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全集 >

第358节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358节

小说: 明朝那些事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1610'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个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1611'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修整。”

 

这孩子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做出了答复:不行。

'1612'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一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

 

幕后人物

 

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色多尔衮、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先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一会,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接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的一干猛人,都在这支部队里。

 

几乎就在莽古尔泰冲锋的同时,袁崇焕发动了反冲锋。

 

此战无需介绍战术,因为基本没有战术,双方骑兵对冲,谁更能砍,谁就能赢。

 

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四小贝勒之一的阿济格的坐骑被射死,他身中数箭,差点当场完蛋,莽古尔泰本人被击伤。

 

袁崇焕也很悬,为鼓励士兵,他亲自上阵参加冲锋。据史书记载,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身中数箭,竟然毫发无伤,有如神助。

 

同样身中数箭,阿济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师还能继续奋斗,秘诀在于四个字——“重甲难透”。

'1613'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袁督师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点事都没有。

 

在关宁铁骑的攻击下,后金军开始败退。

 

但八旗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加上莽古尔泰脑子不好用,还有几把力气,再次集结部队,发动了第二次冲锋。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师的中军被冲散,他在乱军之中被人围攻,差点被剁。好在部下反应快,帮他格了几刀(格之获免),才从鬼门关爬出来。

 

稳住阵脚后,关宁军开始反击,然后又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一直折腾了八个钟头,直到晚上六点,莽古尔泰终于支持不住,败退,没来得及跑的,都被赶进了护城河。

 

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一千余人,明军大胜。

 

南城胜利之际,北城的满桂正在苦苦支撑。

 

进攻德胜门的军队,包括皇太极的亲军主力,战斗力非常强,满桂先派部将迎战,没一会就被打回来。关键时刻,满桂同志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亲自上阵,并指挥城头炮兵开炮支援。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一哆嗦偏了准头,一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好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帐,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1614'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明史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