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374节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7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透彻了。孔老夫子想来想去,「不如学也」,有道理。学习圣贤人的教诲,这里头其乐无穷,我们为什么不干?
  普贤大愿真的是为初学,普贤菩萨很慈悲,把无尽的弘愿归纳为十条,我们常讲「十大愿王」。这个十条是总纲领、总原则,容易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这十个原则相应,你就是普贤菩萨,你就是修普贤行的人。凡是修普贤行的,都称为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因修学程度不相同,所以他分很多等级。像《华严经》上分五十一个等级,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直到五十一年级。五十二年级那就毕业了,五十二年级是如来,就成佛了,菩萨只到五十一个年级。普贤菩萨是几年级的菩萨?五十一年级统统叫普贤菩萨,只要你修普贤行。
  普贤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或者是我们讲条件,那就是心量要大。心量小的人不能修普贤行,要什么心量?跟普贤的心量完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没有不能包容的,你要有这个条件,那你就有资格修普贤行;你要有不能包容,你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差别就在此地,什么都能够包容。普贤菩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常常说,真诚,真诚心遍法界虚空界,清净心遍法界虚空界,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都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头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你就是学普贤十愿,那是属於大乘菩萨,或者是权教菩萨,不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行门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诸佛讲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里面有未来世,未来世的诸佛是什么人?一切众生。我对这个众生不高兴,我瞧不起他,这一条你就做不到,「礼敬诸佛」你就做不到了。这个众生无恶不作,五逆十恶坏事干尽了,你对他有没有礼敬?如果没有礼敬,那你不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对他有礼貌,有尊敬。不容易!许多大乘菩萨做不到,普贤菩萨做到。
  为什么?普贤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他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普贤菩萨礼敬,是礼敬他的佛性,不是礼敬他的妄想、他的烦恼、他的行为,不是这个;礼敬他的佛性。正如同中国人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普贤菩萨礼敬的是他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他今天所作所为造五逆十恶,那是习性,不是他的本性。谁能懂得这个道理?普贤菩萨懂。换句话说,只要你懂,你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一切畜生道的众生,一切饿鬼道的众生,一切地狱道的众生,那种尊敬的心、尊敬的态度,跟尊敬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能做到吗?
  这个地方大威光菩萨他做到了。他看到过去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做到『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他做到了。我们果然觉悟了,我肯定你做到了;你还没有做到,那我肯定你对这个不了解,对於事实真相你还是无所知。那怎么办?你学习还不够。换句话说,《华严经》你不懂。你要真的把《华严经》念懂了,念明白了,你的思想观念变了,你的爱心遍虚空法界,你的诚意遍虚空法界,自自然然的包容,没有一丝毫的勉强。要礼敬!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修行,现在人讲修行有没有功夫,从哪里看?从这些地方看。你对人还有爱这一个,恨那一个,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不是普贤菩萨,你不懂得普贤菩萨的境界。天天念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有什么用?口里虽然念得很熟,意思真的不懂。他如果真懂了,他真做到,欢喜做到。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的是法喜充满,称性的喜乐。只有修普贤行的人他懂,他能够体会。一般人听到,半信半疑,日常生活当中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一生要想成就,难了!
  果然修普贤行,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十大愿王相应。他念佛往生,他生到哪一土?实报庄严土。他不是生同居土,也不是生方便土,他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你要真干!我想干,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你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你不就做到了吗?
  原因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还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做到了。我所讲的大菩提心,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就现前了,你这个人马上就变样子,就不一样了,心变了,相貌变了,体质变了,依正庄严都变了。不学怎么行呢?诸佛菩萨天天在学,就像前面讲的「亿劫不思议」,始终没有离开学习。所以从礼敬看到你修行的功夫,看到你修学的境界。
  普贤行第二个纲领「称赞如来」。诸位一定要把这些名字看清楚,你看礼敬是诸佛,称赞是如来。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要用如来?这里头就有文章,有讲求。礼敬是平等的,不论是善人恶人,不论是天堂地狱,平等的礼敬,尊敬人决定没有差别;称赞有差别,如来是标准。《金刚经》上说得好,什么叫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得太好了。什么叫如来?一切法与真如自性相应,叫做如来。
  换句话说,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言行都能与性德相应,这个我们称赞;与性德不相应,不称赞。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於这样的人有礼敬,没有赞叹。我们今天跟一切众生交往,我们对他有礼敬,没错,我们对他有没有赞叹?如果这个人是个坏人,你记住普贤菩萨这个原则,他坏的思想、坏的言行绝不赞叹;但是他也有好的思想,也有好的言行,赞叹他好的那一边。与性德相应的这一部分,我们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那一部分,绝口不提。决不是说他好的那一方面我们也不赞叹,那就不是普贤教导我们的纲领,你要懂这个意思。
  世间人没有完全坏的人,你找不到,你到哪里去找?这个人在一生当中,一桩好事都没有做过,不可能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恶,他还有一分善,我们就赞叹他那一分善,那个九十九分的恶,我们绝口不提,心里头念头都没有,这是修普贤行。善人亦复如是,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善,他还有一分恶。所以在这个世间找绝对的善人、绝对的恶人找不到,没有。只可以讲善多恶少,恶多善少,一切众生是这么一个状况。
  「称赞如来」,专门称赞他善的那一面,不称赞恶的这一面,这是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明了这个原则,跟人相处就有分寸,知道对人怎样行礼,怎么样说话。第二句是教我们说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的启蒙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文殊会下得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我们用最简单的话,大家容易了解,他有能力,这个能力是智慧,我们前面看到威光菩萨所得的智光明就是这个。
  他在文殊会下得无量的智光明,所以他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出师,我们现在人讲毕业了,在文殊菩萨这个会里头你毕业了,毕业出去参学。没有毕业之前,跟一个老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获得这个能力,老师就说:什么人你都可以接近,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学习,肯定增长你的智慧,不会给你带来障碍,你有这个能力了!
  但是出去参学,实在讲文殊菩萨给他开示的这些话是对我们讲的。你出去亲近善知识,亲近知识,知识里头有善有恶,那个思想行为不一样,你要懂得尊敬,你要遵守普贤菩萨教诲。他作恶,不见得是真的作恶。为什么?有一类的众生要用那一种手段去度他,他是教学的手段,他度那一类众生。胜热婆罗门示现的愚痴,甘露火王示现的瞋恚,伐苏蜜多女示现的贪欲。你看看,贪瞋痴度那一类众生,他们有特殊教化的对象,所以示现的行为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完全不相违背,是性德的灵活作用,我们一般凡夫不知道。
  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济公长老,这大家晓得。民国初年金山寺的妙善法师,那是民国初年,不是以后普陀山的妙善,他们的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个人。佛门里头一般称他叫金山活佛,他的法号叫妙善。他的行为跟济公差不多,好像看到他的思想言行不正经,他度化一类众生。他确实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但是他跟一切世俗人和光同尘,一点忌讳都没有。
  文殊菩萨教善财:你要知道这里面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但是也有真正不善的,龙蛇混杂,权实难知,你要尊敬,不可以毁谤。守著普贤菩萨教你的原则,赞叹善,不赞叹恶;赞叹如法,不赞叹不如法。你在里头细心去观察,你就学会性德的灵活起用,然后才能够广度众生;不是一成不变,千变万化,在佛法里面叫做大权示现。这真正是出乎凡夫意料之外,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世间有很多作恶的人,你仔细观察,他还是有善的那一面,称扬善,不称扬恶。现在社会的风气是尽量宣扬恶的这一面,善的那一面不提。你看看现在的电视,这些传媒界的,报纸杂志,伦理道德这一面的几乎看不到,杀盗淫妄的整个篇幅都是,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佛教导我们跟中国圣人教导是一样的,隐恶扬善。恶的事情,一句不要提,让这些作恶的人生惭愧心。「我做这么多恶事,你看人家都原谅我,一句不提,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他们都称赞我」,使他自己从这里醒悟过来,自动的断恶修善,这是圣贤之心。
  我们今天要端正社会风气,要化解冲突,安定社会,落实和平,从哪里做起?普贤十愿就够了。今年学校里面有意思要让我去开课,我也想了几天,开什么课?《普贤行愿品》。我到学校里面就开这个课,两个学校我讲一样东西,这是对大学,对研究生。早年弘一大师他提出一个建议,对高等知识分子介绍佛法,第一部让他学什么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弘一大师提倡的,真的是有智慧、有见识。但是在他老人家那个时代,大学生来看《华严经疏钞》,文字上没有障碍。今天不行了,今天在文字上有障碍,大家不学文言文,甚至於现在流行简体字,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所以产生很大的障碍。
  我们今天为大学选定的课本,这个课程目的是化解社会各个阶层的冲突误会,祈求社会的安定和平,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在这一切经里头,确实《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非常契机,这正是二十一世纪迫切需要的一个课题,迫切需要的教材,我们决定来讲这个课程。所以自己要知道怎样学习,修养自己的德行,对自己学习的目标,纯净纯善;我们的思想纯净,我们的行为纯善。普贤行这十个纲目真正让我们自己做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如来的果地,是究竟圆满成佛。这是第二个科目。
  第三个科目「广修供养」,这科目很重要。供养,从事相上来说,现在人常讲从项目上来讲,无量无边。佛菩萨为我们分类,无量无边的项目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大乘教里面常讲三种布施,具足礼敬、称赞,这就不叫布施,叫供养。这三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里面包括著无量无边的小项目,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学习,能断贪瞋痴慢。
  烦恼怎么断法?很多人来问我,前天还有一个小朋友来问我,怎么样断烦恼?怎么样让心恢复到清净?怎么样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问得好!烦恼断了,你的问题就解决了。怎么个断烦恼法?普贤行门这个纲领,那真叫彻底断烦恼,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连根拔掉。礼敬,把你傲慢的根拔掉,高下的心化解了。称赞,把你的嫉妒心连根拔除,把你无量劫来自赞毁他的业消除掉了。广修供养,把无量劫来悭贪的烦恼拔掉了。六度,虽然也消除我们贪瞋痴的恶业,但是很难把根拔掉,普贤行真的是连根拔除。
  不但外财能舍,欢喜舍,内财也能舍。内财是什么?用我的身体、用我的智慧、用我的精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服务是无条件的,是不求代价的、不求报酬的,我们今天讲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内财外财一起舍。遇到缘,欢欢喜喜的来做。没有缘的时候,缘不成熟,供养的心、布施的意愿从来没有退转过,真的是念兹在兹,念念不舍。布施供养的对象,上,诸佛如来,下,三途恶道,布施供养是平等的。决定不是说这是善人,我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