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不掌兵,如果连将军都带头犯了军纪,底下的士卒,还会把军纪当回事吗?再说了,陆承启设置军法处的时候,还特地下旨说了,只要是在军中,不论官阶多少,只要违反了军纪,一经查实,军法处可按军纪从事。
大顺立朝以来,一直都对武将极为忌惮,卢尘洹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样的圣旨下了之后,也只是再加多一条戒律而已。
策马回到驻地,禁军已经自发地在离水泊尚有三四里地的小高地上安营扎寨了。望着那面龙旗,卢尘洹其实也很想吐槽的,这时候连主帅的帅旗都不给挂,一律要求挂这面龙旗,难道真的有效果?
马不停蹄地进入了营寨之中,点起了近五千人的辅兵,便往不远处的东平府开拔,搬粮食去了。其实此刻禁军的粮草还能撑个把月的,只是陆承启有圣旨,一旦禁军所到州府,都要由当地州府提供粮草。近五万人的后勤保障,还是很难保证的,禁军又是大顺最为精锐的军队,供给一向都是最高规格,沿路州府都不敢懈怠,又何况是驻地的州府?
于是乎,东平府府尹早就接到了小内侍宣读的圣旨,早已经把粮草备齐了,堆放在东平府之中,等着卢尘洹前去接收。
在古代,供给一支过五万人马的后勤是很繁琐的。文宗时期,因为要远征北方,所以曾下过圣旨,禁军每人每日口粮为二升,边军一升又五合,厢军一升又三合。
而且军粮不单单是一种粮食,而是多种粮食的混合供给。其中米则是按足斤计算,多少升、多少斛、多少斗、多少石,清清楚楚,不会克扣多少。其余的,如粟则按照十分之六计算,也就是一百斤粟,只算相当于米的六十斤。大麦按十分之八折算,小麦按十分之六折算,芥麦按十分之四折算,大豆按十分之八折算,其余的小豆,宛豆,麻,黍都是按照十分之七折算。这种后勤供给模式,在文宗时期,便已经定式的了。
皆因大顺开始实行一日三餐,且禁军多是强壮之人,所以口粮要比边军、厢军大得多。且文宗还规定,每月领取粮食的时候,城西军人去城东领取,城东的军人去城西领取,必须自己背粮。
至于军马,更是不得了。军马即战马,不同于驽马,需要喂养精饲料,即马豆,以保证战马的爆发力和持久力。大顺规定,一匹军马的精饲料配给是一日马豆三升,粗饲料,精饲料,青饲料(鲜草)配合喂养。这些都是由负责喂马的辅兵做的事,一般战兵都只是负责骑马打仗而已,分工很明确。
军马的喂养才是后勤保障最难做到的。因为中原皇朝历来都是以农耕为主,草地极少,且草的肥沃程度不够,不足以让吃了军马长膘。所以必须喂养豆子,让马吸收更多的营养。如此一来,喂马的辅兵做的事就多了。首先得分槽饲养,不然的话瘦的马会被强壮的马挤出去,吃不了太多;还得定时定量,少喂勤添,粗料细作,先粗后精,充足饮水等等不一而足。
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又何必这么麻烦?只要有草,他们的马自然就会吃得饱,也会自己找到水泡子喝水,哪里有汉人养马这般麻烦!
除了人马粮食之外,后勤还包括各种绳索,营帐之类的琐碎物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古代中原发动一场战争,往往打得都是一国的国力。西汉时汉武帝征匈奴,把文景两帝积累下来的财富都挥霍一空,可见战争对农耕经济的破坏。这也是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所在了,打仗一久,人心思定,谁做了皇帝,又关老百姓什么事了?不过两三百年,又再一次继续打仗罢了。
卢尘洹倒没有想得这么远,单单是如何想着打到水泊里面去,已经够他头疼的了,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思考这些个问题?
禁军驻地离东平府不远,须臾之间便到了。给守城厢军看了卢尘洹的兵符,才给放进了瓮城。甫一进到东平府中,便见到十来个衙役和几百个役夫,把粮食堆放在瓮城之中了,就等着卢胖子过来。
一般来说,每一个州府都会备下一个粮仓的粮食作为应急之用的,虽然没有常平仓之名,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或许也出于汉人对未来的不乐观吧,有粮在手才是稳妥的。所以陆承启的圣旨,并没有给沿途的州府带来多少困扰,从州府中的“缘仓场”把粮食挪出来用便是了,待得今年秋收,再由富绅捐献一些,填满粮仓既可。(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二章:来自衙役的消息
此时的地主乡绅还是很讲仁义道德的,除了极个别吝啬到了极点之外,都懂得积阴德的道理。且不说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晋代流行的玄学里面,也有类似的辩论。
再加上此时佛教兴起,更讲究行善积德,又称为积阴德。暗中做了好事虽不为人知,但传说中自有鬼神记录在案,因此若某人多积阴德,天必报答他。《淮南子·人间训》有云:“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说的便是劝人行善,莫做有损阴德之事。
古代地主乡绅发达之后,都晓得要为子孙行善积德,或办义学,或修桥铺路,或给乞丐施粥赠药等等,也算是为乡里做了许多好事。如果乡里县里要什么认捐,这些人都是很积极响应的,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朝廷稳定了,他们才能稳定。
要是为富不仁,被左邻右舍在背后戳背脊,在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这个时代,恐怕很少地主乡绅能抵得住,除非是不要脸面了,子孙后代不要科举了。不是有一句话叫做“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么?否则的话,还是得保住自己的名声的,就算自己用不着,子孙后代能用得着啊!
地主阶级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肯定是有其作用的,起码在稳定人心方面的作用无可比拟。至于最后还是被打倒了,只是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了。
当然了,地主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论之。但在较为和平的年代,地主乡绅还是不错的,起码没有所谓的“周扒皮”那样可恶。因为在这个时代,儒学思想深入人心,纲常礼教不论识字与否,都会自觉的遵守。这便是思想潜移默化的力量,儒家思想在这一方面,做得是很好的。
当然了,此刻满腹心事的卢尘洹,可没心思想这些。他现在头疼,如何让一群旱鸭子的禁军渡过如此宽广的水泊,去攻打所谓的水贼。
当然了,前提是你得有船,而且还有人会划船。
可现在禁军基本都是靠双脚走路的,哪里弄船?难道要征用那些小渔船不成?也不知道水贼有多大的船,就是一般的战船,那些只是舢板拼凑起来的小渔船,恐怕还禁不住一下撞击啊!
即便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卢尘洹,每年端午都会去沣河之上观看龙舟竞演,依稀也懂得一些指挥水军的道理。
水上作战,其实也和陆战的道理差不多的,都是看双方的武器配置。不同的是,冷兵器时期,陆战看的是马战,谁的骑兵多,谁就能占据优势。水上作战,则是看双方的船只对比,人数倒是其次的。要是船只完胜的话,根本不需要接舷战,对准了撞过去,比什么都管用。
落水的士卒,哪怕是水性再厉害,也徒负呼呼。你再厉害,也得浮出水面呼吸吧?一拍杆下去,你哭都没地方哭!
再说了,就算征用了渔船,这么矮的渔船,连人家的船舷都够不着,打什么接舷战?简直是在开玩笑啊!就算用劲弩射击,人家蛮不讲理地冲撞过来,你用什么抵挡?不是说船小就一定比大船快,大船的动力除了人力之外,还能借助风力,更有甚者,是水轮舟,也就是多人一起用脚踩提供动力的船只。这样的快船,不受风力水里的影响,也能快如飞鱼,根本不是那些慢悠悠的小渔船能比的。
要想围剿那些水贼,没船简直是天方夜谭啊!
正当卢尘洹紧皱眉头,看着辅兵搬运粮草的时候,交付粮草的衙役头头凑上来说道:“想必这位就是卢指挥使了吧?小的眼拙,一时间不敢辨认。”
卢尘洹心中正烦着,哪里有时间听他说这些闲话,目光一瞥,淡淡地说道:“正是本将,不知你有何事?”
那衙役笑道:“齐府尹叫小的务必把一句话带给指挥使,说将军若想横渡水泊,围剿水贼,最好还是去一趟东平府以西,水泊旁边有朝廷的一支水师建立的水寨,那里有将军想要的船只。”
卢尘洹闻言眼前一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正想瞌睡的时候,有人送来了枕头,怎能叫他不惊喜?
惊喜过后,更多是疑惑,这齐府尹怎么知道他率领禁军前来,是要围剿水贼的?难道小皇帝的圣旨,给了这齐府尹不成?如果不是,这没有道理的啊,禁军的急行军,一日起码八十余里。除了宿营之外,几乎不会在路上浪费时间,吃饭都是一边走一边啃干粮。只有到了有清水的地方,才稍作休憩,打满水袋,又继续赶路。
如今才踏上山东路不到半天时间,东平府那个齐府尹就知道他的来意了?
卢尘洹惊喜过后,很不客气地问了衙役这个问题。那个衙役苦笑一声,说道:“梁山水泊水贼,日益强盛。不仅我家府尹,就是别的个州牧,府尹,也是大感吃不消。先前禁军围剿太原王家已经天下皆知,山东路别的不多,水贼的探子倒是很多,将军一到山东路,别说水贼,就连我家府尹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卢尘洹愕然,他自认为急行军这么些天,应该能打水贼一个出其不意,谁知道这些水贼这么机警,居然把禁军的行踪探知得这般清楚,那偷袭还有什么意义?早知道就慢慢走过来,养精蓄锐了。
不过现在调整战略还来得及,不要贸然出击就行了。毕竟水中,还是水贼熟悉点。
听了衙役的话,卢尘洹感觉一丝不妙,水贼的消息这么灵通,肯定有不少探子。探子都这么多了,水贼还能少吗?
卢尘洹连忙问道:“敢问这水泊之中,水贼到底有多少?”
衙役苦笑一声说道:“将军都看到了,水贼为了掠劫过往富商,整个东平府,乃至济南府几近,都遍布了他们的探子。据小的听说,水泊中的水贼,应有五千之众。小的土生土长的东平府人,自小便知道水泊之中的水贼,这些年水贼的声势更是浩大了……”
听得“五千”这个数字,卢尘洹差点没从马背上摔下来!居然连监察司的情报都会出错,这股水贼,到底有多厉害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三章:迷你水寨
且不说水贼的战力如何,单单是这样的人数,也是够头疼的了。兵书上说十而围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但说的只是陆战啊!水面作战,说得则是船只啊!有十倍的船只,还要是大的战船,自然能围着人家打;要是那些小渔船,小舢板,那就不要念想了,还是趁早领军回京好,免得战败后,不仅被文官奚落,还被其余武将耻笑。
水面作战,拼得不是人数,而是船只,以及船上水手的战力!禁军人数再多,没有船只,想要围剿这么多的水贼,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啊!
听了这个衙役的消息,卢尘洹的心情更是沉闷。甚至刚刚听得水贼有五千多人的时候,他都想撂担子不干了,直接上本奏疏,告诉小皇帝,这差事太难,老子干不了!
但一想到自己心中的梦想,想到还有一个大顺的水寨,一支大顺水师可以依靠,卢尘洹才勉强定住了心神,努力展露笑容说道:“莫怕,待本将军去水寨之后,借来战船,定可将水贼一扫而空。”
衙役半信半疑地看着卢尘洹,眼前这个胖子虽然“和蔼可亲”,但一身肥肉的,不知道真本事如何?他颇有些担忧地说道:“将军,还是小心点为好。这些个水贼不是一伙的,而是有十余股之多。最大的那一股,唤作飞鱼帮,人数最多,约有两千余人。其余小帮小派,多则千余人,少则数百人。飞鱼帮所在梁山,峰高路险,易守难攻。不是小的说,元绶年间,也曾派出水师讨伐,都是打了败仗。现在朝廷水师还是这么点人,船只也还是那么点,怎么打得过……”
衙役尚未说完,卢胖子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说道:“本将军又岂是那些草包可比?你尽管放心,只要本将军手下五万禁军一出,那些水贼保管望风而降!好了好了,莫要再说了,你且回去告诉你家府尹,若是战事不顺,不仅是本将军,连带他也有责任。嗯?你看着本将军作甚,本将军英明神武是自知的,快去,快去……”
见衙役一脸不相信的样子,卢胖子感觉自己整个人生都有点黑暗了。想他神箭将军之名,已经传遍长安及京兆府,怎么地到了这山东路,却不好使了?
这衙役显然是没听过他的名号的,对于这等话,刚开始还有点信,现在却是半分都不信了。五万禁军,就凭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