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墓谜情-第2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不断的深入,果然整个乾陵地宫的设置就跟史书中的描述一样,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宫的后室设石,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
只不过这地宫的范围可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按照幕修的说法这完全就是按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左右有宫殿而后再往前就是墓室所在的地方了。
当我们环绕着这地宫转了一圈之后,回到了放置棺椁的墓室。
而这个墓室则是一个偌大的正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完全体现了唐朝的繁荣富有。再在大殿之上到处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玩字画奇珍异宝。看的人是目不暇接,而大殿正中央的额位置则安放着两副金棺,只不过上面都是同样的绣着俩条金龙。不用说就知道按照史料记载武则天墓其实是合葬墓。所以俩福棺材其中一幅应该是李治的 一幅是武则天的。
除了两副棺材后最让我们三人惊讶的是在棺材后面则站立着一男一女的塑像,白脸红腮 各个喜笑颜开看着我们三人。直至看去这两个塑像的眼睛,黝黑深邃显得格外吓人。
没有想太多,男左女右,幕修三下五除二的就打开了右边的这福棺材,里面果然躺着一个韵蓉华贵的女人,只见他银发童颜,皮肤紧致身穿一身龙袍,此时显得安详温和。而这个人就是武则天,一代女皇武则天。
“此地不宜久留,我们还是快点吧。”说着幕修就在棺材里面翻找了一会儿,但是什么也没找到,反倒是我在武则天的皇冠之上一眼就看到了精元珠。于是没有多想,伸手就摘了下来。而幕修此时已经打开了另一个棺材,只见他翻找了一会儿,拿出了一个泛黄的书卷,然后迅速揣进了怀里。
“那是什么?”我好奇的问道,可这时在当我回头看向棺材里的时候,那原本想睡着皮肤精致的武则天突然迅速猥琐,不到一会儿的功夫整个人就留下了一队白骨在偌大的龙袍里。
看得我是一阵唏嘘,这也算是自己的罪过吧,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找回那个属于我的幕修,这一切对我来说好像有没有那么重要了。
没有多想跟着幕修的脚步就往外开走,安翔飞也在一堆书画里面找到了一副名家字画正高兴的乐不思蜀呢。
“别看了 ,我们赶紧走吧,今天不知道怎么这么顺利,我反到有点害怕了。”幕修说道。
我和安翔飞一想也对,按照之前下斗的经验来说,怎么也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避免不了一些争斗,但是今天在这个充满灵异故事的乾陵我们竟然这么容易轻易地盗走了宝贝可谓是匪夷所思。但是当下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快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一口气跑出了墓室,直到出了先前挖好的洞口。我们三人才缓缓地出了一口气,心想这次或许是我们神经过敏想的有点多了吧。
在精心填埋好洞口后,我们三人面对这次出乎意料的顺利相视一笑,但是我的心里却感觉有一丝奇怪的感觉,让我觉得特别不舒服。
于看书
://。。//。
第四百六十章 《兰亭集序》
虽然进墓比较顺利,但是从早上到现在也是过了不少时间,天空中依旧阴云密布,但是已然应该是下不起雨了,因为在远处的山顶之上已经有几丝昏黄的光线从阴云中设了下来。
“我们快走吧,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一会儿天气晴了,碰到附近的村民就不好了。”幕修说着背起背包就沿着来时的路走了过去,我和安翔飞紧随其后。
一路上么有过多额话语,只是杂草之上残留的雨水把我们的裤腿都打湿了,显得冰凉冰凉的,要知道现在已经是深秋了。
看着前面带路的幕修,为了打破这异常的寂静,我呼着气问道:“诶,幕修 你刚才在墓里拿的那个泛黄的书券是什么宝贝啊。”
谁知道幕修突然停住了脚步,转过身来,以至于我一个急刹没刹住直直装进了他的怀里。
“诶呦”一声抬头一看,幕修正死死的盯着我,我不敢对视他的眼睛,因为他的眼睛和以前一样那样深邃,仿佛可以看透一切一样。
“一本破书,幕修你也不拿点好东西。”安翔飞说着手里拿出了一颗珠子,而我一眼就看出了那是一颗夜明珠。
“安翔飞你发财了啊,这可是夜明珠啊。”我惊讶的说道。
“这不是破书。”幕修对着安翔飞严肃的说道,而后便沉思了一下说道:“你们可别激动,这是《兰亭集序》”
“啊……”我和安翔飞惊讶的长大了嘴巴。要知道这《兰亭集序》可是 羲之的作品啊,千百年来,早已不知所踪,堪称旷世奇宝啊。
根据记载《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但是在发掘昭陵的时候并没有发掘出来,所以民间有传说这《兰亭集序》是葬与乾陵的,但是毕竟是民间传说一直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
而创作背景则是相传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就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羲之的小儿子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献之。“却笑乌衣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于看书
://。。//。
第四百六十一章 羲之
而这作者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falun,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其中《兰亭序》被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为至宝。
而根据历史文献晋书卷八十记载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承、悦为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