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2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有金大侠笔下的那个萧峰,但这时代,确实有少数一些人,身手不弱。比如当初丁家请来的那个满志。别看王巨坚持锻炼,若是落单,还不是这个满志的对手。
这个人不揪出来,王巨也有些寝食不安。
并且沙宁的嘱咐,也让王巨感到更担心,这说明此人乃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连无辜的少女都会伤害。
随后他骑马回去。
二妞担心地问:“大哥,那个小娘子怎么办?”
“那个道士是一条狡猾的大鱼,想钓上来,必须有一个鱼饵。”
第三四二章群龙无首
“不能让她做鱼饵,”二妞说道。
做鱼饵很危险的,往往鱼钓上来了,鱼饵也被鱼吞下去。
“二妹,你不用担心,就象我在华池镇,我们一起是鱼饵,最后有没有被西夏人吞下去?”王巨安慰道。实际这件事结束,王巨已经替马瑶瑶安排了一个更好的去处,但那要征求马瑶瑶的同意。
王巨准备搬家,不过最后又巡察了一次,七镇。
这是王巨替数县留下的一个政绩。
郑白渠修起来,等于凭空增加了两万多顷良田,足以多容纳十万户以上的军民。
因此王巨在筹划时,与数位知县协商,在交通发达的地方留下七块空闲地皮,由各县从县库里拨出一些资金,筹建了一些房屋,做为未来商业交易的草市,实际就是小镇。再将这些房屋租赁给商人,未来各县便有了一些额外的收入。
这个方法不是王巨独创,宋朝的京城与一些大城市,同样有许多官屋,官府将它们租凭出去,谋得租金,多归“左右厢店宅务”管理。偶尔也会替州县学修一些房屋,让他们租赁出去,支持州县学资金费用,性质与州县学的学田一样,不是教授带着学子去耕种,而是让州县学去收租子,再用这个钱担负州县学的日常费用,比如房屋修葺,教授薪酬,笔墨纸砚费用等等。
只是现在房地价略有些不合理,一般京城一个象样的房子,一月租金只有十几贯,二十几贯,比如宋真宗的妹妹嫌自己的驸马府狭小,便将隔离张家的宅子租下来,这个宅子不小,但月租只有十五贯。如果想再节省一点,不要小楼房,不要小花园,那么几贯钱便可以租一个小四合院。
但积沙成塔,官宅多啊,所以这个收入也不小。
可在王巨眼中这个价格太便宜了,京城带花园的小宅子,每月租金才十几贯,不到一万人民币,还不便宜吗?
不过时代感不同,在宋朝眼中,这个房租还是很贵的,许多大臣也“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包括晏殊他们,也经营房产,谋取租金。
因此不能指望能获得多少租金,但某种程度上能让各县未来手中有一些活动资金,那么也不会过份剥削百姓。
它只是王巨的顺带而为。
但办了,就要将它办好。
正好自己坐镇,还有一些震慑力,于是王巨督促各县,务必迅速将它们修好,不然以后这些地皮必为豪强侵占。
所以王巨写了那一行字,国贫民不贫。
这五个字有些笼统,实际在这五个字的背后同样暗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贫富化严重,财产集向少数人集中,九成的平民贫困,国家贫困。
不过它也是一个机会,不管钱在哪一类人手中,国家总体财政还是有钱的,有钱才好办。
比如建这些镇子。
激进式的除暴安良,劫富济贫,那肯定行不通。
即便公平的征税,也会造成很多矛盾。
若是用一些平和的手段,如现在这种小镇法,可也很困难。自己在这里,手中有很多劳力,又恰巧挤出了地皮,但其他地方呢。然而宋朝官员调动不休,在这么短时间想取得成效不易。因此有一些方法,然而再细想,同样困难重重。
反正很多方面,即便王巨,也没有想明白。
王巨未转完,侯可的调令就下来了。
“子安,韩公到相州了,我担心会有影响。”赵度说道。
朝堂上发生的事,王巨都不大清楚了,赵度更不清楚。
但赵度敏锐地察觉到韩琦在郑白渠里面的功劳。
司马光弹劾了王巨种种,虽然是添油加醋,但不完全算是空穴来风。
然而王巨在下面继续做,上面却一点动态也没有,这也是不对的,或者说上面有人罩着了,那么这个人会是谁?无疑就是韩琦。他不是罩王巨,而是罩郑白渠。当然,王巨若没有能力,渠没有修好,却将下面弄得乌七八糟,那么韩琦会带头将王巨活活踩死。
现在韩琦离开东府,去了相州,谁还来罩王巨?
“赵度,不要小看了官家。”王巨说道。
可能会有麻烦吧,但这个麻烦也不是麻烦,况且韩琦是罩定了郑白渠!
“回去吧。”王巨又说道。
开始搬家。
来到“新居”,王巨诧异地看了看屋子,然后道:“杨指使,你们这样做可不好。”
杨指使说道:“王评事,我们听说年底王评事将要迎娶李家小娘子,所以兄弟们都纷纷表态,不能让王评事太委屈。”
“这很不好,”王巨走了两步,又说道。还是茅草屋,不过屋里地面都铺了青砖或方石,墙壁上镶上木板,因此王巨又说道:“这还是茅屋吗?岂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杨指使说道:“王评事,这是兄弟们的一片心意。”
“算了,赵度,你估算一下修这栋茅屋花了多少钱帛,过几天将这个钱帛补交给渠库。”
“喏。”
“这不好吧?”
“杨指使,我平时再三戒令你们,做事要公正,特别不能克扣下属薪酬,但我自己也要带头,才能有说服力。当真我住好房子住不起?”总之,这次杨指使与诸官兵们是好心办了坏事。
只是因为是好心,王巨便没有再斥责了。
杨指使走后,赵度说道:“子安,若以我之见,不过还是回延州举办婚礼。”
婚期很快就到了,本来王巨打算将二妞送到杭州的,但李家来人说,李贞带着王巨的二叔,以及三弟,包括李贞本人,也都从杭州回来了。在这时代,从杭州到陕西,一来一去,会有多麻烦?
然而李家慎重,王巨没办法拒绝。
但婚礼如何操办,在哪里操办,王巨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赵度又说道:“子安,实际去延州也不远,向朝廷告几天假还是可以的。”
王巨在深思。
主要这个渠事儿多,得罪的人不少。所以才有了赵度这个提议。
“再说吧。”王巨最后道。
然而不久,赵祯便派了中使前来下旨。中使是王巨的老熟人,那个黄姓太监。
“见过黄中使。”
“王评事,多礼多礼了,”黄公公笑咪咪地说。
“黄中使,为何朝廷突然下诏,让我回京述职?”王巨替黄公公沏上一杯茶问。
黄公公嘴张了张,王巨会意,让其他人下去。
“王评事,是司马公弹劾你,说你什么豢养私兵,滥用私刑,乃是国贼……”
“停,他说我是什么?”
“国贼。”
“我是国贼?”王巨让这两字雷里皮焦肉嫩。
“王评事,不要说你了,官家听后也瞠目结舌。不过官家刻意让咱家来陕西下诏,非是为了责备你。不过你也知道,官家年青,这些士大夫饱读诗书,官家辨也辨不赢。”
岂止是辨不赢,这是一大群经验丰富,战斗力强大的老猫,在逗弄一个小老鼠呢。
“韩公下去后,官家好不容易拢回一些权利……唉,这都象什么话,官家想做一些事,然而举目茫然,不知何人可用,因此下诏你进京相助,而且官家也知道你在下面辛苦了,王评事,你照照铜镜,咱家都看不下去了。”
“有什么不对吗?”
“你看看你这手,还是士大夫的手吗?再看看这脸,还是那个传闻中的美男子吗?”
“得,别说,我肉麻,说正事。”
“官家怕你担心,刻意让咱家前来下诏,但不用急着去京城,以渠工为主,什么时候能抽开身,什么时候再去。”
“渠工没有大问题,”王巨想了想说。自己只是去京城述职,时间不会耽搁得太久,而且他也知道赵顼想做一些事,是什么事,这件事若是做好了,国家财政就会慢慢变得健康。
为什么经营郑白渠,为什么要财政健康?
王巨想有作为,能离开这两条吗?
“黄内侍,这大半年来,朝堂发生了什么?”王巨问道。
黄公公听到的内幕也有限,但比自己肯定知道的多得多。司马光对自己下手了,自己不能打无准备之战。
黄公公也不隐瞒,别人不知道,但知道王巨在赵顼心中的地位,他一五一十地将他所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
“韩公这样下也好。”
“是啊,宫中两个太后也是这么说的。”
王巨仔细地想了一想。
黄公公又说:“但司马公不当对王评事发难。”
“无妨,韩公一下,群龙无首,个个都想上位。”
“想上位?”
“虽我最后考虑到朝堂的影响,高拿轻放,不过我一对付的是隐田,二变相地对付了兼并,三讥诮了高利贷,有的人会对我很排斥了。再说,以司马公的保守,重视尊尊,本身对我就会很排斥,韩公在,他怕坏了郑白渠大计,怕韩公动怒,不敢发难。韩公下去了,他还能忍耐吗?”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韩公在中书时,他一声不吭呢。”
“那是,不过他虽借着韩公之势捞了不少好处后,韩公一下,他不大好捞好处了,因此也想找一个契机,继续捞取好处。”
“咱家还是不大明白。”
“他对我排斥,恐怕也有一些保守的大臣对我也排斥,并且我岁数小,资历浅,官职低,也便于打压,只要他一领首,马上就会有人随之呼应,几件事做下来后,大家就会视他为头领,这便是最大的好处。”
“不会吧。”
“论天下权谋之术,司马公当为翘楚。黄内侍,你再想一想范公与韩公如何上位的,不过范公可没那么多私心。并且你可以将我的话回宫后,原原本本禀报两位太后与官家。”
那个高官没有权谋之术?
但真与权谋术沾上关系,恐怕皇上与太后,都不会喜之。
黄公公想了一下,他哪里能想明白?
“黄中使,你回京后立即禀报,我将渠工安排好了,立即进京述职。”
“好。”黄太监迅速回去。
王巨将手下几个门客喊来,陶青与黄良才学比赵度胜过了一筹,阅历却很不足,赵度圆滑,可见识也不足。不过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人多主意多,所以王巨想听听他们的想法。
“司马公想对付你,事儿有点难办……”赵度说道。
毕竟两人不是一个级别上的人物。
“透一个底,以前我进京科举时,官家当时为颍王,对我少年时的一些事迹颇感兴趣,与我略有往来,对我印象也不恶。”
“有这回事?那就好。”
“也不能说很好,官家终是年青,这些人富有经验,若是处理不当,说不定能逼得官家将我当成牺牲品,与士大夫们苟和。”
“这倒要注意。”赵度道,不仅是现在的赵顼,即便当年的赵祯能称为动操有术了,但在诸位士大夫相逼下,狄青也成了牺牲品。
“子安,司马公对你会抱多大的恶感?”黄良问。恶感也分成好几种的,一种是轻微型的,一种是不死不休型的,若是后者,那就严重了。
“这样说一说吧,首先说军事。你们也知道司马公在修一本书,陛下亲自命名为《资治通鉴》,还没有修完,但说明司马公对历史十分精通。”
“那是好事啊。”
“未必是好事,你们想一想前面的王朝,秦朝是胡人灭亡的吗?内部崩溃的。汉朝呢,外戚当权,西汉末落。东汉更是如此,外戚专权,宦官干政,然后黄巾暴乱,东汉瓦解。西晋更不用说了。隋朝亡于暴政。唐朝武将专权,导致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后面又因为兼并导致黄巢暴乱。因此在前面的朝代中,胡虏虽是威胁,但不是致命性的威胁。只要内政不出现失误,国家就不会灭亡。”
“似乎是这个道理。”
“但到了我朝,不是这个道理了,看看辽国如何让燕云百姓忠心的?他们已找到了一个胡汉共融的办法。然而司马公不会这样想,相反的,他从历史上看到的,由于王朝过度扩张,反而造成了国家穷兵黜武,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因此他的性格渐渐变得苟安。”
“苟安也不好吧。”
“希言,当然不好了。继续象这样下去,我朝必亡!”这个就扯远了,王巨又将话题收回来,继续分析司马光的性格:“其次司马公饱读诗书,出身名门。”
三个门客额首,司马家族据传是西晋那支司马家族后裔,那可是真正的皇族。而且他们又听到一个传言,司马光父亲司马池年幼丧父,为了安心读书,将几十万贯家产分给了叔伯父们。那还是真宗年代,可想司马家族拥有多少财富?
王巨继说道:“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