真正的封疆大史,权柄之重几乎可以和中央分庭抗议,嗯,如果这个巡抚够胆子造反的话。
 祝志海身为一省巡抚,从二品高官,在这贵州一地里,绝对是个比天还大的土皇帝,而且这人脾气暴躁,很少和别人讲什么情面,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臭脾气得罪了人,他身为一甲进士出身,本该在翰林院养望的清贵翰林,也不会在十年前就被扔到贵州这疙瘩,十年不挪窝,从布政使干到巡抚,但是愣是没能调回京师。,
 所以这不管是文武两届的官员,惹恼了他都没好下场,因为他脾气不好,而且更重要的是民政军政都能管。
 今日听闻伪唐贼军攻陷了兴泉府城,祝志海几乎是暴跳如雷,这关节上谁惹他谁倒霉!
第三百四十一章 以战养战
 兴泉府,原知府衙门,现大唐王朝皇宫,李轩和前几天一样是待在前厅处理着几乎永无尽头的政务。
 随着大唐王朝的扩张,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也是越来越多,哪怕是李轩已经筹建了新式的翰林院作为自己的秘书机构,用以协助自己处理越来越多的政务,但是在如今这个王朝扩张的初期,各种事是怎么也少不了的。
 当然了,李轩想要偷懒的话到也是可以怎么事都不管,但是李轩如果真的这么做了,这大唐王朝的发展就会偏离他所制定的路线了。
 没办法,谁让他的这个大唐王朝缺乏各种人才呢,纵观大唐王朝的诸多官员,甭管是文官还是武将,说实话就没几个天纵之才,连能力上等的都没有,大多都是能力平凡之辈。
 自己放手,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他们处理,让他们制定大唐王朝的各项重大政策的话,李轩敢保证,这大唐王朝不用一个月就得变得面目全非。
 要想打造一个自己想要的大唐王朝,在重大政策上亲力亲为,这是不可或缺的。
 审阅完了一份税部呈递上来关于在连和县、白林县建立完善税务体制的报告后,李轩刷刷的写下了几句自己的意见,然后就是把这文件扔到了一边。
 然后从案头上拿出了另外一份文件看了起来,这份文件是农部那边送上来的,说是如今已经进入秋冬时节,为了明年的春耕能够顺利展开,请求对兴泉府三县的一些沟渠进行整修,以求明年能够有一个丰收年。
 李轩再看详细的整修计划,农部那边竟然是列出了大小八条沟渠的整修计划,预计要耗银四千两。
 要这么多银子还修个屁!
 水利纵然关乎粮食收成,进一步说关乎国计民生,但是如今大唐王朝最重要的事就是扩军,然后派遣部队进行扩张,拿下兴泉府临近州府,迎战明军来袭的大军,哪有精力和资源去修什么水利啊!
 当即就是毫不犹豫的写下了批复意见:“钱粮两缺,另行计议”
 如果不是水利农桑的确关乎帝国根基,非常重要的,李轩都不说另行计议,而是直接批驳了。
 反正如今大唐王朝是腾不出足够的经费来修建大规模的水利设施了,农部那边要兴建水利设施,让他们自己折腾去,能折腾成了最好,折腾不成也无所谓,反正是别指望国库会拿出一粒粮食,一两银子去。
 如今大唐王朝的国库是入不敷出,为了扩军各种花费是大了去,仅仅是粮食这么一项就是难以解决。
 而打造武器弹药所需要的各种战略物资,几乎是耗尽了国库的最后一两银子,税部那边如今还在愁着官员以及士兵的薪饷该从哪里压榨出来呢,哪有多余的银子去搞什么建设啊。
 缺人、缺粮、缺银,这是大唐王朝一直所面临的难题,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如此,这和大唐王朝的扩张速度无关,哪怕是大唐王朝占据了好几个省份后,这种状况也不太可能得到改善。
 因为规模越大,收入越多,支出也就越多。
 税部那边难以解决粮饷的问题,军方那边的将领们却是没有太大的担心,因为刚拿下连和县后,大唐新军的将领们就已经是筹备着发动下一场战役了。
 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的就要发动下一场战役,这里头有很多的理由。
 第一条自然是想要乘胜追击,趁着附近地区的明军被横扫一空,迅速以轻微的代价攻占其他的府县,扩大己方的战略缓冲区,避免明军来袭后直接就打到兴泉府城来了。
 此外主动出击,也是能够分散明军的精力,不给他们从容集结兵力,然后直扑兴泉府城的机会。
 说简单一点,曾子文等一群将领们是想要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打乱明军集结、进攻的部署,避免战火直接在兴泉府这个大本营燃烧之余,还能够通过多线出击的方式迫使明军分兵进剿,然后一步一步的吃掉明军主力。
 因为不管是李轩还是曾子文等人都已经可以猜到,如果等明军从容调集兵力,很有可能最终会汇集起来四五万甚至十几万的的军队来攻,而这样一来战略压力就太大啊。
 哪怕是大唐新军有着武器和士兵素质上的优势,但是也很难通过一次两次的战略决战击溃明军十几万大军啊。
 一旦被明军从四面八方围剿堵住的时候,大唐新军最后就只能困守兴泉府了,而到时候想要再获得战争的胜利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因此攻占了兴泉府城后,包括曾子文等将领们就是开始筹划着如何打出去了!
 除了军事战略方面的缘故外,李轩以及众多军方将领们之所以打算打出去,还有着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以战养战!
 兴泉府终归是小了些,人口少,土地贫瘠,原本以为可以从兴泉府三十多万人口里拉起一支万人大军来。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困难的很,钱粮先不去说了,光光是士兵都招募不到这么多。
 刚开始几天的时候,募兵的势头还算是比较喜人,但是后续几天每天来应募的士兵数量就是呈现了断崖式下跌的势头。
 理由很简单,那些想要卖命吃兵粮的人基本上第一时间就去应募的,这些人在前几天内就会去应募,而等这一批人应募之后,剩下的只有零零散散的人了。
 按照兵部那边的预计,拿下兴泉府城后,在白林县和连和县两地招募的兵力最多只有四千人,和预计的六千人差距相当大。
 而这说起来还要怪宋志文,这个宋志文为了镇压剿灭伪唐贼军,过去一年来已经在兴泉府内大量招募了青壮。
 这被宋志文先招募了一番青壮,大唐新军再来招募士兵的话,这数量自然就变少了。
 要想真正的扩充到万人规模,势必要从其他州府招募兵员。
 控制其他的州府后,不仅仅可以获得兵源,而且还可以得到赋税乃至各种战略物资。
 此外还有一次性收入的战利品,这些都是可以用来以战养战的。
 打乱明军的部署,以战养战,这两个理由就是大唐新军的诸多将领们一心想要尽早打出去的最大理由。
 至于开疆扩土,这说实话只是附带的!
 为了筹备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税部那边的银粮早就花的一干二净了,哪有多余的钱粮可以用来兴建水利设施搞建设啊。
 没看到李轩的皇宫都只是略微修缮了一下吗?皇宫都没钱大规模翻修了,还想拿钱去修建水利设施,这是不可能的。
 处理完案头上的一大堆内阁各部送上来的报告后,李轩才是离开椅子,然后走出了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