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这货不是马超 >

第422节

这货不是马超-第422节

小说: 这货不是马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时隔多年之后,那位曾经名动天下的文豪再一次有作品见诸于世。

而后,王烈与蔡邕分别代表礼部和太学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朝廷办太学始终是封建王朝的一件大事,在场的众人,无论是须发皆白的名士大儒,还是德高望重的朝廷公卿,抑或是甫入校门的年轻学子,每一张面孔都洋溢着兴奋与愉悦。

在办太学的过程中,我罕见地没有指手画脚,毕竟这是太学,不是义务教育的小学校,虽然我在前世经历过高等教育,但我从来没觉得那就是最好的教育制度。

古人有古人的教学方式,也有自己的智慧。

我只是微笑着做个旁观者便已足够。

“王上,”梁聪蹑手蹑脚地凑了过来,压低声音向我禀告,“都察院的官员有急报。”

我微微一怔:“这个时候?”

他点头确认:“来的人是之前在并州见过一面的地方司的贾逵。”

“让他过来吧。”我转头看向不远处的贾逵,朝他抬了抬下巴。

贾逵踏着小碎步走到我的面前,恭敬地施礼:“臣都察院地方司贾逵拜见王上。”

“免了虚礼,”我将手一扬,“祢衡又有什么事情了?”

他拘谨地一笑,从袖中取出了一卷包裹得极为严实的缣帛:“这是祢院长的奏疏,请王上过目。”

我从梁聪手中接过,苦笑道:“难道是因为我对拓拔野的处置不合他的心意?”

但我只扫了第一竖行,就再也笑不出来。

“臣都察院祢衡上奏以闻:

臣去并入冀,督查州郡,今察得冀州刺史常山褚燕,纵容不法,无视国纪,其大罪有四……”

我顿时心里一沉,抬头向典韦吩咐:“五步之内不得有人靠近!”

典韦登即拔出两柄铁戟,指挥着护卫列在了我的周围。

我扫了一边四周,确定无人后才继续低头阅览。

“其一,懈怠政务,冀州乃新得之地,本有宵小不宁,朝廷委以刺史重任,冀以其当地声望,平治州郡,然燕之为政,皆假手各司,能亲政者不足三一;

其二,用人唯亲,河北多名士,燕为之不用,其军中诸旅,皆为院司之职,武将多不通文字,且粗疏政务,是以州郡怨愤,士人多鄙;

其三,军务不清,燕招揽群山盗匪,以充军旅,然其既不精简拔选,亦不分化安置,致使匪军猖獗,偶与州郡驻军纠葛;

其四,败坏国法,燕自不好学,朝廷新置律法十条,其几无所知。然冀州法院所判大案,燕常曲意篡改,院吏不从,其竟以心腹为法院,自此每案皆由心意。

臣祢衡顿首以闻,褚燕粗鄙少文,既无学识,又缺礼仪,在京洛练兵尚可,若坐镇一郡,则郡县败坏,若治理一州,则州郡非王上所有。愿王上听臣所奏,速以吏部罢其刺史之职!”

我用力攥起了拳头,终于又缓缓松开,提起朱笔在奏疏的最后圈了一个鲜红的“可”字。

“一辉,”我将缣帛卷起,抬手递给了梁聪,“给程仲德,让他尽快办理。”

梁聪低着头双手捧过,快步走下了高台。

我也原本就知道,褚燕粗文好武,年纪又偏大了一些,用来治理偌大的冀州,本来就不那么令人放心,但他也算较早追随我的老人,眼看其他将领得以兼领州郡,不给他同样的待遇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这些……我倒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交待……

我又攥了攥拳头。

11催人性命祢正平

八月二十一,大朝会。

“都察院自六月以来,奉王命巡查州郡,检举乱政不法者,至今日,共参劾官员六十八人,”贾逵在殿中高声道,“其中,刺史一人,中将一人,州下厅级官员四人,郡守二人,郡下处级官员十八人,县令十二人,县处以下三十人。又以州分,并州二十二人、冀州四十六人。”

我刚听了一个开头,右眼皮就开始跳动:六十八人?!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至今,还不到一年啊!而这批地方官吏,也基本都是中央各部逐一筛选考核后才任命下去的啊……

最重要的是……之前祢衡这家伙,已经在各地抓了一批地方官员以儆效尤,原以为会对其他人有所警示,不料……竟然毫无作用?!

却听贾逵继续奏道:“这些人中,有郡县长官任意插手法院、都察院政务的;有法院草率判刑的;有都察院不履行职责的;有掌管兵事者不按规定征兵,甚至占用编制坐吃空饷的;有的郡县财政混乱,长官穷奢极欲;甚至有郡县视朝廷律法如无物,擅自征缴税赋,致使新收之地的百姓重新成为流亡之民……”

“混账!”我怒不可遏,“是哪里的郡县,敢如此肆意妄为?!朝廷三令五申,今年新收郡县一律不收一个铜板,他们好大的狗胆!”

“共三个县,雁门的强阴、云中的武泉、中山的广昌,”贾逵飞快地翻了下资料,回答道,“皆是临近塞北的边境小县。”

“彦方公,”我转头去看王烈,“对于征缴税赋,朝廷有没有律法?”

“当然!”王烈忙道,“税赋是国之根本,岂能无法可依。”

“有没有下发给郡县长官?”

“每郡每县,皆有传达。”王烈的语气不容置疑,“六月时,更传令全国郡县,何地征收,何地不收,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我抬了抬眉毛:“违犯律法,征缴税赋的……该如何处置?”

“最低者,退还税赋、降级待用;次者,革职不用;重者,斩而弃市!”王烈回答得毫不犹豫。

“既然视朝廷律法如无物,我也不介意把他当做一支臭虫,”我冷笑了一声,“此三县长官及相关官员,在县内游行一周后,斩而弃市!”

“遵命。”王烈点头道。

“其余六十余人,彦方公,仲德公,你们便派几个人去并、冀二州督办一下吧,”我扔下了办案的原则,“要杀鸡儆猴,便要下重拳。若有官员推脱‘不懂法、惯例如此’,一律革职不用!”

王烈和程昱对视了一眼,同时躬身道:“谨遵王命。”

程昱挺起腰板后又道:“王上,关于冀州刺史之职,臣有几位人选,现已列出,请王上过目。”

“哦?”我揉了揉眉头,说道,“仲德公,我今日眼神有些不济,便劳烦你介绍一下吧。”

“是,”程昱轻咳了一声,缓声道,“冀州刺史褚燕,为都察院参劾,臣以吏部之责,举荐后选者呈于王上参详。其一,河南尹杜畿伯侯,这一位……”他看了看坐在他下首不远处的杜畿一眼,笑了笑,“老臣便不再详述了;其二,清河太守李典曼成,这一位,似乎也不需要老臣详述;其三,武都太守苏固仲坚,其于汉中一战中虽未带兵亲历箭矢,但汉中地形及兵力部署几乎全靠他才得以查勘,值得一用。”

“伯侯,你的意思呢?”我先征询杜畿的意见。

“无论在河南,抑或在冀州,都是为王上效力,对畿并无分别。”杜畿躬身答道,“只是臣从颍川太守之职迁至河南尹不足半年,已是从四品上升为三品上,尚无尺寸之功,若是再得升迁,人言虽不足畏,但臣心不安。”

“杜畿,”我看了他半天,忽然开口直呼他的姓名,“你并不是刚刚才为我效力的,为什么说这些虚话?”现在一切制度只是草创,什么品级之间的界限远没有那么明晰,徐晃、张辽、太史慈、张机,哪一个不是以一郡太守的身份跃居刺史之位?

杜畿忙解释道:“臣方才所言,都是肺腑之言,不敢有所欺瞒。”

程昱却又道:“王上,朝会之前,并州刺史徐晃的奏疏刚到吏部,其上称其治理州郡不严,自请受罚,依律,当罢其刺史之职。”

“哦……”我微微思索了片刻,抬了抬手指,“那便罢了徐晃在并州的职事,令李典继任并州刺史,苏固转任清河,杜畿去冀州……伯侯,”我再一次转向了杜畿,“冀州是天下有数的大州,我需要派一名值得信赖、有治民经验的重臣去治理,你不会让我失望吧?”

杜畿再不推辞,直接拜伏在地:“臣不才……拜谢王上信任!”

“空缺出来的……河南尹呢?”程昱向我询问。

“就让徐晃来吧。”我捏着指节发出了一声爆响,“算是降了一级吧。”

“老臣明白了。”他点了点头。

一事刚了,殿外便有侍卫通传:“启禀王上,虎豹飞军三营营长拓拔野请罪于殿阶之下!”

我微微一怔,却点了秦阵的名:“伯虎,你去招呼他进来吧。”

“是!”秦阵慌忙从坐席上爬了起来,三两步便迈出了大殿。

我刚刚稍稍调整了一下坐姿,拓拔野便已经跪倒在大殿正中了

“末将……”他开口刚说了两个字,却卡在了嗓子眼,怎么也说不下去了。

“伯虎,把他扶起来和你坐一起。”我朝秦阵摆了摆手。

秦阵应了一声,两只手就这么硬生生把拓拔野拖到了一边。

“云龙,”我正色道,“你收到兵部的文书了吧?”

“是,”拓拔野低声答道,“谢王上不杀之恩。”

“这件事情……”我沉吟道,“虽然不是出自你的本意,但近百名士兵的性命,确实是因为你而失去,朝廷要对他们有所交待,所以……你不要因为受到处罚而对祢衡或者任何一人心怀怨恨。”

“拓拔野不敢。”他低头道。

看到他一副畏畏缩缩、毫无往日豪气的模样,我忍不住叹了口气,又问道:“你的部队还有多少人?”

他微微抬起头来:“三千三百六十人……已经全部交给兵部了。”

“你的这支部队,我会交给陆……”我又将“仁”字吞了下去,改口道,“交给黄忠,汉升的射术相当不错,用来带领你的部队,也不至于太差。”

拓拔野只点了点头:“黄汉升的武艺……确实是极好的。”

“那么,我手下的一营就缺了一位旅长,”我翘了翘嘴角,“你做了这几年的营长,习惯了有几千名手下,不知道还愿不愿意替我带几个亲兵?”

他浑身一颤,缓缓抬起头来,双眼之中,满是难以置信之情。

我看了王烈、程昱等人一样,原本……还以为这些保守派的重臣们会对我临时改变处罚的行为产生抵触,甚至会强烈要求我严格执行国法、以身作则为天下表率。

不过,看来是我太高估法律在他们内心的分量了。

拓拔野嚅嚅地动了动嘴唇,却还是没有说出话来。

“谢主公!”秦阵一把掐住他的后颈,将他的这位结义兄弟按倒在地。

“谢主公!”拓拔野的声音仿佛哽咽。

12第一届军事学院

“说起来,”我抬了抬下巴,“祢正平还在冀州?”

贾逵微一点头,答道:“祢院长不日将向东南巡察青、兖、豫三州。”

我轻轻捶了捶额头,苦笑道:“只在并、冀两州就查出了六十多人,这三个中原大州恐怕也不会让人放心呐……”

殿中众人面面相觑,却不知如何回答我。

只有贾诩悠悠叹了口气。



八月二十三日。

即将前往冀州任职的杜畿前来向我辞行。

对于杜畿的能力,我已是相当信任,冀州虽然是个情况复杂的大州,但未必就会给他带来太多的麻烦。

“畿或许长于治政,自问也能严于纪律,却自知短于将兵。冀州新附朝廷不久,北面又紧邻幽州卢子干,难免会有兵事,”谈话间,他向我请示道,“因而恳请王上遣一员知晓兵事的将领,辅佐属下治理冀州。”

“呵,”我微笑着道,“你希望派谁去?”

他微微低了低头:“但凭王上吩咐。”

我忽然有些明白:杜畿早期曾带过数百人的部队,更长期担任虎豹军之中的执法司马,说他不懂军事,恐怕不太适合,何况冀州并非没有知兵之将——至少有张郃、李肃坐镇两阵——而此时他如此表示……恐怕更大意义上是为了让我、或者说朝廷百官更加放心。

对于他的这番想法,换做是一年前的我,恐怕不仅会断然拒绝,而且还要剖心置腹地勉励他几句,但现在……我只是沉吟道:“在洛阳的几员营长中,似乎并无合适人选……”

首先,冀州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我肯定不会派六千步军长途跋涉地去浪费河北的粮草;而骑兵部队中,秦阵、褚燕、吕布三人,肯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至于新提拔的黄忠、夏侯渊、文聘,似乎还不是那么值得信赖……

“这样吧,”我搓了搓下巴,“就让陆仁去冀州吧,原本拓拔野降职,我是打算让他接任营长的,但后来考虑到黄忠的年龄更长,武艺也很出众,在河北时又立了战功,所以才替换了他……”

“陆仁炳吗?他在军中也有豪爽勇武的评价,”杜畿点了点头,“属下明白了。”

“他只带本旅两百五十名轻骑,不管是担任你的扈从,或是为你带领一部兵马,都由你到了冀州后看情况决定,不必专门向我报告。”我笑了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