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生-第1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少林作为大唐天子御口亲封的“天下第一禅院”,自然吸引了来自全天下的信众,有人来自河朔三镇,有人来自江南,甚至有人自蜀中而来,可谓善男信女,齐聚少室山,五乳峰下,热闹非凡。
少林寺举办浴佛祈福法会。
本信方丈,亲自主持。
卯时三刻,钟磬齐鸣。
数百位弟子,数千信众,在住持本信方丈的带领下,云集大雄宝殿,摄心止念,虔诚恭敬,供养佛陀,礼赞佛陀,沐浴太子金像,报佛深恩,涤除三毒,共沾法喜,增长福慧。并祝愿佛日增辉、祥光普照、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午时三刻,贵和班在少林山门之内、甬道之外,正式开锣。
新戏。
《沙桥饯别》
说的是:大唐太宗,弱冠将兵,戡定祸乱。及身为天子,目睹夫爱国志士血染沙场,不知凡几。欲慰藉其死,须妥佑其魂。国家无戾气,庶几亿兆生存之民得享太平幸福。而普施广大慈悲,只佛法有此能力。恐中国佛门徒众不得心传,或者妙谛真诠仍在异域。命高僧三藏(法名玄奘,俗家姓陈)涉重洋、渡大海,往释迦牟尼(即是如来菩萨)出身之处,西天佛国,求取大藏真经。冀他日回国,用以奉诵礼拜,超度遭劫之鬼。太宗不敢不郑重,率领群臣亲送出国门,设宴于沙桥为之饯别。而三藏亦一秉虔诚,遵旨意途云。
这出戏一开场,杨凤楼饰演的李世民一上场,念道:
“国泰民安,******,一统江山。”
随后报出名号。
顿时就引发了一阵轰动。
谁!?
李世民!?
太宗大行皇帝!?
众多信众纷纷听了个目瞪口呆。
敢借太宗名号演戏,早就听说过京剧风靡天下,领军人物,就是眼前的贵和班,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贵和班,竟然有这么大的胆子!
随后,徐勣,房玄龄,殷开山,尉迟恭,纷纷粉墨登场。
全是大唐名臣猛将!
他们要干啥?
要送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
还封了个御弟!?
我的天!
这是要疯啊!
在场的,都是佛家信徒,谁能不知道玄奘法师?
贞观元年,独自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那烂陀寺,求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三藏,曾辩经一月,折服高僧无数,乘象游街,有天花乱坠之异象!
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回归长安,在大慈恩寺译经不休!
堪称普度众生!
这样的佛门大德,竟然也进了京剧了?
一出沙桥饯别,刚刚一开场,就牢牢吸引住了众多信众的目光,就连不曾观摩贵和班彩排的少林僧众,也纷纷前来观看。
到了最后,竟然惊动了少林方丈本信大师,带着亲传弟子可爱大师,也驻足贵和班舞台之下!
杨凤楼站在台上,看着越聚越多的信众,忍不住心中得意。
既然要推动少林寺的影响力,不尽力又怎么成?
这就叫,语不惊人死不休!
至于其他,又少林方丈本信大师兜着,怕啥!?
第247章 根本就没有《沙桥饯别》
注定要震惊大唐的《沙桥饯别》,终于演完了。
这出剧中,有大唐太宗,有大德高僧,有唐初的名臣猛将,不用多言,观看了这处京剧的观众,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会把《沙桥饯别》这个名字,传遍天下。
前来少林参加浴佛法会的八方信众,虽说都是虔诚的佛家信徒,不过各自的背景身份都大有不同。
那些豪门出身的,那些官宦之家的,对《沙桥饯别》大肆贬斥,认为贵和班将太宗带入京剧、娱乐众人,实在是胆大包天,少不得要治一个“大不敬”的罪名,按照大唐律法,这可是遇赦不赦的“十恶”之罪,最少也要判个流三千里!
也有那乡野鄙夫地主商贾,见到了玄奘法师现身舞台,以为我佛显圣,尤其是看到玄奘法师甘愿冒奇险去往西天,只为求取真经、弘扬佛法,这一份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大有佛陀昔日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劲头,深合佛门要义,甚至还有虔诚的信徒,在演出的最后,见到玄奘法师上场,竟然直接跪倒尘埃,口中默念佛经不止。
当然,前来少林观礼浴佛法会的,除了虔诚信众,还有众多闲人,这些人中,却又有皓首穷经的读书人,看了《沙桥饯别》之后,纷纷摇头,他们倒是不会一见贵和班使用太宗名讳,就好像被踩了尾巴一样,只不过一个个摇头叹息,少林,玄奘,太宗,甚至尉迟恭等人,倒是真有某种联系,起码十三棍僧救唐王、玄奘回归礼遇非常都是真的,但是要说《沙桥饯别》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却也不尽不实。
倒也有开明的读书人哈哈大笑,能够把这些人,攒到一起,还能编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小故事,也算贵和班能人无数了。
关于这些种种截然不同的议论,杨凤楼早有准备,他的想法很简单,贵和班只要演出便好,其他的事情,都无所谓。
他无所谓,本信方丈可有所谓。
《沙桥饯别》一演完,本信大师抬脚就走,还让小可爱去给杨凤楼传话,让他方丈室相见。
杨凤楼卸妆之后,来到方丈室,就看到了本信大师那一张铁青的脸。
“杨施主,你这是给少林扬名么?我看,分明是给少林找麻烦!”
杨凤楼嘿嘿一笑。
“本信大师,名人之前不说暗话,麻烦肯定是会有些麻烦,不过,扬名肯定是扬名了,这件事,你认不认?”
本信方丈看着他,半晌没说出来话。
杨凤楼又是一笑。
“我贵和班尚且不怕,您堂堂御封的‘天下第一禅院’又有什么可怕的?这样吧,我贵和班的麻烦,我们自己解决,你少林的麻烦,你少林自己解决,如果是官面上的人找你们麻烦,也不用你们去硬抗,只要将我贵和班的名头报出来,让他们找我就行了……”
本信方丈听了,长叹一声。
“事已至此,恐怕也只能如此了……杨施主,我听劣徒说过,你和成德节度使王景崇有旧,不过,这里那是少林,归属东都京畿防御使管辖,况且言语中曾涉及到太宗名讳,说不定监察御史也会风闻上奏,你确定这些官面上的事情,推到贵和班的身上,你都能处理?”
“放心便是。”
杨凤楼虽然没有明说,不过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还是让本信大师信以为真。
随后,杨凤楼嬉皮笑脸地问道:
“大师,按照你我之间的约定,我在佛诞日给少林扬名,你也该出手,解决我苦禅内功的隐患了吧……”
本信大师听了,罕见地一声苦笑。
“杨施主,你说扬名,确实不假,随后的麻烦,咱们也略过不提,不过,你给少林扬的,是美名还是骂名啊?”
这回,轮到杨凤楼迷糊了。
“大师此言怎讲?”
本信方丈脸上的苦涩更浓。
“玄奘大师,确有其人,太宗大行皇帝陛下,对他,也是礼遇非常,不过,却是在他从西域回返之后,才对他礼遇的,至于玄奘大师西行之始,太宗大行皇帝陛下,甚至不知道佛门之中,出现了这么一位大德高僧。”
“哦?”
这个杨凤楼就真不知道了,《沙桥饯别》乃是京剧的传统剧目,他对这出戏相应的背景了解,都多是来自大名鼎鼎的《西游记》,不过《西游记》毕竟是章回本的小说,又是成书在明代,难免被小说家用春秋笔法,将真正的历史掩盖在种种妖魔鬼怪之中。
本信大师一看杨凤楼真的犯迷糊,又以他心通确定他不知道这其中的种种,不由得有些哭笑不得,随后继续说道:
“真要是说起来,玄奘大师,和我少林,多多少少还有些渊源,要不然的话,我也不会知道这些……
玄奘法师本是洛州缑氏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生于前隋仁寿二年,大业八年,出家在东都洛阳净土寺,随后学习佛法多年,又受足戒,走遍了天下名山大川,拜访大德高僧无数。
武德九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
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二十七岁的玄奘,始道途西行。”
杨凤楼听到这里,脸就黑了。
根本没有太宗御赐金镶僧衣僧帽,没有紫金钵禅杖一条,没有锦袈裟霞光万道,没有四童儿牵马代劳!
根本没有什么沙桥饯别!
原来太宗根本没有批准西天取经,玄奘西行,乃是始自私愿!
怪不得本信方丈问他,是给少林扬美名还是扬恶名?
颠倒了是非,岂不是蒙骗了天下信众!?
杨凤楼想到这里,也是一阵阵脸红,不过他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历史辛秘,难掩心中好奇,问道:
“大师,您刚才说玄奘大师和少林还有渊源,却不知何解?”
第248章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大师
“要说起玄奘大师与我少林的渊源,就说来话长了……
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这时,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
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
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
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太宗听了,请玄奘大师译经。
玄奘大师本属意我少林!
前面已经说过,玄奘大师乃是郑州人士,出家又在东都洛阳,距离少林不远,当时少林已经在太宗大行皇帝的支持下重建,也算得上天下名刹,玄奘大师在少林译经,也算是临近故乡,公私两便。
可惜,太宗不愿。
玄奘大师无奈之下,才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返长安,最终在都城大慈恩寺终生译经。
随后,高宗朝,玄奘大师旧事重提,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少林寺译经,‘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
再次遭拒。
显庆二年,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三次遭拒。
三次请求,三次遭拒,这便是玄奘大师与我少林的渊源。”
杨凤楼听了之后,脸上一阵阵发烧。
原本以为出演《沙桥饯别》,能够借助太宗大行皇帝陛下的名讳,替少林,甚至替天下佛门扬名,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历史,竟然是这么一副样子。
什么御弟!
什么君臣相得!
都是扯淡!
更让杨凤楼震撼的,还在后面。
本信大师,深深看了杨凤楼一眼,开口说道:
“杨施主,你可知道,太宗大行皇帝陛下,曾经多次劝说玄奘大师还俗?”
“啥!?你说啥!?”杨凤楼这回是真的被吓到了,“为啥啊!?”
“《大唐西域记》!”
听到这个答案,杨凤楼顿时不说话了,他毕竟身在官场,又是从事各种谍报工作,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最是善于以最大恶意去揣测事情,现在,本信大师只是开了个头,他基本就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乃是玄奘大师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记录,全面记载了他西行十九年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
看看他行走的路线: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至高昌国。后经屈支、凌山、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飒秣建国、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南下经缚喝国、揭职国、大雪山、梵衍那国、犍双罗国(、乌伏那国,到达迦湿弥罗国!
再想想当时大唐的形式:太宗东征,未竟全功,却也将高丽牢牢控制在鸭绿江以北,好大喜功的太宗皇帝,自然将目光从东方收回,转向了西方。
当时,佛祖给他送来了一位西行万里的玄奘大师,太宗皇帝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他,要是请得玄奘大师还俗,立刻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为的,不就是玄奘大师熟悉这一路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如果出兵西域的话,必然大有臂助!
甚至再往深一层去想,玄奘大师留下《大唐西域记》,到底是为了名留青史,还是为了应付太宗皇帝种种还俗的要求?
玄奘大师西行万里,为的,就是求经,结果回到长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