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1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弥陀佛能不能称为「大名称」佛?能。他老人家的大名,尽法界虚空界没有人不知道。名气何以这么大?我们在《弥陀经》上读过,在《无量寿经》上读过,十方诸佛都在那里宣扬,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弥陀世尊的大名遍满宇宙、遍满虚空法界,还有谁的名称能跟他相比?真的是「大名称」。诸佛何以如此的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智慧灯」。我们能信,确确实实充满了圆满的智慧。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不就是智慧灯!佛中之王不就是大名称!
但是这个世界是不是极乐世界?肯定不是的。为什么?不是一个刹种,但是非常像极乐世界。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华藏第十三层,这个世界是在「无尽光明轮海」,是「佛幢庄严」世界种的第七层,所以这不是一个地方,非常像。是不是阿弥陀佛在「无尽光明轮海」,「佛幢庄严」刹种当中又建了一个分号?这很可能。像我们现在有许多大德的法师们,在全世界各处地方都建道场,来帮助众生。阿弥陀佛,我们也能够相信,他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种当中,他也在那里建分校。到底哪个是本校,哪个是分校?那很难讲,分校、本校是一不是二。所以读这个文,使我们想到很有趣味的话题。
现在我们就从世界名号跟佛的尊号,来说它表法的义趣。世界名号是「安乐」,「安」是因,「乐」是果。怎样能得到安?我们中国人常讲平安。诸位想想看,平安从哪里来的?从和平。由此可知,和是因,平是果;平又是因,安是果;安又是因,乐是果,我们把这四个字连起来念「和平安乐」。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终极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由此可知,得乐是一切圣贤帮助众生终极的目标。乐不是容易得到的,前面有很多个层次,有和、有平、有安,这是给你说具体三个层次。
由此可知,修行要从本身修起,从哪里修?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从这修起。中国的扎根教育,诸位细细去读《弟子规》;在佛门里面,扎根的教育是《十善业道》。《弟子规》跟《十善业道》它教学的目标在哪里?你们仔细去观察,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在家庭里面一家和,在族群里头一族和,在团体里面这个团体和,「家和万事兴」,在国家里头一国和。你看看中国古代的帝王,用什么来治国、来教化人民?诸位观光旅游到北京去看看故宫,你就明白了。故宫里面有三个代表的建筑,代表帝王的建筑,这三个大殿命名都是「和」。第一个大殿,最大的殿,太和;第二个小一点的,中和;最后一个殿,保和。诸位想想这个意思。
夫子在《论语》里面讲「礼之用,和为贵」,唯有和才真正能到平等。我们常讲心平气和,气和心平,这是相辅相成的。心平帮助气和,气和帮助心平;平才安,安就有定,安定之后有乐,这是真乐。由此可知,这个乐是要修养的功夫。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心浮气躁。什么时候我们对於圣学的修养、圣贤的教诲、圣贤的学问,我们现在发心在学习,学到了没有?学会了没有?到底学到多少?
头一个就要学跟人和睦相处。跟善人和睦相处没有问题,跟恶人和睦相处就难了。但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德,就是能与恶人和睦相处,感化恶人,把恶人改变成善人;把愚人改变成智慧的人;把迷人改变成觉悟的人,这叫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叫圣学。用什么方法改?大乘经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多!方法没有一定,这里头要有高度的智慧,灵活的运用,运用得恰当(恰当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契理契机),确确实实能转变,这是教育的成功。
我们自己学习,烦恼习气还存在,还改不掉,七情五欲时时刻刻现行,自己一定要肯定,圣人的教诲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自己本身,我自己修学有了问题。要回过头来反省、检点,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把自己的过失改正。知道自己的过失就觉悟了,佛家讲开悟了;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叫修行,叫功夫。
我们教别人收不到效果,不能怪学生,怪自己没有善巧方便,怪自己没有智慧。果然自己有智慧、有德行、有方法,教学哪有收不到效果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表演给我们看,历代祖师大德,我们明了,确确实实有不少人是佛菩萨应化再来的,也在那里表演给我们看。启发我,让我看了、听了、接触到,心里头有所觉悟;我知道我应该如何来学习,如何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自己的无上道。
成就自己,是不是不顾别人?大乘法里,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一切众生,自他不二。这话怎么讲法?我们在大乘教里涉猎不少年,现在明白、懂得了,自己依教奉行就是个好样子、好榜样。在这个世间,稍稍有一点善根福德的人,跟你一接触,人家心里头的印象「这是个好人」,你的形象被肯定了,你能够感化这些,佛常讲,根熟众生。
这是佛门常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不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你的形象他看不出来。换句话说,他没有这个智慧;说得更白一点,他不认识好人,好人、善人、不善人,他没有能力辨别。那怎么能得度?但是你要晓得,他这一生不能得度,来生可以得度,后生可以得度。佛度众生,生生世世,不著急在一时。这一世他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他不认识好人,但是这一世的薰修,阿赖耶识多少种了一点种子,慢慢累积,积功累德,累积到来生后世,他有能力了,渐渐能辨别了。现前善根深厚的人,是过去生中累积的,这一接触就肯定:你是好人。肯定你是好人,他必然劝他所认识的人「那个人是好人!你们要跟他学习」。他劝大家学好人,诸位想想,他自己会不会学习?当然学习。
所以,诸佛菩萨在世间示现,第一个度有缘众生;有缘是有眼光、有见识、有智慧、有德行。他有能力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是非,他有这个能力,这个人我们佛门通称为善知识;没有这个能力不能称为「善」知识。知识世间有,善知识不多;具足世智辩聪的人多,具足真实智慧的人不多。真实智慧从哪里生的?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头生的。他没有真诚、清净、平等,他怎么会生智慧?所以我们要学习,对人、对事、对物一味诚敬,真诚恭敬。
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规过劝善的义务,规过劝善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为什么?避免冲突,这一点很重要。他有过失你劝他,你要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不但不能接受,他还反抗。规过劝善不是容易的事情,这里头有大学问,要近情近理。情摆在第一,理摆在第二,不伤感情;理放在第一,情放在第二,伤感情,你的知交断绝了。这些是大学问,古时候教学重视!现在人不懂。所以,往往是一番好意善意,好意善意变成了仇敌,你说冤不冤枉!
圣贤的教育我们常常挂在口边,无数次的重复,为什么要这么罗嗦、这么麻烦?你没有做到,你的毛病习气还是天天在犯。佛讲经一遍又一遍,千遍万遍,反覆叮咛,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的大慈大悲,体会到深恩大德;这个世间一般人不容易体会。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圣教从小教不难;青少年的时候失学,到中年的时候补习,困难!我们今天学佛,说实在的话,都是三十以上的人了。扎根的教育我们都疏忽了,没人教,所以现在学习起来,非常非常困难。改毛病、改习气,说起来容易,境界现前立刻就忘掉了,原形毕露。真正的修养,真正的功夫,是在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得不得受用,能不能像古圣先贤一样;过错在自己,别人没有过。这个话怎么讲?别人明明有过,为什么说他没有过?为什么说我有过?我学圣学没有学得好,他没有学,他有什么过失?那要说他也是学佛的,我也是学佛的,那这里头是他不是真学佛,我是真学佛;我这一生想真成就,他未必这一生想真成就。你要懂这个道理。
你们看《竹窗随笔》,莲池大师的作品。大师在书里头有一条讲到,有人问他:你教别人念佛是怎么教法?我教别人念佛是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他说:我自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没有「南无」。为什么你自己念佛跟教别人不一样?他说:我自己这一生决心要求生净土,所以「南无」两个字可以省掉;别人虽然念佛,未必真正发心求生净土,所以加「南无」两个字好。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是礼敬的意思,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加这个字样。你自己真正要求生西方净土,客气话不要加了。《弥陀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
所以,同样是学佛人,同样是念佛人,我们两个,兄弟两个,同参道友。我下定决心这一生一定要去,我这个兄弟未必有这个决心,那过失在我这边,不在他,他没过失。谁懂这个道理?真正把这个理参透了,才是《坛经》里面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别人过」;他是讲「不见世间过」,那范围更大了。我们要从这些地方,细心的去反省、去检点、去观察。
为什么善财童子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没有别的,就是我刚才讲的用功的心态;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人事物在修行人心目当中,全是佛菩萨示现的。他是恶人,示现个恶相来给我看,我看了之后,是不是心平气和?是不是若无其事,不落印象?我的功夫提升了。他要不在我面前示现,我不知道自己的功夫。换句话说,他来考我的,他是我的老师,这个考试我通过了。他给我示现的好相,也是来考试我的,我在这个现象里起不起贪爱?不生贪爱,一丝毫留恋都没有,我通过了。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全是佛菩萨示现,真正修行人一个,就是我一个。世间一切人事物,哪有过失,我起心动念是我的过失,善财就是这么学成的,六祖惠能大师也是这么学成的。
念念自己的心安住在六波罗蜜里头,须臾没有离开。「布施」,是放下;「持戒」,守规矩、守礼;「忍辱」,顺境、逆境都忍。顺境不生贪念,忍;逆境不生瞋恚,忍!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无论什么境界,保持心地清净平等,不起心、不动念叫做忍;不管什么境界现前,你起心动念了,你没有忍。永远保持心像佛前供水一样,清净平等;心有丝毫染著、心有丝毫不平,我已经忍辱波罗蜜没有了。有忍当然就有进步,这是「精进」!有精进当然提升自己境界,这是「禅定」、「般若」。
所以,忍、进是禅定的前方便,这是真正讲功夫了。跟诸位说,布施、持戒著重在修福上;佛法是讲福慧双修,把修福放在前头,布施得福报,持戒得尊贵。富贵从哪里修?富贵是布施、持戒里修来的。成就道德、超越世间,那从忍辱开始;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那是超越世间法了。修行人、道人的心安住在六度里头,须臾不离,这是真修行人,这是真佛弟子;这个人求愿往生,他怎么会不生净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归纳起来也不外乎六度。《华严经》上佛教菩萨是以文殊、普贤做代表;文殊十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这是法身菩萨修行圆满无上菩提绝妙的法门,阿弥陀佛把它展开来为四十八愿;十波罗蜜、十愿是总纲领,四十八愿是条目。如何具体落实?落实在自行,自行便是化他,自行化他要分做两截,错了,没这个道理。自行就是教化众生,我们今天说深一点,感化众生。我在年轻时候,老师教导的「身化教育」,深深的感化众生要靠自己的德行。所以,自己不认真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怎么能成就?净宗是学在心地上用功夫,确确实实要做到「不容毫分不净夹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净土成就了,「心净则佛土净」。
中国古人常讲「实至名归」,需不需要搞什么知名度?不需要。名过其实,你看看历史,凡是名过其实的人肯定有灾难。佛不求名,菩萨、祖师大德哪个人求名?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形象,自自然然让一切大众仰慕,大众自然的赞叹,不是他希望别人赞扬他,这叫实至名归。虽然如此,他自己本人谦虚卑下。你看释迦牟尼佛处事待人接物一丝毫傲慢的念头都没有,没这个习气,平易近人。贫穷下贱之人遇到佛,佛对他都很有礼貌,都有真诚的恭敬心,绝没有丝毫轻慢的意思。佛没有烦恼,贪瞋痴慢的烦恼佛没有,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