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娇妻如云 >

第587节

娇妻如云-第587节

小说: 娇妻如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戬心里暗暗松了口气,淡淡笑道:“陛下,既然如此,不如下旨意申饬一下,好好的教训教训,看平西王下次还敢不敢再无理取闹。”杨戬的心思很简单,下旨意申饬之后,就算是朝廷惩戒过了,往后再有人拿着这个事来挑拨是非,也不好下口,任何事怕就怕悬着,悬在半空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下来,倒不如骂了一通,虽然丢了些颜面,至少不会伤筋动骨。

赵佶却是摇头,淡淡道:“不必,朕只当不知道此事,省的教人心烦,外头的事他们自己去处置,和朕没干系,现在发旨意出去,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必理会。”

杨戬呵呵一笑,也就不再劝说。

不过这么大的事,想要不理会也是不成,赵佶偷了两日浮闲,事情终于发生了,让赵佶不寒而栗,他连续问了杨戬几遍,随即才陷入沉默。

国将不国,大乱将至,东宫废黜只在今日

这句话像是一根针,狠狠的扎在了赵佶的心口。他不禁有些愤怒,太放肆了,居然敢打死官员,敢说这种话,这种话是谁教唆的?

赵佶淡淡的看了杨戬,眼眸中闪出一种非常难得的警惕,淡淡的道:“为何三省六部还不将消息送进来?”

杨戬只是内廷之首,大宋朝的内廷还不至到大明中后期那种权阉当国的地步,一头雾水的道:“奴才也不知道,要不然去问一下门下?”

赵佶冷漠的道:“不必,该报的他们自然会报。”

杨戬对赵佶的这种冷漠太熟悉不过,若说是政务,赵佶未必能上心,可要是涉及到了赵佶心中的底线,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小心翼翼起来。读书人是大宋的基石,大宋奉行的国策一直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士大夫就是读书人,读书人怎么想,历来是朝廷不可忽视的。

现如今读书人激动到打死人的地步,一件意气之争演化到了国将不国、大乱将至的地步,这背后有没有指使,还是读书人本就反感此事,赵佶不得不好好琢磨。

偏偏赵佶越是生出了警惕,越不透露一丝半点口风,朝议的时候,百官没有说话,他也不问,甚至李邦彦入宫,他也绝口不提。这种漠视的态度,使人误以为陛下还不知道此事,或者说知道了此事并不肯过问。可是杨戬知道,正是因为陛下太在意,所以一直都在用一双警惕的眼神看着三省,看向六部,他在等,等各方的态度。

这一日清早,赵佶仍旧起来,逗弄了沈骏儿,对杨戬道:“这孩子瘦了,是不是吃的奶不合胃口?”

杨戬哪里懂这个,讪讪笑道:“奴才觉得没有受,更红润了一些。”

赵佶便不再说话,让奶娘抱走了沈骏儿,独自坐在案前,开始浏览奏疏,这两日他居然出奇的勤恳,不必杨戬知会,就能坐在案前,处置政务。杨戬小心翼翼的给他添了一盏油灯,笑道:“陛下远些看,会熬坏眼睛的。”

赵佶的脸色随着奏疏看过去的多寡而变得愈发阴沉,一篇篇奏疏没有消息,一点消息都没有,就好像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些大臣,这些朝廷的柱石,难道都是瞎子聋子?还是将朕当做了瞎子聋子?

他低不可闻的冷哼一声,突然将满桌的奏疏一推,搁置不理,身子依靠在椅上,半阖着眼睛,一只手扶在椅柄上,整个人失魂落魄。

杨戬低声道:“陛下,是不是奏疏里有人提及了东宫和平西王的事?”

赵佶冷冷笑道:“若是提及了还好,可是朕的大臣们现在还没有一个人透露只言片语。”

杨戬脸上浮出一丝惊讶之色。这事儿往重里想就是欺君了,而且是三省六部集体欺君。不过这事儿想一想,还真捉摸不透,沈傲这边的人不提倒也罢了,为什么太子这边连提都不提一句?

杨戬也开始警惕起来,太子在故弄什么玄虚?现在陛下到底猜忌的是谁,是猜忌平西王权势滔天,无人敢弹劾?还是太子只是暂时偃旗息鼓,早已有了谋划?

恰恰在这个时候,外头有人道:“陛下,李门下觐见。”

赵佶并不急着召见,先让杨戬换了新茶,吹了茶沫轻饮一口,才打起精神,叫杨戬把奏疏稍稍收拾一下,正色道:“宣他进来。”

过了片刻,李邦彦进了文景阁,肃穆的朝赵佶行了个礼,才道:“老臣见过陛下。”

赵佶不冷不淡的道:“赐坐。”

李邦彦欠着身子坐下,赵佶问道:“李爱卿这时候入宫,可是有事吗?”

李邦彦连忙道:“正是有事要奏请。”说罢道:“陛下可听说,在咨议局发生了一点乱子,一些读书人愤怒交加,竟失手将咨议郎中蓝温打死了。”

赵佶故作惊讶的道:“有这样的事?”随即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恶声恶气道:“是谁这样大胆,朝廷命官被人殴打致死,这与造反有什么区别,为何不调禁军弹压,是什么时候的事?”

李邦彦瞧瞧去看赵佶的脸色,也不知陛下到底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可是陛下做出这个态度,使他不得不小心应对了,等赵佶发泄完了,才道:“陛下,此事的前因后果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所以微臣才觉得棘手,要请陛下圣裁明断。”

赵佶沉着脸不由自主的去喝茶,随即道:“这里头还有隐情?”

李邦彦正色道:“正是,我朝一向优渥读书人,士人与朝廷一向是同心协力,若不是事出有因,读书人岂会如此大胆?陛下建咨议局,重在咨议二字,可令读书人畅所欲言,感怀陛下广开言路的恩德。不过老臣所知的是,这咨议局里的士人言谈所涉及的确实有点荒唐了一些,可是荒唐归荒唐,总还算是一片好心,事情就出在蓝温身上。”李邦彦吸了口气,继续道:“陛下广开言路,而蓝温却是专横的很,借着陛下的名目,竟然要堵住士人的嘴巴,到了后来居然怂恿差役冲入咨议堂里打人。”

“我大宋开国以来,对读书人优渥到了极致,太祖皇帝曾经说,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见太祖的圣德,也正因为如此,我大宋国柞百年,没有出现晋唐之乱,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升平日久。如今一个咨议郎中,居然敢动手打士人,蓝温这是要将陛下置于何地?”

赵佶淡淡道:“也正是如此,蓝温才被读书人打死了?”

李邦彦道:“正是如此,所以老臣才觉得棘手,蓝温目无祖法纲纪,有错在先,这没有错。可是士人错手打死朝廷命官,却也不能姑息,老臣不敢擅专,才情陛下裁处。”

虽是不敢擅专,可是这件事自李邦彦口中说出,却完全是站到了士人一方。赵佶颌首点头,道:“这蓝温到底是什么人?朕为何没有听说过?”

李邦彦早有准备,从袖中抽出了一份功考书,递到御案前,道:“这是刚刚从吏部调来的,陛下可以看看。”

赵佶结果功考书,脸色晦暗不明,最后将功考书掷在御案上,悠悠道:“这样的人,为什么还能升任咨议郎中?”

第一章送到,快月底了,最后的冲刺了,老虎发飙了,弟兄们,让老虎飞一会儿吧。

第七百二十二章:社稷之争

第七百二十二章:社稷之争

抬首看了赵佶的脸色,李邦彦淡淡的道:“老臣也不知道,这是吏部功考郎中刘著点的笔,呈到了中书省那边,中书省也没有深究也就画了圈,后来门下才颁发出去的委任。”

赵佶敲着桌子,脸色变得更差,一字一句的问:“那刘著呢?人是他保荐的,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事,自然该他负责,罢官吧,赶走。”

李邦彦道:“刘著上年年中的时候就请辞致仕了,这还是陛下批拟的。”

赵佶愣了一下,奇怪的看了李邦彦一眼:“是吗?”

李邦彦道:“是,若不是因为这件事,吏部那边查了档案,否则这件事要永远蒙在鼓里了。”

赵佶淡淡道:“朕想起来了,刘著确实请辞了,可是朕却听说,他一向刚正的,为何会做出这等事?”

李邦彦不徐不疾的道:“是人就会有疏忽,莫说是他,便是老臣,也有老眼昏花的时候。”

赵佶点头,道:“既然如此,这件事该怎么办,李爱卿有主意吗?”

李邦彦立即从锦墩上站起来,作偮道:“老臣不敢擅专,不过老臣窃以为,这蓝温死有余辜,只是人既然已经死了,也不必再追究。至于咨议局的士人,若是真要追究起来,涉及的就是数百上千人,到底谁动了手,是谁最后打死的,还有谁煽风点火,眼下还是不要查的好,否则天下清议汹涌,又不知要横生多少枝节。”

赵佶想了想,随即道:“这么大的事,若是不查,朝廷的威仪何在?”他抿着嘴,慢慢的喝了一口茶,道:“那就下一道旨意,去申饬一下,这件事罢了吧,再不许闹。咨议郎中干系太大,要挑个顶事的人去,李爱卿可有人选吗?”

李邦彦想了想,浮出一丝笑意出来,道:“鸿胪寺有个叫吴笔的,可以升任。”

“吴笔?”赵佶挑了挑眉:“此人莫不是沈傲的同年?其父叫吴文彩是不是,现在在署理海政衙门?”

李邦彦道:“就是他。”

赵佶道:“他的年纪是不是年轻了一些?”

李邦彦笑道:“正是年轻才好,才能和士人们说的上话,否则又寻个老而昏庸的过去,不知又会闹出什么事来。”

赵佶颌首点头:“下旨意吧”

李邦彦点头,吴笔和沈傲关系莫逆,这一点是人都知道,更何况其父吴文彩在海政衙门,那海政是平西王最是关心的地方,只要把吴笔请出来,不怕平西王不上钩。李邦彦心中有了计较,随即呵呵一笑,起身告辞。

待李邦彦退了出去,赵佶突然又僵坐在椅上,晦暗不明的深思着什么,顺手抄起茶盏喝了一口,才发现茶已经凉了,不禁皱起眉来。边上的杨戬一看,便知道赵佶的心意,连忙道:“陛下老奴去换盏新茶来。”

赵佶将茶盏放下,摆摆手:“不必了。”他沉默了一下,道:“朕记得刘著此人一向刚直不阿,早年做御史的时候就曾屡屡弹劾了不少官员是不是?”

杨戬顺着赵佶的话道:“这倒是真的,刘著在朝里是出了名的刺头。”

赵佶颌首点头,道:“这就对了,朕还听说,吏部尚书与东宫走的很近?”

杨戬在这件事上却不敢胡言乱语,绷着脸道:“老奴不知。”

赵佶狠狠的用指戳着御案上的功考书,冷冷的道:“这封功考书是赝品,朝廷功考是何等重要的事,居然有人敢在这里头做手脚?蓝温有这么坏?朕看未必,是有人想让朕息事宁人”

杨戬吓了一跳,道:“陛下息怒。”

赵佶已经许久没有这般的动火气了,也不知是什么东西扎了一下他,让他变得出奇的警惕起来。赵佶显得有些累了,半躺在椅上:“这件事不要声张,派个人,去把刘著请回来,朕要亲自见他。至于其他的事,你不要透露出一丁半点口风出去,朕自有主张知道吗?”

杨戬道:“老奴不敢。”

赵佶颌首点头,眼眸中闪过一丝精芒,悠悠然道:“去吧。”说罢又抓起那份功考书,仔细端详起来。

宫里的动静出奇的平静,可是外头却已经闹翻天了,蓝温打死了,许多人开始收敛了一些,后来只是下旨意申饬,这鼓噪就越发的厉害了,清议就是这样,你退一步,他们就进一步,你若是横一下,他们就消停一下,这时候只当是宫中让步,士人们已经觉得该是遵守原则的时候,什么是原则,东宫就是原则,许多小道消息都说东宫地位不保,这个时候,若是没有秉持忠义的人站出来,社稷由谁来保全?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保社稷的串联已经展开,率先发难的是各周刊,汴京的周刊,已经从一家发展到五十余家,各家的主笔,都是一些士林中有较高名望的读书人,这些人一起刊文,大发评议,很是抨击了一番。

若说一开始,并不敢指名道姓,只是隐晦的道出,可是到了后来,眼看朝廷不管,也就越来越大胆起来,那一张张印刷出来的白纸黑字,到处都是触目惊心的字眼。

尤其是一份不知名的周刊将一份《辨奸论》的文章发表之后,整个清议已经到了躁动不安的地步。辨奸论最早是苏洵所作,用以抨击王安石变法,而这大宋第二封辨奸论,已经直指平西王,来势汹汹。

事情到了整个地步,平西王府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就是遂雅周刊,居然也没有任何反应,既没有为平西王分辨,也没有参与其中,仍旧是发一些时文,将一些故事。

正在所有人疑惑不解的时候,另一个消息传出来,新任咨议郎中乃是吴笔,吴笔是谁?是平西王最紧密的好友之一,其父更是平西王坐下走狗,是沈党的重要骨干。咨议局这边刚刚传出消息,立即哗然,有人道:“这必是平西王授意,要令走卒来显威风了。”

这般一叫,气氛更是紧张到了极点,当天的清早,来着咨议局喝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