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第3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益,一个局势稳定的中国所带来的市场,远超过一个局势混乱的中国。
对于这一点,芮恩施可谓是深信不疑,仅在过去三年,美国就向中国出口了超过一亿美元的成套机器设备,一个稳定的中国,再加上一个意欲发展本国实业经济的国务院,势必将导致一个结果,从国外进口更多的机械设备,而现在,全世界唯一能向中国提供机械设备的只有美国。
美国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影响。
“联系一下李子诚,告诉他,我将会在合适的时间拜访他。”
“那些美国佬!”
刚一得到芮恩施将亲自登门拜访李子诚的消息后,朱尔典的口中立即道出一句极为不满的话语,接着他整个人即陷入沉思之中。
在中国,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避免各国矛盾,在英国的要求下,各国公使组成“公使团”,领事组成“领事团”以协调各国在华行动,保持各国行动的一致性,但是现在,这种“一致性”却遭到了破坏。
美国主动向李子诚的示好,就意味着这种“一致性的”破裂,原本,之所以站在袁世凯的一方,固然有和袁世凯之间友谊的因素,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维持英国的在华利益。
李子诚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立场,令朱尔典对其持以警惕,但为了维持中国的局势稳定,他却不得不支持其出任总理一职,以避免中国陷入内战,为了避免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得知李子诚“伤愈”,并同意来京之后,即开始运动各国公使,在未来站在袁世凯的一方,而这么做的一个前提就是“外交事物上各国须保持一致行动,即不同国务院进行任何外交接触”,可就这么一个要求,却遭受法国人、俄国人的抵触,美国的态度也非常暧昧,原因非常简单,俄国需要中国的物资,这需要国务院协调,法国需要中国派出军队,这同样需要国务院的配合,绕开国务院,两国都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而对于美国而言,他们更看重在中国商业利益,这同样需要他们同国务院保持良好的关系。
可英国需要的是什么呢?英国需要的是一切维持现状,中国不谋求任何改变,这显然不符合李子诚的利益,如果英国欲维持现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借用“府院权责”,通过“外交上的不接触”,避免国务院方面试图改变的尝试,不接触政策可以有效的阻止他们的企业,同样又可以给其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列强只同袁世凯打交道”,如此一来,即保障了英国的利益,又保障了袁世凯的利益。
可偏偏,各国的心思各异,使得这一提议被搁置了下来,就要朱尔典准备进一步游说各国公使时,芮恩施却主动向李子诚递出了橄榄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有了美国人作为范本,俄国、法国都会主动同其进行接触,从而谋求其在物资出口、派兵问题上的支持,而对于李子诚而言,其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外交上的承认”,而是他几乎不费气力的就打破了保持了十四年的“列强一致”,尽管只是打开一条缝隙,但这个缝隙随时都有可被橇成一道大门。
如果现在,在中国问题上没有了诸国的全力支持,英国就必须要面对……吸一口烟,在吐出烟雾的时候,朱尔典的眉头紧皱着,通过对李子诚那些演讲的分析,他能够清楚的意识到,在接下来的几年间,至少在英国从欧洲战场抽身,重新进入亚洲、进入中国之前,英国将要面临的挑战,英国在华利益将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损害,是……
“这是绝不能接受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377章袁世凯的准备(求月票!)
在离民国四年6月7日还有5天的日子,京师警察厅发布的一个新命令,从黎明起,长安街沿途两侧各家一律悬挂国旗。沿街各家已不许留宿亲友,且户户需具十字连环切结;正阳门和天桥等处的摊贩一律赶走。
原因非常简单,新任国务总理将于5天后前往国会宣誓就职!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件大事,几乎不亚于1912年改朝换代换代的一件大事。
中华民国快到她的四岁生日了,袁世凯的复出也怏到四周年了。当因为“修改约法”、“专治独裁”而遭到的咒骂声渐渐离他耳朵远了的时候,在他舒了一口气,想心平气和地回顾一下这四年。往内外交困,烽火狼烟,他顾不及。现在,仿佛温和了,也该回顾了。
事情也真够多的,而内外交困之局初解时,李子诚——想到他,袁世凯的眼前再一次浮现出那双看不出一丝杂念的眼神,想到自己做出的让步,他不禁摇摇头。
在一些问题上,李子诚作出的让步远超出他的想象,在陆海军部的问题上,李子诚没有作出任何尝试,而在派兵问题上,他也给予了支持,甚至同意尽遣江苏陆军,正是他的这种大方,才使得袁世凯不得不在司法部的问题上作出让步,或者说,袁世凯心甘情愿的作出了这个让步。
但当整个人完全平静下来之后,袁世凯却发现自己的心底依然有一些不安,这种不安正是因为李子诚的坦然产生的,他的坦然或许让人感叹,但却又不能不让人怀疑,在那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什么阴谋。
会是什么阴谋呢?
在居仁堂内,坐在袁世凯对面的是他的大儿子袁克定。父子俩都在沉默着,相比之下,袁世凯的眉头锁得更紧。
从国务院组织条令发布之后,一时间国内可谓是人心欢腾。各界人士不断有报纸上发表文章,乐见“联合政府”成立,乐见李子诚主掌国家大权。
“人心,人心呀!”
想着人们对李子诚的期待,袁世凯猛然感到他太孤独了。他想到段祺瑞,想到冯国璋,想到王士珍。想到从小站练兵起被他拉拔起来的一个一个文臣武将,最后又想到了李子诚。
“不顶事,没有一个能为我分忧解愁了。”
想着那些人的私心,那些人中也就只有王士珍,还算是可靠,可他又能有什么用,他提拔起来的那些武将。无不是心存着留私兵的念头,这也不怪。他袁世凯靠着把北洋军练成私兵,才成为了今天的大总统。
谁知道其它人没有这样的心思,也正是因为这种担心。他才赞同出兵,想借着出兵欧洲,通过统一的中央补给,重新“夺回”兵权,而若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得到李子诚的支持。李子诚是现在中国“最大的军阀”。
可李子诚那人……心思太沉。沉到外人不可触及的地步,看起来。的确很是单纯、很是公而无私,可袁世凯却知道,若是他李子诚真的那么公而无私,只怕他也成不了今天的势,若是他的演的那个戏能瞒着自己,那这个人那……
想着李子诚那名义上的“结拜兄弟”,袁世凯的脑海中又浮现出自己的儿子,袁克定来,两人一笔,简真就是天差地别,可无论如何,那总归是自己儿子,于是便差人把儿子叫到面前,因为他尚无策略,所以,把儿子叫来了。儿子来了,原想给儿子一番交待的袁世凯却突然沉默起来了。
袁克定同他老子的心情却是不尽相同,对他爹交待他的要和李子诚交好之事的他不放心上,在他看来,那李子诚根本就是横出来想夺权的主,对那种人,自然要不假颜色,至于他爹说的要同其交好,以让其松懈警戒,为已所用,他不仅不上心反而想着。
“反吧,怒吧,几只鸦雀在枝头吵闹,影响不了参天大树的枝繁叶茂!”
袁克定想得远,有心胸。
“果然有一天闹到中南海来了,和爹闹翻了,大不了开开杀戒,动动刀。我不信你的兵都去了欧洲,你还能翻出多大的浪来。”
最近,就在袁世凯跟李子诚在那里商讨着国务院组织,权力分配的时候,袁克定却是集中精力为他的老爹抓军权,想造一支袁家的御林军,保袁家的江山。
袁克定雄心勃勃,事实上,自从他得悉在他老爹示意下修改成的总统选举法,他更增大了雄心。那个法上规定,以后再新诞生总统必须是在原总统提出的三个候选人中选举之。他老爹是总统了,有一天他老爹不能干了,还有提名权,莫说提三个,就是提一个,也得是他袁克定。于是,他便以“皇储”自视了。
“今天帮老子打天下,明天就是我的天下!”
他深刻懂得了老子的良苦用心。至于所谓的“总理为总统第一继承人”,在袁克定看来,那不过是他爹迷惑世人的手段,那种手段历史上那些个皇帝可是没少用过。
父子俩对坐有时,袁克定从老爹的低沉情绪上看明白了一切,不待老爹发问先开了口:
“大爷,眼下的事你也不必犯愁。照我想,一事解决了,百事都定了。”
瞧一眼自己这儿子,原本想教儿子一些处世用人之道的袁世凯,一时间却是忘记了自己的本意。而现在,儿子仿佛知道了,先提出了,却又含含糊糊。他瞪儿子一眼,问:
“哪样事解决了,百事都定了?”
“还是老话,强干弱枝,抓军队。”
袁世凯背过身,没说话。他知道,这是儿子早年从德国回来时,德皇威廉二世把他曾经对清朝摄政王说过的话又重复说给袁克定听的,希望袁氏父子也抓一支能够左右中国命运的、相当于“树干”一样的军队。那样,就不怕那些枝枝叶叶的散军捣乱了。袁克定对他老爹提两点具体意见。一是迎王士珍来京,代段主持军队,一是在总统府内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由大总统掌握。袁世凯虽然都接受了。但却对夺段祺瑞的军权下不了决心,不过并不是下不了决心,而是因段祺瑞桃李满天下,而心生犹豫,这一犹豫不当紧,又让段祺瑞掌了第一军。
对于求稳的袁世凯而言,现在想解决这些军中掌兵之人。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把他们的军队派到欧洲去,现在李子诚同意了,就差段祺瑞了,只要他再一松口,不出两年,这兵权也就能重收中央。也就是他袁世凯之手了。
可袁克定却不知道他老爹的心思,见老爹练了这半年多的新编陆军。却没什么动静,便认为老爹的“强干”意识不坚决,故旧话重提。
袁世凯沉默半天。说:
“不是在逐步实行中吗,如此大事,怎么好一蹴而就呢。”
是的,过去的几年袁世凯一直在军队问题上做了文章,文章做得还不小:他首先同意在总统府建立陆海军统率办事处,让儿子到正定死拖赖拉把王土珍请二人回北京。授为陆军上将。派为统率办事处坐办。陆军总长段祺瑞和海军总长刘冠雄、参谋总长黎元洪也都是办事员。不久,又下令改各省都督为将军。以削弱地方兵权。
可是,不仅王士珍在治军上缺乏大刀阔斧的魄力,担不起袁的重托,而段祺瑞也渐表制肘。因为“胶澳事变”全国掀起反日怒潮,他段祺瑞便乘机以国防为由组建了第一军,经岚山之战后,第一军更成为中央陆军第一强军,至于因那些个将军在事变表现出来的异心组建的新建陆军,没见过血的部队,打不过见过的血的部队。这便是今天袁氏父子心中最为放不实的问题。
瞧着若有所思的爹,袁克定便开口说道:
“大爷的求稳态度,固然是好的。可是,直到今天,却不见军队改观,形势又那么恶劣,咋办呢?‘
袁世凯叹着气,不无失望的说道:
“我何尝不清楚,小站旧人,私心日盛不说,且又大多暮气沉沉了,冯华甫每日12点才起来,段芝泉总不问部事,北洋派成什么样子了如指掌?早时,皙子让我把蔡松坡调到身边。我把他调京了,也让他做了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可是……”
袁克定明白,老爹想用蔡锷,但却又觉得蔡锷不是自己人,对他放心不下。蔡锷到京几年了,却并没有实权给他。
……袁克定像他的老爹了解他一样了解他老爹,知道他做梦都在想权,尤其想军权;做梦都怕丢权,尤其是怕丢军权,更怕别人掌了兵权。
由临时总统向正式总统过渡期间,袁世凯便仿照清王朝建立禁卫军一样建立一支由他自己做团长的模范团,这个团一方面用北洋派二三流人物来主持工作,一方面挑选最忠于他的中、下级军官为兵士,以逐渐由这个团扩展开来,建立一支超乎北洋派的袁家军,以取得加强袁氏集权的预期效果。
而模范团真正发挥作用,却是在“胶澳事变”期间,当时各省将军因一已私心,不愿支援江苏一事,让袁世凯看清了这些人面目,在失望之余,他能痛下狠心,利用美国治淮贷款编练“新军”,不过他的那支新军却叫“边防军”,以表明其意在“加强边防”。
而在边防军的组建时,正是以模范团为基础扩编而成,可以说,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