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本三国志-第4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耶耶逝世,双亲随即离开,我就没有家了,他们只是想让我嫁个显赫一些的大族。。。没有人理会我,也没有人在乎我。。。我是跑出来的。。。我从耶耶的书房里找到了书信。。。请留下我罢。。。”
第0665章 仲达之计
西州,刺史府。
发须全白的贾诩,捧着手中的书信,眼睛离着书信很近,不然他会看不清上头的文字,这是方才驿卒交给他的,从雒阳前来的一封信,驿站的士卒也不知道是谁人所写,贾诩拿到了书信,心里固然有些好奇,也没有急着去翻看,反而是安排好了接下来一段时日里的政事,待到傍晚,回了书房,他这才翻出这书信来。
“久闻贾公贤名,未能一见,实在为憾,如今庙堂内外,如贾公之贤臣,已是不多,人心败坏,奸贼四起,古风不至。。。。”读着书信,贾诩额头不断的跳动着,他有些搞不清楚,这是谁人所写的,这是在夸赞自己,还是在损自己??贾诩很是茫然,他知道自己的名声在雒阳是什么样的,怎么忽然就变成了天下楷模,贤德名臣呢??
若是说我如今都能算是贤德之人了,那如今雒阳德臣子们是败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啊!!
贾诩想着,不由得继续看了下去,“司农之职,乃为天下农桑之计,今有空缺,无能人可堪其位,农桑国中之重,实在令朕担忧。。。。”,看到这里,贾诩整个人哆嗦了一下,哪里不明白,这是当今天子写给他的书信,贾诩将这书信认真的看了一遍,放在了案牍上,无奈的叹息着。
自己都已经躲在西州了,为何还有人会想起自己来啊?
天子写这封书信,意义很是明确,要将贾诩请回雒阳去,担任司农之职,只是,这封书信实在是太古怪了,天子的言语中,浑然都是对自己的器重,还有对自己高尚道德的尊崇,若是说器重,贾诩还能了解,可是这贤德,究竟是什么情况呢?天子这怎么看都好像有些威胁的意思啊。。。。
贾诩闭着双眼,认真的思索着。
反正这回雒阳担任司农的事情,自己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好不容易逃出雒阳来,在这里担任刺史,也没有人能威胁到自己,整日里都是看看书,吃肉喝酒,可谓是悠闲自得,除非自己傻了才会回去,这里多好啊,回到雒阳,天天忙碌,你看那些所谓的庙堂重臣,谁活到了现在?
怀着打死我也不回去的心思,贾诩开始思索,该如何拒绝天子的诏令呢?
当今天子虽是刚刚登基,可贾诩还是非常的清楚,这位天子绝对不是好对付的,甚至比孝宪皇帝还要难对付,孝宪皇帝这个人,看起来暴躁好怒,实则非常的重感情,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自己的臣子,可这位声名远扬的仁君,那就不同了,这位天子与孝康皇帝极为相似,只是要年轻一些,没有那般老谋深算。
可即使如此,贾诩也不敢轻视了他,若是自己强硬拒绝,只怕不久后就能看到绣衣了罢,自己可是一方大臣,抗旨不尊,不归雒阳,怎么说都是一件大事,或许正在朝着西方出发的张辽立刻就会调转方向,将自己绑着去见天子。想来想去,贾诩还是觉得头疼,到底该如何拒绝呢?
思索了许久,贾诩还是决定不要冒险,若这是天子的试探,自己又赖在西州不回,只怕会引起天子的警惕,毕竟自己与庙堂那些人不同,自己是地方大员,违抗诏令是非常危险的时候,还是得回去一趟,不过,回去之后,自己也要想个好办法,绝对不能留在雒阳。。。。
。。。。。
而此刻,荀府却是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荀彧坐在客房,品味着一旁案牍上的好茶,眯着双眼,看着面前的司马懿,司马懿就坐在他的面前,神色肃穆,荀彧又饮了一口茶,方才笑了起来,问道:“如此说来,仲达是怀疑我派人杀了袁公??”,司马懿摇了摇头,说道:“我未曾如此言语,只是,案件之中,有些奇异之处,需要荀公相助。”
荀彧放下了茶,看着司马懿,说道:“你问罢。。。”,也是荀彧温和,若是换个大臣来,司马懿胆敢怀疑,只怕已经是被打出门外了,司马懿肃穆的看着面前的荀彧,问道:“荀公,四月十八日傍晚,不知荀君在何处??”,荀彧险些又笑了出来,不过,这事关乎于袁公的身亡,荀彧还是挺敬佩袁绍的,不想对他无礼。
荀彧认真的说道:“从三月起,我就在厚德殿里,忙着审查各地政令,每日都是接近子时方才能回到府邸,不到辰时,我又要前往厚德殿,这一点,陛下可以为我作证。。。。仲达,我实在好奇,你怎么会怀疑到我的头上来呢??”
“我有人证。。。。”司马懿眯着双眼,说道:“我在审查廷尉诸多士卒的时候,终于是抓住了下毒的士卒,这厮如今在我的手里,据他所供,他乃是受到了荀家的命令,行如此恶事!!”,司马懿肃穆的说着,荀彧瞪大了双眼,沉思了片刻,站起身来,问道:“可能让我跟那士卒当面聊聊?”
司马懿摇了摇头,说道:“请荀公见谅,此事未能调查清楚之前,我是不会让他跟他人相见的。。。”
荀彧点了点头,肃穆的说道:“仲达,你可放心,若是此事真的与我荀家的谁人有关联,我事绝对不会包庇的,无论谁人,胆敢坏我荀家忠义之名,谋害大臣的,我是不会放过他的。。。”,荀彧说着,走出门外,看向奴仆,大叫道:“将尚且还在雒阳内的荀家子都给我叫过来!!!”
奴仆听闻,连忙走了出去。
司马懿看着他,皱着眉头,说道:“荀公,此事,牵扯的不只是你一个荀家,此事,也不能透露与任何人。。。。。”
“我明白。。。。”
司马懿正与荀彧聊着天,就听到有奴仆禀告,有人在府外,有急事要找司马懿,司马懿听闻,连忙让他进来,来人乃是一位士卒,士卒有些慌张的走到了司马懿的身边,低声说道:“司马公,那个廷尉士卒死了,就在方才,也是中毒身亡的。。。”,他的声音很低,可一旁的荀彧还是能够听到。
司马懿瞪大了双眼,转过头,盯着荀彧。
“这事,你告诉我还不到半个时辰。。。我一直都在这里。。。你看我作甚??”荀彧不悦的问道,司马懿无奈的叹息着,说道:“我有要事,先行一步!!”,说完,也不理会荀彧,立刻带着士卒急匆匆的离开了这里。
看着司马懿离去,荀彧却隐约觉得事情不太对,他皱着眉头,坐在案牍边,他感觉司马懿好似就是在自己面前演戏一般,总是有些不对劲,他思索了片刻,抬起头,看向了皇宫的方向,若有所思,他正思索着,却看到有一人急急忙忙的走了进来,来人正是荀缉。
荀缉如今正是担任雒阳令,也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位置了。
“不知大人寻我,是有什么事吩咐??”荀缉问着,荀彧挥了挥手,让他坐在自己的身边,沉思了片刻,方才说道:“也没有别的事。。。这样罢,你稍后去找刘巴,以荀家的名义,帮着些。。。把我名下那些地产都给出去,争取多安排几个人进入救济台,无论官职大小,吩咐好他们,让他们全力帮着济民台。。。。”
“啊??”荀缉有些吃惊,他瞪大了双眼,问道:“大人,我们荀家本就是对济民台贡献最大的大族,为何还要如此??”
荀攸皱着眉头,不悦的说道:“让你去就去,袁司空已不在,这率领天下大族,行善积德,忠义本分的事情,就得由吾等来做。。。”
荀缉还是有些茫然,点了点头,方才离去。
送走了荀缉,荀彧这才长叹了一声,低声说道:“陛下。。。我也只能帮这么多了。。。”
而司马懿,离开荀家之后,却并没有赶去廷尉,而是先后去了诸葛,杨,曹这些大族的主事人府邸,找了不少人,言语都是一般,如此折腾了一整天,司马懿方才朝着廷尉走去,而在路上,那位士卒却是有些疑惑的跟在他的身后,也不知司马君为何要让自己跟着他跑来跑去,还全都是重复那一句话。
司马懿并没有做出什么解释来,走在路上,司马懿缓缓说道:“这些事啊,你就藏在肚子里,我也不想为了这样的事,将你灭口,若是你不想死,就记着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缓缓转过身来,盯着身后那位瑟瑟发抖的士卒,笑了笑,说道:“你回去罢。。。。”
“谨喏!!”
看着他走远,司马懿这才继续行路,他没有坐车,也没有骑马,步行朝着自家府邸走着,走的很慢,打量着周围的情况,什么廷尉士卒下毒,随后身亡这些,自然都是他编出来的谎话,他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众人都忌讳打草惊蛇,而他偏偏就要惊吓这些毒蛇,用力的挥舞大棒。。。。
他如今,就好似是自己跟自己争斗,将自己代入廷尉与大族的身份之中,不断思索该如何针对大族,又以世家的身份,破掉自己所设的局,看起来,就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正在与司马懿相斗,势力不小,斗得有来有回,当然,他们都不知道是谁在跟司马懿争斗,可是,他们一定会害怕的。。。
只要害怕了,那自己接下来就好办了。
唯独让司马懿感到难对付的,只有荀彧与诸葛亮,荀彧或许看破了,在自己拜访他之后,他并没有派人去打探情况,甚至也没有做出什么布置,可是,好在他是天子的死忠,在庙堂里,天子的大多言语,都是荀彧代替着提出来的,天子最亲近的心腹大臣,司马懿相信他即使看破,也不会出面破坏的。
只是,诸葛亮,就要难对付了,好在诸葛家并不庞大,只有他们兄弟三人,并不能算是需要自己去震慑的大族,或许,还能让他来帮着自己。。。。
第0666章 司空玄德(修)
延康二年,六月
又一次来到了考核的日子,全国各地的士子们纷纷朝着雒阳前来,这一次的考核,算是延康年的初考,同时,按着名单来说,这一次,也是最为庞大的一次考核,因为参与考核的学子竟超过了八万人,要知道,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当年孝康年间的初次考核,也不过只是有几千人参与。
如今的这个数量,乃是四十年前的十倍啊,当然,这也能看出这四十年里,庙堂对与教学是何等的重视,立下了石经,又立官学,重振学府,尤其是印刷术的出现,让天下士子的数量成倍的增长,这些士子,有些时候会很让人烦心,因为他们总是容易被鼓动,站在一些对立面,常常找庙堂过错的,也是他们。
可是,他们的数量,还真的是与天下强盛有联系的,士子多了,贤才才会更多,所谓的贤才,正是杰出的士子,就算不是在庙堂为官,大治天下,他们也总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无论是著书还是育人,天下文风,可谓是从此而起也,孝康皇帝奋斗了一生的目标,似乎在延康年得到了实现。
昔日那个由校场而改成的考核场,已经不够容纳如此众多的士子参与考核了。
刘备赶到厚德殿的时候,心里是有些激动的,刘熙等待他许久了,看到刘备进来,刘熙口称大人,微笑着,拉着刘备就要入座,这是以长辈之礼对待他,刘备大惊,连忙拜在刘熙的面前,低着身子,认真的说道:“陛下,臣虽为宗室,可君臣之礼当先,臣绝不敢受陛下如此大礼!!”
刘熙摇着头,说道:“刘公乃是朕耶耶一辈,孝康皇帝之族弟,如今又要出任三公之位,朕怎么敢无礼呢?”,说着,他就要去拜刘备,刘备的确是被吓到了,连忙避开天子的大礼,说道:“陛下,不可啊,臣怎敢受陛下如此大礼???”,看得出,刘备的确是被吓到了。
看到刘备如此模样,刘熙笑着说道:“庙堂,朕与你乃是君臣,可私下里,公却是朕的长辈。。。”
刘熙越是对刘备礼敬,刘备就越是坐立不安,坐在刘熙的面前,刘备都是低着头的,两人寒暄了许久,刘熙这才说道:“朕有意拜刘公为司空,日后啊,这庙堂之事,就要刘公多扶持啊。。。”,听着刘熙的言语,刘备却说道:“陛下,臣无甚才德,不敢担任此等要位。”
“哎,刘公勿要如此自谦,这庙堂之内,除却刘公,何人还能担任这般要位啊?”
“陛下过誉,朝中能臣,比比皆是。。。。”
两人又说了许久,刘备总算是接下了司空的位置,刘备面色很是平静,看不出惊喜或者激动的情绪,不过,面对刘熙的尊崇,却还是表达出了惶恐,刘熙很是满意,点着头,说道:“刘公啊,这考核之事,也是到来了,不过,如今的这考核场,实在无法容纳众多的考生,还望刘公能想办法,建设一个新的场地。。。月内要完成。。。”
刘备连忙接令,低着头,离开了厚德殿。
看着他离去,刘熙笑着,坐在案牍前,从下方拿出了两份纸张,两封纸张上都写着人名,一封写着“刘备”,下方则是关于刘备言行的各种记录,而另一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