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于丹-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于丹却特意将“做官的人”放在“穿丧服的人”之前,可见于丹女士对“官”是情有独钟的,在她心目中“官”比任何人都有分量和地位。
于丹在书的47页中写道:〃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
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
不会这么简单吧?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4)
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己乎?
'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
'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于丹将〃修己以敬。”
解释成〃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错在 没有解释出“敬”的正确含义。
“敬”在这里不应当成“恭敬的态度”,而应当成“恭慎做事”之意。
我认为于丹在这儿解释成“恭敬的态度”是为了贴近她全书的主题,也许她本人也觉得这么解释是有些牵强,但她更知道突出主题的重要性。
主题才是她读《论语》的主要心得,才是她出书、在“百家讲坛”上演讲的目的。
她的主要心得在该书的6页上如是说:〃《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于是“恭敬的态度”就和“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合拍了。
于丹还将〃修己以安人〃曲解成〃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其实词句上的本意只是“修养自己而安抚别人。”
“安”是当“安抚”讲,不能当“安乐”讲,何乐之有?
〃乐〃是于丹教授强加上去的,这种〃强加〃,是有意为之,虽牵强,但还是为了这本书的主题服务。
主题是:〃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论语》所传递的〃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只要学会,每个人都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你们看,于丹教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美妙的人生挂图呀! 欢乐、快乐、安宁将日夜环绕在我们身边,不能没有乐,不能没有!如果实在没有,那就设法加上,好在还有个“安”字在,那就在后面加上“乐”,好在还真有一个可爱的词叫“安乐”。
对了,于丹一定知道还有一个歌呢!里面有一句歌词也提到了安乐,那歌词是〃大雁在草原上飞翔,是为了寻找安乐。”
我们按照于丹大作的从前到后的顺序,挑她的曲解《论语》之处,已经到了她大作的56页。
在这一页上,于教授写道:“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于教授的毛病又犯了,又向上加东西了,加上她的私货了。
其实孔子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就是说:“你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儒者,不要做一个无修养的儒者。”
很简单很明了,没别的意思。
于教授为何要加上“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还是为主题思想服务吗?
当然是要为主题思想服务了!于教授写此书不完全是为赚稿费,还要用她的思想引导读者呢!她是要引导广大读者修身养性的,她不愿〃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当然也就更不愿意看到有人“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了,她强调指出:“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这一页上于丹教授还引用了(《论语·宪问》)上的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她的解释是:“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从字面上看,这种解释也无不可,但是因孔子此处是讲“内圣”之学的,所以孔子的“为己”是讲一种身心受用的学问,一种自我修行之功。
“提高自己”只是一种空泛的不准确的注释。
因此,孔子的这句话应解为:“古人学习着重的是自己身心的修养,今人学习是为了装点门面,给别人看。”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5)
我这样给于丹教授挑毛病,似乎有〃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但是孔子的语录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讲,要从他整个思想的高度上去理解,才更为准确。
到59页了,于丹教授写道:〃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
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孔子讲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格言在民间流传,意思很简单,说的就是〃君子知道的是义,小人知道的是“利”。
“义”在这儿应当一种德行来讲,是作人应有的一种德行。
于教授是当“宜”来解,从字面上看虽是可以的,但“宜”的具体形象是模糊不清的,远不如“德行”清晰。
“宜”并不能涵容公平正道,要求别人公平待我,我也要公平待人等道德内容。
因此用“宜”并不准确。
于教授用“宜”,是为了说:“走的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以衬托出“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论语》上多次提到〃义〃,孔子并没有给〃义〃下过定义。
到了唐代,韩愈在《原道》中给义下了定义,他说“行而宜之之谓义”。
于教授用“宜”解“义”,显然是从韩愈这儿来的。
韩愈的定义很难说能得到孔子的认同。
我认为“义”是指的一种德行,是因为“义”的繁体字是“〖FJF〗义〖FJJ〗〃,是由羊和我两个字合成的。
在孔子的时代合成〖FJF〗义〖FJJ〗字的〃羊〃是一种装饰品,就像如今也有人把羊头挂在家里的墙上一样。
在古代那“羊”是放在人的头上的,就是一种面具,面具放在“我”之上,成为假我。
别人若能透过面具看清真我,那目光就是公正的,公正就是一种德行。
《论语》中多次提到“义”的地方,只有当“德行”讲才能讲通,当“适宜”讲就不通了。
例如《论语·宪问》中写道: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例如《论语·季氏》中写道: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还例如《论语·子张》中写道: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以上我举的三例中的〃义〃都是当〃一种德行〃讲的,不能当〃宜〃讲。
于丹大约真的要引导广大读者跟上她〃走一条适宜的正路〃,所以硬是将〃义〃解成〃宜”,不是为读者想,仍是为主题服务,为思想服务,于教授可不是缺乏思想的索隐派,于教授也不会没道理地强词夺理。
于教授“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怎么会是没思想没道理的凡妇俗女呢?
我们很快就要谈到她的思想和道理,只不过要在给她挑了曲解《论语》之错之后,请读者拭目以待吧! 对了,别忘了于教授还特别喜欢适宜的温度!就连她这本书的后记的题目都是《〈论语〉的温度》,多么温暖的题目啊!是〃适宜的温度〃令于教授将〃义〃解释成〃宜〃。
啊!多么美妙的适宜的温度啊!〃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
(此段话选自于教授的《〈论语〉的温度》,只有于教授才能在这样枯燥的后记中流露出充满诗意的语言,她也该感谢那适宜的温度了!)+书归正传,还是给于教授继续挑错吧! 于教授在她的著作的60页上写道:〃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6)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孔子所说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很好懂,也很好解,孔子就是说:〃君子庄重自尊不与人争,合群却不结党拉派。”
孔子的这句话丝毫没有〃谋取私利〃之意,〃谋取私利〃是于教授强加上去的私货。
因为“结党”并不见得为“营私”,“结党”与“营私”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于教授加进“谋取私利”,还是要为她的主题服务,她是要劝读者抛弃私利的,不加进去,又怎么抛掉呢?
还是在60页,于教授写道:〃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样就既保证了集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
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
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于教授举了例子反而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了,把格言式的语录世俗化了。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实在说:“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
于教授所谓:〃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正是〃不同而和”,与君子的“和而不同”恰恰意思相反。
“小人同而不和”不是说当面同意,背后又不同意。
于教授也许弄不清这句话的真正原意,就用世俗化方式举例来打比方。
我以为“和”指的是调和,“同”指的是“等同”。
用而今的方式来讲,和就是矛盾的统一,同则是绝对的统一。
孔子之所以主张“和”而反对“同”,是主张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和,不同意将等级取消并混同之。
《论语》有几处提到这种观点,例如《论语·学而》中写道: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的这段话是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
前代圣王的治道,好在这儿,大小事都遵照这一原则。
有行不通的时候,知和谐为贵而求和,不用礼仪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在这里,〃礼〃就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
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有子的这段话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是一个意思。
《论语》中还有一处孔子的话,与它们有相同的意思。
那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于教授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她在61页上写道: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