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第5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军衔高低、身份职位,无论是功绩显赫的英雄,还是身份无法辩明的普通士兵。在此都享有一方属于自己的象征着荣誉的忠魂归属之地,在这里,将铭刻每一个为国尽忠者的名字……”
公平!
在林保仁看来,这座公墓必须是公平的,就像连云港忠烈祠一样,为了显示人人平等的理念,军官与士兵的墓碑都采用统一的规格,而且阵亡将士的家属还有权力选择墓地的位置。
终于。用了整整一个上午,林保仁绘制出了一个庞大的国家公墓的草图,站在那副几经修改的草图前,林保仁整个人都显得很是激动,他知道,这或许将是这个国家能为那些阵亡的士兵能做的事情了。
用什么来回报他们的血呢?
只有用永生不忘的祭奠与永世不忘的感激之心!只有如此。才能够回报他们的血!
“应该给国务院寄去!”
轻声自语之时,林保仁却是否认了这个提议,这不应该是国务院的事物,而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事物,不应该是国务院通过行政命令去执行之事,而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心怀感恩之心去完成的必尽之事。
在广东省佛山县国民第三高级学小学的课堂上,一位老师正在用饱含着精神与感动的声音在那里念着一篇报纸上的新闻报道。
“在前线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在老师那饱含深情的朗读之中,这间课堂内弥漫着异样的气氛,那些不过只有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们,听着老师的朗读,泪水不住的顺着他的脸颊划落下来,对于这些不经事事的小学生来说,曾几何时,战争距离他们实在是太过遥远了,从老师们的口中,他们知道,那些军人大哥哥之所以舍弃生命,为的正是国家的荣誉,为的正是他们能够享有一个“公平而幸福的未来”。
“……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法国奋不顾身的原因。
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土地,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终于,老师念完了这篇最近几天,随着报纸的报道而风行全国的记实报道,目带着泪水的老师看着面前的学生们,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好了,同学们,这篇纪实报道大家已经学习了,现在,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大家,”
望着同学们,老师的问题是自然而然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没有任何疑问,是那些军人,那些为国捐躯的军人们,目中带泪的少年们毫不犹豫的高喊着。
“那么,同学们。军人大哥哥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我们是不是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呢?”
又是一个问题摆在这些少年的面前,每一个少年都在那里思索着,他们思索着应该如何为报答军人大哥哥的血。
“同学们。我们应该给军人大哥哥写信,告诉他们,我们的感激之情!”
一个同学的提议,立即得到其它同学的响应,这是一呼百应的,在老师点头之余,又有一个同学提议说道。
“除去给军人大哥哥写信之外,我们要利用周末,进行街头义卖。筹集经费,修建国家公墓,让每一个阵亡的军人都有魂归之处!”
又有一个极为关心时事的少年在一旁建议道,他的建议同样得到同学们的赞同,而当场就开始有学生拿出口袋中的零花钱,开始为国家公墓捐款。
在过去的几天之中,在全国上下。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狂潮,而这座狂潮则是因为有着“中国第一建筑师”的林保仁在报纸上公布的“忠魂魂之地”的设计图和他的设计理念。
“让我们心怀感恩之情的用一座公墓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缅怀那些为国尽忠的将士们……”
没有任何疑问,林保仁的建议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响应,尽管或多或少的他的那个“平等”的公墓多少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是绝大多数人依然还是认同了他的观点,认同了他的那个建议,可争论是在所难免的,而最根本的争论却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争论。
“国家公墓是专门埋藏那些为国家作出特别贡献者的墓地。是那些忠魂的魂归之地,象征着民族的精神和国家的荣誉……”
在国会上,几乎从未曾出席过国会听证会的李子诚看着在座的国会议员和新闻记者们,站在他的观点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林保仁于报纸上提出那个建议之后。他更是在第一时间表示了赞同,要知道当初修建连云忠烈祠,正是因于相同的想法。
记得在后世时,公司中曾有一位日方技术人员,在酒桌上对李子诚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那个日本曾用一种极为轻蔑的口气说道。
“在靖国神社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羞愧的无话可说!因为你们,根本不知道应该缅怀什么!对于不知缅怀什么的人来说,根本就没有资格去指责我们去参拜靖国的灵魂!”
不知应该缅怀什么……直到现在,李子诚都很难忘记那个日本人满面的轻蔑之色,尽管刺耳,可他……说的是事实,我们要去缅怀什么呢?
“尊重为国捐躯者的亡灵,给予每一个献身国家烈士平等的荣誉,我想,对于我们来说,这才是一个国家最应该去做的事情!”
抬起头,看着那些国会议员们,突然,李子诚笑了起来,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轻蔑。
“有人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用马革裹还!”
在李子诚道出这句话时,整个国会议场内,立即响起一阵交头结耳声,对于国家公墓的修建,国会从来都没有反对过,同样国民也没有反对,最大的争论是不是公墓修建于什么地方,或许每一个省都希望公墓修于他们那,但真正的争论却是——将远征军尸体运回国!
不远万里把尸体运回国——值得吗?这是最大的争论,在报纸上,有人算过一笔帐,每从法国运回一具尸体,国家需要支付超过一百元的费用,这是一笔额外的巨额开支,以至于有人建议,与其如此,不如就地安葬,然后将一百元抚恤给士兵的家人。
“可,我想说的却是……”
话声稍顿,李子诚的声音微微一扬。
“谁让他来,谁带他回家,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士兵们响应国家的征召,前往异国他乡为国家而战,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之后,我们却在这里谈论着,把他们的尸体带回国,是否值得,我想……”
盯视着所有人,李子诚用极为低沉的声音说道。
“没有比这更令战士们心寒的言语了!谁让他来,谁带他回家,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义务,没有任何讨论的必要,也没有任何值得与否的回答,这是一个国家,对为国尽忠者的尊重,一个感恩的国家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保护者,一个感恩的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保护者。”
又一次,掌声随着李子诚话声的落下,在这间国会小会场内响了起来,起身鼓掌的不仅仅只有那些记者和远征军阵亡士兵的家属,还有国会议员,甚至还有那些之前的反对者。
在掌声中,李子诚却是起身朝着几名阵亡士兵家属走去,此时此刻,他相信,至少从现在开始,这个国家的习惯正在被改变着——至少他们不会再忘记自己的保护者!
第169章袁世凯的心结
7月的京城,早已是盛夏之时,白天的京城是燥热的,如烤炉一般,那高耸的城墙挡住了城外的些许凉风,只使得这城市白日像是火炉一般,直到入了夜之后,那火炉般燥热才稍微舒转一些。
入了夜,星光叶影里阵阵的小风,在中南海瀛台的凉亭之中,袁世凯抬起头,看着高远的天河,叹了口气。相比于外界的燥热,中南海的天气是凉爽的,可虽是如此,但是袁世凯依还觉得空气仿佛不够,胸中非常憋闷。
穿着一件粘棉江衫的袁世凯的袁世凯,那张园脸显得更圆了,只是脸色中全是一副憔容,蜡黄而没有多少血色,就是那双曾让不知多少有胆寒的双眼,这会的神采也暗淡了许多。
年纪大了,身体不中用了!
尽管不愿意承认,可是打从今年过了年,这身体便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一点或许能瞒得住其它人,但是却瞒不住袁世凯自己,对自己的身体,袁世凯远比其它人更为了解。
时辰到了!
死,多么可怕的字眼!
袁世凯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好不容易爬上了权力的顶峰。袁世凯一向不服输不信邪,苦心经营一生,直至坐上了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但是再大的英雄也斗不过老天,人总是要死的。真正令袁世凯感到害怕的是,他竟然可以算着日子过,现在是五十八岁,按照那个纠缠了袁氏家族三代人的魔咒,自己最多只能再活两年了。
可是现在,他却感觉,老天爷恐怕连两年的时间都不会给他!
如果老天爷再给我两年时间……可老天,会给他两年时间吗?
只要再有两年时间,袁世凯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中国操持成一个大国,现在中国这大国之形已显了,远征军的欧洲大胜已经为修订新约。寻各国平等待我铺平了道路,外部条件是如此之好,而在另一方面,随着这场大胜,不单之前的法国人希望远征军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英国人也站了出来,希望中国能够派出更多的远征军,而法国人似乎怕英国人拉走远征军。白里安总理甚至通过康德表示“他期待中国远征军在未来将发挥同英国远征军相同的作用”,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法国人承认了中国远征军的作用。
而在陆军部那边。陆军部已经制定了编练两百万远征军的计划,一但计划达成,地方各省的省军将被“抽调一空”,而到欧战结束之后,省军将会被彻底瓦解,派出的是一支鱼龙混杂的远征军,而归国的将是一支全新的中央陆军。
没有了军队作为支撑的地方,还有什么力量挑战中央,即便是其还存在着些许兵力。面对两百万强军,又岂有反抗之力。
“内忧外患一日扫清!”
正如李致远当初的料想一样,远征军得胜还朝时,便是民国之外患内忧得解之时,可……老天毕竟还是没有给他两年的时间啊!
想到这,袁世凯的那张蜡黄的脸色微变,同时长叹一口气。
“大爷。您又在为李致远的事烦心!”
这时坐在袁世凯对面的是他的大儿子袁克定,突然插了一句话来,只是打断了袁世凯的思绪,而袁世凯则什么也没说,他又岂会在儿子面前说什么,担心自己的身体?
于是乎,父子俩都在沉默着,相比之前。这会袁世凯的眉头锁得更紧。
李致远!
袁克定提到的这个名字,总是会让袁世凯的心中浮现出各种情绪来,对于李致远,袁世凯从来都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
一方面,李致远手中的精锐军,可谓是他的心头刺。所以,在远征军遭受重创后,他才会长舒一口气。另一方面,李致远的理国之才,却又让袁世凯叹为观止,对其需要更是极尽配合,完全是放手任其为之。
“或许,谁都可以不喜欢他,但谁都离不开他!”
想着现在京中各界人士对他的评价,袁世凯的心下却又不由的长叹一声,离不开他啊!
去年,李致远刚来京中任职时,袁世凯甚至曾制定过用梁士诒与其暗中政斗,借机施以平衡的策略,可现在,他袁世凯自己就不止一次的让梁士诒对国务院那边多加配合。
袁世凯之所以会放弃最初的计划,原因非常简单,他离不开李致远,李致远不单在调整经济、整厘财政,于中国无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中央、地方权争上,李致远的软硬手腕之灵活,亦是他人难急。
以经济为诱饵、以财政为手腕、佐以法律、行以国需,种种手段只让袁世凯看的是除去佩服之外,更多的却是感叹,李致远从来不曾为他用,可他做起事的公允之心,却又让袁世凯的心下何止一次生出可惜之感。
而袁克定之所以会提到李致远,其原因很简单——收买军心、其心不良!
从那林保仁提出那个什么国家公墓之后,整个中国都像开了锅一般,建立国家公幕似如一股浪潮,波及到中国的所有阶层:工人、农民、学生、商人、士兵以及军官、地方官、名流绅士也都卷了进去,他们一方面表示赞同,另一方面则呼吁希望将公墓建于本省,而南洋各地的华侨更是行动极为积极,不过才两个星期的功夫,他们就捐款达数百万。
打从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