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这货不是马超 >

第405节

这货不是马超-第405节

小说: 这货不是马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圃肌!

殿中忽然很是安静。

我沉默了片刻,终于点了头:“正平……你若非大贤大忠之臣,必是大奸大恶之贼!”

78不断充实的新朝

祢衡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并没有很快平息。

“王上,”程昱当即拱手道,“老夫对新朝的官制有个疑问,今日想在朝会上提出来一议,不知可否?”

我预感到程大叔不问则已,一问出口必然要将我难倒,但却不得不回答道:“当然。”

“王上设置了都察院,是将旧汉时的御史中丞的职责专门列出,以采访民风、监督各部、弹劾百官,”程昱道,“但近来老夫偶尔思索,却不知谁有职权监督都察院?”

此言一出,殿中就有人频频点头表示赞同,也有人发出幸灾乐祸的起哄笑声。

我也感到了一阵头疼。

监督百官的官员……由谁来监督?

即使参考前世的经历,这个问题依然颇为棘手——因为即使是在法制和机构设置相对较为健全的国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来解答这个问题。

我总不能再设置一个纪律委员会?或者反贪部门?那谁又来监督他们?

这个时代又没有大众媒体,我也没本事充分发挥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说起来……我也只不过是个二流学校毕业的半文半理的基层公务员,你指望我能设计出一种在一千八百年后的人类社会中都不存在的完美无缺的官僚机制……你也太看得起我了。

所以我决定糊弄过去:“首先,都察院对于百官的监督,只有监察官员违法违纪之权,至于定罪之权,则在法院;其次,若有人想检举举报都察院工作及官员,可提请到吏部或法院,若仍无法处理,那就提请到朝会上再议吧。”

对于这个明知道没有太好答案的问题,包括程昱、祢衡在内的众臣都选择了结束这个话题。

我捏了捏眉头,暗自想到:思考政治改革是不是有些太累了?



在五月的中下旬期间,中华各地都没有太大的动静:一方面是因为人事的更替,另一方面则是各地部队都需要必要的休整。

但刘协却没有坐享这短暂的宁静,他抓紧一切时间努力进行着政权的扩张。

大汉朝免掉了同为宗室子弟的扬州刺史刘繇,派去接替他的是前将军、原豫州刺史皇甫嵩——从密报上看,直到皇甫嵩几乎将自己的八千精锐直接摆到了刘繇的城下时,刘协的诏令才被刘繇所接受。

虽然皇甫嵩只带了不到一万人,而刘繇手中至少有超过三万的兵马,但考虑到刘繇只是一个被孙策三两千人就能打得屁滚尿流的废物……这个结果竟然没有任何人表示意外。

对于实有地盘忽然得到大幅度扩张的刘协,我忽然有了一些焦虑——我的地盘现在可能还不如历史上的曹操,而刘协的实力似乎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孙权,何况他还有大义正统的名份,照这么说……难道我还要和他鼎足而立不成?

于是我召集了兵部和军事院的骨干,没日没夜地进行形势推演,讨论各方势力进一步的可能动向,但我其实也知道,就算我推演得再好,前线的部队在短期内恐怕也没有精力向外再扩张一寸了。

在此期间,张辽和太史慈顺利地接收了臧霸盘踞的琅邪国,我根据张辽的意思,让臧霸收拢精锐部队,听从张辽指挥,而新接手的琅邪郡则交给了泰山太守高顺,委托他暂时一同治理。

同时,我陆陆续续得到了一批为数不少的原汉朝的官员。

可惜这批人级别都不算高,我也没有从中发现能够令我精神为之一振级别的贤才,对于这些人,兴趣缺缺的我直接交给了吏部去安排,于是郡县一级的官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充实。

除此之外,从冀州归降的袁氏旧臣们也被程昱分批安排进了新朝的官僚体系。

作为其中的代表,田丰进入兵部担任荀攸的副手,沮授则作为军事院副院长直接辅佐于我。

其余较有份量的人中,早在十余年前就是东汉名将的淳于琼进入农部做了个副部长,以贪财闻名的许攸被分入农部,辛评进入户部,其弟辛毗进入工部,河北名士崔琰进入礼部,才子陈琳进入尚书台,袁绍生前的中护军朱灵被我专门提出来放在了防务院的城防司,高干、高览、吕旷、吕翔等知名将领则被分配到了司隶校尉卫觊和河南尹杜畿的麾下,另外一些没什么名气的人物则直接在程昱的安排方案上划了个圈,全部打发到各地的郡县里去任职了。

与此同时,因为完成了人才公寓的改造项目,王烈的两个儿子王启和王贺“因功”被举荐进入了工部做事。

对于这种因为明显的裙带关系而被举荐的典型案例,就连向来坚持原则的程昱以及专管监察的祢衡都没有跳出来举报和揭发,我也选择了默许——我只能安慰自己,在之前的接触中,这两个小王先生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其本性也和他们的老爹有几分相似,但愿不要给老王头脸上抹黑。

在补充了这些降臣之后,我再看中央各部院的名单,终于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手下人才济济——至少各部院近七成的部门都有了专职的司级官员。

然后五月就接近了尾声。



五月三十日。

“东海郡太守刘备奏请刘协对琅邪郡发兵,但……刘协拒绝了。”戏君似笑非笑地向我汇报东南面的情况,“理由是……山贼猖獗,道路不通,仓促间难以用兵。”

“他们说得没错,”我耸了耸肩,“山贼确实很猖獗,否则太史慈他们就直接沿着官路去下邳去觐见刘协了。”

“不过……王上恕臣直言,”法正低声道,“臧霸只是一名乱匪,让他留在张刺史麾下,是否会成为东州动荡的隐患?”

“这是张辽自己的请求,我只是同意了而已。”我并不以为意。

“冀州刺史褚燕之前向吏部推荐了几名出身山贼寇匪的……壮士,”刚刚在尚书台就任的陈琳谨慎地措着词语,“希望朝廷不计出身,予以接纳,程部长请问王上的意思。”

我想也没想就回答了他:“若要任六品以下,褚燕自己可以处理,但是要负起举荐的责任。”

“是。”

我瞥了殿内东南角一眼,那里正有两名起居官在分别记录着我的言行和举动。

经过各部院的推荐,我的五位起居官已经全部到位,除了梁聪外,尚书台推荐的就是陈琳——陈琳文才出众,在当代堪称一流,年龄也已三十出头,用来记录我的日常废话可能有些屈才,不过他刚刚归顺,也没什么好计较的。

礼部推荐的也是刚刚归顺的降臣,崔琰。如同前世教科书上描述的一样,崔琰是一位典型的东方特征明显的俊美男子,其身高接近八尺,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声如洪钟、器宇轩昂,令人一见之下就很容易产生亲近之感。

都察院推荐的人选令我微微有些意外:祢衡将黄祖的长子黄射送到了我的身边。我后来才得知,看谁都不顺眼的祢衡虽然和黄射只见过两三次面,却莫名其妙地产生了男人的友谊……

法院送来的人选年纪最轻,一看之下似乎比我还要年轻三四岁,而且是由副院长曹操亲自引导至我的面前。

“这是河内司马建公次子,”曹操向我介绍道,“名懿,年虽弱冠,私下里小字仲达。”

我张了张嘴,瞪着眼睛看这名年轻的男子。

在一瞬间,我就咬牙暗下决心:老子一定要活得比他长!

79民间贤才何其多

司马懿,今年虚岁十八,河内温县人,父亲是老一辈名臣司马防,字建公,曾任大汉京兆尹、骑都尉,也是曹操初入政坛的举荐人——或许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曹操才推荐了他的儿子吧?

史书上记载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鹰视是说他目光锐利,狼顾则是说他的颈椎异于常人,能够像狼一样把脑袋拧上一百八十度。

但我早就知道史书上所为的各种异象大部分都是牵强附会和处于政治需要的胡编乱造,何况司马懿站在我面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虽然远不如祢衡、崔琰、荀彧等人文雅俊朗,却怎么也不像是一名大奸大恶之人。

“在下河内温县司马懿,拜见威武王!”他十分拘谨地向我行礼。

“好,”我抬手做了个虚扶的姿势,笑道,“早就听闻河内温县司马氏一族人才辈出,到了仲达这一代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一句话。令兄伯达,二十四五已为一郡之守,去年我与之交谈,伯达竟称,其弟才干十倍于他,不知是否谬赞?”

司马懿忙道:“家兄博学儒雅,宽厚仁义,懿个性促狭,又常有好胜之心,不敢相比。”

“年轻人,有些好胜上进之心,本是好事,难道都要像七八十岁的那些高人隐居深山幽谷吗?”我笑着摇了摇头。

“王上说得极是,”曹操也附和道,“要知道,曹某少年时的行径……飞鹰斗狗,横行乡里,可远比你要不堪得多。”

司马懿只低头一礼。

我只好往工作上谈:“除了梁聪外,你们四人分作两组,保证无论何时都有两人在我身边进行记录工作就可以了,其余两人就可以去处理本职业务,”我又对陈琳道,“孔璋先生年纪稍长,这几位年轻一些的就由你负责引领协调了。”

陈琳慌忙躬身一礼:“在下领命。”

“之前在朝会上虽然说得很清楚了,但我想再强调一点,”我决定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对我的记录要如实记下,不需要为尊者讳或是春秋笔法,也不用对我的言行增加过多的修饰与赞美。每五日的朝会上交由各部院长官和副职传阅并盖章后再收回入档。”

“遵命。”五人都是正色答道。

“老臣程昱求见。”殿外远远就听到了声音。

“仲德先生请进。”我朝陈琳等四人摆了摆手,陈琳便让崔琰和黄射退出了殿外,而后与司马懿在角落里的案几后坐了下去,案几上是一叠厚纸和三支不同型号的毛笔。

“王上,”陈琳先向我请示了一声,“臣等可否从现在开始记录?”

“只要你们觉得做好了准备,随时可以开始。”我朝他们点了点头。

陈琳当即就提笔写了起来。

凭借过人的耳力,我听到了司马懿则在他耳边低声道:“孔璋先生,晚辈年岁尚浅,不知如何记录,能否在先生身侧学习一日?”

陈琳微一点头,程昱已走了进来。

程昱略带奇怪地看了坐在角落里的两名起居郎一眼,而后露出了恍然的神色,掬手向我施了一礼:“禀王上,吏部新任的访贤司荀谌拟写了他近期要去拜访的当世名士的名册,由于是初次行动,臣以为应当请王上阅览后再行定夺。”

“既然你都带来了,那我不妨一看。”其实我对于拜访那些老一辈的隐士和名儒没有太大的兴趣,你看,老一辈的王烈、程昱、贾诩、蔡邕,年轻一辈的荀彧、荀彧、郭嘉、司马懿、法正都已经聚集在我麾下了,我似乎没必要再像几年前一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去求慕贤才了吧?

梁聪将程昱递来的名册摆在了我的面前。

当头一人的名字很是熟悉:郑玄郑康成,青州北海人,当世第一的经学大师。少时游学中原,三十岁后,师从右扶风马融(也是我老马家的先祖)七年,融自叹不如。学成后,时值党锢之祸,因牵连而遭到拘禁。出狱后,深感官场黑暗的郑玄闭门钻研学问教导学生,再无出仕之念,二十余年间,州郡多次举荐,大汉朝廷三公九卿也多次征辟,包括当年我担任公车司马令时也曾派贾诩亲自前往山东拜访,之后历任青州刺史曹操、孙坚都亲自前往,郑玄一概拒绝。

郑玄身为经学大家,不仅精通各个版本的经典文献,被圈内人称为“经神”,难能可贵的是,他同时在算数、易学、天时、历法、古文等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造诣,堪称一代博学大家。由于其在中原地区名声极高,跟从他学习的学生最鼎盛时超过了万人——当然我认为这肯定是夸大的——如果能邀请他加入太学,和蔡邕这位也算一流的名儒共同主持,我根本不愁招不到学生啊。

何况……一位对正统大汉朝廷的征辟都予以拒绝的名士,如果接受了我的邀请,那岂不是给我打了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正面宣传广告?

第二个人,就是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司马氏本就是河内大族,其先祖在汉朝也历任两千石的高官,在朝野都有相当不小的影响力,何况我听司马朗说过,现在他家才五个男儿,距离“司马八达”还有三个名额的差距,司马防年纪也才五十,至少还能再活二三十年。

第三个人,是颍川人邯郸淳字子叔,年纪已经过了六十,其人善长文赋歌词,精于各类书法,连我的老丈人蔡邕都自认不如。

第四个人,还是颍川人,姓胡名昭字……孔明,年岁刚过三十,好学不倦,颇有声名。其人也精擅长书法,尤其以隶书最佳。最初避乱冀州,袁绍盛情相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