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征天下-第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去跟那些家族之人说,叫他们交出一半的土地,要不然,杀”,说道最后李忠眼睛闪烁过一道凶光。
三人听了李忠的话后都是很惊讶,也很担心,现在那些世家大族一个比一个厉害,但是见李忠坚定的眼神,况且李忠这也是为了百姓而不是自己,所以三人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有无奈的点点头。
“这样,子敬你去西边的上谷郡和代郡,元晧先生负责涿郡,广阳郡,公与先生负责渔阳,右北平,辽西三郡,都各带2000士兵前去,务必在明年开春之前,要让大部分百姓都能有田耕种”,“是,主公”,既然不能阻止,那就用心的办成此事吧,此时三人心里想道。
“哎,只是这大冬天的又要辛苦三位了,三位先生可要好好保重身体,切不可出现什么意外”,李忠一脸关心的对三人说道,三人很是感动,当即对李忠说道:“多谢主公关心,此乃做臣下的分内之事,主公不必如此”。
李忠点点头,“如果主公没什么事了的话,那在下等就先下去安排此事了”,“恩,三位先生保重”,李忠对三人说道。三人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第二天,鲁肃三人就各自带这2000士兵走了,李忠也是一大早的就带着管亥等人前来送行,还送给了三人一人一件棉袄,可把三人感动的不行。“三位先生此去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找各郡的太守,昨天我已经拍快马去通知他们了,他们也会派人配合三位先生的”,临走时李忠对三人说道,三人点点头,朝李忠躬身一拜,然后转身离开了。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李忠叹了口气,对身边的管亥说道;“走吧,咱们去军营看看”,管亥点点头。
“站住”,李忠在管亥和一众虎卫的陪同下来到了蓟县城外的军营,刚到门外,在门外站岗的士兵对李忠喊道,由于李忠和虎卫都没有穿铠甲和官服,估计那士兵也不认识李忠。李忠身后的管亥见此,一下就火了,正欲上前教训一下那士兵,那士兵见管亥向他走来,连忙对他身边的士兵大喊:“快吹号,有人要闯营”,一边说还一边把手里的长枪对准了李忠和管亥,他身边的其他几人也是紧盯着李忠等人。
“住手”,李忠正要上前说话的时候,突然从大营里传出了声音,看着来人,李忠笑了笑。
第六十六章 武研院1
那人来到了李忠身边对那些士兵喊道;“把枪放心”,“是,将军”,那些士兵有些疑惑的看了那将一眼。
“末将乐进拜见主公”,没错,来人正是乐进,那些士兵见乐进叫李忠主公,当即就有些傻了,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忠已经走到了他们面前,看着他们,李忠拍了拍那为首的士兵的肩膀,微笑的对他说道;“做得很好,以后继续努力”,那士兵激动的对李忠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歘来。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等李忠在乐进的带领下来到了大营帅帐中,正看见赵云,张郃在里面聊些什么,两人见到李忠来后,连忙起身道:“末将见过主公”,李忠点点头,然后走到了首位上坐了下去,“坐吧”,李忠对管亥,赵云三人说道。四人点点头。
“不知主公今日前来是有何事?”,赵云率先开口问道,“没什么,只是过来看看将士们,对了,子龙,骑兵训练的怎么样了”,李忠问道。赵云点点头,说道:“主公放心,新招募的2万骑兵在随军教授的教导下每天都很积极的训练,有时候他们还要额外的增加训练,末将相信等到了明年开春之后,这些骑兵会具有相当的战斗力”,听完赵云的话后,李忠满意的看了他一眼,“对了,新招募的士兵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原来的士兵们的训练也不能耽搁”,“主公放心,原来的骑兵现在是升济在带着他们训练,步兵则是由文谦将军再带着他们训练”,赵云对李忠说道。
“对了,现在虎豹骑训练的怎么样了”,李忠问道,“主公放心吧,现在鞠义将军一天到晚都是和士兵们呆在一起,不停的训练,可以说现在的虎豹骑除了缺少实战外,已经基本训练完成了,但好像鞠义将军”,说道这里,赵云看着李忠苦笑的摇了摇头,见李忠颇有兴趣,然后才继续说道:“我看鞠义将军现在根本就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那些士兵虽然是我军精锐,但这样下去,末将有些担心啊”,李忠点点头,然后对四人说道,“好了,都随我去看一看吧”,说完李忠就站了起来,往外面走去,众人也是跟在了李忠身后。
“他娘的,看你小子这幅怂样,你,还有你们都给老子记住,你们乃是主公的亲卫骑兵,就你们这个样子,以后怎么保护主公安全,快,都给老子打起精神来”,李忠还没走到虎豹骑训练的地方,就听到了一阵喝骂声,李忠有些哭笑的摇摇头,这鞠义的火爆脾气果然是名不虚传啊,但是对于鞠义的忠心,李忠还是很满意。
“伯勇,去把鞠义将军叫过来”,管亥点点头,然后快步向前跑去。“主公”,鞠义过来看到李忠激动的喊道,李忠点点头,笑着对鞠义说道:“鞠将军,将士们表现的如何”,一听李忠问起这个,鞠义就有些火了,但是也不能在李忠的面前放肆,当即有些抱怨的对李忠说道:“主公,这群小子太怂蛋了,怎么教都不会”,李忠笑了笑,然后对鞠义说道:“鞠义将军,我的那个关于骑兵的方法看过了吗?”,鞠义摇摇头说道:“末将只看了步兵的训练方法,但是骑兵的末将还没来得及看”,李忠点点头,对鞠义说道:“我知道你的心思和想法,但是士兵们毕竟都是不一朝一夕就能够训练成为精锐的,虽然训练很重要,但是更要注意士兵们的情绪,一张一弛才合理,你可明白”,鞠义听了李忠的话后陷入了沉思,李忠也没有去打扰他,而是在一旁看着他,李忠身边的赵云等人听了李忠的话后也纷纷的沉思起来。
“多谢主公教诲,末将明白了”,过了一会儿,鞠义抬起头来有些愧疚的对李忠说道。李忠看了他一眼,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转身离开了,而旁边的赵云等人也是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当然管亥这莽汉看着他们笑也是傻傻的憨笑着,弄得众人忍俊不禁。
等李忠从军营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走,咱们到武研院去看看”,李忠对管亥说道,管亥点点头,然后一起往城内而去。
城西的一处有些偏僻的大院,李忠来到了门口,守门的士卒朝李忠行了一礼,然后推开门,李忠和管亥两人径直走了进去。只见里面戒备很是森严,而且站岗的全都是虎卫营的士兵。李忠和管亥来到了一间房门前,管亥在李忠前面推开了房门,李忠走了进去,然后管亥才跟了上去。
里面的人见有人进来了,连忙抬起头,见是李忠,连忙站起身来走到李忠身边躬身道:“属下郑浑见过主公”,此人便是昔日李忠在壤平城内的求贤馆收的人才,李忠扶起了他,对他道:“文公,德衡(马均的字)怎么不在”,“回禀主公,院长正在作坊里指导那些工人”,李忠点点头,对郑浑说道;“朴刀和青锋剑造好了吗?”。
朴刀是大刀的一种,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使用时,两手握着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
朴刀全长约一米二至一米五,其刀刃比大刀长,大约占总长度的一半,可劈、刺、砍,招数繁多。武术谚语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定手。”演练朴刀时刀如猛虎,刀背、刀刃分明,使用任何招数,都要住把定手。由于朴刀用途广泛,是闯荡江湖的人常用的兵器。
就其长度而论,不是长兵器,而属于短兵器一类。朴刀全长约60…150cm,刀刃长度在45…70cm之间。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又有“双手带”之称。
第六十七章 武研院2
“朴(po)刀”,《辞源》解作窄长有短把的刀。《汉语大词典》解作刀身窄长、刀柄较短的刀。双手使用。这种兵器在宋代、元代的通俗文艺作品中屡屡出现(下面将举例说明),却不见于宋人曾公亮等所编著的《武经总要》的记载。书中说:“刀之小别,有笔刀军中常用。其间健斗者,竞为异制以自表,故道有太平、定我、朝天、开阵划阵、偏刀、车刀、匕首之名。掉则有两刃山字之制,要皆小异,故不悉录。”书中绘图介绍了八种刀。包括掉刀、屈刀、欢耳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独不及朴刀,可见兵学家并不把它视为真正的武器。它只是流行于民间、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陋的兵器。宋人对这种“刀”的形制做了细致的说明: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三月诏:“川峡路今后不得造着裤刀,违者依例断遣。”五月,利川路转云使陈贯言:“着裤刀于短枪干、拄杖头,安者谓之‘拨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可着裤。‘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峡山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谓之刀耕火种。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者犯众。请自今着裤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见《宋会要辑稿》185册
从陈贯的话中可见扑刀的另一个名字是“着裤刀”,可以挂在裤腰上。它极简陋,安上短把就是用于“刀耕火种”的“畲刀”,是为农具;如果安上了长把才是“朴刀”,无怪它不能上《武经总要》。而老百姓则因为扑刀易得而便宜所以把它作为经常使用的兵器。扑刀是能兵农并用的,所以对它根本不可能完全禁断。朴刀是短刀头、长刀把的,刀身无鞘,长刀把可以从刀头取下,作杆棒用。这一点在《水浒传》中有细致的描写。在六十一回写卢俊义到山东与梁山好汉交战前作准备工作时: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这里的“朴刀”只是个刀头,安把之处有螺口,杆棒的一端有螺丝,而且是“三个丫儿”,安装好了,十分结实。《水浒传》中许多地方写到朴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它很长,平时不用,便象长枪一样靠在墙根或枪架上。“杆棒”《辞源》解作用作武器的粗粗木棒。《汉语大词典》解作用作兵器的木棒。《武经总要》虽有记载,介绍极简单,言“长细而坚重者”为杆棒。它更简陋,据宋人记载:
建炎二年(1128)五月十三日京东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程昌弼言:“今州县之间军器乏少。乞令诸州县择本土坚韧之木,广置棍棒,其长等身,径可及握,不劳远求,指日可办。比弓弩,则无挽拽之能否;比刀剑,则无锻炼之工程。用之以御铁骑则出其右,盖铁骑非箭凿锋刃可害。”从之。(见《宋会要辑稿》185册)
这是在北宋刚刚灭亡时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州县兵器库中没有了储存,才不得已而用杆棒(文中称“棍棒”)。它“其长等身,径可及握”,取之极易。这种质地很粗糙的兵器,制作简单,原料价值也很低廉,所以平时只流行于民间,不为兵家所重视。从这些记载可见宋代朝廷对于兵器管制得特别严格的是那些精巧锋利和杀伤力较大的。而朴刀杆棒,一来比较粗陋,人们日常生活中又不可少;二来它们不是骑在马上作战的兵器,而是步行打斗用的,杀伤力小,《武经》所不载,因此对百姓拥有这些兵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时禁时放,缺少一贯之制。《宋史·兵志十一》记载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皇帝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
朴刀出现于宋代,到了清末前后,才被广泛使用。其起源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当时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于是有人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战斗时再在加柄。宋代禁止民间拥有兵器。《宋会要辑稿》中说,“著裤刀”,即挂在裤子上的刀,因为人们日常需要使用而不能禁止,于是朴刀得以成为唯一的合法民间武器。
因此,在《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朴刀多在民间使用,但是在清朝,却破例地把朴刀纳入军队的指定兵器之中。
朴刀全长约一米二至一米五,其刀刃比大刀长,大约占总长度的一半,可劈、刺、砍,招数繁多。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