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清山变 >

第455节

清山变-第455节

小说: 清山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又等了片刻,直到翁同书陪着薛福成客人出来,眼见刚才mén庭若市的mén廊下一片冷冷清清,大感惊异,“承福,这是怎么回事?”

管家满脸苦笑着解释,“这不是吗?这位肃大人,把列位来探望老爷病的大人,都给劝走了。”

翁同书这才注意到,竟是肃顺去而复还了,“堂大人?”

肃顺暂时不去理他,向翁同书身边的薛福成摆摆手,以京官场的习惯称呼叫他,“薛老爷,我刚才看过了,老大人的气sè不错,这都是用yào得法之功,赶明儿个我见了皇上,给你保荐。”

“多承堂大人,卑职不敢当。”

用过午膳,皇帝更衣出宫,领着福、惊羽、西凌阿几个人出大清mén,直奔水獭胡同的翁府而来。

咸丰年的时候,皇帝偶然起意,过府为翁心存拜年,赐海淀澄怀园一座,不过那里是为皇帝移驾圆明园,翁心存扈从往来,上下朝不至劳累所用,御驾在城,自然还是回到水獭胡同的旧宅居住的。

软轿进到胡同,不等再往里走,福赶忙压住了轿杆,凑到轿帘前轻声说道,“主子,翁府mén口来了很多人……?您看?”

皇帝打起轿帘,向外张望了几眼,果然,不远处的翁府mén前,一片宾客往来,面西的照墙下,停着一溜的蓝呢子大轿,轿子旁边,或站或坐着一群青衣打扮的男子,看样子是各家的轿夫。

他没有想到翁府会有这么多的来人,楞了片刻,蓝呢子大轿只有三品以上的可以乘用,在这北京地方,怕是有很多还是识得天颜的,固然是不必怕为他们所见,但御驾轻出,给人瞅见了,难免又有一番劝阻。正待命shì卫抬轿转身回去,翁府大mén开启处,翁同书陪着肃顺走了出来,mén廊下站着等候问安的朝官员眼见两个人出来,各自起身,拱手示意。肃顺也不理睬,一面走,一面说着什么,看翁同书神情惨淡之强自挤出的笑意,可知翁心存的病势不见乐观。

肃顺一再请翁同书留步,后者始终不从,坚持送到mén外,看肃顺低头钻进轿子了,这才一揖而别。

肃府的轿夫抬起轿子,走不到五步路,又停了下来,打起轿帘,肃顺低头钻出,向这边站在轿子旁的福呲牙一笑,把声音放得极低,“可是圣驾到了?”

福真心的挑起大拇指,肃顺刚才就看见了自己,猜出圣驾到此,却故作不知,只是为知道皇上的脾气,不愿意为更多人所知,“还是大哥jīn罢转身向轿子内说道,“主子,肃大人到了。”

肃顺也探了过去,小声问道,“主子,可是来探望翁大人的吗?”

“废话”皇帝的声音隔着帘子传出来。

肃顺一句话出口,也知道问得糊涂了。不过他从来以挨了皇上的骂为荣幸,“主子,请容奴才片刻,待奴才进去把外间等候的众人驱赶开来,静府之后,再传翁同书兄弟前来接驾。”

“你别nòng得jī飞狗走的,更加不许告诉旁的人。”

顺答应一声,又转了回去,不知道他是怎么说的,福几个在府mén口等候了片刻,看各家老爷纷纷传轿备车,一会儿的功夫,水獭胡同人去巷空,变得清静异常。

皇帝又等了片刻,直到翁同书陪着薛福成客人出来,眼见刚才mén庭若市的mén廊下一片冷冷清清,大感惊异,“承福,这是怎么回事?”

管家满脸苦笑着解释,“这不是吗?这位肃大人,把列位来探望老爷病的大人,都给劝走了。”

翁同书这才注意到,竟是肃顺去而复还了,“堂大人?”

肃顺暂时不去理他,向翁同书身边的薛福成摆摆手,以京官场的习惯称呼叫他,“薛老爷,我刚才看过了,老大人的气sè不错,这都是用yào得法之功,赶明儿个我见了皇上,给你保荐。”

“多承堂大人,卑职不敢当。”

“就这样,你回去吧。”满口官腔的打发走了薛福成,肃顺嘻嘻一笑,“yào房兄,圣驾到了。”

“啊?”翁同书大吃一惊,抬头看过去,可不是吗?福和惊羽在前,御驾在,后面跟着西凌阿等御前shì卫,正笑意盈盈的跨进大mén,向这边走了过来。

“臣……”肃顺用力拉了他一下,把后面的话都给堵了回去,“主子不愿意给人知道,一切噤声”

翁同书赶忙闭住嘴巴,神情紧张的望着越走越近的大清天子,“皇……上?”

“翁师傅的病好些了吗?”皇帝问道,

“回皇上话,臣父……”翁同书未语哽咽,“怕是不好了”

“朕去看看。”

翁同书立刻跪倒下来,“臣不敢奉召。”他说,“臣父有病,不能迎驾,更加不敢劳动皇上临视。”

“翁少兄,你糊涂。”肃顺接口说道,“皇上都到了这里了,怎么还能不见一见?你快点起来引路吧。”

皇帝一摆手,“朕就到他房里去看看他,他不能起chuáng,就不必起来。”

这一下翁同书不敢不尊了,和闻讯赶来的翁同龢一起在前面引路,进到西huā厅的下处,翁氏兄弟两个加紧脚步,进到房,拽起chuáng上帐帷便长跪在地,翁心存已清醒得双眸炯炯,只是虚弱得没有一点气力,见皇帝走到近前,俯身看自己,他也用目光搜寻着,紧紧地盯住了,像是恐怕一眨眼皇帝就会消失似的,有些失神地盯着,许久,大滴大滴的泪水断线珠子似的从颊边涌淌滚落出来,喃喃说道:“皇上,老臣……怕是shì候不了您了……”

皇帝xiōng口一热,眼圈泛红,“翁师傅,您的病,不打紧的。这么多好医好yào,你又不是什么绝症,何必自艾自叹?”他顿了一下,又说,“别胡思luàn想,一切往放,安心调治,病好了再说。朕还要你为朕调教那几个不成气候的小冤家呢”

翁同龢跪着搬过来一把绣墩,伺候着皇帝坐在chuáng前,君臣两个说话更加方便一些,皇帝有心舒缓气氛,故意笑眯眯的说道,“载澧这个孩子啊,真正是笨到了极致。”他把载澧办差,回宫奏答的话说了一遍,摇头失笑,“这样的孩子,总要翁师傅这样的老成持重之人,方好教化,若是换做是朕啊,气也给他气死了。”

众人赔笑几声,皇帝转头问道,“有没有请西医来为翁师傅看看?”

“……”翁同龢一愣,只听chuáng上的老人说道,“méng皇上挂念,老臣感佩莫名,只是,老臣这病,本源而起,不过是拖日子罢了。”

“你的年纪也不算很大,咸丰年的时候,朕还说过,七十悬车、八十仗庙。等到你八十岁了,白头丞相,出入庙堂,正好彰显天朝之福。”皇帝微笑着安慰他,“等到过几天,天气好一点了,朕给你旨意,由孩子们陪着,到城外小汤山去,泡一泡那里的温泉,于你的身子骨有好处。”

翁心存眼眶湿润,泪水止不住了淌了下来,顺着眼角流到枕头上,“皇上对老臣的这番恩情,让老臣如何报答啊?”

皇帝也觉得眼圈发热,强自笑着,安慰了几句。翁心存人在病,不宜呆得太久,当下就待起身,不料翁心存像忽然想起来什么似的,张口呼唤,“皇上?”

“在这里,朕在这里。”皇帝弯下腰去,凝视着他,“你先好好养病,朕过几天再来看你。”

“皇上,老臣受两朝国恩,难以答报,眼见行将就木,有些话,老臣想给皇上sī下奏陈。”

皇帝一皱眉,他没有想很多,只以为翁心存心忧此番不起,有一些遗言要和自己说了,更是不以为然的摇摇头,“翁师傅,您的病……”

“皇上,老臣的病,自己知道,这一次拜别皇上,日后怕就难以再到御前了”他勉力的伸出手去,示意翁同龢和翁同书把自己扶起来,口说道,“皇上让老臣说,老臣要说,皇上不让老臣说,老臣也要说”

“好帝是一派无可奈何的语气,“你躺下,躺下说,朕在这里,听你说。”

翁心存还是人儿子扶着自己坐了起来,在身后塞上一个抱枕,支撑着身体,“皇上,老臣有话,想和皇上造膝密谈。”

还不等翁同龢几个人请辞,皇帝立刻一摆手,“不必翁心存是朕的师傅,翁同龢兄弟更是朕的股肱之臣,谁又会害朕,卖朕?不要这样。既是机密国事,说出来大家参酌。”

翁心存想想也好,有些话不但要在御前奏答,事后还得晓谕几个孩子,他身体衰迈,也未必有那份jīng力,正好就在这一刻说了。不等他开口,府的管家来报,说翰林院掌院学士袁甲三袁大人过府探病来了。“正好,传他进来。”

翁同书迎到mén口,领着袁甲三到了翁心存的下处,先给皇上行了礼,皇帝让他站了起来,“正好,你也听一听翁师傅的话。”。。。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一卷第33节病中奏答

更新时间:201221320:54:00本章字数:7249

第33节病奏答

又是一番忙碌之后,翁同龢等几个人跪得离chuáng榻近了一点,听翁心存说话,“皇上御宇十载以下,四海升平,而国泰民安,百姓概念圣恩,万方卞舞,凡此种种,都可见我皇上圣意如天,百世之下,亦当为臣民感戴。特别是吏治整肃,使清正之辈,迭次而起,疲滑暗弱之人,无立锥之地,更可见盛世气度,海晏河清之景,位在不远。”

他语气一转,又说道,“只是,以臣看来,皇上多行新政,而使行省之内,多有才学渊博,腹笥宽厚而一心为民者,履步庙堂——今时今日,固然是可喜之境遇,但数十载之后,臣深恐,督抚权势大见增益,有内轻外重之虞啊”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便如同两江总督一职,辖下官员多至数百,凡此等官员,有终其一任未识天颜者,在任上不论官声如何,但心感念者,只有上官,而并无天子。圣明无过皇上,此等情势,料早已经深在帝心,臣所进言,不过杞人之忧,还请皇上早做决断。”

翁同龢眼看着老父亲说了这一番话,jīng神又见萎靡,心又是惶恐又是着急,御前不能luàn言luàn动,眼巴巴的望着皇帝。

后者出了好大一会儿的神,他没有想到,翁心存会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内轻外重,实在是真实的历史上,大清亡国的第一肇因

正如翁心存所说的,登基十年来,推行新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即便是于地方督抚的使用,并其奖惩之间,也从来不敢任意而行——乾隆之后,到嘉道两朝,地方大员,于朝廷、皇上的忠爱之心尚有,而敬畏之情却早已经全无

在自己临朝的这十年间,情况稍有好转,但也不能说于各省事物,行政之间如臂使指的那般畅通无阻——在甘子义看来,所谓盛世,一个最最重要的取决条件,便是央于地方的指挥灵动。旨意到处,不但要臣工恭敬行礼,叩头如仪,更要将谕旨颁行而下,全无丝毫窒碍,方算得有所成就。

皇帝这一刻想得很多:自己总算是有一点成就,在位之日尚长,或者不至于为此等事发愁,但日后呢?多年之后,自己年华老去,是非之心渐次淡薄,下面的人观风而动,是不是又会恢复到当年那上下沆瀣一气,只以个人利禄为行事考量的前朝旧貌?甚至不用等到日后,咸丰年的时候,肃顺和内务府一干人等,巧言饰非,说动了自己,翻新圆明园旧有景观,虽然huā费不能算是很多,但善mén一开,后面再有人以此立言,又当如何?这样一想,分外觉得自己的所行有不契合当年初初登基时,对自己发下的,使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誓言亦更加觉得翁心存的话有先见之明

不过这些话是不必现在说的,皇帝思忖良久,破颜一笑,“翁师傅,你的话朕都记下了。嗯……”他停顿了一下,又再说道,“此事朕会放在心上,总不会让你所忧心之事,变作事实。你先在府休息,等到病势好转了,把今儿个你我君臣的话,具折呈奏——若是身子骨依旧发软的话,让孩子们代笔也是可以的。”说罢起身,向病榻上的翁心存意味深长的点点头,转身出房而去。

翁同龢兄弟命府的下人认真照顾老父,赶忙和袁甲三、肃顺几个人跟了出来,随着皇帝到了外面的书房,二次拜倒行礼,跪在地上,等候皇帝问讯,皇帝先和袁甲三说话,“和容闳见过面了?”

甲三答应一声,捡能够出口的,和皇帝复述了一遍。

“朕也看过容闳的奏陈,以为不予拨给膳食之款,未免过于强人所难——天朝数百年来,厚福养士,方有这等国士待之,国士报之的浩dàng之气。若是免除俸银,实在不妥。翁同龢,你任职过山西学政,你以为呢?”

“臣也以为不妥。”

“哦?”皇帝只问了一个字,但内询问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皇上御驾亲临贡院,以纹银百两,奖励各省夫子,为教化育人,所付出辛劳心血——这等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